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科交叉与协同融合:新文科背景下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_范明献.pdf
下载文档

ID:2729691

大小:1.74M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0-1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学科 交叉 协同 融合 文科 背景 研究生 培养 模式 改革 范明献
学科交叉与协同融合:新文科背景下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摘要新文科背景下,跨学科交叉融合成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养的新方向。研究生教育应坚持跨学科交叉融合的培养理念,设立对接国家行业需求的特色研究方向,构建交叉融合课程体系,建设跨学科队伍和导师团队,协同校内外科研资源、产业资源,建立起学科交叉、协同融合的文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关键词新文科建设;学科交叉;协同融合;研究生培养模式范明献肖雪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2020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开启了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征程。在加快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中,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是关键一环和重要力量。特别是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积极响应国家和社会对高层次人才培养新要求,进一步探索和创新文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切实提升研究生教育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新文科背景下研究生培养的新要求近年来,教育部启动新文科建设,推动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2020年,教育部召开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明确提出了“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的任务目标。从推进新文科建设的背景来看,“新文科”概念诞生于新技术、新社会需求、新国情等诸多现实背景下,是对文科建设过程出现的问题与困境的新探求与新响应。新文科建设的重点不在于建立一个新的学科,而是要贯彻新文科建设理念,进行文科的升级改造。新文科建设对人文社科研究生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科研究生教育需要对接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培养国家和社会急需的高层次文科人才。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革命,带来了社会全方位的变革,也激发了新产业、新业态的涌现和颠覆性变化,形成了诸多需要文科与技术相融合的新人才需求,比如技术伦理、数字经济、整合营销、融媒体传播等。同时,在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中,在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大发展中,研究生教育也肩负着文化传承发展的历史使命,在文化传播、文化创意和文化产业管理领域,需要文科研究生教育培养大批能肩负使命的高层次复合型文化人才。此外,当前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正在加速推进,身处世界大变化、大调整、大发展时代,国家急需培养一大批具备全球格局和国际素养的高层次人才,如外交人才、国际经贸人才、涉外法律人才、国际新闻人才等。在以上背景之下,加强新文科建设,亟需人文社会学科对接国家和社会需要,进行研究生培养的改革探索。以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为例,要进行人才培养定位调整,满足融媒体技术下新型新闻传播人才需求,响应媒介化社会下特定社会领域的新闻传播高层次人才需要。一方面,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驱动下,传媒生态、行业业态、传播形态、内容样态都经历着深刻变化,“融媒体”“智媒体”“全媒体”“沉浸媒介”涌现,产品样式、内容生产、媒介功能、运营方式呈现出融媒体特征,主流媒体的人才需求发生革命性变化,需要拥有复合技术素质、融媒体技能和全媒体素养的新型新闻传播人才。另一方面,伴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应用普及,经由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连接,社会的网络化和中介化趋势加速,媒介化社会发展迅速,虚拟与现实相互激发,公共信息的生产和流动,已经远远超出主流新闻媒体的活动范围,多元社会主体参与到社会化传播中。公共信息的生产和供给,成为健康中国、文化中国、法治中国等诸多社会主53要建设领域的基础性活动,这些特定领域对高层次新闻与传播人才的需求,促使高校优化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输出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研究生培养中的学科交叉模式探索学科交叉是新文科建设的理念核心,要求通过学科交叉与融通来实现现有文科专业的转型升级。学科交叉培养模式是整合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通过学科融合、资源共享等方式,跨越单一学科性,培养复合型的跨界融合的高层次人才的一种模式。学科交叉与融合不仅是知识生产创新的需要,也是解决日益复杂的现实社会问题的客观需要。随着现代社会问题日益综合化复杂化,应对新变化、解决复杂问题需要跨学科专业的知识整合,推动融合发展已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的必然选择。许多前沿问题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靠单一学科往往难以解决,需从多学科角度进行研究分析。当前,构建多学科集成与交叉的培养环境与机制,培养能够解决综合性重大科技和社会问题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各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共识和趋势。2019年,教育部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要求“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与新科技革命交叉融合,培养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家”。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也明确要求“制定跨学科人才培养方案”“探索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机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际形势纷繁复杂,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新时代、新形势呼唤高等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培养能够解决复杂综合的国家与社会问题的、具备创新能力的高层次文科人才,需要高校深入探索学科交叉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新文科的“新”,一定意义上“新”在交叉融合。近年来,基于学科交叉进行协同融合培养,一些文科研究生培养机构勇于探索并实践,形成了人才培养新模式。这种交叉融合,存在三种模式:文理层面的交叉,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间的交叉,社会科学内部的交叉。以新闻传播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改革为例,“学科交叉”并非新鲜话题。当前世界各大知名高校和机构基于“数字第一”的核心共识,将互联网科技的创新基因注入课程体系,培养坚守新闻传统价值、立足跨学科知识、熟稔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界也在不断进行学科交叉探索,在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培养中,存在三类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模式。一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学科与新闻传播学科间进行文理交叉,培养适应新传播技术的新闻传播高层次人才。例如,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发挥学校理工优势,实施“技术 传播”的特色培养模式探索。二是面向特定新闻报道领域的交叉融合模式,如财经新闻、政法新闻、国际新闻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探索。在财经新闻复合人才培养方面,以中央财经大学等诸多财经院校以及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综合性大学为代表,通过财经专业与新闻传播专业交叉融合,建设财经新闻培养方向。在政法新闻复合人才培养方面,以西北政法大学为代表的政法类院校,实施新闻传播与法学的学科交叉,建设面向政法新闻领域的专硕方向。在国际新闻复合人才培养方面,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诸多外语类院校以及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综合性大学促进外语与新闻传播交叉融合,联合培养国际新闻报道高层次应用人才。三是面向媒介化社会下特定社会领域的新闻传播高层次应用人才需要,实施传播 垂直知识领域的交叉融合培养。比如,北京大学、中南大学发挥综合性大学丰富的学科资源,搭建新闻传播与医学、公共卫生领域的交叉知识平台,建设健康传播的专硕方向。基于学科交叉的多元素协同融合研究生培养探索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学科交叉融合成为响应国家和社会对高层次文科人才新需求的一种指导理念。在研究生人才培养实践中,学科交叉的理念贯彻,离不开研究方向设置、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等诸多元素和环节的协同作用。中南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服务融媒体发展、文化强国与健康中国建设对于新型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基于学科交叉协同关键的培养要素和资源,进行专硕培养模式创新探索。1.对接国家社会行业重大需求,精设三大学科交叉研究方向+54中南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通过学科融合,实施学科交叉,分别建成融媒体传播实务、文化品牌传播、健康传播三个特色研究方向。一是“传播 技术”交叉,运用“传媒湘军”产教融合资源,培养有较强新媒体素养的融媒人才;二是“传播 文化”交叉,服务“文化强国”建设,对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品牌文化传播人才需求;三是“传播 健康”交叉,服务“健康中国”建设,发挥中南大学三所附属湘雅医院的实践就业基地优势,培养融合健康科学与新闻传播学知识与技能的传播实务型人才。2.跨学科融通,构建交叉融合课程体系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体系建设也成为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南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通过设置交叉课程,建构起特色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体现交叉引领、实践导向,开设较大比例的跨学科类(38%)、实践类(35%)、方法类(23%)课程;根据三大研究方向设置“传播 技术”“传播 文化”“传播 健康”交叉课程,如“媒体大数据挖掘”课程将计算机技术与传媒运营相结合,“新媒体研究”和“网络传播与社会文化”课程增强学生融媒知识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创新”和“健康传播研究”课程能够适配相关领域要求,响应媒介融合、文化传播与健康传播领域人才能力塑造需要。3.打破学科壁垒,组建导师团队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一支能够进行跨学科、跨专业教学和研究的师资队伍。中南大学结合自身情况建成跨学科师资队伍,在新闻传播、中文、经济管理、医学、计算机等学科进行人才布局,形成学科交叉融合型师资团队。来自不同学科的31名专任教师,组建起与融媒体传播实务、文化品牌传播、健康传播研究方向相应的三大导师组,搭建起融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文化产业品牌研究中心、健康传播研究所三大教研平台,采取全过程深度介入方式精心育人,促进跨学科交叉的研究与教学。其中,“融媒体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项目获得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融媒体传播实务”教学团队入选湖南省优秀教学团队。4.做实科教融合,促进科研资源有效转化“科教融合”是指在高校中加强科研与教学的互相渗入,凭借一流的科研引领价值,用一流的师资力量培育一流的学生。中南大学新传专硕点已建成高水平科研培养资源转化机制,并形成科教融合的有效模式。依托中南大学融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文化产业品牌中心、健康传播研究所,联合学院内、校内不同学科的力量,建设高水平学科交叉融合平台。学生按培养方向进入相应专业教学科研团队,通过项目制进行科研探索与学术合作,将科学研究资源转化为专硕培养能力。5.借力区域文化优势,推进产教融合新闻传播学具有极强的应用性,来自实践,也必须面向实践、回应实践,不能脱离新闻传播实践来谋划人才培养。中南大学发挥“文化湘军”“传媒湘军”资源优势,运用“广电湘军”“出版湘军”等文化传媒资源,建成湖南广电、湖南日报、红网新媒体集团等五大联合培养实习基地,聘请校外导师23人,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和业界导师合作教学、联合指导专业实践。做实校企校媒协同,建构起校媒联合、双师协同、教研合作的产教融合机制。综上所述,我国文科研究生教育改革,应当主动响应新技术、新产业、新时代、新国际秩序下国家和社会对高层次文科人才的新需求,直面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培养模式的积极创新探索。新文科建设中的学科交叉理念,无疑是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探索的一种努力方向。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是一项需要调动多方力量、协同多元培养元素和环节的系统工程。特色培养方向的建设,需要交叉融合的特色课程体系、多元学科交叉背景的师资队伍、有效的产教融合与科教融合机制。这些交叉融合导向的环节、条件建设,无法一蹴而就,也需要结合高校特点与区域情况,进行持续探索。参考文献:1吴岩.深化“四新”建设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J.重庆高教研究,2022(3).2樊丽明.中国新文科建设的使命、成就及前瞻J.中国高等教育,2022(12).3黄启兵,田晓明.“新文科”的来源、特性及建设路径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4李华君.多元、交叉与协同:学科融合背景下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思考以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为例J.新闻与写作,2020(7).5刘雅芳,郑勇华,刘洋.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与传播专硕的五种培养模式J.今传媒,2019(7).【作者单位:中南大学】(责任编辑:王弘扬)+55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