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饮食叙事与互渗思维_傅修延.pdf
下载文档

ID:2729574

大小:535.42KB

页数:12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0-1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饮食 叙事 思维 傅修延
江西社会科学202312023年第1期民以食为天,人需进食方能生存,马克思因此指出吃喝住穿是我们从事其他活动的前提。1(P78-79)在鸿蒙未辟的蛮荒时代,丛林中所有的动物都面临着“吃还是被吃”的生死抉择,“吃”(包括扑倒和随之发生的撕咬)属于你死我活搏斗中的关键一环。我们的祖先是由杂食性的灵长类动物演化而来,在弱肉强食的黑暗丛林度过了漫长时光,直到学会制造和使用各类工具之后,人类才爬升到地球食物链的顶端位置,算是从“被吃”的威胁中解脱了出来。但是直到今天,饥荒仍在世界各地不时发生,还有许多人为食不果腹而烦恼,所以“你吃了吗”会成为我们这边最为流行的问候语。这句话貌似平常,却蕴含着对彼此生存状态的极大关心只要有吃的而且还能吃,那么,生活中就没有什么需要特别担心的事情了。饮食既属延续生命的标志性行为,那么,人类为维系生存和改善状态所作的种种努力,一定会通过那些与饮食行为相关的记述反映出来。从这种意义饮食叙事与互渗思维傅修延钟泽芳饮食男女为人之大欲,传世文献对饮食行为的记述,反映了人类为维系生存和改善状态所作的种种努力。互渗指先民心目中万物因“交感”和“触染”而发生的相互浸透,受这种思维的影响,一些现代人仍相信食物的某些属性会随摄入过程进入人体。在充饥解渴的生理冲动之外,一些层级更高的愿望也在左右着人类的饮食行为:一为袪病强身,许多民族都有按“相似性理论”从食物中寻求救赎的叙事,这种理论发展到极端便是视同类血肉为最佳滋补之物,“人吃人”的丑陋历史便是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发生;二为延年益寿,期盼青春永驻与肉体不朽属于世界文学的永恒主题,但其中也包括了许多盲目和不择手段的追求,对长生故事的记述大多带有揶揄意味,这表明人们骨子里明白任何努力都不能阻挡死神的到来;三为享受美食人生,人类之为万物之灵,在于能把源于动物阶段的进食行动升华为审美事件,进食目的在这一过程中被遮蔽,进食过程则作为一种感官享受被刻意彰显。在人类口腹之欲的深层,隐藏着生存者对生存本身的珍爱以及生命对生命母体即大自然的感激。关键词饮食叙事;互渗思维;愿望中图分类号I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23)010134-11傅修延,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基地江西师范大学叙事学研究院首席专家,江西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南昌330046)钟泽芳,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江西南昌330046)134上说,饮食叙事应该是叙事学最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其意义无论如何强调也不为过。叙事即讲故事,由于故事中人物行动受其愿望驱动,讲故事不可能不交代人物愿望的形成与发展。饮食叙事的一大特点,在于其中的愿望更多对应人类的本能需求,而这种需求又会因境况不同而发生变化。舂炊不继者梦中都会见到食物,一旦得食后又会有新的欲求产生,所谓“饱暖思淫欲”即谓此种情形。而对温饱无虞者来说,其饮食追求则可能指向满足口腹之欲,以及滋补、强身、祛病、美颜、壮阳和延寿等多种目标,没有这些指向就不会有世界各民族文学中丰富多彩的饮食叙事。前人对饮食的认识是在与大自然的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他们注意到一些食物除充饥解渴外,还会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产生种种后续影响。在认识水平低下的时代,人们以为食物既然可以提供能量,其属性也会随之进入自己的身体,这种认为属性可以在物与人之间转移的想法便是互渗思维。如:山海经说汉水边有种“黑华而不实”的草,“食之使人无子”;英属哥伦比亚的人认为,“给不孕的妇女喝黄蜂窝或者苍蝇熬的汤汁能使她们生孩子,因为这些昆虫能以巨大数量繁殖”2(P266)。互渗的途径除饮食之外还有触染(接触与沾染),信奉“交感巫术”的北美原住民相信触染也能导致能力转移他们认为插上鹰羽便可以获得鹰的敏锐视力2(P289),按照这种思维逻辑,把具有某种能力的对象“吃”进自己的身体,可以更为有效地实现这种能力转移。互渗思维并非只存在于原始社会,现代人仍有“吃啥补啥”的迷思,而上述那些多重指向的饮食追求,亦与互渗思维有不解之缘,如中餐的诀窍在于让不同食材在烹调中相互触染以达到滋味的融合。本文以愿望的层级为分类依据,依次梳理从袪病强身、延年益寿到享受美食人生等愿望支配下的行为,希望这一角度的探讨有助于揭开饮食叙事的意义与本质。一、祛病强身疾病影响健康,每个人在自己的人生历程中都会不可避免地遭遇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种种不适。人生在此意义上可被称为一个与疾病作抗争的过程,而在缺医少药的时代,罹患现代人眼中微不足道的疾病也可能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古人将机体失调归因为体内某种物质的缺乏,因此很早就沿着“补缺”这一思路从食物中寻找救赎。备急千金要方云:“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3(卷二六食治,P554)这种通过饮食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想法,在山海经中就有大量记载,如北山经用肯定的语气,宣称食用鵸鸡叙鸡、白鸡鵺、滑鱼、鳛鳛鱼和耳鼠等可以分别治疗痈疽、喉病、癫狂、痈肿、疣赘、黄疸和鼓胀等疾病。叙述者虽未解释为什么把这些动物吃进腹中就有此等奇效,但读者仍可从它们的外在特征方面做出推测。例如大多数鸟类都能鸣叫,而人类咽喉部位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嗓子沙哑,因此鸣声悦耳的白鸡鵺就成了食之可改善发声状况的首选。再如鱼类表皮上都有光滑的鳞片,以滑鱼治疗皮肤疣赘似乎是一种对症施治。如此可见,古人在面对种类繁多的疗病食物时,并非毫无依据地随意挑选,而是根据该物内外特征与病患的对应程度来判断其疗效。这种以“彼有”来补“己无”的朴素想法,成了以食祛病方法的原始依据。英国中世纪的博物学家阿戴拉尔 德 巴斯服膺这种“相似性理论”,他主张:“医生应当在动物、植物和矿物当中去寻找那些从外形、气味、颜色等方面,与人身体的某个部分相似的东西,或者能够让人想起病的症状的东西。”4(P83)人的身体由血肉骨骼及各种器官构成,许多动物的身体结构也与此相似,在互渗思维的主宰下,昔人相信自己身体某部分的病患,会因摄入乃至接触到动物体内的对应部分而获得袪除。镜花缘第二十九回,歧舌国的世子因跌伤导致双腿筋骨断折,多九公将螃蟹捣烂调以黄酒,给世子内服外敷,数日即告痊愈。在现代医学看来,如此严重的筋骨损伤,不可能仅靠螃蟹便能在短期内饮食叙事与互渗思维135江西社会科学20231治愈,古人之所以讲述这样的故事,是因为他们观察到螃蟹具有断肢再生的特性,这使他们相信通过与螃蟹的零距离接触(内服蟹汁及外敷蟹渣)能够获得相似的功能。多九公甚至对岐舌国的通使说:“如无生蟹,或取干蟹烧灰,酒服亦可。”5(P206)这简直就是一种对螃蟹功能的迷信了。红楼梦第八十三回,王太医给咳血的林黛玉开了包含鳖血和柴胡的药方,其目的除以血补血外,还有一重用意是龟鳖之类来自阴湿之地,用鳖血拌炒柴胡能抑制后者的升散功能。6(P1194)王太医称此法为“假周勃以安刘”,这里我们看到传统医家以食入药时还有许多精细复杂的考虑。红楼梦有大量篇幅涉及饮食叙事,在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中,我们读到一个鹿肉在冬日里为人体赋能的故事。该故事展示了一幅颇富喜感的场景:一群平日里享用惯了珍馐美馔的公子小姐,居然对厨房里一大块新鲜鹿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至于亲自动手围着火炉将其烧烤起来。曹雪芹的这番讲述,意在显示鹿为生命力旺盛的动物,益气升阳的鹿肉对于身体羸弱的大观园诸人来说不啻是寒冬时节的一味补药,因此贾宝玉、史湘云等人的舞刀弄叉才会得到贾府管事者的容忍乃至默许,甚至连王熙凤的助手平儿也“褪去手上的镯儿”加入了烧烤队伍。大吃大嚼一番之后,这些人果然变得精气神十足,接下来便有了联句赋诗和赏花制谜等生气勃勃的活动。该回还有个细节颇堪玩味,在鹿肉事件展开之前,叙述者特别提到那天餐桌上有一道给贾母的专供牛乳蒸羊羔,贾母对孙辈说:“这是我们有年纪的人的药,没见天日的东西,可惜你们小孩子们吃不得。”6(P682)这里流露出的意思是,并非所有的人都能从同样的食物中获益,能量的转移只有在接纳一方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才能顺利进行代谢力旺盛的年轻人可以大口啖食火炉上烤得半生不熟的鹿肉,而消化力弱的老年人只能通过牛乳蒸羊羔这样的温和食物来进补。沿着以上讨论往前再推进一步,便会得出一个让人恶心的结论。这就是说,如果只考虑能量转移的顺利进行,那么没有什么比食用同类的身体更符合巴斯提出的“相似性理论”了。人际间的弱肉强食不堪回顾,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残酷事实是,世界上几乎所有民族都有过同类相食的黑暗历史。许多人类集聚遗址上都曾有大量人体骨骸的发现,青铜器出土处多见成堆的森森白骨,有的骨头上带有明显的刀斧痕迹,有的鼎器中甚至还盛着烹煮过的人类颅骨。由于身陷“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原始丛林,人类的祖先首先面对的是“吃”还是“被吃”的严峻挑战也就是自己成为他人的食物还是把他人变为食物。丛林中所有的动物都想爬上食物链的顶端,梁山好汉喜欢以“扑天雕”“插翅虎”“青面兽”之类掠食动物为绰号,其深层意图就是不想处在“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地位。在体内兽性尚未完全褪尽的时代,前人为了生存下来不惮使用一切可能的暴力手段,我们很难用现代人的道德标准去衡量他们的行为。从这一角度看,历史就是幸存者在讲述自己的故事,现存的人类实际上都是幸存者的后世子孙,因为不幸的一方不但被消灭而且还被消化掉了。鲁迅用“吃人”二字来概括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不能说只是隐喻而无字面上的意思,要不然他不会在药中写到人血馒头,在狂人日记中叙述煎炒恶人心肝等一系列骇人听闻的行为。后者中狂人所言多非疯话而是血淋淋的事实:“大约当初野蛮的人,都吃过一点人。后来因为心思不同,有的不吃人了,一味要好,便变了人,变了真的人。有的却还吃。”7(P452)狂人为“有的却还吃”举例时提及“徐锡林”这个名字,此名隐指清末革命团体光复会的重要成员徐锡麟,他因行刺安徽巡抚恩铭被处死,其心肝被恩铭的卫队挖出炒食。即便是西方当代小说亦未回避“吃人”主题,伊塔洛卡尔维诺的味道,知道写一对夫妇在墨西哥旅游,当地添加了陌生调味品的食物对其味觉体验带来很大挑战,两人后来参观阿尔班山祭坛,得知献祭者的身体是被代表神的祭司所食,于是对生命的延续有了新的体悟。小说最后写这对夫妇在用餐时相互对望,两人嘴部的咀嚼动作代表着人类对一切可食之物的残酷吞噬:“所有136的爱情都烙上了这种普遍存在的残忍,它抹去了我们的身体与豆汤、韦拉克鲁斯烤鱼、黑豆地瓜卷饼之间的距离。”8(P37)鲁迅有过学医经历,其小说中写到的以人血人肉治病,在中国历代的医药著作中不乏记载。唐人陈藏器本草拾遗提到“人血主羸病”“人肉治瘵疾”。9(卷五兽禽部,P191)明人李时珍本草纲目 人部将“人骨、人胆、人血”列为治病的药材10(卷五二,P1275)。清人袁枚在子不语 还我血中更明确提到“人血蘸馒头可医瘵疾(肺痨),(狱卒杨某)遂如法取血归奉其戚某”11(P91)。鲁迅的讲述显然从中获得了灵感,药中康大叔对华大妈说过这样一句话:“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7(P468)康大叔之所以强调他拿来的人血馒头功效独特,是因为所蘸之血来自年轻的夏瑜(康大叔称夏瑜为“这小东西”)按照互渗思维的逻辑,供体方面越是年轻健康,接受方面获得的疗效就越显著。西方也有在死刑犯身上打主意的类似做法。欧洲著名炼金师、医生帕拉塞尔苏斯认为人死前“生命精气”喷发到颅骨周围,因此,他主张用富含这种精气的鲜血来治疗癫痫。即使是到了19世纪70年代,丹麦的癫痫病患者还成群结队地来到断头台旁,等待啜饮刚刚断气尸体中流出的鲜血。12(P133-134)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在我们都是食人族中区分了五种不同的食人行为,其中一种即为“疗愈性”食人。13(P134)了解到这些风俗与传统,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药和狂人日记这类与食人有关的小说。以上所说的供体愈佳则疗效愈著,在封神演义第二十六回中亦有反映。小说写狐妖妲己为去除商朝的股肱大臣比干,对纣王说此人的七窍玲珑心可治自己的心痛之疾,于是“纣王自取比干心作汤,疗妲己之疾,一时全愈”14(P240)。妲己称自己有心疾自然是胡诌,但心疾要用七窍玲珑心来治却是互渗思维的体现。中国古代有大量割股疗亲的叙事,新唐书 孝友列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