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术歌曲《岩石上的牧羊女》的音乐特征及演唱释义_董晓翠.pdf
下载文档

ID:2728444

大小:1.39MB

页数:4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0-1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岩石上的牧羊女 艺术歌曲 岩石 牧羊女 音乐 特征 演唱 释义 董晓翠
100音乐表演艺术歌曲岩石上的牧羊女的音乐特征及演唱释义董晓翠摘 要:舒伯特是德奥艺术歌曲的开拓者,一生都醉心于音乐创作,作品之中满含浪漫主义色彩及创作热情,在其短暂的生命中为后世留下了无数的优秀作品,据统计,艺术歌曲多达600余首。岩石上的牧羊人是舒伯特去世前一个月才完成,堪称绝笔。这首女高音作品实则是舒伯特受安娜米尔德豪普特曼(柏林)所托,特意为钢琴及单簧管而创作的歌曲,这也是其亮点所在,其歌词以威廉缪勒、黑尔米娜冯谢齐的诗歌为主,格外雅致,而高昂且悠扬的旋律则预示着春天的到来。关键词:艺术歌曲;岩石上的牧羊女;音乐特征;演唱释义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董晓翠(1985-),女,大学本科,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韩店镇中心幼儿园一级教师。一、艺术歌曲岩石上的牧羊女的创作背景这首艺术作品于 1828 年创作完成,而在那个时代,人们越来越向往精彩的、丰富的生活。女高音歌唱家安娜 米尔德与舒伯特素来交好,多次请求舒伯特为她创作一首能够表达其丰富情感的艺术歌曲,多番思考后,舒伯特在威廉 缪勒、黑尔米娜 冯 谢齐的诗歌中找到了灵感,由此得到了更为雅致的歌词,实现了集零为整,这也是岩石上的牧羊人的魅力所在。这一艺术歌曲是舒伯特生前创作的最后一首,于 1830 年被搬上了大舞台,全曲将近十三分钟,以钢琴、单簧管来伴奏,最出彩的一段在结尾部分,即女高音花腔唱段,后世也将这一作品与音乐会咏叹调相媲美。这一“绝唱”是舒伯特一生中所有艺术歌曲的缩影,事实证明,他为自己的创作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岩石上的牧羊人一曲优美且充满朝气,其创新在于同时以钢琴、单簧管伴奏,与人声演唱之间相互呼应,使得整首曲子更具魅力。二、艺术歌曲岩石上的牧羊女的音乐特征(一)曲式结构岩石上的牧羊女的结构为典型的复三段体,如图 1 所示。图 1本曲由 A、B、C 三个单三部曲式串联组成,与三首诗歌相对应,从整体上来看,以自由曲式贯穿全曲,其中不乏引子与尾声部分,也不乏前奏与间奏。就引子而言,时值为 6 个小节、调性为 g 小调,就前奏部分而言,从第 6 小节起,直至第 38 小节,调性方面转为bB 大调,由“4+8”两乐句构成的第一乐段其结构看起来并不方整,而第二乐段的构成则为“4+16”,前一句在音乐材料上与前一段相同,而后一句则起到补充的作用,乐曲也在此情况下得以展开。就 A 段而言,其结构为单三部曲式,始于第 39 小节、止于第 127 小节。其中的 a 段主题为“12+12”的两乐句,无论是材料,还是规模都是一致的,甚至连其中的4 小节补充结构也相同;b 段为“6+6+6”的三乐句,中有一新型材料,调性的转变为bB 大调-bG 大调,在节奏、DOI:10.19340/ki.hhzs.2022.24.033101SONG OF YELLOW RIVER2022/24句式方面均与呈示段间有明显的区别,第三句可细分成2 个乐节,在后一个乐节中再次转调,至 D 大调,形成了乐句内的对比。连接部由第 82 至 95 小节,其结构为“4+10”的两乐句,实现了调性的回归,为主题再现做好了准备,a段的调性、和声、结构与 a 段大致相同,衔接了一个 6 小节的间奏。B 段从第 128 至 206 小节,同为一个单三部曲式,其中的 c 段为“12+22”的二乐句乐段,长短不一,这是因为两句中的补充性结构所占时值并不相同,且这一段是一个转调乐段,开放性较强,由最初的 g 小调变为ba 小调,在扩充结构之后的第 5 个小节变为 a 小调并于其上完全终止。d 段也被称作 c段,这是因为这一段是在 c 段材料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 c 材料的变化再现,其结构为“14+10”的二乐句、调性为 g 小调,其中可见频繁的转调,依次为 G 大调-g 小调-二者交替-C大调-a 小调-A 大调-G 大调,推动了乐曲的行进,凸显了乐句内部的色彩对比。就间奏而言,从第 207 至218 小节,是在 g 小调上进行的单乐句。C 段从第 219 至 314 小节,同为单三部曲式,其中的 e 段为“8+8+8+8+8”的五乐句,前三句与最后一句的材料相同,仅有第四句中有 4 个乐节,可见人声与单簧管演奏的交替进行。此后的第 259262 小节为补充性结构。f 段为“14+12”的二乐句,以 A-b 段中的材料为基础再加以创作,相较第一个乐句,第二个乐句的开始压缩了两个小节,为此显得更加紧凑,其调性由此转为D 大调并与主题旋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紧接一个时值为 2 小节的连接部并由此进入 e段。这一段可以看作是 e 段的变化与再现,即“8+8+8”的三乐句,其调性再次回归bB 大调,就素材而言,第一、三句完全一致又与第二句之间有鲜明对比,更为精简。尾声部分指的是第 315 至 249 小节,可简单分为两个部分,前者为“8+8”的二乐句而后者为持续了 10 小节的乐句及 10 个小节的补充结构,二者在磁疗及结构上相同,调性变为bB 大调。(二)词曲融合舒伯特基于自己对创作的热爱和对诗歌内在内涵的独特理解,把音乐和诗歌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并使之焕发出勃勃的生机。这一艺术歌曲的歌词可分为五段,其中的第一、二、五段为深山牧羊人,是威廉 缪勒的诗歌,而第三、四段则为黑尔米娜 冯 谢齐的诗歌。这五段在音节唱段、词意内涵、情感色彩上均有不同,经作者的整理与编排,安置在三段音乐中,以弱起的设计实现了旋律重拍与歌词重音的完美重合,得到了轻重交替、抑扬顿挫的旋律线条。舒伯特既考虑到了诗歌本身的内涵,又考虑到了基于歌词内容营造出来的音乐氛围,使得诗歌中的艺术形象更为生动。从音乐的角度来说,可将整体看作是一个相对复杂的三层结构,且每一层都有其独特的风格与特征,而层与层之间连接技术不仅实现了自然的过渡还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感受。开头一句“当我站在高高的岩石上”占据了第3842 小节,字里行间满是孤独,舒伯特便以长音来贴合这一情境,显得格外悠扬。第 63 至 81 小节想要表达的是歌声的回声从远处的深谷中传来,为此其穿透力非常强,调性的转变为歌词大意服务,即bB 大调-bG 大调,而连续行进的八分附点音符短促有力、动感十足,为了贴合歌词“穿透越远,回声越响”,舒伯特选用了级进上行的动机材料。第二部分的歌词内容较为沉重,对应的旋律线条并无过大的起伏,在“在声声的忧伤中没有了希望”这一段中,舒伯特使用了大量的长音,相邻乐句之间是时值较长且无规律的休止处理,配合不同的呼吸深度,来表达作者抑郁、愁苦的心态,将那种无法喘息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其中的临时变化音则用于衬托忧伤的音乐氛围。第三段的歌词为“春天即将到来,而我的欢乐也随之不远”,其内涵为新生命的出现,此时的作者其内心对生活是充满希望的,是满怀憧憬的,他希望以自己最好的状态去迎接下一个春天。为此,舒伯特在这一部分使用了音阶式的、快速跑动的十六分音符,以此配合这段高亢而灵动的女高音花腔乐句,随着力度的加强,将整个曲子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仿佛春天的再次来临。活泼而欢快的情绪与诗歌之中的心境匹配度非常高,为听众展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场景,正因舒伯特将诗歌、音乐艺术意象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才使得戏剧性得以提升。(三)伴奏织体艺术歌曲岩石上的牧羊人之所以能独树一帜,是因为其创新点为钢琴与单簧管的同时伴奏,与女高音的演唱相互呼应,给听众一种和谐对话之感。乐曲的开头是 5 个小节的前奏,篇幅较短,以密集的、连续的三连音节奏为主,此处的单簧管作为引子出现,声音悠扬、空旷,其作用在于情绪的铺垫及氛围的渲染,对比鲜明,丰富了影音响效果、点明了音乐层次。如谱例 1 所示:102音乐表演谱例 1谱例 3谱例 2第二部分则为小行板,整体基调较悲伤,作者以小调为开端,以此表达其内心的痛苦感受,也正是在这一段中,“牧羊人”的忧伤透过分解式钢琴和弦缓缓道出,悠扬的单簧管为乐曲增添了一分哀怨,再次强调了“牧羊人”的无助与叹息。如谱例 2 所示:就钢琴伴奏部分而言,舒伯特多采用连续三连音节奏,重点在于钢琴声部、单簧管声部、人声之间的协调与配合,且只有不断与其他两个声部旋律加以对比,才能确保全曲的平稳进行。三、艺术歌曲岩石上的牧羊女的演唱释义岩石上的牧羊人虽为艺术歌曲,但相较音乐会咏叹调其篇幅的长短、技巧的难度并不逊色,这就要求演唱者要有深入地思考及独到的感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地融入音乐意境之中,才能真正地成为歌曲中的“牧羊人”。演唱者必须把握不同段落的风格特征,既要体现其间的差异又要实现自然的衔接,需要依据情感的变化来调节自己的呼吸,从而把握节奏、灵活转音、轻松换气,针对不同的段落要用不同的音色,做到优美的演唱、抒情的演唱,以流水般的声音来表达其内心的起伏,以跑动的音阶来凸显弹性的演唱,既要干净利落,又要灵动活泼,为此对于演唱者而言,音准、音色、气息、共鸣、情感表达都有一定的难度。(一)A 段演唱分析这一段的演唱应遵循小行板的速度并采用软起音,尽可能以轻柔的、轻盈的声音去演唱。从第38至63小节,是一个速度适中的长句,非常连贯,演唱者应尽可能使用头腔共鸣,但其腔体又不可过度打开,保持气息的均匀使用、减少颤音的出现频率,寻找一种声音从头顶飘出的感觉。演唱者要控制好气息,切不可过强,亦不可过虚,从而恰到好处地表现出“牧羊人”在礁石上的寂寞,对于大跨度旋律的演唱,演唱者要做好真假声的转换,切不可换气。演唱要有明确的支撑点,以深呼吸来实现在高音区的声音游走,对于女高音演唱者来说,演唱的难点在于第 60 小节,这里由小字组bb 直接大跳下行并达到小字二组 e,真假声的转换难度较大,只有控制好低音的虚实才能自然地落于胸腔。演唱者在演唱三连音以及附点八分音符之时,一定要注意区分其节奏的切合点,就音程跨度而言,八度转换仅用了两个小节,但在演唱之时不可体现的过于明显,应以较浅的气息一带而过,始终保持高位置发声,贴合从远处传来的歌声并营造一种神秘的意境。第 64 至 95 小节中要注意调性转换,即bB-bG大调,虽然也有连续八分附点音符,但其高位游走的状态却不同,主题旋律相对更短、韵律相对更强,且级进上行的动机材料在演唱之时其力度也要随之加强,从而贴合歌词所说的“穿透越远,回声越响”。(二)B 段演唱分析从情绪来看,B 段较 A 段更为悲伤,诠释的是舒伯特在失去爱情之后的感受,极具抑郁色彩。演唱者应当体会作者的忧伤并以更为低沉的声音及忧郁的语气来演唱,在调整音色之时,应当由明亮转为暗淡,发声时其喉头要稳、舌根要松,最好贴着咽壁寻找共鸣位置并均相较前两部分,第三部分钢琴伴奏的节奏密度有所加强,甚至呈跳跃式的对比,且在伴奏织体方面,以相对活泼的柱式和弦为主,连接部分的左手低音也随之跳动,用以表达“牧羊人”对于下一个春天到来的期盼与憧憬。具体情况谱例 3:103SONG OF YELLOW RIVER2022/24匀地、缓缓地将声音送出来,在高音及低音之间建立一条弧形滑动的音乐连线,叹息之时感受胸口的起伏,从而平静地歌唱。演唱者需要不断调整呼吸以贴合变化着的心情,确保演唱的声音能够融入钢琴伴奏之中,不至于突兀,以此表达“牧羊人”内心的忧郁及寂寞。长音的演唱对于呼吸的深度及气息的运用要求较高,演唱者为准确的传递情感,应当注意发声位置的调整,要与首段的高位置加以区分,这一部分多为低至胸腔的真声演唱,其音色较为低沉、暗淡,为此要注意位置的统一,确保声音不虚、不下沉。可见,B 段的演唱对于基本功的要求相对较高,一方面的呼吸的支撑,另一方面的音色的控制与保持,要想得到理想的演唱效果,就要注意钢琴与单簧管伴奏之间的旋律及节奏变化,切不可随意地换气,一定要寻找一种和谐的状态。(三)C 段演唱分析C 段最为这首歌曲的最后一段其旋律起伏更大、演唱速度更快,较前两段有更为明显的迂回式音阶,为此演唱难度也相对较大,想要表达的是“牧羊人”在忧郁之后的转变,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此,演唱者一定要快速地调整其情绪,要更为活跃、更富有生机,还要注意情感的细微变化,通过处理曲调、歌词、声音强弱体现出来。就气息而言,应当尽可能地平稳,就音色而言,应当由暗变亮,就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