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学校
课程
治理
现代化
要略
及其
实现
罗生全
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日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罗生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并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同时强调了教育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支撑。现代化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育,而基础教育处在学生生命成长最快的关键时期,肩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使命,其现代化发展应受到充分的重视。基础教育现代化是教育观念、教育制度和教育中介等各方面的一体现代化,其中,课程是满足教育需要、支撑现代化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和有效实现手段,课程治理现代化是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课程治理现代化的主要问题包括根本目标的现代化转变、治理主体能力的现代化提升、学校课程体系的现代化建设及其治理路径的搭建。一、学校课程治理现代化的根本目标是人的现代化 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学校课程治理现代化这一环节作为基础中的基础,应该将人的现代化发展视为根本目标,为人的现代化发展服务。“人的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相结合的最新阐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的现代化,是富含中华传统文化基因的现代化。这启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应促进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满足最广大人民的教育需要,适应中国人口规模巨大的具体国情;坚持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优势;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教育根本目标,发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价值;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智慧。而“人的现代化”作为学校课程治理现代化的根本目标,也应促进学生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新时代发展需要的基本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体现了中国特色和时代要求,为学校课程治理现代化的根本育人目标提供了具体参考。在基础教育阶段,应通过对学校课程的有效治理,奠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最终实现人的现代化。其一,追求育人价值的增值必须回归学校教育系统,提升学校课程的育人水平。育人目标与资本的逐利本性往往是不一致的,若将育人任务放逐于追逐经济利润增值的自由市场,则存在扰乱教育事业发展秩序的隐患。如培训机构、教辅机构等,其相关工作人员更多地将重心放在营利上,往往忽视其育人责任。在 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学校的育人主体地位和教育主阵地作用受到重视。在减轻学生和家长的校外培训负担压力的同时,聚焦学校内部育人水平提升,对学校课程治理现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二,学校课程育人水平的提升亟须加强课程治理,吸纳校外的课程建设能力和课程资源。在“学校课程治理”概念下,应将社会资源和相关主体纳入学校课程建设空间,明确相关主体在学校课程建设中的权责,明确相应内容的学校课程资源属性,从而有效充实学校课程,满足现代化人才培养的要求。二、学校课程治理主体的能力现代化 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是治理理念的基本要求,也是学校课程建设达成现代化育人共识、满足多元化课程需要的必然要求。学校课程治理主体应包括校长、教师及其他社会性主体等。保障各主体平等拥有参与课程建设的权利,是课程现代化育人共识达成的重要前提,有助于学校课程治理现代化文化环境的形成。权力的赋予要求责任的履行,而责任履行则有赖于各主体课程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升。学校课程治理要以人的现代化发展为崇高的价值目标、根本的价值遵循,并为其建设一套适宜的课程体系,各治理主体一般能力的现代化是其必备条 年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第 期件。其一,各主体应具备终身学习和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强化学校课程开发、决策、实施、评价等各环节对变动不居的现代社会的适应性。其中,心理学、教育学方面基本知识与能力的学习,是有效指导学生的生命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关键。其二,各主体应提升其表达和协商的能力,为学校课程开发和实施提供多元化的视角和经验。其中,重点是要树立起平等的、建构的、批判性的对话观念,进而形成现代化的学校课程建设氛围。其三,各主体应提高自身的批判性思维和评价的能力。使得各主体课程诉求的满足情况得到充分表达,有效避免单一的评价标准,从而包容多元化的学校课程,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校育人水平提升离不开校外课程建设力量与资源的有机融入,但必须建立在学校教育主阵地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基础之上。教师是重要的教育主体、课程建构主体以及校内课程治理的关键力量,必须强调教师多方面能力的现代化。其一,教师是与学生、家长、校长、专家等进行沟通,进而组织各方合作的关键主体,唯有促进其沟通指导能力和组织能力的现代化提升,才能保障“家校社”的有序合作,避免多元主体参与可能造成的混乱和无序。其二,教师是学校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关键主体,应促进其课程整合能力和课程领导力的现代化发展,从而有能力为学生提供适宜其现代化发展的课程体系及有益指导。三、现代化的学校课程体系建构学校课程治理现代化的育人目标、建设要求、治理理念等,最终要在学校课程体系中予以体现,其重要内容就是要建构一套现代化的学校课程体系。学校课程体系要满足促进学生的现代化发展提升其综合素养的需要,就必须对国家、地方、学校三类课程进行统筹设计。国家课程是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培养现代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载体;地方课程能够满足我国幅员辽阔、地域文化差异背景下,教育多元化发展的需要;校本课程是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需要的重要载体。三类课程有着不一样的育人价值,但都是学校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的学校课程实践中,一方面,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特别是课后服务课程)的开发存在着与国家课程分离的隐患;另一方面,在国家课程实施过程中,缺乏基于地域和学校特色、班级和学生情况的再构。因此,学校课程治理各主体,应做好对学校课程体系的整体性、系统性设计,突出国家课程的主体地位,同时明晰地方与校本课程权责。另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学校课程治理现代化要促进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在传统学校课程管理模式下,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以及各类课程的实施更多依赖于学校内部力量和资源,导致不同地区和学校的课程门类、课程质量差异明显。为改善这一状况,应加强学校课程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促进区域间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建设反映了国家在网络公开课程建设、数字化教材建设上做出的努力,但要促进各区域、各学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还需要广大校长、教师、社会公共服务机构、企业等课程治理主体的能动性参与。四、现代化学校课程体系的治理路径其一,应加强现代化课程治理制度建设,促进课程管理向课程治理的转变。传统课程管理权高度集中,一方面,师生主体价值难以彰显;另一方面,家长及其他社会性主体的教育诉求未能受到重视,很难在学校课程建设过程中得到反映。曾经校外培训行业的兴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课程水平未能满足家长、学生的教育需要,使其转而诉诸校外培训;又或者学校与家庭和社会之间的沟通较少、信任度较低,导致了家庭、社会缺乏对学校课程的认识和认同。而治理理念则主张多元主体的协同共治,符合中国式现代化以人为本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原则,能够强化学校与社会相关主体间的沟通,提升学校课程育人水平。其二,应加强现代化课程实施制度建设,解决当前各类课程实施的协同性不强,教师对课程的再构能力不足,课程资源和成果共享程度低等问题。在学校课程实施制度建设中,一方面,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关键主体,应建设相应制度强化教师间的交流与沟通。在结构化、跨学科、综合化的课程改革背景下,应结合各个科任教师的不同视角以及不同教师对课程的不同理解,促进教师间的优势互补,提高其各自课程实施水平的同时,形成凝聚力,提升学校课程育人水平。另一方面,应建设相应制度保障“家校社”的交流与协作,明确教师的主导地位,同时建立健全“家校社”之间沟通与反馈的平台。其三,应创设现代化的学校课程评价机制,促进评价的过程化、标准的现代化、主体的多元化,为学校课程现代化育人目标的实现提供必要保障。在治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思与行”笔谈理理念指导下,首先是组建包括校长、教师及其他社会性主体在内的学校课程建设委员会,并明确平等对话的基本原则,形成多元协同的学校课程建设队伍。保障各主体能够在充分表达、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其次是授予各主体平等参与学校课程建设的基本权力,明确政府的引领作用、学校的主导作用、专业力量的支持性作用以及家长等社会性主体的监督作用。最后,还应积极促进各主体参与学校课程监督与评价的能力发展,让多元主体有效参与学校课程建设,共建满足人民需要的高水平学校课程体系。(作者系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年度教育学重点课题“教材建设国家事权的基本理论及权责机制研究”和西南大学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项项目“教材建设现代化的中国道路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参考文献: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余文森 世纪以来,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现代化从 版升级到 版,世界范围内现代化的步伐不断加快,程度持续深化。教育既要适应现代化的社会发展潮流,又要以自身的力量推进社会发展的现代化。教学作为教育的中心工作,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改革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深化发展,是发挥教育内在功能的必然途径。笔者认为,人本化、自主化、实践化、民主化、信息化是教学现代化的五个基本标志。从这五个方面持续发力,是推进我国现代化教学改革的主要路径。一、人本化的教学改革人的发现和认肯是现代社会的最伟大成果。康德“人为自然立法”的论断将人放置在世界的中心,“人是目的”的论断更是将人放置在价值体系的最高层级。以人为本是现代精神的最核心内涵。现代社会的发展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人的价值发现和力量彰显史。从我国教学改革的历程来看,近 年来我国教学改革的内在核心就是对人的因素的彰显和强化,这一点在 年以来的教学改革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其变迁体现了从学科知识到学科本质到学科育人价值的转变,从而使学校教育教学不断地回归人、走向人、关注人,进而实现真正的以人为本,人成为教育教学真正的对象和目的。这是教育领域最深刻的变革。”素养是人的素养,以核心素养为抓手,教学改革厘清了教学中的“人”“物”关系,进一步摆脱“物”的视域,更强调“人”的范畴,更接近教育的本质。在目标上,教学聚焦立德树人,更加强调培养德才兼备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在过程上,教学突出培育逻辑,遵循教学的环境营造、情境创设与人的主体生成、素养形成的内在关系,注重发挥学生发展的主体性、能动性,强调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实现核心素养的自然而完整的形成与发展。在评价上,教学关注学生的真实成长,侧重采用真实性评价,追求对学生成长环境的真实认识及成长过程的真实把握、成长结果的真实解读,真正“看见”学生、理解学生、成就学生。二、自主化的教学改革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人的个体性价值和力量焕发出越来越耀眼的光芒,“人的主体能力及其作用在当代社会发展中日益增大”。正如马克思所言,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从人的依赖性关系到基于物的依赖的人的独立性再到全面发展的自由人的联合关系的历史。进入现代社会,个体的自主独立性和主体力量受到空前重视,能力成为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核心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社会是一个能力本位的社会,社会相信人的能力,社会发展依靠人的能力,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