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时代
推进
共同富裕
溯流
逻辑
转向
实践
路径
李翔
年 月第 卷第 期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收稿日期: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作者简介:李翔(),男,河南襄城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农村问题;赵虹波(),男,河南淮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社会发展。:。文章编号:()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的追源溯流、逻辑转向与实践路径李 翔,赵虹波(河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新乡)摘要: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以求的目标,从建党之初的发蒙启蔽到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探索发展,从改革开放之后的破旧立新到党的十八大以后的强化提升,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的追求从未止步,共同富裕的内涵也在这种赓续接力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步入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思维和理念也在与时俱进,面临着深刻的调整与转向。在新时代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要充分发挥三次分配的作用,完善共同富裕“布局”;大力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汇聚共同富裕“合力”;坚持协调发展,加固共同富裕“支柱”;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补齐共同富裕“短板”;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富裕,增强共同富裕“动力”。通过多维措施的构建,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增进民生福祉,彰显社会主义本质和优越性。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新时代;共同富裕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汔可小康盼大同”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摆脱贫困境遇、实现富裕生活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懈的追求。早在春秋时期,管子 治国第四十八一文中就提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洞悉了西方国家贫富两极对立、社会矛盾激化的沉疴积弊,得出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必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引下,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共同富裕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伟大理想,在不同历史条件和社会制度下有不同的内涵。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基础上,中国稳步实施了全面建成小康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开启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向前推进。面对新的历史方位,对共同富裕进行追源溯流,明晰其逻辑转向,找出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才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行稳致远。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的追源溯流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其波澜壮阔的革命和建设生涯中,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对共同富裕的不懈追求恰是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重要彰显。在筚路蓝缕的求索过程中,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逐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的发蒙启蔽 近代中国外遭帝国主义列强野蛮侵略,内受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残酷压榨,山河凋零、民不聊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在沉沉黑夜之中为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在勾画社会主义发展远景时就曾提出:“社会主义是要富的,不是要穷的”。在中共二大召开之时,中国共产党就将实现共产主义确立为最高纲领,而实现共同富裕正是共产主义的显著特征和重要标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 以上,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如何使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农民尽快摆脱贫困落后,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DOI:10.16433/41-1379.2023.01.001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的迫切任务,而且关系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败。早在路易 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马克思就曾指出:“农民就把负有推翻资产阶级制度使命的城市无产阶级看作自己的天然同盟者和领导者”。马克思不仅分析了农民在阶级斗争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而且对农民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在物质极为贫乏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土地几乎是农民唯一的生产资料,解决土地问题是促成农民脱离贫困、投入革命洪流的关键所在。毛泽东同志及时抓住了这个基本问题,为切实改善包括农民在内的广大人民的实际生活,早日取得革命胜利,提出了“打土豪分田地”、实现“耕者有其田”等一系列政策,并将其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几千年来,中国农村个体经济束缚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这种经济形式在维护封建王朝统治的同时,也让农民饱受贫困之苦。为摆脱这一桎梏,毛泽东同志做出了走集体互助道路的大胆设想,提出在边区政府和抗日根据地建立合作社的思想主张,并在组织起来一文中强调:“这是人民群众得到解放的必由之路,由穷苦变富裕的必由之路。”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共同富裕道路上迈出的朴素而又宝贵的一步。.新中国成立后的探索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共同富裕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在论及共同富裕时,毛泽东同志指出:“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之上,然而,彼时的中国刚刚脱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正处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根据当时国情,党中央审时度势地提出了“一化三改”的社会主义改造总路线,大力发展生产力,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求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希冀通过“三大改造”凝聚全社会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借助社会主义工业化改变当时中国贫困落后的面貌。“三大改造”的完成,不仅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也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然而,在社会主义改造取得显著成效后,党内也出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上的偏差,主要表现为在所有制形式上追求“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在经济手段上过度依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分配原则上采取平均主义。一言蔽之,以这样的方式探索的富裕之路是“同步富裕”而非“共同富裕”。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共同贫穷”。这种错误思潮不仅使社会主义道路出现了曲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改革开放时期的破旧立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以“平均主义”为指导思想去探索富裕道路,只能带来“共同贫穷”。为此,邓小平同志鲜明地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面对进一步探索共同富裕道路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带动后富,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尽快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提出建设“小康社会”,以此来诠释中国人民未来生活的目标,展现了共同富裕的宏伟愿景。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延续了共同富裕的战略擘画,为实现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提出了“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思想主张。在谈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江泽民同志指出:“从根本上说,高效率、社会公正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决定的。”为促使农村地区贫困人口早日脱离贫困、过上富裕生活,年,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通过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力争 世纪末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一举措代表着中国在探索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目标更加具体化。进入新世纪,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继续探索,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更多关注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与全面发展。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些宝贵的探索,不仅有序推进了共同富裕,也使共同富裕的思想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强化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共同富裕”从较为重视效率到更加关注公平,从期盼经济上的富足到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其内涵在不断丰富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第 卷 第 期 李 翔,等: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的追源溯流、逻辑转向与实践路径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进一步拓展了共同富裕的思想内涵,带领人民群众在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到:“一个社会的分配总是同这个社会的物质生存条件相联系。”立足新时代,人民对物质文化方面的需求逐渐得到满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党中央从国家战略高度和当下现实需要出发,将共同富裕置于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为重要抓手、以高质量发展为总体要求、以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导思想,三者并驾齐驱推进新时代共同富裕。面对众多贫困人口依然存在的现实状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精准扶贫”的基本方略,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避免了大水漫灌式的资源浪费。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提出“既富口袋也富脑袋”的重要论断,在取得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之后,朝着人民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共同富裕继续迈进。高质量发展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差距,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由“量”到“质”转变,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共享发展理念则为共同富裕提供了价值遵循,只有共享发展才能有效解决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价值旨归。脱贫攻坚、高质量发展和共享发展理念统一于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对共同富裕思想的赓续传承和创新发展。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的逻辑转向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讲到:“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马克思主张从物质生活的角度出发去考察社会状况,即唯物史观所强调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卓越成就,社会物质财富不断积累,人民群众幸福感不断提升,从“解决温饱”到“总体小康”,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在追求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从未止步。步入新时代,共同富裕也与时俱进,面临着自身的逻辑转向。.从物质文化需求到美好生活需要 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是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曾指出:“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在推进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成效显著。世纪末解决了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这种小康还是不平衡的、不充分的小康,由此我们开启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稳步实施脱贫攻坚战略,着力推动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转变,共同富裕向纵深方向发展,人民群众的追求更加多元。基于此,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也成为我国进入新时代的基本依据和重要标志。然而,尽管我国人民在物质文化需求方面已经基本得到满足,但人民对生活的需要绝不会停留在同一水准,人民对生活的向往也绝不会一成不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人民在物质生活方面已经达到了不虞匮乏的水平,但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还有待提升,在物质生活满足的基础之上,对政治参与、社会和谐、生态美好等领域的需求日益增长。党中央在此基础上审时度势,对共同富裕战略做出相应调整,如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致力于建设绿水青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营造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态以确保人民对公平的期盼等,这些举措不断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共同富裕思想。.从目标的局部性到目标的广泛性 新时代的共同富裕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赓续接力。第一,在区域协调发展上,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探索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提出了“先富带后富”的思想主张,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