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时代
高校
劳动教育
价值
考量
推进
路径
王一栋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考量与推进路径王一栋 杨 晨 常 青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河南郑州 摘 要:在国家和相关政策的指引下,劳动教育在高校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以勤工助学、社会实践、教学实习、课程渗透等方式被纳入日常教学计划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目前依旧缺乏科学全面的引导和管理,加之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的功利化等因素,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建设还存在着诸多有待完善之处。本文梳理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劳动教育的发展历程以及不同阶段劳动教育的特征与侧重点,总结了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与内涵,提出了推进高校劳动教育发展的四大路径:大力弘扬劳动文化,打造高校劳动教育师资育人体系,完善高校勤工助学体系,优化高校劳动教育评价体系。针对上述四条路径,详细分析了现有不足,提出了可行性解决方案。关键词:劳动文化;师资育人;勤工助学;评价体系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多次强调“应当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年,我国正式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标志着新时代劳动教育发展需要基于不同于以往的新体系与新设计,这一思想指引历史性地把劳动教育的地位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在相关政策的指引下,劳动教育在高校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仍存在着狭隘化、功利化等现象,师生对于劳动教育价值认识也不到位,加上新时代劳动教育有了新的内涵与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探究如何推进建设功能完备的劳动教育体系,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质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我国劳动教育的发展历程一直以来,国家基于民族复兴、经济增长、党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复合型人才培养等多层次需求,不断拓展着劳动教育的新价值与新内涵,调整着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政策实施方式,协调着多重主体之间的实践路径,推动着劳动教育的不断更新与变迁。劳动教育在经历了数次变革之后,已经逐渐演变成了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劳动形态的日新月异以及劳动教育的全面普及与多元化发展,在教育强国建设、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兴技术涌现的背景下,劳动教育的细化与深化正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应及时梳理劳动教育的发展脉络与演变机理,准确把握不同阶段劳动教育开展的特征与侧重点,为其前瞻性发展提供科学性启示。新中国成立之后,国民经济建设与恢复是发展的主旋律,这一时期国家总体教育方针为“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全国各学校基于当地特色,相继开设了各种各样的劳动课程,逐渐在大范围内形成了“一面学习,一面生产”的实践常态。在此阶段,劳动教育的价值目标与根本宗旨在于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良好的劳动观念,培养适应形势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服务于国家发展与经济建设。年,教育部提出在培养劳动意识的基础上,还要注重“综合技术教育”,成为了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并行的开端。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教育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其背后所蕴藏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以及人力资本价值日益凸显。劳动课程初步展现出了体系化的迹象,党和国家在这一时期也主导推行了许多大规模的劳动实践活动,出现了以“一面劳动,一面读书”为主题的“勤工俭学、半工半读、兴办工厂”等新型劳动教育形态。然而,这一阶段劳动教育尚未达到与德智体并列的地位,在政策结构与实践形态方面依旧较为单一。年,改革开放揭开了时代新篇章,劳动教育改革紧随其后。这一阶段,社会精神风貌逐步向现代化发展,脑力劳动越来越受到重视。劳动教育不仅在外在功能上获得了强力的精神支持,其内在的情感属性也得到了充分熏陶,从而具备了更加宽泛的内涵与价值。这一时期,劳动所具有的技能性和思想性、建设性和服务性、创造性和重复性有效地结合在一起,真正实现了为新时期现代化建设服务,实现了劳动教育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双向渗透。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到,应当进一步推动形式上和技能上的劳动教育,自此,劳动教育逐渐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在实现现代化转型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这一时期,国家继续探索劳动教育的新功能与课程组织的新模式,整合资源,推动劳动教育从单一学科向综合实践转变。此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所具备的生活意义不断深化,“人”的主体性地位逐渐受到重视,不再仅仅是为了生存与发展所献身的工具。与此 科技风 年 月科教论坛同时,“应试教育”在这个阶段开始逐渐受到争议,社会开始意识到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培养健全人格,促进综合发展。进入 世纪,党和国家对知识与人才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让知识与人才引领新时代”这一共识,并将其融入进了教育的新型发展理念之中。这一时期,综合发展的理念使得劳动教育类型更加多元化,以人为本的理念使得劳动教育更具人文价值,情感教育的理念使得劳动的内涵远超“体力活”这一狭隘定义,而是致力于让人们认识到劳动创造的乐趣,促进人们精神世界的繁盛。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进入了新时代。这一时期,立德树人教育体系逐步明确与完善,国家也相继出台并完善了许多劳动教育相关政策与规定,填补了该领域的理论空白与政策空白。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之间的融通性发展价值及其在推进素质教育、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得到充分肯定。二、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与内涵“劳动”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进行阐释的逻辑基点,不仅用其定义了“人”的根本属性,还用之批判旧世界、建构新世界。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辉煌成就,都与敬业担当、勤劳勇敢、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劳动精神紧密相连、密不可分。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各行各业劳动者的思想觉悟、基本素质、技能水平都直接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与发挥,促进着各项事业进步,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如今,劳动形式变得愈加多样化、复杂化、隐性化,逐渐从工业化时代的制造性劳动向非生产性劳动、非物质性劳动以及服务性劳动转化,然而其促进个体生命成长与灵魂塑造的本质功能依旧未变。首先,劳动价值观直接影响着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形成与完善,劳动实践也是磨炼意志、锤炼品格的重要途径,对于思想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群体而言,劳动教育的开展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掌握劳动技能,更能够充分发挥“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作用,激励着大学生胸怀大志、坚韧向前、强健体魄、自我提升、健全人格。其次,劳动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享受劳动创造的乐趣,丰富大学生精神生活,提升大学生精神境界,促进大学生精神世界的繁盛,满足大学生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如今,我们正面临着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重任,这一历史任务的实现需要依靠劳动教育以激励当代大学生永不止息、精益求精、脚踏实地地开展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只有这样,才能将中国梦转化为现实。三、大力弘扬劳动文化劳动是美好生活“获得感”“存在感”和“尊严感”的来源,是熔铸在人们心中平凡又崇高的理念。只有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良好氛围,大力弘扬和传承劳动文化和劳模精神,在社会主义新时代下凸显劳动的行为之美、价值之美和境界之美,使其成为新时代的铿锵之音,方能为追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基石,夯实力量。如今,在新型全球化格局、新型市场体系、新型管理体制及新兴科学技术的背景下,资本呈现出新的面貌与特征,然而其与劳动的本质关系并未发生变化。此外,目前我国尚处于“奴役劳动、谋生劳动、体面劳动、自由劳动”四个阶段中的“谋生劳动”阶段。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三观尚未完全成熟,在负面信息浸透与复杂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很容易受到负面思想的影响,从而对“劳动”产生错误的认识,把“劳动”与“劳累”联系起来。久而久之,大学生群体的劳动观念日趋淡化,劳动意识日趋薄弱,劳动技能日趋退化。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劳动的效果逐渐被虚化;在家庭教育背景下,劳动的地位逐渐被软化;在学校育人体系里,劳动的价值逐渐被弱化;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劳动的内涵逐渐被淡化。为此,高校应当切实将劳动教育的理念融入立德树人的全过程之中,因地制宜挖掘劳动教育实用资源,将劳动文化、劳动资源深深嵌入校园文化之中。例如,将吃苦耐劳的理念与精神融入校史、校训和校歌中,也可以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政策宣扬、劳动文化作品征集等主题活动,大力推进校园与宿舍风貌美化、环保绿化等劳动实践,让每一个学生亲身参与到劳动实践之中,将劳动文化的培育与弘扬常态化发展。其次,高校还应主动占领宣传高地,借助新媒体,大力宣传全国劳模先进事迹及身边劳动者的感人故事,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以榜样树立的方式增强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时代感、吸引力和感召力,在大学生群体中弘扬劳动美、贡献美、创造美的主旋律。此外,对于社会上出现的劳动相关负面舆论,高校应当发挥好筛查、监督、澄清与正面引导的作用,在校园里渲染尊重劳动与捍卫劳动的积极舆论氛围和价值导向。四、打造高校劳动教育师资育人体系劳动教育师资育人体系总体上由专任教师和兼任教师两部分组成,学校其他职能部门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作为劳动教育工作开展的中坚力量,专任教师团队主要负责通识教育、技能培训以及实践指导。兼任教师则充当补充力量和支撑力量,大多由学业导师、各班主任、专兼职辅导员、专业课任课教师等负责,也有学校会选择从校外聘请实践教师,甚至是劳动先进模范或是“大国工匠”。目前高校劳动教育师资力量普遍较为薄弱,校外实习、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活动往往由后勤部门人员、行政工作人员、院系辅导员、专业课老师、班主任等代为指导。而且教师普遍缺乏对劳动教育价值和意义的深刻理解,对劳动教育没有专业上的认同感,授课内容浮于表科教论坛科技风 年 月面,把劳动课上成了“劳动理论课”,把“做劳动”“感悟劳动”变成了“说劳动”,窄化了劳动教育应有的内涵。此外,在“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人才培养体系中,高校往往着重建设思政部门、专业院系、体育教学部、美术教研室等机构,对于劳育机构的重视程度不足,劳育相关事务依旧归属于原有教育体系,并没有分离出来,专门推进。首先,高校可以制订并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增设劳动教育相关专业,培养一批素质高、能力强、作风硬的劳动教育专业化人才。其次,高校可以联合培训机构共同制订培养方案,明确培养对象,专设培养内容,结合院校专业特色,对其他专业教师及职工进行系统化劳动教育培训。此外,高校应积极鼓励老师主持各类劳动教育相关学术课题、参加劳动教育相关学术讲座、体验劳动教育社会实践、申报劳动教育教学成果奖项,深入研究、探索、解决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与棘手情况,提升教师劳动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不仅如此,将劳动教育激励机制纳入顶层设计,细化考核要求及考核办法,可以激发教师参与劳动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五、完善高校勤工助学体系高校勤工助学指的是在正式的组织和规范的引导之下,大学生在第一课堂之外,通过诚实劳动获得合法补贴和报酬,用以改善自身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的实践活动,是党和国家对大学生进行资助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增强社会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目前许多高校勤工助学制度有待完善,缺乏统一规划与管理,经费投入也存在不足,而且在岗位设置上并没有结合专业特色,只是一味地提供服务性岗位,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起来。首先,高校应当高度重视勤工助学工作,完善勤工助学体系,把“精准做好学生资助工作”列入党政工作要点,构建“奖、贷、助、勤、减(免)、补”多元化、规范化的资助育人体系,加强师生对勤工助学的认识,保证勤工助学的持续性开展。其次,高校在勤工助学岗位设置上应结合学生的专业特色与兴趣爱好,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展开工作,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实践和就业能力。最后,高校还可以加大宣传力度,给予勤工助学正面、积极的宣传,例如可以在招生宣讲、入学报到等阶段宣传本校勤工助学政策,解除新生的后顾之忧,在校园内形成“自强不息,创新创业”的良好风气,实实在在地彰显学生勤工助学的育人功效。六、优化高校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年 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应以劳动教育目标、内容要求为依据,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健全和完善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程序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