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学生为中心构建高校科研育人网络的研究_杜函芮.pdf
下载文档

ID:2728768

大小:1.11MB

页数:6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0-1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学生 中心 构建 高校 科研 育人 网络 研究 杜函芮
年第 期高 教 探 索 以学生为中心构建高校科研育人网络的研究杜函芮收稿日期:作者简介:杜函芮,清华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思想教育办公室主任,讲师,博士。(北京)本文系 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校科研育人的内涵与机制研究”()的成果之一。摘 要: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科研育人以资源为中心的现状,以及由此引发资源配置与师生互动低效的问题。基于清华大学的相关实践案例,从以兴趣为基点配置资源、分层分类按需有序配置、从被动获取到主动争取、从师徒传承到伙伴合作四个方面进行了阐释研究。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科研育人网络体系模型,提出了学生从兴趣激发、主体性增强再到自信建立全过程这“一体”以及科研育人资源网络与师生互动关系这“两翼”,并通过分析“一体两翼”间的互动,研究了高校科研育人网络的运转机制。最后,从兴趣为基、包容为本与自信为要三方面论述了高校科研育人制度环境建设的目标与举措。关键词:高等教育;科研育人;资源配置;师生互动;主观能动性 一、科研育人:以资源为中心的现状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创新型国家,同样需要培育一批具有创造性思维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正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科研育人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路径。无论是 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 中的“七育人”,还是教育部 年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 中的“十育人”,科研育人都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动员与汇聚各类资源,构建高校科研育人机制,基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理念,持续引领学生的学术品位与价值取向,通过课程体系的建设、师生互动的制度安排、项目研究的实践锻炼等环节设计,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既有关于科研育人的研究揭示出了一些共性的问题。有研究测量了 所“双一流”高校科研育人的全要素生产率,创新效应薄弱、规模效率低下成为高校的“通病”,这表明虽然高校重视程度在不断提升,资源投入在持续增加,但无效投入占比较高,很多资源并未有效转化为学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同时,针对教师动机和参与状况的研究显示,仅有 的教师指导本科生开展过科研项目,高达的教师开展科研的动机不是育人,而是“育己”为了职称晋升与完成绩效考核。针对学生参与状况的研究则更不乐观,仅有 的本科生参与过科研项目,这说明科研育人的各类资源并未有效覆盖学生群体,且在参与科研过程中也主要是承担为教师或研究生“打下手”的任务,帮助收集整理资料占比,帮助做实验或获取数据占比。作为科研育人的主体,教师与学生的参与状况均令人堪忧,高校对于项目、论文、专著等的旺盛需求和教师对自身发展的迫切期待也催生了“重科研、轻育人”的现实,高校科研育人不自觉地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现状,这或许也可以从一个角度解释规模效率低下的问题 在科研育人领域投入的大量资源主要转化成为了教师发展的有力支撑,对学生的成长发展的改善程度并不明显。高教管理以学生为中心构建高校科研育人网络的研究抛开师生参与状况不论,单就科研育人中对学生收获的关注与师生互动关系的定位来看,也存在不少问题。学生收获是科研育人的成效检验,但目前高校普遍存在重能力提升、认知深化、成果产出,而轻人格、体验与意义,这种对科研育人功利化的导向会使得教育者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与主观能动性,不关注学生的兴趣所在,同样会影响最终人才培养的成效。同时,当下研究中对于科研育人中师生关系较为普遍的共识是定位于“师徒模式”,教师通过激励诱导、指导示范等推动学生的模仿创新,在此过程中实现对科学精神的传承。这种师生关系的定位无异于课堂,如同将课堂延伸到了科学研究之中,教师的中心和主导地位同样是需要学生仰视的,缺乏合作伙伴式的师生关系可能会导致学生亦步亦趋、处处为教师马首是瞻,但这却恰恰是与科研育人的理念背道而驰的。在科研育人的实践过程中,一味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成长实效、单纯关注各类产出指标等功利化的倾向,不仅强化了教师的中心地位,更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教师的参与动机,使得师生互动成效大打折扣,导致各类资源投入与学生成长产出长期不相匹配。现有高校人才培养与科研管理体制中,教师是科研育人的绝对主导者,核心是其主导着各类科研资源的配置。科研育人现状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本质就是以资源为中心,这也是科研育人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产出难以达到预期的重要原因 资源向着教师需要的方向流动,而非朝着学生成长所需要的地方汇集。本研究将跳出以资源为中心的既有模式,基于清华大学科研育人的相关实践案例,探索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科研育人网络体系,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其内生动力,构建新型师生科研合作关系,拓展汇聚科研育人资源的思路与视野,并力求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与资源投入产出效率,促进科研育人工作朝着良性方向持续发展。二、科研育人网络构建:基于清华大学的实践案例 以资源为中心的科研育人现状的基本逻辑起点是计划思维,在资源稀缺条件下,高校通过制定资源分配相关计划,明确科研经费申请管理办法及总体规模,并委托代理人(科研项目指导教师)开展具体配置工作,实现对高校内部有限资源的管理。简而言之,就是学生围着教师转、围着资源转。但这与高校基本使命是不相符的,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各项工作都是围绕这个根本任务开展的,学生则是根本的根本。以学生为中心的科研育人思路的出发点则是市场思维,充分激发与尊重学生这一主体的创造性和能动性,不再让教师根据现有资源去找学生,而是让学生主动规划设计研究项目,带着问题找资源、找教师,让教师和资源围着学生转,建立面向学生的分层、分类配置各类教育资源的机制,使得不同基础、不同阶段的学生能够各取所需、各有所得。这样一来不仅资源配置更为高效,而且资源的边界也被大大拓展 高校将不再是科研育人的一座孤岛,而是形成以高校为中心的科研育人网络,资源在网络中遵从市场规律有序流动,促进了科研育人实效的提升。下面,将结合清华大学在科研育人中的实践探索,逐一分析兴趣激发、资源配置、边界拓展、关系重塑等关键节点,力求形成对于以学生为中心的科研育人网络的基本认识。(一)兴趣激发:以兴趣为基点配置资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驱动学生参与创新实践的最显著因素,是其创造性发挥的重要支撑。激发和保护学生对于科学研究、前沿技术探索的兴趣,是高校开展科研育人的首要工作,也是构建科研育人网络的前提条件。为了更好培育学生对于创新的兴趣,清华大学自 年起先后组建了 余支学生兴趣团队,领域涉及电子信息、能源环境、先进制造、医疗健康等众多创新热点,每支团队关注一个创新主题,研究方向聚焦且特色鲜明。团队设立的初衷是坚持以学生为主导、以学生的创新兴趣为牵引,围绕着一批学生共同感兴趣的前沿热点,由学校和学生一起共同配置包括指导教师、研究经费、研究空间、实习实践等在内的各类资源,这不仅创新了资源配置的模式,更有效丰富了资源的内涵。具体而言,结合学生的创新兴趣,由学生团队自行在全校范围内寻找能够指导其开展研究的教师,不限专业、不限领域,而后由学校出面聘请指导教师,为学生开展研究工作提供指导。这样选聘来的教师不仅学术特长与学生的研究方向更为契合,学术兴趣相对一致,能够建立更好的师生合作关系,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育人的责任感、使命感更强,因为他是学生“众里寻他千百度”而选出的。在科研高教管理以学生为中心构建高校科研育人网络的研究育人的过程中,从教师选学生转变为学生选教师,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也有效提升了教师资源的配置效率。学校出面联系兴趣团队所关注领域内顶尖的企业,为团队提供资金支持、创新指导与实践机会,进一步将科研育人资源从校内拓展到校外。爱立信、诺基亚、波音、东芝、德州仪器等一批跨国企业先后参与到兴趣团队的建设之中,这些企业捐赠研究经费,用以支持学生开展一切感兴趣的研究;并派出资深研发人员作为校外指导教师,参与学生创新研究的指导工作;同时支持学生前往企业在国内和海外的研发中心开展实习实践,将研究平台及数据库等资源面向学生开放,使得学生能够站在行业领军企业的肩膀上、立足产业创新的最前沿开展研究。除此以外,学校专门拿出教学楼为兴趣团队设立专门空间,为其开展创新研发活动提供场地保障,这不仅有效保护和鼓励了学生的研究兴趣,也为基于兴趣组织起来的学生创新集群的形成提供了物理空间,极大地促进了不同学科背景学生在兴趣团队中的跨学科碰撞,为交叉创新提供了支撑。(二)资源配置:分层分类按需有序配置兴趣团队的实践有效改变了高校创新资源配置的逻辑 以学生的创新需求来配置教师、企业、空间等资源,真正将学生作为科研育人的主体。为进一步提升科研育人资源配置效率,清华大学在实践中探索了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制度设计,于 年设立了大学生学术研究推进计划,将原本用于支持教师开展自主研究的科研经费划拨给学生,从资金的属性上凸显出了学生在科研育人中的主体地位与主动角色。改变以往经费在教师手中,学生不得不放弃自身研究兴趣,委身于教师的研究领域,并为教师的学术积累做大量外围工作的状况,使得学生成为项目的主体与经费的管理者。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也开始变得更为平等,逐步向研究合作者的方向迈进。具体而言,大学生学术研究推进计划每年定期向全校发布项目征集通知,由学生自主提出研究题目、自主联系指导教师、自主规划研究进展与经费计划,学校根据申请情况、评审情况以及当年经费总额,确定支持立项的名单。原则上具有独立思考和一定创新意义的项目都会得到支持,支持的额度则取决于项目的意义、创新性、成熟度、规模体量等因素,主要依照按需分配原则推进。立项过程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体现了适度的竞争性,这些制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资源配置的有效性。该计划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设想,根据学生研究的实际需要配置研究资源,为学生自由探索创新前沿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持。年学生研究团队自主提出构建空间分布式伽马射线暴探测网的“天格计划”并申报该计划,时任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院士亲自主持立项评审,并批准支持项目 万元自主科研经费。年首颗实验卫星顺利升空并完成功能测试,大量一手数据支撑了后续研究,卫星组网计划也持续稳步推进,学生的创新梦想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激发与支持。(三)边界拓展:从被动获取到主动争取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激发后,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可以有效拓展资源边界,将以往很多求之不得或求之难得的资源归入囊中。依托海外优质学术资源开展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是很多高校的惯常做法,学术资源的获取主要依靠高校的海外网络,通常是与建立合作关系的海外高校开展互派访问学生、实验室学术研修等项目,但高校的海外关系毕竟是有限的,能够提供的对等资源也受自身条件限制,因而项目规模普遍不大,且项目设计体现出了很强的计划性 两所高校在顶层设计上达成共识,教授开列项目需求清单,学生根据对方教授的兴趣报名申请并接受选择,学生总体上是被动的。因为科研育人主体的被动,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不高,且总量较为有限。为了有效拓展资源边界,清华大学于 年建立了“闯世界”本科生海外学术研修支持计划,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该计划不再为学生设定海外研修题目与学校列表,而是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研究兴趣,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适合的导师与研究机构,并自主联络沟通,探讨研修计划的可行性,自主规划海外研修的衣食住行。学校则从研修机构及导师是否为领域前沿或领军、研修计划是否获得对方导师认可、是否购买保险并妥善安排行程等三个方面把关,前两点确保学术研修质量,后一点确保出行及生活安全。研修方案得到学校认可的学生将会获得相应的资金支持,资金来源主要源自基础教学经费和社会捐赠。自 年启动至 年疫情前该计划累计支持 余人,平均研修时长 个月,参与学生发表论文 余篇。“闯世界”计划以科研育人的主体学生为中心,高教管理以学生为中心构建高校科研育人网络的研究以学生主动性的激发为主要支撑点,改变传统海外科研项目的计划体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方面的重要作用,不仅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更大大拓展了资源的边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