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京剧搜孤救孤
影像
视角
集体
记忆
电影
京剧
搜孤救孤
白宇枫
85 2023 年第 1 期影视传媒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人们产生“集体记忆”的方式也随之改变。戏曲电影通常被视为银幕上戏曲艺术的电影形式再现,实际上戏曲电影的效用不仅局限于其记录形态之下的纪录性和艺术性,而是已经作为一种媒介传播的形式为戏曲的发展肩负起建构“集体记忆”的重任。2018 年 9 月 8 日,恰逢中国大戏院修葺完成,在回归开幕季上,著名京剧演员王珮瑜登上舞台,她用复刻的“冬皇”唱腔,致敬1947 年 9 月 8 日孟小冬先生的最后一场公演。时隔 71 年,中国大戏院的舞台上重现了孟小冬版搜孤救孤,并拍摄了纪录电影京剧搜孤救孤。该片不仅是搜孤救孤的舞台全纪录,还表现了诸如戏曲理论家刘连群、戏曲导演迟金声、电视导演柴俊为等新时代的京剧艺术家和文化名家,通过访谈和排练画面串联起这出戏和京剧的历史,用电影的摄制规格完成高清的舞台影像纪录,并成功在全国各大院线公映,实现了以戏曲舞台为主要表现内容的京剧电影走进院线的可能,推动新时代戏曲“集体记忆”建构,引发更多年轻人关注当代戏曲。一、媒介技术书写“集体记忆”媒介技术的发展在与受众不断互动中完成了自身体系下的跨文化影响。戏曲电影在技术革新的影响下成为创作潮流,对戏曲元素的影像视角下“集体记忆”的建构与传播以纪录电影京剧搜孤救孤为例白宇枫 摘 要:影像化再现是建构现代化媒介视角下“集体记忆”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立足影像视角对京剧搜孤救孤进行思考与分析,总结其如何通过建构“集体记忆”传承与传播京剧艺术、文化。该片作为中国戏曲的一次新尝试,在电影艺术语境下建构起现代媒介记忆,有力搭建了电影与戏曲舞台纪录片相交融的传播体系,为当代戏曲的传承与传播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义。关键词:京剧搜孤救孤;集体记忆;戏曲传承;文化传播;戏曲电影DOI:10.15947/ki.dwt.2023.001186影视传媒表现仍需要客观和真实再现。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认为“集体记忆”是“一个群体或一个社会中,人们所共享、传承以及一同建构的事或物,经由一个特定群体的意愿或时代的洗礼而成为该群体的记忆遗产中标志性的元素”1,京剧搜孤救孤 通过记录复刻 搜孤救孤戏曲舞台,重现其艺术魅力,以对京剧多方个体化的表述展现出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文化理念,彰显国粹的时代性与包容性。(一)舞台纪录彰显传统文化的保存与现代化表达探究“戏曲传承与传播”这样宏大的主题时,很难仅从具体的典型戏曲舞台或典型人物单一方面展开叙述,如此便需要结合戏曲相关文化资源,多角度阐释主题。京剧搜孤救孤采用舞台纪录片的形式,将戏曲舞台和戏曲文化相结合,主次分明,通过京剧艺术家对戏曲文化、历史、人物的表述,对演员王珮瑜演出前排练的展示,借助文化自觉心理,体现现代形态下戏曲传承和表现的主要特征。京剧搜孤救孤拍摄于中国大戏院开幕季的舞台上,有许多参演演员,虽未被一一采访,但结束后热烈而持久的掌声是他们为成功演出做出贡献的最佳证明。本片聚焦于经典京剧剧目搜孤救孤在当代的传承和表演,有“小冬皇”之称的当代京剧演员王珮瑜借此表达致敬孟小冬先生之意。其中穿插排练与访谈内容,避免了纯戏曲舞台纪录和观影疲劳带来的隔阂,以演员王珮瑜的视角切入,重现了孟小冬版 搜孤救孤“广陵绝响”般的不朽辉煌。在电影中,人物采访内容的表现比重并不大,但京剧搜孤救孤却在极为有限的篇幅里让这出戏和京剧文化都展示出不朽的魅力。如刘连群和迟金声对四大徽班进京的历史概述,讲述当时初代艺人为京剧发展打下的坚实基础;保存完好的老戏报、民俗画、壁画、照片等历史资料的出现,更形象、直观地表现了京剧的风靡一时;片中不乏有冲破禁忌现象的表述,当时戏曲演员在性别上有着严格的规定,女性非但没有机会登台表演,更不能走进戏园听戏,在柴俊为的叙述中可以得知,“坤伶班”突破性的全为女性演员,老生角色也是由女性扮演,这样大胆的做法不仅显示出对戏曲演员性别规制的打破,更彰显出京剧艺术的强大吸引力和创新性。学者间对京剧历史和戏曲文化的探索与研究成就了该片的戏剧性,兼具个性和包容性的京剧艺术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更折射出京剧艺术随时代变迁的缩影。戏曲舞台纪录片“是中国早期戏曲电影发展历程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从古至今,利用影像手段记录和再现剧目客观上是借助媒介进行符号化记忆塑造的表现。回顾早期的戏曲电影定军山,虽是单一的景别和角度,固定的机位,无考究的对焦、光线,仅对戏曲剧目表演进行记录,但可以算得上是原始的京剧戏曲记载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传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电影表现技术和创作手段的不断完善下,戏曲表演在遵循视听语言的情况下,极大地保留戏曲文化的传统,表演中的身体语言在镜头前被突出、放大。但戏曲本身缓慢的节奏、悠长语调下含蓄的言语,明显与现代人的审美、表达格格不入,于是影视创作者们便会在影像剪接手段和电影结构上做文章,让纯粹的戏曲表演与传统文化并置,使戏曲电影既有对经典剧目表演资料般的记载,也凸显87 2023 年第 1 期影视传媒电影技术这一媒介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功能,让这部纪录电影京剧搜孤救孤在当代展现出更加巨大的价值。(二)当代演员形象促进经典剧目传播延伸京剧搜孤救孤是一部向戏曲大师致敬的影片,其中不仅关注剧目表演,还关注到戏曲演员。搜孤救孤先有孟小冬先生饰演程婴,现有当代京剧演员王珮瑜复刻,时光流转七十余载,两位女老生,两代程婴,在同一方舞台上演绎这出戏,跨越时空的心灵交流无疑让这两代“程婴”在人物上有紧密的连接,她们之间的故事也具有特别的吸引力。影片中呈现王珮瑜自身学艺的经历和与孟小冬先生结缘的内容,并由此展开珍贵的探索。两代女老生由王珮瑜收到的 1947 年孟小冬版搜孤救孤录音带联系在一起,通过人物访谈,让观众走进王珮瑜的戏曲人生。在所有孩子每晚都在听故事的年纪,她一直听着孟小冬先生的京剧搜孤救孤,想着自己梦寐以求的京剧舞台;中途学艺的坎坷,在当时极少有学校招收女老生,她破格被戏校录取;隐瞒近视眼,每天偷偷戴上隐形眼镜,直到可以继续留校正常学习才敢戴上眼镜;克服性别生理天然的不足,用自己的艺术和技艺打动观者王珮瑜在访谈中也提到,自己作为京剧传承人的同时,致力于传播京剧文化,让京剧的传承与戏曲文化传播并进。当影片中的大幕再次拉开,台上具有传统图案的布景展现出影片时空的切换时,王珮瑜饰演的程婴登上舞台,伴随唱词的一招一式,场下观众的叫好声,营造出传统观剧氛围,突出时代色彩。电影京剧搜孤救孤以抢救经典剧目的方式保存史料并保护优秀剧目传承人,帮助当代青年了解京剧艺术和戏曲文化,塑造新时代优秀的京剧传承人形象,借此从传播和接受的角度增加非戏曲本位的表现内容,如讲述人物学艺历程、与戏曲结缘等方面的故事,引起受众关注。而个人口述往往不具备电影艺术形式下可视化的直观效果,因此,影像化素材便成为补充,印证语言表述,使伶人故事更显生动和立体,更能引起受众的兴趣,由此促进当代伶人形象与戏曲文化传播者形象的塑造。莫里斯哈布瓦赫曾说:“群体记忆是通过个体记忆来实现的,并在个体记忆中实现自身。”3因此在电影京剧搜孤救孤中,通过王珮瑜的讲述和回忆建构起对孟小冬先生的记忆,88影视传媒使得基于不同时代下的群体记忆之间产生同样的情感共鸣和人物认同。即便跨越多年,我们仍能向搜孤救孤这样优秀的京剧剧目所绘制的历史记忆投射情感,找寻京剧的时代价值。对优秀传统剧目的抢救式保存和典型表演的记录,让优秀的京剧传统剧目展现于电影银幕之上,保护与传承京剧之意不言而喻。影片中的采访、照片资料、人物事迹等,既增强真实感也契合电影的节奏,张弛有度的同时避免了对历史和相关人物仰视的姿态,削弱了戏曲电影“记录解说”样式的疏离感,更多的是在借助视听语言的魅力,通过当代演员的讲述展现影像化的表现力。当代京剧传承者不仅仅想通过自身努力帮助观者再次看到经典剧目,使剧目得到传承,更是希望由此深化观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集体记忆,借此深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使观者以参与者的身份产生共情,进而产生极大的认同感。京剧搜孤救孤 通过王珮瑜的形象塑造,固结起对京剧“集体记忆”的精粹,彰显京剧传承和发展,从而强化受众对京剧保护和传承的理解,促成当代“集体记忆”的形成与认同。二、文化自觉强化“集体记忆”在集体记忆存在断层的当代语境下,媒介技术能够通过记载、再现和重构的方式实现对过去集体记忆的表述,其最根本的目的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文化自觉是记忆建构的主要推动力,戏曲电影通过影像记录手段保存经典剧目的表演画面,以口述历史回忆京剧发展历程,为优秀传统文化保留了可视化的珍贵资料。(一)由史及戏,缘于媒介的记录性和戏曲保护的需求对于“集体记忆”,莫里斯哈布瓦赫曾指出,人们记忆的唤起需要外在事物的刺激。戏曲电影通过再现经典剧目,激活观者的集体记忆。京剧搜孤救孤源于元杂剧赵氏孤儿,其故事的原本出自左传,具有爱国、忠诚、善良的价值观、人生观,塑造出性格鲜明的人物,如刚正不阿的大臣赵盾、忍辱负重养大孤儿的程婴,以及奸险狡诈的屠岸贾等。这些人物背后是对正与邪,善与恶的表达,程婴为救孤儿不惜舍却自己的孩子,背负卖友求荣的骂名把孤儿养大,而这份善良和正义是在人文精神上超越伦理、超越社会的人生价值体现。历史本身就已经形成特有的记忆符号,纪录电影京剧搜孤救孤从历史出发,通过历史符号激活观者的记忆,以历史故事和京剧的艺术性把古典名剧搬上舞台,透过 搜孤救孤故事情节唤醒观者的现代意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德,润物无声。记录是戏曲电影的一种特性,可以通过电影作为保存手段记录下传统剧目的原貌。此类戏曲电影更重视“记录”,极大程度尊重戏曲舞台表演的艺术力,意在通过媒介准确记载剧目。戏曲以特有形式表现其艺术美学特征,强调“戏与人”的关联性,在传艺方式上更讲究口传身授。通过戏曲电影的形式记录戏曲舞台,可以弥补口述历史的不足,忠实记录,真实再现。此外,京剧搜孤救孤中也讲述了传统戏码、传统京剧艺术的文化场、做戏如做人等艺术、文化理念,从戏曲艺术角度出发,通过访谈形式推动挖掘、重现、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不仅如此,戏曲电影还具有探索、发89 2023 年第 1 期影视传媒掘的作用,使得观者从中了解戏曲发展脉络。片中还有对排练内容的拍摄,通过深入演员真实的艺术现场,真实表现戏曲演员的辛苦与努力,更加凸显戏曲传承与传播的非凡意义。(二)经典复刻,缘于国家和传统戏剧文化传播的需要戏曲电影作为兼具纪实性和艺术性的中国独有片种,既是经典剧目的时代记忆,又是戏曲艺术的档案记忆。戏曲作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艺术载体是时代记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京剧作为国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昆曲六百年京剧等戏曲纪录片在海内外传播,它们为国家文化形象的塑造和传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京剧所蕴含的民族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不仅仅是源于文化自觉意识,更是源于文化自信,其当代传播的根本是源自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意识的觉醒。在本片中,京剧演员王珮瑜在访谈中提到,当代的京剧传承和传播同样重要,她也将自身的艺术发展重心向传播京剧文化的方向上发展。可见,为了保护和传承京剧,当代京剧人已经充分认识到传播的重要性、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和意义。诚然,戏曲电影的创作不仅是戏曲本身的需要,更是文化的需要。京剧,不仅仅是中国传统戏曲,还是中国戏曲文化的鲜明代表,浸润着道德、审美、艺术等规范的精髓。因此,对戏曲电影的认识不应该仅停留在“电影是作为记录技术”的认知。以戏曲电影作为文化传播的纽带,融合戏曲舞台纪录片的记录性功能,打造属于戏曲电影的传播体系。要从戏曲本身出发,使戏曲化的电影在尊重戏曲艺术本体的基础上,发挥其作为媒介的功能,更好地传播传统戏剧文化。三、结语纵观古今,戏曲历史悠久,京剧不仅因高度程式化的表演,丰富的流派,多种文化艺术融合造就了独树一帜的艺术特色,更因时代影响形成具有时代魅力的艺术和文化价值,是一种中国独特的戏剧样式。京剧搜孤救孤透过经典剧目建构起当代京剧人与观者的集体记忆,把京剧的传承和传播观念传递给了当代青年。注释:1 法 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郭金华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年,第 10 页。2 苗棣、郭振元: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