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时代
高校
思政课
实践
教学
劳动教育
融合
机制
探析
喻长志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机制探析喻长志,王发友(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马鞍山 )摘要: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劳动教育在目标、内容和手段方面具有相通性,两者都具有实践性特质,发展现状也存在相似性问题。在实施机构、师资队伍、实践课程和实践教育基地层面探索构建“四位一体”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劳动教育的融合机制有助于增强新时代高校协同育人合力。关键词:新时代;思政课;实践教学;劳动教育;融合机制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立鸿 鹄志,做 奋斗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 意见)指出:“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这充分表明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劳动教育日益引起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当前,高校对于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劳动教育,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都不能充分满足新时代教育发展需要。破除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劳动教育之间的融通壁垒,探究两者融合机制是一种可资借鉴的尝试。一、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学理性探析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劳动教育能否实现融合?它们是否存在先天的融合优势?这些问题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层面日益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一)在目标、内容和手段方面呈现相通性高校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立德树人自然离不开思政课这个关键课程。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开展劳动教育,建立劳动教育体系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题中应有之义。近些年来劳动的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序上被忽视,需要得到重新审视和全面加强。劳动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旨在培养他们的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从这一点来讲,思政课实践教学与高校劳动教育在教育价值目标上具有相通性。从内容属性来看,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劳动教育同属思想政治教育范畴,教育属性相同。从教学手段来看,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将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纳入其中,作为一种重要形式。鉴于两者在上述三个方面的相通性,统筹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劳动教育课程融合建设很有必要。(二)都具有实践性特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赋予高校思政课实践性特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共同组成了思政课的教学收稿日期:基金项目:年度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安徽省 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择优推广”项目:基于问题驱动的高职高专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安徽省 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升项目: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名师工作室项目高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实践教学研究();安徽省 年“三全育人”试点省建设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力提升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团队择优支持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团队”();年安徽省省级质量工程项目:“三全育人”视域下职业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探究()作者简介:喻长志(),男,安徽和县人,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教授。第 卷第期 年 月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整体,两者同样不可或缺,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课程的实践性特质决定了思政课实践教学要紧密地与专业教育挂钩,与劳动教育挂钩,促使理论教学贴近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知行合一。财富是由劳动创造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通过劳动来实现。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目标在于帮助大学生增强劳动意愿、掌握劳动技能、形成劳动习惯。劳动教育同样具有实践性特点,需要为学生积极创建实践活动条件和机会。劳动教育离不开实践教学这个最重要的载体,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发现和知晓在劳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诸多问题。融合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劳动教育也是基于这个共同的实践性特质。(三)存在的问题具有相似性近年来,高校对于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劳动教育日益重视,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还存在这样和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成效不够理想。一是认识不深刻、不到位。实践育人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一些教师依然习惯于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视实践教学为理论教学的补充或辅助。部分高校管理者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劳动教育课时占用多、经费消耗大,且存在安全隐患。受上述认识的影响,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劳动教育在部分高校没有得到充分开展,容易流于形式化。在有些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甚至没有开设劳动教育课程;部分高校的劳动教育内容脱离实际,不适应新时代的教育要求;部分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缺乏系统性,呈现碎片化。二是专任师资队伍不足。当前,无论是师资数量还是教师素质都难以满足新时代对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劳动教育的新要求。专任思政课教师本身承担着较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投入的精力不足。劳动教育的专任师资更是濒于空白,兼职教师普遍缺乏专业劳动技能培训,无法保障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三是缺乏经费保障。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劳动教育都需要组织学生外出研学体验,参与学生人数众多,交通费、保险费、住宿餐饮费、门票费、管理费等所需经费数目庞大,实践活动经费不足的现象时有发生。经费短缺必然制约实际参与活动的人数,难以实现广覆盖。四是实践教育基地资源不足。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劳动教育需要建设类型多样、数量充足的实践教育基地作为资源保障。一些社会性的实践场馆考虑到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成本,对高校开展的这类实践活动接待不够积极热情,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此类课程的有效开展。建立一批稳定的、面向高校学生免费开放的社会实践教育基地成为必然选择。二、构建“四位一体”融合机制(一)实施机构融合 意见 指出,“学校要切实承担劳动教育主体责任,明确实施机构和人员。”教育部颁布的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学校是劳动教育的实施主体,学校要建立健全劳动教育组织实施的工作机制。”可见,高校设置劳动教育实施机构是新时代背景下有效落实党对劳动教育育人新要求的一项重要举措。劳动教育实施机构是作为统筹校内外劳动教育资源、承担全校性劳动教育课程教学任务、加强劳动教育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的专门机构。鉴于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天然的融合优势以及劳动教育本身具有的德育属性,高校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将劳动教育实施机构置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二级机构管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二)师资队伍融合数量充足、素质全面、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是实施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劳动教育在师资建设上具有互通性,如果由思政课教师来兼任劳动教育教师,可以实现两支师资队伍的一体化融合,便于形成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劳动教育的合力。高校可以在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提升计划中一并考虑纳入劳动教育师资,一方面配齐专业劳动教育教师,另一方面对现有思政课教师开展劳动教育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培训,推进这两支师资队伍之间的协同备课,共同实施相应的教学任务。高校还可以从社会聘请各行业劳模、技能大师、优秀企业家和杰出校友创业者作为兼职教师,建设立体式多元化师资队伍,探索常态化协同育人机制。(三)实践课程融合围绕培养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高校劳动教育实施机构可以设计开发体现新时代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劳动教育双向融合实践课程,开展融合实践教学活动,提高融合实践课程的教学实效。融合实践课程既可以与大学生的科学研究、实习实训、创新创业、发明创造相结合,也可以与产学研合作项目、寒暑假社会实践、校企共建相结合,还可以与专业实践教学、社会公益项目、社团活动相结合,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课程融合可以在同一个实践场域完成,将劳动教育观念融入到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中,在劳动教育环节中注重发挥思政课的价值引领功能。实践教学形式可以丰富多样、灵活开放,如开展劳动基地研学、创设勤工助学岗、安排校园劳动周、设置校园劳动实践岗、专业志愿服务等,注重激发新时代大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劳动教育教师要统筹安排教学时间,把劳动周的集中组织与平时的分散组织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劳动平台,加强劳动习惯养成教育。(四)实践教育基地融合实践教育基地是实施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劳动教育的必备条件。要多渠道拓展劳动教育实践场所,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要强化社会实践育人,提高实践教学比重,组织师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完善科教融合、校企联合等协同育人模式,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具有投入多、管理难度大的特点。高校现有专业课实践、思政课实践和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分属不同部门建设和管理,相互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协调,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重复和闲置浪费的现象。高校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把现有专业实践基地、思政课实践基地和劳动教育基地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融合型实践教育基地,以实现相关实践教育活动的有机融合。高校要出台相关支持政策,统筹组织各类实践教育活动,切实解决实践基地运行过程中的问题。鼓励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企业之间协同协作(下转第 页)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期契合点,厘清各思政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思政元素和专业内容之间的关系,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搭建彼此的融合桥梁,做到心中有数、行之有方。二是立足学科专业的特殊视野、理论和方法,将思政内容由大化小,由浅入深。教师很难突破时间限制,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将大量的思政内容完整地灌输给学生,那么就需要采取将思政内容化整为零、分散融入、突出重点、纵深推进的策略。三是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关注的、鲜活的现实问题为切入点,将思政内容结合专业课程内容变成可分析、可探讨的教学案例,鼓励学生主动收集相关资料,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自发参与分析和探讨的热情,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专业知识背后所蕴藏的价值意义。第四,要拓宽运用正确方法与载体的能力。首先,广大教师要积极将课程思政目标融入到课堂教学以外的第二课堂,主要包括校内实践实训、学术活动和党建团学等校园文化活动,以问题和实践为导向,创新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其次,教师要提高参加社会大学堂的意识,积极参与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完成好课程思政建设的“最后一公里”。最后,教师要善于学会运用网络平台,通过网络平台发现思政问题、挖掘思政元素以及整合思政资源,让思政工作借助网络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思政工作立体化、全覆盖、无死角。(四)健全教师课程思政激励机制为了更好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就要建立适应教师工作特点、激励目标明确、具有可操作性的课程思政激励机制。首先要完善教师课程思政的绩效考核制度。绩效考核是激励机制得以运行的基础,是对教师课程思政工作的价值判断。绩效考核的结果也是对教师进行奖励、晋升、培训的有效依据。教师课程思政的绩效考核中,“学校应当在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多元绩效考核主体,并将绩效考核主体多元下相应工作开展上的权责关系予以进一步明确”。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是课程思政绩效考核工作中的主体,都能够以各种形式参与到考核过程中,合力确保考核结果的公开、公平、公正。学校要根据课程思政的实施状况、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等因素细化考核内容,量化考核指标,增强考核标准的针对性和规范性。其次,要重视绩效考核结果,并对其进行合理的运用。充分利用教师课程思政工作的考核结果使其成为教师晋升、评优的重要依据,或是对其进行合理的物质奖励或精神奖励,提高其做好课程思政工作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最后,要根据考核结果,以教师在课程思政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为导向,根据教师的专业特点对教师进行适当的培训,并重视培训结果的反馈,建立高效完善的培训反馈机制,由高校各方人员组成专业队伍对培训结果进行考核,从而充分发挥培训的激励作用,对教师提升课程思政能力形成良性循环。参考文献: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