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信息时代
带状
组团
城市规划
模式
优化
研究
朱惠斌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一、引言传统城市的形成是从发挥农业生产职能逐步转化为发挥商业、工业等生产职能,其特点在于将广阔的生产用地逐步转化为集约生产用地,于有限用地内集中大量人口、产业,形成高附加值的产业发展空间,配置相应的各类基础设施。早期城市发展多呈现单中心结构(见图 1),主要原因在于城市中心作为政治、商业或工业中心集聚大量人口,城市空间结构围绕单中心进行逐步优化和拓展。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因政府或产业因素,城市中心可能会产生迁移,城市空间结构逐步变化,形成新的城市空间结构1。因城市的人口分布和产业配置在动态变化的过程中,传统的城市空间结构是伴随着城市现状变化被动改变的2。在现代城市规划学科逐步出现后,城市规划以人口预测为基础提前进行城市空间结构布局。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等学科的出现逐步丰富了城市规划领域的理论基础,形成了传统城市规划范式,即首先确定城市规划的期限,其次预判城市未来人口规模,再次确定城市性质,以此为基础确定城市空间结构。传统城市规划范式是在西方各种思潮的冲击下逐步形成的。短期内的人口规模和产业发展变化程度有限,城市规划主要是对原有城市空间结构加以完善。当城市呈现大规模变化时,人口规模和产业趋势的预测往往难以完全契合未来发展的实际情况,传统城市规划范式的基础难以完全支撑实际的规划实践3。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在沿海划定四个经济特区,充分运用经济特区的地理区位优势,探索新型城市发展模式。经济特区发展规划是一项难度极大的工作,这源于当时经济特区的发展动力来源和远期人口规模难以预测。因此,在科学预测城市发展动力来源和远期人口规模的同时,提前配置一种弹性的城市空间结构以利于城市各类产业配置,便成为重要的规划策略4-5。带状组团城市结构(见图 2)是我国已经产生和不断完善的城市规划模式,在深圳、大连、哈尔滨、海口、兰州等城市已进行成功实践。研究带状组团城市规划模式,对城市规划领域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信息时代带状组团城市规划模式优化研究朱惠斌(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广东 深圳 518000)摘要国内外传统中心城市多为单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即通过确定城市中心,逐步向外围扩张,并根据城市区位情况进行产业配置。改革开放以后,带状组团城市结构是我国城市规划领域的重要创新,它改变了传统城市以“城市规模”和“城市性质”为基础的城市规划模式,转而为城市创造发展框架提供充分的空间弹性,为各类传统和新兴的产业提前预留空间。根据带状组团城市结构的适用范围、模式及制约因素,带状组团城市规划应该从重视信息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以城市土地利用坪效为产业选择基础、以城市更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职住平衡促进城市总体通勤效率等方面促进模式的优化。关键词带状组团城市结构;带状组团城市模式转型;层次演进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53(2022)02-0048-05作者简介朱惠斌(1987),男,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专家,博士。基金项目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科技研发项目“粤港澳大湾区智慧城市理念与 5G 技术融合研究”(R20302110O31003)。政府经济管理48DOI:10.13945/ki.jlac.2022.02.009辽宁行政学院学报图 1单中心城市结构原型示意图二、带状组团城市结构的适用范围及模式(一)带状组团城市结构的适用范围1.低建筑覆盖率起步的城市。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基础与其适用范围紧密相关。带状组团城市结构适用于低建筑覆盖率起步的城市,即处于增量发展阶段的城市6。若城市处于存量发展阶段,承载产业、人口规模已逐步稳定,不存在大规模变化和增加空间,其规划主要内容则在于城市内部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和用地结构的优化调整,即通过结构调整提高城市总体发展效益,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7。处于增量发展阶段的城市因建筑覆盖率较低(城市已建筑用地比例较低或城市总体容积率较低),从城市的发展角度出发,增加新型产业和吸纳人口所需要的城市配套建筑难度较小,城市更新需求较少,不需要在迁移原有产业和人口等方面花费大量的资本开支和人力成本。因此,低建筑覆盖率起步、处于增量发展阶段的城市适用于带状组团城市结构。2.多城市增长极并存的城市。传统城市空间结构多为单中心城市结构,即当城市职能较单一时,城市集聚政府办公场所、产业空间和配套基础设施于中心,因职能集中,故可降低通勤时间,提高城市运转效率,这种结构适于城市发展初期阶段或小规模城市类型8。带状城市空间结构适合于多城市增长极并存的情况,即城市存在多个城市发展动力来源9。在多城市增长极并存的情况下,带状组团城市结构适于城市发展。3.难以预测发展趋势的城市。对城市发展动力变化不大的城市,可以预期其未来发展无显著变化,可通过传统的城市空间结构优化进行调整10。对发展动力产生突发性变革(如行政区划变化、产业政策调整等多方面因素)的城市,因难以根据此类突发性变革判断其未来发展趋势,城市空间结构规划难度则大幅度提升。而且城市发展资源禀赋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难以预期在未来是否会出现其他突发性变革使得原发展趋势需加以调整11。对于城市未来人口、产业规模难以预测的城市,需要带状组团城市结构模式。(二)带状组团城市结构的模式1.与地形结合的低成本开发模式。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建设成本是重要的核心因素。带状组团城市结构采取与地形结合的空间结构模式,可以实现对传统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更为核心的原因在于与地形结合的开发模式能减少大量的土方成本和加固成本。低成本开发,对于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而言都是需考虑的重要因素。带状组团城市结构注重与地形的结合,在降低建设成本的同时,提高了城市空间品质。2.与规模结合的分片区启动模式。带状组团城市结构以城市组团为基本单元,各城市组团是一个独立的片区,在设计初期即充分考虑到其职住平衡,在组团内部均衡地配置产业职能、居住职能及相应基础设施,使得各片区成为城市下属的小规模单元。各城市组团配置充分考虑到现有产业配置基础,可在城市组团内部划分近期建设区、中期建设区和远期建设区,以确保城市组团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具备城市职能升级和拓展的可能性。图 2带状组团城市结构原型示意图职住平衡是指在某一给定的地域范围内,居民中职工的数量与住户的数量大致相等、保持平衡状态。政府经济管理49辽宁行政学院学报3.与生态结合的多组团隔离模式。绿色基础设施试图突破传统生态保护的局限性,实现生态、社会、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12。带状组团城市充分考虑到城市组团间的相对独立和隔离,通过生态环境、公园绿地等模式形成城市组团间的“绿楔”,充分发挥城市组团间的空气质量提升、交通降噪等作用,使城市组团可便捷地亲近自然,对城市生态涵养、保留城市特有动植物等生态印迹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且公园绿地等可自成一套规划体系,在城市生产生活动线规划的基础上,形成生态动线规划,创造绿道等新型城市空间,在抵御城市洪涝等自然灾害中发挥一定的作用。4.与交通结合的多组团联系模式。带状组团城市结构通过城市快速道路连接各城市组团,实现各城市组团间的快速通勤,创造城市组团间以快速道路为主、城市组团内部以普通道路为主的城市交通体系,有效提升城市组团间和城市组团内的通勤效率,实现城市交通快慢速分流,为下一步城市交通在标高上(城市高架轨道、城市地面道路、地铁等处于不同标高的城市通勤模式)实现分流提供基础城市框架,为提高城市交通可达性创造有利的城市空间条件13。目前,我国深圳、大连、哈尔滨、海口、兰州等城市已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带状组团城市结构,其典型特点是以自然地形为基础并充分考虑河流、山体等自然要素,减少开发成本,以此为基础建设地铁、公路等多层级地面交通基础设施,自然分隔成多个组团,并按规划时序进行分期开发和发展。三、带状组团城市结构的制约因素城市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由政府规划和市场行为的共同作用形成。其中,政府规划引导城市主要空间结构、发展方向和发展时序。市场行为则由企业、市民自发选择适用于自身工作和生活的社区,形成聚居模式,作为对政府规划模式的补充。城市结构受历史、地理和经济等因素共同影响。其中,历史形成的城市结构雏形对后续建设具有影响作用,地理环境对开发成本具有影响作用,经济发展对城市发展重心具有影响作用。与此同时,城市结构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一)城市蔓延与生态控制在城市发展初期,带状组团城市结构具备显著的城市空间结构优越性,为城市发展提供足够的弹性和产业配置空间。但当城市增量土地空间有限,城市进入存量土地空间运营期间,带状城市组团结构则面临城市蔓延的压力。其主要表现在城市组团内的土地空间无法承载逐步增加的城市职能,需突破原有城市组团获取城市增量土地空间,对原有城市组团间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城市开发红线、生态控制线等作为城市生态环境的硬约束在城市蔓延的同时需得到有效监管。城市在希望获得更多新型增长极以促进城市发展与确定城市规模保护生态环境间取舍。(二)通勤效率与职住平衡在城市发展初期,带状组团城市结构具备高效的通勤效率,即通过城市组团内部配置相对应的就业和居住空间,秉承职住平衡理念将“就业场所居住场所”通勤量在城市组团内部消化,将城市组团间通勤作为“就业场所就业场所”间通勤量主要消化场所,实现快慢速交通在平面上的分离,并且效果显著。但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逐步衍生新的城市职能,原有城市组团内部职住平衡的模式也逐步无法得到满足,城市组团间通勤日趋复杂化,部分原有城市组团内部通勤量也转化为城市组团间通勤量,导致城市组团间交通需求大幅增加,原有快慢速分流的城市交通模式受到挑战。(三)运营效率与土地整备在城市发展初期,带状组团城市结构具有充分的城市空间予以配置产业,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会根据当时产业效益适时调整用地以配置差异化的城市职能。当城市增量土地空间有限时,原有相对高附加值产业在新型产业出现后可能逐步演化为相对低附加值产业,但其占据城市内部较优越的城市空间,其早期在城市中发挥的高运营效率状态逐步转化为低运营效率状态。因此,对现有土地进行整备,将高质量土地空间配置于相对高附加值产业则成为提高城市总体运营效率的有效策略。但土地整备往往面临成本、产业迁移等多层面的难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协调各种需求。政府经济管理50辽宁行政学院学报四、信息时代带状组团城市结构的优化(一)信息时代城市发展的趋势第一,传统区位作用的显著下降。信息时代城市发展趋势的变化为带状组团城市结构消除制约因素并实现转型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契机。因互联网(包括移动通信)提速降费,使得人工、设备在任何地段以快速方式接入互联网成为可能,即原有的会议等生产、办公需求可逐步通过互联网实现,原有生产层面交通通勤可实现大幅度降低,甚至办公居住一体化将逐步转化为现实。传统城市地理学提出的区位为城市重要资源禀赋和基础条件的理念将逐步变化,传统区位对办公、商业和居住的作用将显著下降。第二,“线上”生产生活趋势重构了城市空间。信息时代城市“线下”生产生活的逐步“线上化”,使得人们各类消费、社交等需求可在“线上”得以满足,避免了大量原有生活层面的交通通勤,有助于逐步改变现有城市钟摆式交通通勤方式,对产业空间的需求大幅度缩减。“线上”生产生活趋势使得部分产业逐步“线上化”和“云化”,现有城市布局的分散式城市职能可以统筹实现、集中处理,这将节约大量城市空间,同时给现有城市规划理论带来冲击。第三,城市产业链快速迭代效应。信息时代科学技术快速迭代,使原有城市产业链升级和价值链重构。传统工业时期的大规模产业空间配置需求将逐步下降,因企业技术可能在近期内升级改造,重资产行业将逐步分解为轻资产行业,产业链也逐步细化以降低产业运营风险。城市产业链快速迭代效应将催发城市空间快速变化效应,城市土地混合使用和城市土地功能适时变化将成为新时期的主流。土地所承载的物质空间重要性将逐步让位于产业空间配置的重要性。原有通过城市更新以实现城市产业更新换代的模式将逐步转化,成为低附加值产业逐步退出城市空间(因无法维持运营成本)、高附加值产业自动进入城市空间的模式。(二)带状组团城市结构的优化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