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英语专业课程实施“课程思政...《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为例_许美娟.pdf
下载文档

ID:2729615

大小:1.63MB

页数:8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0-1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 英语专业 课程 实施 英语 国家 社会 文化 许美娟
第44卷第1期Vol.44 No.12023年2月Feb.2023韩 山 师 范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收稿日期:2021-06-29基金项目:韩山师范学院2020年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课程思政”专项项目;韩山师范学院2019年校级基础教育、新师范研究项目(项目编号:XS201901)。作者简介:许美娟(1986-),女,广东潮州人,韩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英语专业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教学路径探究以 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 为例许 美 娟(韩山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 潮州521041)摘要: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实施课程教学则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英语专业课程具有丰富的思政元素,实施“课程思政”教学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以专业课程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为例,根据课程特点,对教材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切合点进行深挖厚掘。通过拓展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合理安排教学任务,深化中西文化认识;增强课堂教学互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运用“互联网+”教育,提升思政教育渗透效果;盘活第二课堂活动,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加强教师队伍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创新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完善评价方式等路径,以期在达成既定知识和能力教学目标及任务的同时,实现思政教育效益的最大化。关键词:英语专业课程;课程思政;教学路径中图分类号:H 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6883(2023)01-0094-08DOI:10.19986/ki.1007-6883.2023.01.015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1。这就对新形势下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并促使其加速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型升级。思政课程,即通俗意义上的思想政治课程;而课程思政则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课程思政”,其实质是教学理念的一种创新,它既不是指以往具体的思政课程,也不是简单地增加几门思政课程或增设一些活动来代替现有的思政课程,而是通过不断深挖各专业课程和综合素养课程中的德育元素,将其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结合,构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和综合素质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政体系。2因此,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不只是简单的文字次序的调换,而是通过反复探索与实践之后使思政教育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观,应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效果。3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作为高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人文学科属性、国际视野和专业师资队伍等因素,被作为实施课程思政、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载体4。各高校需从传统的纯理论输出型英语教学转变为培养兼具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新时代人才教育,以期实现育人目标。94一、英语专业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一)与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培养德才兼备的大学生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高校在学生专业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的同时,采用以思政相关课程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途径,已无法满足大学生在全球各文化不断交互融合的时代背景下的思想教育需求,这要求我国高校应从单打独斗的“思政课程”转向“课程思政”的综合课程改革。相比较于其他专业学生,英语专业学生在专业课程习得过程中接触西方文化和知识最为频繁,英语专业课程理应承担起英语专业的育人角色。英语学科坚持人才培养核心,着重培养具有正确且坚定的政治方向、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通过专业课程学习,培养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把学生培养成品德高尚、专业过硬和体魄强健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英语专业课程教学,教师适时地在英语教学中引入并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在课堂中通过不同渠道的引导,使学生能够辩证地思考问题,对于外国的文化做到取之精华,弃之糟粕,从而有助于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就英语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而言,其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与能力,掌握相关英语专业知识,适应我国对外交流、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各类涉外行业、英语教育与学术研究需要的英语专业人才,5这需要实施课程思政教学。其中综合素质包括:拓展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人文与科学素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等专业素养。在课时安排中,英语专业课程占据大学四年学时、学分比例较高,学习时间长;在课程设置中,英语专业大部分课程涵盖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内容涉及英美国家文化、政治、经济等人文知识,涉猎范围广,具有独到的思政价值。就英语专业课程的人才培养方向而言,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大都从事与国外文化相关的工作,是国内外联系的桥梁与纽带,他们的价值观直接影响到中西文化的交流,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6一方面,作为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其未来可能会投身于公共外交事业,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及中华传统美德远扬国外;另一方面,置身于国际文化交流中,他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体现西方价值取向的内容带入国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公民对西方国家的价值认知与认同。因此,深挖英语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亮点,将显性的语言知识与隐性的思政元素在专业课程中无缝衔接,方可有效地促进高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通过思政元素融入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不仅有利于深化英语专业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吸收,强化其价值引领,而且能有效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将学生培养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二)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课程内容具有丰富的“思政元素”1.课程性质与内容英语专业课程是英语专业学生接触外国意识形态和文化思想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英语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侧重语言输入与实践,文化教学内容缺乏问题导向,“问题意识”缺乏必要的立足点,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载体兴趣不大。更令人深思的是,长期以来,英语专业教学内容总体在价值引导方面有待加强。7而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以下简称社会与文化)作为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基础必修课之一,在提升大学生思想素质上承担着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社会与文化开设于第三学期,其教学重心在于让学生对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政治、经济、社会习俗等人文知识拥有基本了解与学习。该课程具有突出的知识特点和意识形态特点,是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构成部分。课程除了具备工具性还兼具人文性,课程内容中社会文化的设计涵盖西方国家的思想观念、文化习俗、宗教礼仪、国家形态等。因此,社会与文化课程的性质及内容决定了大量的“思政元素”蕴含在课程本身之中,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无缝融入思政元素,达到润物细无声,实现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该课程教学始终围绕着育人的鲜明主题,将知识导向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致力于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不断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及培养品 95性。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后的社会与文化将更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如图1所示),使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目标有机相结合,实现育人和育才相统一。该课程人文属性显著,注重文化教学设计,因其自身所具备的实用性、人文性和意识形态性,在探求德育元素上具有其他专业课程不可比拟的独特优势。因此,本课程更应勇立改革潮头,不断进行带有“中国温度”的教学革新,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通过中西文化对比教学为课堂注入生命力,让思政元素“活起来”,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批判性地评价中西方的价值差异性,让学生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维度深刻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四个自信”。2图1社会与文化课程目标2.课程德育教学功能社会与文化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紧扣“德育意识,培养能力”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机制,以交际互动为原则,辅以讲解、讨论等方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既保证课堂的信息量和知识的系统性,又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在外语课堂中实现渗透思政教育的目标。应摒弃以往传统教育理念的弊端,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建构起全新的教育载体,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最大化地发挥课程教书与育人的角色,将教书育人内涵落实于课堂教学主渠道,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结合起来,真正地实现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在知识传播中强化价值引领,于润物细无声中立德树人。由于该课程知识内容涵盖面广,在讲授课程语言知识内容中,教师可深挖其思政元素,融入德育教育理念。改变以往教师“单兵作战”、大学思政课堂“孤岛化”窘境,将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体系相结合,有效地实现课程的德育功能。在授课过程中,授课形式实现多样化,采取“对话式”课堂,课堂主题不拘一格,贴近时政热点,就大学生自身所关心的价值观确立、治学方法、处世哲学等开展系列探讨交流活动。深挖课程德育元素,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实现“教导”向“引导”转变,“教化”向“文化”转变,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社会与文化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英美等国家的社会与文化概况,如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使语言教学与文化知识紧密结合,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及文化思考力,启发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习自主性、分析思考的能动性,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任务主要是以认识和解读英语国家文化为切入点,深化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的内涵关联,提升语言学习的实效和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能力,并在提高学生文化意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文化观察能力、文化思索能力、文化甄别能力和文化探索能力。通过课程学习,以期实现三大德育目标。首先,进一步夯实学生的英语基础,用英语进行展示和演讲,学以致用,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利性,实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能运用英语分析和阐述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问题,培养良好的思辨能力。其次,能介绍英语国家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等背景知识,拓宽其知识面,帮助学生了解英、美国家的地理、历史、文化、社会生活与政治体系概貌,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所学语言知识和技能,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中华优秀文化自信心。再次,激发学生探究英美社会文化的兴趣,并注重对社会现象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观的深入理解与把握。引导学生提升职业道德,激发爱国精神和情怀,增强“四个自信”。96二、社会与文化实施课程思政的具体路径(一)拓展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首先,传统教学中多是填鸭式,缺乏合理的教学设计。社会与文化课程教学设计改革必须拓展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部分高校教师教学创新意识较弱,仅按照其自身的教学惯性一味沿袭知识灌输型教学模式,多年处于教学舒适区而不自知。其具体体现为:重理论讲解,轻理解迁移;以教师单方面授课为主,忽视学生主人翁地位等。除此之外,未能合理组织教学内容。该课程词汇量大、涉及面广、专业性强,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学习难度。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若仍因循守旧,坚持沿用照本宣科式教学方法,必然会导致学生丧失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并产生厌烦心理,进而对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产生负面影响。由此可见,仅仅依靠呆板的应试学习,远无法达到融会贯通与学贯中西之效。其次,社会与文化课程内容具有可拓性。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的社会与文化课程教学以“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为目标,明确课程教学方向,围绕英语语言目标、爱国情操培养和行为准则构建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并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推动课程与思政元素的深度融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还要重视对学生坚定的爱国情怀、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本课程在助力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