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时代家国情怀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内蕴与践行进路_杨威 (1).pdf
下载文档

ID:2729830

大小:1.71MB

页数:8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0-1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新时代家国情怀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内蕴与践行进路_杨威 1 时代 国情 融入 高校 思政课 价值 内蕴 践行 进路 杨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并对新时代如何培育家国情怀提出了一系列要求,明确提出要“厚植家国情怀,培育精神家园,引导人们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1。新时代的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的建设者和主力军,更是亟须厚植家国情怀的重要群体。当前,高校思政课业已成为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的主渠道,而如何充分利用高校思政课优势并发挥其功能作用,增进大学生国家认同,使之坚定文化自信,从而提升其责任感、使命感与担当意识,则是需要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究的重要课题。因此,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加强对家国情怀融入高校思政课研究,将新时代中国发展所需的家国情怀转化为大学生自身的家国情怀,无疑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政策指向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求。一、新时代家国情怀的精髓要义家国情怀是连接“家”与“国”的精神纽带,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密码”。中华儿女应自觉认同家国情怀的思想文化价值,并拥有与人民心心相印、与祖国同向同行、与世界命运休戚与共的家国情怀。(一)家国情怀传承于中华优秀传统家国理念中国传统社会以血缘、亲缘和地缘为居住格局,奉行“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治理模式,秉承互利共生、荣辱与共的生活理念。这种格局、模式和理念使得家成为国的具体化,国又是对家的直接扩充。它直接催生了中国人“家齐而后国治”(礼记 大学)、“国之不存,何以家为”(左传僖公十四年)的伦理认同,也衍生出“以天地万物为新时代家国情怀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内蕴与践行进路杨威1,徐燕宁2(1.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 海口571158;2.辽宁理工职业大学建筑学院,辽宁 锦州121007)摘要:新时代家国情怀传承于优秀传统家国理念,承继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基因,汇聚于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当前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厚培文化底蕴、实现长远目标的内生动力。因此,在现有教育体系基础上,应以理论为先导,丰富家国情怀教育内容;以凝聚力量为根本,健全家国情怀教育机制体制;以课程要素为重点,优化家国情怀教学模式;统合内外因要素,加强家国情怀教育载体协同能力等,以期优化家国情怀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践行进路。关键词:新时代;家国情怀;高校思政课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48107202301007文章编号:16748107(2023)01005508收稿日期:2022-12-01基金项目:海南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专项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传播的海南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2HNMGC05)。作者简介:杨威(1970-),男,辽宁昌图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徐燕宁(1996-),女,辽宁锦州人,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第44卷第1期2023年1月井 冈 山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Jinggangsh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Vol 44 No 1Jan 2023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一体”(孟子 梁惠王)的思维方式和“修齐治平”(礼记 大学)的进修阶梯。尤其作为儒家经典之一的大学,开宗明义地提出了“三纲领”“八条目”,即“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表明,在古人眼中,一方面个体要加强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内在心性修养,以“明明德”;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己身”到“家族”再到“国”乃至“天下”的家国理路,以实现“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的“亲民”。在此,“明明德”乃是“亲民”的必备前提,意味着只有加强自我修养,完善个人的道德品质,注重个人道德实践,才能使家庭伦理有序,社会和睦和谐,国家繁荣昌盛;而“亲民”则是“明明德”的立世实践,即只有通过持之以恒地对修齐治平加以追求与践行,才能达到家齐、国治、天下平的最终境界,达到“止于至善”。由此可以看出,“修齐治平”作为中华传统家国情怀显现的基本环节和主要方式,早已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中,并通过实践逐渐上升成为一个集认知、情感、价值和信念于一体,增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民族精神。(二)家国情怀承继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基因家国情怀既是中华民族的“传世之宝”,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治世良方”。毛泽东同志认为,家国情怀是一个历史范畴,家国情怀的教育内容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不同侧重。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应聚焦于人民团结起来争取民族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认为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是爱国主义者,也是国际主义者。他的这一理念将我国的家国情怀推向了新的高度,使其更具国际视野和国际胸襟。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之下,将家国情怀的重点内容由争取民族独立转向国家建设,如果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发生矛盾,个人的利益要服从集体和国家的利益。江泽民同志曾多次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强调,要不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2(P559)。胡锦涛同志在继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上,把家国情怀凝练提升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并把家国情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统一起来,“广泛凝聚中华民族一切智慧和力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万众一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3(560)。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和推崇家国情怀,多次强调我国的家国情怀并非其他政党和制度背景下的家国情怀,而是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坚定和维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家国情怀。正因如此,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任何将爱家、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割裂开来的行为都是无视历史、抹灭现实和颠倒黑白的错误行为。因此,只有在爱国爱家的同时,永葆对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热爱,才能积极投身和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三)家国情怀汇聚于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个体与家、国的关系是体现社会形态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当前,西方一些国家习惯利用过分强调的“个体”,来离散个人与家庭、社会、国家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得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思潮甚嚣尘上,从而导致各个国家、地区、组织之间利益的交织冲突和文化的交融交锋,以及世界范围内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复肆虐,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众所周知,“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P135)。因此,人不能离开社会而孤立存在,其根本价值也要到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中去探寻。当下,如欲解决不良社会思潮所带来的危害,真正认识“现实的人”的本质,就必须要进一步明晰和强化个人对于国与家的认识,展现家国情怀在新时代深刻的教育意义。个人、家庭和国家从来都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紧密相连且相互作用的整体。国家、社会的发展无疑有助于进一步发挥个56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其自我价值的实现。这同时也意味着无论何时,人们都要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转化为一种现实的、具体的、持久的行动,并以此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凝聚成为全体人民的价值共识。“这非但不会抹杀个性,而且能够让个体更加真切地了解和体认自身所处的各类社会关系,进而形成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认知,激发积极的情感与正能量。”5二、新时代家国情怀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内蕴家国情怀具有厚重扎实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精神信仰,也是全体人民奋进新时代、创造新作为的力量源泉。因此,将新时代家国情怀融入高校思政课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也是厚培高校思政课文化底蕴、巩固高校思政课建设成果的必由之路。(一)回应现实之需: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新时代的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主力军,他们身负艰巨重任和光荣使命。传授给他们正确的思想,引导他们走上正途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但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外环境的急遽变化,整个社会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不良社会思潮也不断涌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青年人的价值观念与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6在高校思政课中加强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中,家国情怀既体现为中华儿女血脉中的一种文化传承,同时也为在高校思政课中培育时代新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力量。譬如,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家国情怀强调个人为社会做贡献、为集体尽责的精神。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主张“贵和尚中”与“仁者爱人”,强调“礼之以和为贵,忠信之美”(礼记 儒行),并以从容宽厚为准则。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在国家、民族之间的关系上,认为和衷共济与协和万邦是国家兴旺、民族富强的内驱力。在诸多文明之间的关系上,主张以“和而不同”的观念尊重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性与多样性。为此,将上述核心内容贯穿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体系之中,既能够提升高校大学生对家国情怀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价值逻辑理解的完整性,从而启发大学生树立尽职爱国、保家卫国的责任意识;也能形成守望相助、友善乐群的处世之道;更能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从而使大学生更好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二)承续优秀文化:厚培高校思政课的文化底蕴家、国并用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教规范则德法兼修,家风淳朴则社风纯正,家训守道则国治有序。”7具体而言,“家国情怀源于家国一体思想”8,“系统阐述家国一体思想的是先秦时期的儒家,但其渊源可追溯至西周时期”9。通过今人重新审视“家国一体”思想,虽会呈现出家与国概念、形式、属性和界线的模糊、个体利益遭受忽视等局限性与弊端,但其所蕴含的家国共兴、家国同运、保家卫国、济世救民等力求实现自我价值与国家价值高度统一的宏大格局,仍然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自我修养与价值取向,成为厚培高校思政课文化底蕴的“阳光”和“雨露”。环顾当下,面对国际国内错综复杂的严峻形势,面对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使大学生懂得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国家繁荣富强和社会安定和谐的基本前提,国家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个人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与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个人生存与发展的有效保障,须将视线焦点从仅关注自身转换到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及其相互关系上,把对国和家的热爱与认同深化为投身国家治理与社会建设的行动自觉,从而做到政治上登高望远,思想上不畏浮云,行动上咬定青山,始终致力于家国共兴,形成报效祖国、回报社会、服务人民的集体责任感和家国情怀。杨 威,徐燕宁:新时代家国情怀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内蕴与践行进路57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三)增进国家认同:巩固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目标当今世界,对家国的认同程度无疑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随着现有全球治理体系的加速变革,西方发达国家更以其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先发”优势,通过军事制衡、意识形态渗透、贸易争端等手段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身份认同、文化认同的渗透。众所周知,高校大学生是否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否不负时代重托、不负青春韶华,事关未来中国的前途与命运。但家国认同的形成并非一个自然过程,它体现着历史文化传统的演变与道德价值观念的化育,反映着个体对自己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并作出彰显自身价值、信念的实际认同行为。作为家国认同中的重要内容,家国情怀呈现为个体与国家之间最质朴的情感联系,是影响社会成员家国认同程度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积极发挥家国情怀的重要引领作用,激发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和转化认知,将个体对家的眷恋与对国的热爱联系起来;协调大学生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冲突与矛盾,将“小我”融入于“大我”之中。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培养大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