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雅俗共赏
手工艺
遗产
存续
形态
研究
吴兴帜
雅俗共赏:手工艺遗产存续形态研究吴兴帜,王稳稳(云南民族大学 社会学院,云南 昆明 ;安徽理工大学 矿业工程学院,安徽 淮南 )摘要手工艺遗产作为地方人群共同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折射着人们对自然、社会与宇宙的基本认知,是一种以实用性为主的文化形态。随着文化旅游和消费社会的发展,传统手工艺产品逐渐从生活品走向工艺品,出现了“我者”的生活品与“他者”的艺术品形态并置,引发了手工艺遗产如何保护与传承的迷思。文章以云南大理周城白族扎染为研究对象,从“主客位”角度分析不同行为体对手工艺遗产价值认知的差异性而出现的手工艺遗产的不同形态,认为当代手工艺遗产价值是“我者”价值与“他者”价值互构的综合体,须从手工艺遗产层级一体化价值体系认知出发,理解手工艺遗产生活品与工艺品并存的意义,从而促进手工艺遗产在当代社会中的活态存续。关键词手工艺;价值分层;俗文化;雅文化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手工艺遗产是以手艺人的记忆为储存,以手艺人的身体实践为基础,以手工艺产品为载体,以地方群体生活需求为基础的文化综合体。“手”即为遗产的原生主体,即手工艺遗产的创造者与使用者;“工”为遗产的技术过程,即手工艺遗产从原料到成品工序;“艺”为遗产原生主体的价值判断,即遗产持有者对于手工艺产品的认知;“品”为遗产的物质符号,即遗产持有者日常生活生产使用之物。手工艺遗产从其形成之初皆是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生计之需的手段,而作为手工艺遗产的物化符号之手工艺品,从本质上来说其是生活品、陈设品以及牺牲品,生活品指向实用性,陈设品强调审美性,而牺牲品衍生神圣性,三者的综合则体现出手工艺遗产持有者是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神灵、人与自我的关系。在传统社会中,手工艺主要掌握在少数人或少数家庭手中,因此,大多数人在需求手工艺品时,则是通过物物交换抑或劳动力交换等方式而获得自己所需之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交换的基础上逐渐衍生出购买行为,手工艺品的商品属性从隐性发展到显性。在文化消费之前,原初的商品属性主要功能仍是满足地域群体的生活、生产之需,而非外来人群的凝视之品;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和文化旅游的兴盛,一方面传统手工艺品实用性逐渐被现代技术物所替代,在地方人群生活生产中手工艺遗产逐渐式微;另一方面文化旅游者对异文化的想象与品味,刺激着传统手工艺遗产借助现代技术而进行重组与异形,进而推动传统手工艺的复兴,这种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形态并置,某种意义上讲是传统文化价值在当代社会的多元共存。无论作为手工艺遗产原生主体的日常生活品,还是作为“他者”消费的工艺品,手工艺遗产在消费社会中进入了“雅俗共赏”的表述形态。目前,在手工艺遗产的保护主要是关注原生主体、技术程序以及手工艺原生主体的自我价值判断等;手工艺遗产的利用则主要指向在基于“他者”价值判断基础上的选择性工艺品消费。生活品与商品的混融,某种意义上造成了对手工艺遗产认知的混乱,究其根本在于不同行为体对于手工艺遗产的价值认知的差异化,以及多元行为体间的价值互构。一、手工艺遗产的价值体系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目前关于手工艺遗产的价值判断主要是基于国内外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表述,从经济学、民俗学、历史学、旅游学、社会学、艺术学等多学科角度出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 年月第 卷第期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作者简介 吴兴帜,男,安徽合肥人,云南民族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滇黔桂传统村落建设聚落文化公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吴兴帜,罗沁仪手工艺遗产保护传承研究:回顾与思考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价值进行阐述,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审美价值、教育价值、民俗价值等具体表现。王文章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多维度的价值体系,他从文化价值的角度出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进行分类,讨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时性价值(包括历史价值、狭义的文化价值、精神价值)、共时性价值(包括审美价值、科学价值、和谐价值)、时代价值(教育价值、经济价值);刘魁立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认知世界、认知历史、认知特色文化的需求,对于工业化和现代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人们可以从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获取灵感,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国内学者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进行解读与阐述的过程中,大部分都是侧重于从“客位”的角度去审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而对“主位”视角的忽视已然成为常态,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是一个根植于地方社会的“差序格局”,即以地方人群共同体为核心、以村寨为社会单位、以地域为依托的“由内而外”的价值体系,而非以“他者”为核心,以人类为社会单位,以世界为基础的“由外而内”的“价值倒置”。对于手工艺类遗产价值的研究更多的是注重其使用价值,从科技史、工艺美术、民俗学、民族学、人类学等多学科角度研究手工艺类遗产在当今社会中的科技、艺术、经济、文化、审美等价值,从而淡化了手工类遗产原生主体的价值认知,即它首先是由当地手工艺人在特定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而生。中国工艺大师张道一强调不仅要关注手工艺的技艺价值,也要关注手工艺品的审美价值,要想理解其内涵就要把握住美与用的统一。既要看到艺术的美学原理,又要联系到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随着工业化发展,人们意识到手工艺除科技、审美价值之外的经济价值。吕品田认为我们应该高度认识和发挥传统手工艺作为一种“丰满生产力”的作用,将传统手工艺作为产业来发展,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而手工艺的“创新”应该是不离不弃本源、技艺上精益求精、尊重民族固有审美心理,推陈出新。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引入,传统手工艺被赋予了新的价值理念,从文化和社会价值的角度来研究手工艺的现状和传承。徐艺乙提出手工艺遗产要以其内在的、本质的要素为对象,由内而外,从手工艺的本体即材料、工艺、形态出发,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手工艺进行保护和创新,在构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背景之下,实现手工艺的振兴。关于手工艺类遗产是否应该不断创新,苑利给出了不同的意见,他认为传统工艺类遗产最大的价值就是历史认知价值,传承人的任务不是“创新”,而是“守旧”,将他们本民族文化原汁原味保存下来,并从表现内容、表现形式、使用原料这三个方面界定“原汁原味”的标准。在关于手工艺传统与现代价值的关系转化方面,方李莉从文化人类学的视野探究手工艺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价值,把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化生活之中,从而发生互动再生,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有利于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今社会的存续。综上所述,关于手工艺类遗产价值的研究,早期主要侧重于手工艺审美价值和技艺价值,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生态文明保护以及社会经济、文化、伦理等多方位的深入研究,手工艺类遗产价值的研第期吴兴帜,等:雅俗共赏:手工艺遗产存续形态研究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刘魁立 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整体性原则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吴兴帜 舞蹈类“非遗”旅游符号化消费边界研究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张道一工艺美术的性质和特点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吕品田 手工艺术作为生产力 丰满的生产力 高度认识和发挥传统手工艺的生产力 美术观察,()季中扬,陈宇 论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保护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徐艺乙传统手工艺的继承与创新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苑利 工艺美术类遗产“原汁原味”三议 民间文化论坛,()方李莉 本土性的现代化如何实践 以景德镇传统陶瓷手工技艺传承的研究为例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究也在深度和广度中不断延伸。然而更多的是“他者”的价值感受,是一种从“客位”视角所表述出来的价值认知,而不是从“主位”的视角去思考当地人自身的价值认知。价值是主体基于客观存在的主观判断,依主体不同而不同。手工艺遗产根植于遗产原生主体的生活,首先属于其原生主体的“家园遗产”,因而其主要价值在于满足于遗产原生主体日常生活需求的适用品,即“俗文化品”。随着现代遗产运动的发展,手工艺遗产从个体、家庭、家族等“私有”财产逐渐转化为属于社会、国家、人类等“公有”财产,手工艺主体以类似“同心圆”的行为体结构,从“原生主体”逐渐叠加了“次生主体”,形成了多重主体结构体系,其价值也就出现了叠加。在文化遗产旅游兴盛的社会背景下,为了满足游客对于地方文化的消费和想象,手工艺产品由“实用性”逐渐转向“审美性”,在材料、形式、内容等层面出现向“雅文化品”转型,由俗入雅与雅俗共生成了手工艺遗产存续的常态,“俗”满足“我者”的日常生活所需,“雅”则满足“他者”对异文化的想象与消费,以及“我者”部分的审美意向。把“雅文化品”的工艺品作为手工艺遗产的物化形态引发的争论之点,在于其工艺与表现形态是否传统性,从而出现了“现产”与“遗产”的思辨。如果回归到文化的原点来审视这个问题,则需要以文化本体的动态过程为认知,以文化情境的连续演变为方法,以文化主体的代际差异为根基,手工艺遗产的呈现形态是文化主体基于价值判断的结果。在传统社会中,绝大部分的手工艺遗产物化形态侧重于实用性而弱化审美性,但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审美情趣的提升,在当代社会中,工业产品逐渐主导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消费品,传统手工艺品淡出了人们的日常必需品序列,也就是说手工艺遗产存续的社会情境、依托的文化主体以及其本身的文化构造等均出现不同程度变迁,手工艺遗产如何在主体、本体、形态等实现自我赓续的连续性?社会群体如何去认知手工艺遗产的生活品与工艺品之间的内在逻辑?这些问题均是本文讨论的话题。二、作为日常生活品的手工艺遗产文化价值的相对主义与普遍主义之争,关键之处在于对于文化认知的视角差异。从“主位”的视角出发,任何文化都是特定人群共同体基于生活、生产而形成的综合体,其价值在于满足地方人群的生活、生产的实际需求;从“客位”的视角出发,文化是人类社会共有的财产,其价值在于对人类社会的意义而言。两者看似矛盾,实则一体,是文化价值的体系化呈现。手工艺遗产也不例外,但从原生主体的视角出发是认知手工艺类遗产价值的根基。大理周城被称为“白族扎染之乡”,位于大理喜洲镇。白族扎染起源于民间,扎根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白族扎染手工艺遗产是一个“物”与“非物”的统一体,“工”与“艺”为无形,“工”存在于当地人的记忆之中,需要通过织染过程得以体现;“艺”为审美与价值判断,既需要扎染的花纹、图形显示出来,又需要人对扎染的使用规则来确认。“手”与“品”为有形,“手”即为地方社会的人,是生产者也是使用者;“品”为扎染手工艺的载体,既是扎染手工艺的物化形态,又是手工艺主体的使用对象。扎染制作所需要的靛蓝染料主要来自于此处生长的自然植物板蓝根,白族扎染以蓝、白二色为主调,以缝为主,辅之以扎,图案对称工整。白族崇尚白色和青蓝色,寓意着他们对纯洁、淳朴和庄重、希望的追求,反映了白族扎染源于自然的馈赠,来自白族人民生活的实践认知。白族扎染的图案类型丰富,取材于白族日常生活相关的事物及其环境,是白族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如植物类纹样:茶花、桃花、菊花、兰花、牵牛花等花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卷吴兴帜,彭博论文化遗产的价值分层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彭兆荣“遗产旅游”与“家园遗产”:一种后现代的讨论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吴兴帜,彭博 论价值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多重存续形态 以彝族阿细跳月舞蹈为例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苑利 把“现产”当“遗产”:会不会使中国的非遗保护走上不归路?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吴兴帜“物的民族志”本土化书写 以傣族织锦手工艺品为例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卉类图案,这些都是白族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花卉;树木类主要是白族房前屋后所栽种的柳树、松树、竹子等;茄子、白菜、石榴、桃子、葡萄等蔬菜水果类的图案均为白族人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的;动物类纹饰有虫鱼鸟兽乃至神话传说中的龙、凤等,如:蜻蜓、燕子、蝴蝶、孔雀、鱼、兔子、猫、狗等图案,其中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