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治理内在...北京市“接诉即办”改革为例_唐龙辉.pdf
下载文档

ID:2728934

大小:1.25MB

页数:6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0-1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人民 中心 城市 治理 内在 北京市 接诉即办 改革 唐龙辉
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治理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一、问题的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 在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背景下,新时期中国所面临的城市治理难题日益增多。行政权力对基层自治空间的高强度挤压,使基层自治缺乏积极性和灵活性,自上而下的行政力量和自下而上的社会自治力量难以有效融合;受体制特性影响,基层治理对干部力量的过度依赖,导致广大群众的参与力度不足,使治理政策的实施与人民的实际需求产生偏差;此外,面对任务的层层加码,基层组织的社会治理责任重大,但因其行使权力的局限性,导致基层组织权责不对等问题出现,“管得了的看不见”“看得见的管不了”等现象便是当前基层治理,亦是城市治理难题的生动描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之一,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立场,也为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逻辑主线。北京“接诉即办”便是在城市治理过程中形成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北京范式”。目前,学界有关北京市“接诉即办”改革的研究,主要关注在其基本做法、经验成效、体制机制创新研究以及实证研究等方面。如李文钊提出“一点两环、四全一保”3 的北京唐龙辉(湘潭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摘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治理能有效破解“管得了的看不见”“看得见的管不了”等治理难题。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治理,其内在逻辑就是以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为逻辑起点,着力坚持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通过探索人民评判的方式,最终实现人人共享的治理目标。结合北京市“接诉即办”改革的治理实践,发现可以通过解决城市治理中堵点痛点难点、最大限度调动人民群众投身城市治理、把提高人民满意度和幸福感作为重要政绩等路径来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治理。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接诉即办;城市治理;实现路径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018X(2023)02-0019-06以北京市“接诉即办”改革为例收稿日期:2022-04-13基金项目: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CX20220578)作者简介:唐龙辉(1988-),女,湖南邵阳人,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行政文化。第 41 卷 第 2 期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No.2 Vol.412 0 2 3 年 3 月Journal of Fosh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Mar.2 0 2 3DOI:10.13797/ki.jfosu.1008-018x.2023.0021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41 卷经验,并从人工制品和治理实验的视角,尝试探讨“接诉即办”改革背后所蕴含的设计原理 4,阐述了提升“接诉即办”改革认知的重要性 5。王亚华、毛恩慧运用“多层次嵌套制度分析”,从规则供给、规则执行、规则保障三个方面对“接诉即办”改革进行阐释,并围绕建设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和有机社会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对基层治理特别是城市治理改革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6。王程伟、马亮基于绩效差距和绩效反馈理论,揭示了绩效差距对绩效改进的作用机制 7;此外,两人以压力型体制与绩效差距理论为切入点,以 16 个区的月度面板数据,探究了压力型体制下政府绩效差距对绩效水平的影响 8。总体而言,这些研究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和实践导向。但是,结合现有研究发现,目前在北京市“接诉即办”改革研究中,鲜少有基于“以人民为中心”的视角对“接诉即办”改革进行逻辑和路径分析。为此,本文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治理内在逻辑进行系统剖析,并结合北京市“接诉即办”改革案例,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治理实现路径。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治理的内在逻辑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也是把握一种思想理论的精神实质与内在逻辑的根本立足点 9。“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治理内在逻辑,就是以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为根本出发点,着力坚持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通过探索人民评判的方式,最终实现人人共享的治理目标,通过以上几个基本面相辅相成,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治理结构的有机整体。其中,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是相对静态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治理的前提和基础,是逻辑起点;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则侧重治理要素的功能发挥,其动静结合,是路径方法,是是否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的效能发挥情况的反映,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治理的价值理念和现实需要;坚持人民评判、推动人民共享是动态的,是尊重人民创造和集中人民智慧有效运转形成的结果,同时也预警城市治理体系要依据人民立场和人民愿望进行动态改进。(一)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是逻辑起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期坚守和践行的发展思想,是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国家治理和城市治理所遵循的重要原则。城市的核心是人,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治理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站稳人民立场,才能在城市治理中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才能针对影响人民安全、制约城市发展、群众反映突出的难题,围绕人民群众最急切最关心最重视的事情,着力协调好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治理之间的关系,疏通治理堵点、抚平治理痛点、解决治理难点,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0。是否从人民立场出发,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发扬斗争精神,不断解决治理难题,化解治理矛盾,决定了在城市治理中是否能够做到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与人民群众沟通“接地气”,在工作中“带朝气”,办事“有灵气”。站稳人民立场,更深层次的要求即是把握人民愿望。进入新时代以来,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11。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治理,往往要求站在人民的立场聚焦人民需求,把握人民愿望,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着力办好群众大小事。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七有”,其核心问题是人民的“需”,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是人民的“需”。做实、做深、做细这类人民最关切最需要的民生问题,找准服务群众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确保城市治理的“供”精准对接人民的“需”,不仅能让城市治理成效赢得群众赞誉,也能更好地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治理,使城市让人民生活更美好。由此可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治理的根本出发点,是满足人民幸福生活需要的起点。一切为了人民,心中有人民,切实解决群众困难,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在政治、思想、情感上对城市治理的认同感。20第 2 期(二)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是路径方法人民是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11。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2 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治理,人民群众是主体,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城市治理的智慧源泉。尊重人民创造,鼓励人民群众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保障人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才能调动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促使人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和治理。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思想认识的深化和突破、实践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治理,在集中人民智慧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充分发扬民主、全力激发民力的同时,能够实现政府治理、社会协同与居民自治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打造群众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新时代城市治理新格局,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由此可见,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治理的路径着力点,需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转化为民众参与治理的实践,把政府单方面治理转变为社会多元互动治理,把人民群众对自身的发展需求转化为城市治理的内生动力,从而实现人民群众从满足经济获得感到满足政治获得感的跃升,紧紧依靠人民谱写城市治理新篇章。(三)坚持人民评判、推动人民共享是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12 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在城市治理实践中的检验方式:人民评判。人民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实践主体、认识主体、价值创造主体,同时也是评价主体。在城市治理实践中,评判的主体只能是人民,人民满意度是评判工作的标准,人民的获得感是评判的具体内容,评判的结果是民心向背 13。时时以人民之心为心,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实情,主动接受人民检验,才能使城市治理始终拥有不竭动力和正确方向。其次,“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14,也是构建城市治理新格局的重要目标。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治理,应深刻体现治理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时代意蕴。在城市治理探索过程中,尽量把握人民群众需求,将人民共享理念融入治理实践,努力提高人民群众在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生态环境等公共服务方面所享有的社会保障,才能让人民群众享受的治理成果更具有稳定性、持续性、多样性。“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15,人人共享治理成果是城市治理的最终目标,这就要求城市治理要把握全民公平享有治理成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城市的获得感和归属感,实现人民群众在城市中的工具共享、信息共享、价值共享。由此可见,坚持人民评判,推动人民共享是以人民为中心城市治理的最终落脚点,是以民之所望为施政之所向。三、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治理实现路径以北京市“接诉即办”为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城市治理提出的明确要求。建设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已成为新时代重大课题。近年来,北京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树立群众问题导向,以 12345 市民服务热线为总牵引,通过“吹哨”“报到”的有效衔接,建立以 12345 市民服务热线为主渠道的“接诉即办”机制,实现“接诉即办”与主动治理的紧密结合。“接诉即办”改革,是公共部门和社会公共服务组织在城市治理过程中,用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态度承载着人民群众的期盼和需求,用“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作风和效率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办实事。站稳人民立唐龙辉: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治理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21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41 卷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深刻回答了在城市治理中为谁治理、由谁治理、治理成效由谁评判、治理成果由谁享有的重大问题,生动阐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治理的内在要求、核心导向、检验标准、最终目标,实现了人人共享治理成果的价值追求,让全民公平享有治理成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城市的获得感和归属感。(一)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有效解决城市治理中堵点痛点难点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北京市“接诉即办”改革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以民生为重点,把握民生诉求,注重民生细节,搭建服务平台、治理重心下移、治理力量下沉、汇聚条块合力,及时处理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有效解决城市治理中堵点痛点难点。一条热线倾听社情民意。人民的事没有小事,北京市坚持以民生为治理重点,以满足人民实际需求为导向,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强化智能热线建设。通过打造北京 12345 网上互动平台,开通社情民意“直通车”,充分利用各区、市级各部门网络平台,融合媒体反映渠道,形成品牌统一、覆盖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