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困境与路径研究_黄彦波.pdf
下载文档

ID:2729628

大小:1.18M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0-1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新形势下 地方 高校 大学生 就业 困境 路径 研究 黄彦波
精准就业118就业与保障2022.12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困境与路径研究文/黄彦波 孙丽娟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学校事业发展、个人生存保障。新形势下,我国发展面临国内外多重风险因素交织叠加的压力,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很大影响。同时,伴随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度。为此,文章对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困境与路径进行研究,以期为解决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困境提供一定帮助。关键词: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就业困境;就业机制2022 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 1076 万人,加上受新冠肺炎疫情、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等多重不确定因素的叠加影响,大学生就业更是面临着巨大挑战。当前,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亟需开拓创新、多措并举以促进大学生就业。另外,大学生也需从自身实际出发,转变就业观念,多元灵活就业,共同推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一、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困境近年来,国家通过制定完善的系列措施与政策来推动大学生更好地实现就业,高校也想方设法利用多种举措引导、支持与帮助大学生就业,使得大学生整体就业状况呈现较好态势。但新形势下,受多重因素影响,导致大学生就业面临一些困境,就业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一)生产与经营困难,岗位需求缩减受地方区位因素、资源禀赋及经济发展水平等主客观因素影响,部分地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相对不足,地方本身企业数量有限,受不确定风险因素的影响冲击,许多企业经营面临极大的困难,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应对抵御风险能力不强,再加上特殊时期消费群体缩减,企业经营收入减少,在经营上出现困难,有的企业难以为继,面临着倒闭的风险1。有些企业为了减少成本开支,相继变换招聘策略和招聘规模,一些勉强能够支撑下去的企业也在不断缩招甚至逐渐裁员,就业岗位严重缩减,岗位吸纳能力下降。而毕业生的人数却在不断增多,面对企业招聘需求规模不断下降的现状,当前就业岗位远远不能满足毕业生就业的大量需求,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了相当大的冲击与影响。(二)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错位,结构性矛盾突出当前,我国迈进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同样,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以获取利润为目的,会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情况及时对企业的转型发展及产品的创新生产进行调整,导致企业的用人标准与需求也随之改变2。而地方高校往往创新改革意识不强,在学生培养上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最后对学生培养成果进行评估,这一过程的时间周期相对较长,且不能根据企业用人需求变化而进行调整,导致培养的人才能力一般会滞后于市场和企业需求,人岗不匹配的情况凸显,还出现了部分岗位无人问津、部分岗位却一岗难求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三)自我认知与心理素质不充分,“慢就业”现象增多近年来,“慢就业”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逐步常态化。部分大学生在校时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专业课程理论学习之中,没有参与社会实训实践,求职经验不丰富,加上从小处在优越的生活环境下,经历的困难与挫折较少,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没有做好充分的就业心理准备,内心感到苦闷迷茫,就业求职表现不热情、不积极。而且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个人兴趣爱好、职业预期、职业目标等没有明确的定位与清晰的自我认识,没有充分预估新形势下的严峻就业压力,不满足于一份简单的工作,期望值过高,导致求职屡屡受挫,被动加入“慢就业”行列,以“等、靠、要”的思想对待就业,不积极不主动,消极观望、犹豫不定。另外,部分大学生追求稳定,全身心投入准备公务员、事业单位、参加研究生考试或一些资格考试的备考之中,不急于工作,以提升自身能力为由而暂缓就业。有一些家庭条件较好的大学生不愿随便就业,过分依赖家庭安排就业。二、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原因大学生面临重重压力与困境,就业相当艰难,这是社会、高校、个人等多重因素互相影响的结果。119就业与保障 2022.12(一)社会层面:不确定因素增加,居安求稳趋向明显新形势下,受国内外多重不确定不稳定因素的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巨大。大部分企业抗风险能力有限,复工营业受到很大影响,营业额下降,增加了企业经济压力,且企业没有新增岗位,导致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减少,增加了就业难度。这种不确定因素使大多数毕业生选择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或暂时不就业3。另外,校园招聘是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而特殊时期下线下招聘不再进行,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不能面对面就岗位需求、发展方向、企业资质等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关键问题进行深入沟通交流,在“选择”与“被选择”上比较困难,企业不能精准做到“人岗匹配,人岗相适”。(二)高校层面:职业生涯规划实用性不强,开拓创新意识不强高校在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学方面往往遵循传统的培养模式,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团队,就业创新开拓意识相对较差,不利于培养大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能力与素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课程体系缺乏实用性。目前,高校职业规划、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注重培养大学生专业理论,缺乏实践性与实用性。培养模式与教学目标不能适应市场需求,毕业生所具备的理论知识与能力水平与企业的用人要求存在一定差距。新形势下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而在传统观念下培养出的学生缺乏良好的创新能力与素养,在其就业过程中核心竞争力与内在价值没有得到提升。二是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团队4。当前许多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往往是由学生的日常管理者兼任,这些教师通常是刚毕业的硕士或者博士研究生,拥有相对比较扎实的理论知识,专业素养较强,但是缺乏社会经验及具体工作的实践经历,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往往停留在政策宣讲、传达文件等层面,没有充分运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优秀校友、创业导师的案例,没有为大学生寻找并搭建良好的就业实践平台,没有专门针对不同时期大学生的特点,采取适合他们的就业指导与培训方式。因而高校的就业指导课成了一种形式,学生并没有从中收获更多的真正对自己未来职业选择有用的技能,这显然与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初衷与目标相违背。三是实践教学不足。很多教师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单纯灌输理论知识、忽视实践实训教学,没有把理论内容与具体的课程实践结合在一起,在教学时只是让学生关注就业问题,而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三)学生层面:职业选择目标不明确,自我能力素养不高当前,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时往往对自我能力和职业目标认识不足,职业期望值预期过高,导致不能找到满意工作。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就业观念存在偏差。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能力预期过高,既想要选择北京、上海、广东、深圳等条件优越的地方,又想选择适合的岗位和更高的薪酬待遇,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要求,就不会轻易去选择就业。部分大学生受传统的求稳思想观念影响,更加倾向于追求“铁饭碗”工作,期待通过公务员、事业单位等考试进入体制内,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这些考试的相关培训之中,没有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导致错过高校毕业招聘的黄金时机。二是学习能力与就业能力不匹配。学生要想实现顺利就业,需要具备所学专业与就业所需的实际能力。然而,部分大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基本内容、就业方面没有清晰认知,在毕业时没有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无法胜任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再加上特殊时期企业线上招聘增多,大多数学生在以前并没有参加过线上招聘,没有经过系统培训,不熟悉线上招聘流程,也缺乏相关面试的方法技巧,导致他们内心焦虑情绪逐渐增加。而且在学校到职场的环境转换中、在学生到职场人的角色转换中,很多学生没能很好地适应企业严格的制度管理和约束。三是职业道德建设有待提升。长期以来,大学生往往把自己学习的重心放在自身专业理论知识与实操技能上,认为只要有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就能够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脱颖而出,并不注重自身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的培养,这导致社会上出现了“高能低德”的现象。在新时期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企业不仅需要可以推进企业发展的人才,更需要具有团队意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员工为企业和社会服务。三、地方高校破解大学生就业困境的路径(一)打好政策“组合拳”,构建“三位一体”就业帮扶机制新形势下,针对大学生就业这一难题,党中央和国务院极度关注,颁布了鼓励中小微企业积极吸纳就业、扩大国有企事业单位等招聘计划、特岗教师及研究生扩招等一系列助推大学生就业的利好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实现大学生顺利就业。另外,要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共同协作、齐抓共管,积极构建家庭、社会、学校一体推进大学生就业的帮扶机制。第一,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引导作用。家庭是学生第一所学校,父母应尽最大努力创造和睦友爱、积极健康的孩子成长环境,积极引导学生养成勤劳奋斗的良好品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三观”。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家长要做学生坚强的后盾,多给学生肯定与鼓励,提高学生的抗压抗挫折能力,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家长还要转变传统的就业观,积极引导学生树立灵活多元的就业取向。第二,创新建立长效的就业指导体系。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应着眼长效的就业指导机制,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所需,科学合理设置大学生指导课程,精准就业120就业与保障2022.12制定大学生就业管理规划,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依据学科专业特色,实施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与用人单位建立紧密联系,完善校企合作式产业与学校人才培养相结合的模式,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社会需要、企业需求的人才。第三,营造公平公正的良好就业环境。社会应大力破除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不良风气,积极引导用人单位科学合理设置用人条件及要求,摒弃高学历或名校的招聘惯性,平等对待所有高校毕业生,特别是给地方高校毕业生参与竞争的机会,努力创造合理公平公正的大学生就业竞争环境,对于侵犯大学生利益的用人单位,要依法采取有效措施,维护毕业生的合法权益。(二)加强就业工作顶层设计,增强就业指导教育的针对性与创新性学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主线,将就业工作作为学校建设、发展、稳定的重点工作。首先,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学院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要亲自部署,将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学校重要议事日程中,专题研究谋划,定期召开就业创业工作推进会。实行“学校主管、部门协调、学院主体、全员参与”管理体制,实施“领导负责、目标管理、权责统一、绩效考核”工作机制,层层传导压力、夯实责任,推动形成全员抓就业、全力促就业的工作格局。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积极推进访企拓岗促就业。其次,建立与完善就业创业工作制度。对毕业生就业工作采取动态化管理与督促,严格落实月报、周报通报制度,精准摸排统计毕业生就业情况,做好分析总结。最后,构建就业育人共同体。积极团结与激发领导干部、一线教师、辅导员、用人单位、优秀校友等各方面力量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形成就业工作合力,共同参与支持就业工作。(三)拓宽就业渠道,精准做好“云就业”服务工作特殊时期下,很多线下招聘暂停,“云就业”成为大学生实现就业的新方式。要充分利用教育部24365、省就业中心、兄弟院校云端资源,结合学校自有平台,通过“云就业”开展全覆盖、全时空、全过程就业服务,进行就业信息发布、线上辅导、线上招聘、线上调研跟踪、线上互动交流等就业指导活动。第一,建立专门就业指导团队。要配齐专门从事就业引导工作的师资,深入学生之中,了解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建立“一生一策”的就业档案,在学生和用人单位间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模式,做好精准精细化就业服务。第二,建立完善就业信息系统。要整合线上众多求职平台和多样分散的招聘信息,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系统,将大学生的求职意向、求职进度等进行完整的总结分析,以便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就业动态,及时反馈跟踪,提供更优质的跟进服务工作,形成良性互动发展。第三,开拓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利用钉钉、腾讯等平台对大学生电子简历制作、远程面试等方面进行就业指导与培训,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求职技巧和方法,并了解国家最新就业政策,让学生在找工作时能够心中有数。还要积极利用微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