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机构半失能老人社会工作服务伦理问题研究一、研究背景第七次人口普查最新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共有2.6亿人,占总人口的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9亿人,在总人口中占比13.50%。[1]老年人口数量在不断上升。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逐渐变差,失能率不断增加,老年群体中失能老人数量不断上升。失能老人群体生理特殊性给家庭养老带来巨大挑战。子女在生活、工作以及失能老人高难度照护要求等压力下选择将失能老人送入具有较高护理水平的养老机构进行养老,失能老人在养老机构得到了更为细致的照护,以及更专业、更全面的服务。失能老人在机构内养老缓解了家庭养老的压力,成为失能老人养老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根据ADL标准,老年人口可分为完全自理、部分自理、不能自理三个等级。其中本文所提到的半失能老人是指年龄在60周岁以上,因疾病、残疾、认知障碍等问题导致轻度及中度丧失日常活动部分能力的老人。社会工作者作为专业从业者的身份在养老机构为半失能老人提供服务具有相应优势。目前,社会工作对半失能老人关注点主要集中于精神慰藉、日常生活照料等服务。半失能老人不同于自理老人及完全失能老人,其群体特殊性使得社会工作服务过程极易产生伦理困境。伦理问题将对社会工作服务效果产生负面影响,解决服务过程中的伦理问题能够帮助半失能老人得到高水平的养老服务,进而保障半失能老人晚年生活质量,提升其生活幸福感。曹迪,范姝婷(沈阳化工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辽宁沈阳110142)摘要: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社会工作服务在为老服务领域的重要性得以体现。半失能老人作为老年群体中的特殊存在更需要得到社会工作服务。然而,社会工作服务中的伦理困境对其服务成效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目前,养老机构半失能老人社会工作服务存在着案主自决与干预限度的冲突造成的伦理困境、价值抉择冲突所产生的伦理困境、资源的限制导致的伦理困境、隐私权与保密限度的冲突造成的伦理困境、社会工作者与半失能老人双重关系造成的伦理困境。可以通过社会工作者行动及社会工作行业建设角度来解决养老机构半失能老人社会工作服务伦理困境。关键词:半失能老人;机构养老;社会工作伦理中图分类号:D669.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018X(2023)01-0101-06收稿日期:2022-04-24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科研经费项目(WJ2020006)作者简介:曹迪(1976-),女,满族,辽宁沈阳人,沈阳化工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