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时代
高校毕业生
就业
现象
解析
对策
研究
中国大学生就业2023年第03期1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必须抓紧抓实抓好。”1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中华大地上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上,更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2022届中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1076万人,比上年增加167万人,增量和总量均创历史新高。2相对于当前严峻复杂的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却日渐凸显。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超3成毕业生选择自由职业和慢就业。其中,18.6%的应届毕业生选择自由职业,较去年同比上升2.8个百分点;15.9%选择慢就业,较去年同比上升3.1个百分点。3因此,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能够让人民群众更好享受社会发展成果;能够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也是对“为党育人”的教育使命的有力践行。一、“慢就业”现象解读(一)“慢就业”现象的含义“慢就业”现象是指部分高校毕业生毕业后不立即参加工作,而是暂时选择游学、旅游、考研、考公、创业考察等来开阔视野、重新审视自我。“慢就业”现象最早起源于英国,国外称之为“间隔年(GapYear)”。我国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2000年以后,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出现了重大变革,结束了由国家计划分配的历史,步入新时代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解析 与对策研究杨 奇,周 平【摘 要】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经济增长方式都发生转变,在产业升级调整、新冠疫情防控和复杂国际局势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今年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复杂。与之相反,受到多元化择业观和包容开放的社会就业环境影响,在高校毕业生群体中“慢就业”现象更加凸显。本文立足当前时代背景,从外部就业环境、就业指导体系、就业竞争力三个维度深入解析“慢就业”现象的产生原因,并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综合就业竞争力、改进就业服务措施三个方面为高校毕业生“慢就业”问题提供契合时代背景的解决方案。【关键词】新时代;慢就业;高校毕业生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76(2023)03-0017-008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课题:后疫情时代精准化视域下高校大学生“慢就业”问题实证研究(项目编号:2021SJB0829)。作者简介:杨奇,南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辅导员,讲师,研究方向: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周平,南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大学生就创业指导与学生管理。DOI:10.20017/ki.1009-0576.2023.03.0032023年第03期中国大学生就业18了市场导向、公平与效率并重阶段,充分发挥了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4此后,大学毕业生有了更多的就业选择,“慢就业”现象也开始逐步显现。2015年,工人日报率先对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进行了报道,从媒体视角将“慢就业”现象定义为:一些毕业生以“充电”、游学、支教、自主创业等形式应对匆忙的就业大潮,以期找到更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向。5(二)“慢就业”现象的时间界定目前学术界对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还没有明确的时间界定。“慢就业”并不是一味的“慢”下去,一般业界普遍认为最好不要超过两年,时间越长越不利于毕业生融入社会,也不利于养成积极健康的劳动者心态。考公、考编和大部分企事业单位招聘都对应聘者有应届生身份要求,大部分用人单位将应届生标准限定在两年内。“慢就业”现象充分反应当代大学生多元化择业观。当前,社会和家庭对于“慢就业”现象体现出更大的包容度,社会层面能够温和、友善、理性地看待这一现象,多数家庭的经济能力和父母的思想认知也可以支撑和支持他们将就业节奏慢下来,给予其充裕的时间去寻找合适的就业机会。(三)“慢就业”的分类按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动机分类,“慢就业”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为积极型“慢就业”,积极型“慢就业”是指高校毕业生对未来有明晰的规划,毕业生通过慢下来的这段时间来思考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岗位选择,并积极采取措施来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和实践技能,为今后的就业积蓄能量。积极型“慢就业”又可以细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选择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群体;二是积极准备考研、考公的高校毕业生群体;三是通过继续培训和学习来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高校毕业生群体。第二类为消极型“慢就业”,消极型“慢就业”是指没有合理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定位,对待未来没有清晰的规划,对就业存在逃避、畏惧心理。消极型“慢就业”可以细分为四种类型,一是“眼高手低”型,这部分高校毕业生因岗位目标设置过高,对自身没有清晰合理的定位,从而在求职过程被动将自己“慢”了下来;二是“能力欠缺”型,这部分高校毕业生学习成绩和综合素养不够突出,或者是心理、身体存在缺陷的弱势群体,在求职过程中缺乏就业竞争力;三是“消极逃避”型,这部分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一味的等待观望,不愿意去适应新环境、接受新事物,无法适应从学生向劳动者的角色转变;四是“父母包办”型,这部分高校毕业生的工作岗位和职业规划都是由父母为其决定。二、“慢就业”现象的时代背景(一)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有了更高要求,希望自身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对我国社会福利制度建设提出了新要求。6在此背景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和择业理念也在发生转变,薪资不再是他们追求的唯一目标,他们更愿意从事富有创造性和挑战性的工作,期望在满意的工作和向往的生活二者间寻求平衡,在能够被尊重和有归属感的环境中 工作。(二)经济增长方式发生转变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彻底改变过去主要以人力资源、原材料等基础生产要素投入、扩展而带来的粗放式增长中国大学生就业2023年第03期19模式,迈向以科技和创新为驱动力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具有促进效果,新产业的蓬勃发展能够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以“高精尖”科技产业为代表的企业通过国际竞争、抢占技术高地等方式来参与国际产业分工,能够提高我国经济的发展韧性和竞争力,建立未来发展新优势,这类企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更具薪资优势和技术领先优势,使高校毕业生高层次就业需求得到满足,获得感、成就感得以提升。(三)世纪疫情与区域冲突叠加交织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局势更加纷繁复杂。国际上,全球新冠疫情起伏不定、逆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政治极化与社会分化并存、数字鸿沟与环境恶化叠加。8以上诸多因素都对全球经济复苏和就业环境改善带来不利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复杂的外部环境也给我国国内高校毕业生工作带来影响。反观国内,当前的国内经济也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等多重压力,部分行业企业用工需求减少,企业稳岗压力增大。素有就业“蓄水池”“稳压器”之称的服务业受到此次疫情的影响较为严重,其中住宿、交通、餐饮、旅游等接触性聚集性行业正常经营活动受到冲击,有些地区受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影响,服务性行业甚至一度出现短暂停工停产现象,导致就业市场上岗位供给收缩。三、“慢就业”现象的成因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作为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产物,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用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来分析,该现象是高校毕业生社会实践、个人意识和物质文化三种现象的集中反应,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们应辩证地看待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不能“一刀切”去评判其对与错,应立足当前时代背景去审视其产生原因与演变趋势。(一)当前就业形势严峻而复杂1.新冠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影响显著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部分高校校园实施封闭管理,使得传统“线下”就业渠道陷入停滞,招聘企业无法前往校内选聘人才,高校毕业生也同样无法走出校园参加求职应聘,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只能依托“线上”招聘平台进行。部分高校毕业生对于“线上”招聘模式准备不足,不知道如何通过“线上”方式展现自己的优势与亮点,面对镜头存在怯场、畏惧、逃避心理。于此同时,部分高校就业服务部门在开展就业工作时,没有彻底转变思路、提高认识,为毕业生提供的“线上”就业服务体系不够完善,使得毕业生在犹豫和观望中“慢”了下来。疫情也导致部分企业经营活动总体放缓,有些企业缩减甚至暂停校园招聘计划。2.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错位矛盾凸显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期,供给侧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以高端制造、互联网技术、新能源技术和低碳科技为代表的新产业蓬勃发展。新兴产业有着巨大的人才需求,使得高校部分热门学科的毕业生出现供不应求现象,但是高校专业增设与调减周期较长,其人才培养和学科设置进度往往滞后于产业变革步伐,致使在短期内无法迅速填补巨大的人才缺口,造成就业市场供需错位矛盾突出。新兴行业需要人才,但部分高校毕业生因所学专业不符合企业需求而求职困难。(二)高校毕业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针对性不强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针对性不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学生在求学期间进2023年第03期中国大学生就业20行系统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具体包括大学期间的学习规划、职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自我认知、职业认知和目标路径选择的一个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最早起源于美国,相较于国外,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步较晚,接受教育的阶段也比较晚。目前中学阶段的学生并未系统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他们对未来人生规划和兴趣爱好并不明确,填报志愿主要都是由父母和或者老师做主,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才发现学非所长,从而出现逃避、厌学心理。同时,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授课形式也比较笼统,一般都是大教室集中授课,上课效率较低,无法做到依据学生特点进行“一生一策”精准化指导,导致部分大学生直到课程结束依然对自身无法精准认知与定位,对未来人生方向也没有明确规划。目前,大部分职业生涯规划授课教师都是由辅导员或者其他专业老师兼任,部分教师对当前的就业政策和形势不够了解,在课业上投入的时间、精力偏少,在授课中更多是在照本宣科,从而导致部分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用性和针对性不强。2.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精度不足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通常都是由年级辅导员兼任,辅导员并不长期专职从事就业指导工作,加之自身学生管理事务繁杂,很难在就业工作上保持持续的专注度;部分就业指导老师存在工作经验匮乏和能力不足等问题,对就业形式的把握不够精准,对“线上”就业模式不够了解,以上诸多因素都对就业工作的质量造成影响。在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就业形势时,部分高校依然延用传统就业服务模式,没有依据当前外部就业环境的变化和毕业生择业观的改变而对就业指导体系进行相应调整,导致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精准化不足、人性化不够等问题。(三)部分高校毕业生自身存在不足1.部分高校毕业生择业观存在偏差部分高校毕业生在作出就业选择时过度关注个人前途和物质利益,过度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从而忽视国家利益,淡化社会需求。在选择岗位时更向往大城市、大企业,不愿意到基层、西部和艰苦的地方去工作,从而忽视自身特点和职业发展目标,错失到基层锻炼自己、提高实践技能、实现远大理想的机会。习近平总书记说:“高校毕业生要转变择业就业观念,只要有志向就会有事业,只要有本事就会有舞台。希望大家找准定位,踏踏实实实现人生理想。”9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未来,在求职过程中要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2.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强首先,随着科学技术更新迭代加速,部分高校毕业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综合技能与社会需求脱节,无法满足招聘企业的岗位需求。还有部分高校毕业生自身知识储备不够完善,大学期间忽视对学习成绩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在求职招聘中无法得到面试官的青睐。其次,因为疫情导致毕业生求职模式改变,“线上”互联网模式成为了主要求职渠道,相较于传统求职模式,“线上”模式很难将毕业生自身优点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