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文化
认同
中华民族
共同体
意识
历史
探究
实践
启示
程林顺
总第 92 期 第 1 期2023 年 1 月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urnal of Guangdong Institute of Socialism No.1,2023Serial No.92摘 要:中华文化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基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孕育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灿烂文化,民族文化融合的历史过程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过程。中华民族的自我意识在与外来思想的碰撞中觉醒并强化为自觉的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塑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当前应深刻把握中国历史文化和民族发展规律,不断探究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经验与启示。关键词:文化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探究;实践启示中图分类号:D69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949(2023)01-0020-06程林顺(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四川成都610031)收稿日期:2022-11-27作者简介:程林顺,男,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统一战线理论与中华文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事关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与民族团结进步。民族是指经长期历史发展而形成的稳定共同体,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质是构成民族的四个基本特征。共同体概念指一定空间内的宗族、族群、行会、宗教及社会团体等社会生活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政治、法律和文化所确立、认同和共享基础之上,以我国 56 个民族为成员整合形成。各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与融合,文化价值观相互碰撞与整合,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中华文化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基石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在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民族文化的总和就是中华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工作根植于文化认同的基础之上。(一)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中华民族的独特身份就是中华文化。在近 6000 年的人类历史上,全世界只有中华文化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方式的反映,中华民族是中华文化形成的载体,中华民族的生存方式决定了中华文化的特点与格局。1中华文化代表中华民族的精神状态和文化特质,中华文化是维系中国社会秩序的精神支柱和各类观念文化的核心,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二)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萌发的基础中华民族是经长期历史发展融合形成的稳定的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既是命运共同体,也是文化共同体,更是政治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强调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和一致性,彰显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和共同利益。中华民族历史是各民族同舟共济、砥砺前行的历史,中华民族不等于汉族,汉民族文化也不等于中华文化。2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之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探究与实践启示第 1 期21集大成,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3各民族之间相互交往、相互借鉴,在政治信仰、生产方式、生活习俗等方面共同的因素不断增多,逐渐形成有历史内涵的集体意识,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4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逻辑与理论渊源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我国各民族在思想政治、情感共鸣、生活习俗、行动合力等方面的共同性特征和集体意识。(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历史上的秦汉雄风、大唐气概、康乾盛世,皆为各民族共同铸就的历史。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各民族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共同推动民族大融合,促进形成对中华民族的整体认识框架,建立起中华民族认同感。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表现为文明的外在形式,农耕文明勤劳质朴、崇礼亲仁,草原文明热烈奔放、勇猛刚健,海洋文明海纳百川、敢于拼搏,不同文明特质源源不断注入中华民族禀赋,共同孕育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灿烂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思想根脉中华民族是由境内众多民族混合而成,各民族共同创作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伟大作品,传承了格萨尔王、玛纳斯、江格尔等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例如中国西南民族走廊地区的山川河谷地带是汉族、藏族、彝族、羌族、蒙古族、回族、白族、傣族、水族、佤族、苗族、怒族、门巴族、珞巴族、纳西族、哈尼族、土家族等各民族共同生活的地带,体现出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格局和分布形态,聚族而居、群体协作的农耕文化,基于市场交换意识而产生商业文化,兼具原初特征、流动特征、征服特征的游牧文化在西南民族走廊交融交汇。后汉书西羌传 载有“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晋语国语记载“皇帝以姬水城,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皇帝为姬,炎帝为姜。”这些记载表明了古羌人与汉族先民同源。对于古羌人与藏族的亲缘性关系,藏族学者多识认为“藏”和“羌”是同一各民族的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名称。藏汉民族在人种、族源上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早到从夏朝开始汉藏民族已有交往。明清时期彝语支民族在大小凉山地区形成彝族聚落,明代纳西族向北扩张,元代以来蒙古族南下与当地族群融合,明清以来汉族和回族大量进入西南民族走廊地带。各民族文化交汇融合发展孕育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脉。(三)各民族共同捍卫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强化了自觉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十九世纪的新疆各族人民协同清军,挫败了英、俄侵略者企图分裂中国的阴谋。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西藏军民在隆吐山、江孜两次战役中,重创英国侵略者。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空前大团结,少数民族地区成为抗战力量供给的大后方,数百万的少数民族积极支持抗战。在云南,参战兵力达 37 万余人,伤亡 10 多万,其中许多是少数民族官兵,包括彝、白、傣、回、景颇、傈僳、瑶、苗、壮等 20 多个少数民族。5中华民族为应对亡国灭种危机而组成抗日统一战线,各民族同仇敌忾、精诚团结,奋力抗击外来侵略者的同时,强化了中华民族整体观念,觉醒为自觉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6(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理论渊源梁启超先生作为最早具有较为明确的现代中国各民族一体观念的人,他率先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梁启超指出中华民族实际上是由多数民族混合而成,而由此印证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历史。杨度先生则从文化角度提出“华之所以为华,以文化言,不以血统言”的观点,强调中华文化的承继性。顾颉刚先生于中华民族是一个的文章里,提出并论述“国族”的概念,即“同属于一个政府统治程林顺: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探究与实践启示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 年22下的人民”属于同一民族,即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的“国族性”是非常强大的。孙中山先生明确提出以“中华民族”作为“民族”单元来建立“民族国家”。孙中山先生倡导“五族共和”思想以增强中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他在三民主义第一讲中就指出:“中国人的民族主义就是国族主义”。李大钊先生于 1917 年 2 月发表的新中华民族主义一文里,阐释其中华民族理念及含义,他认为辛亥革命之后各民族共处于“共和国体”之下,是以得建“新中华民族”。他指出“新中华民族主义”的核心要义即此主义之“新”,就在于打破过去长期存在的民族文化、风俗、语言上的区隔,以建立民族之精神,统一民族之思想,唤起中国人的民族自觉、民族认同及国民对国家的基本政治认同。李大钊先生由阐述“新中华民族主义”到接受马克思主义,把中华民族革命与世界革命运动相结合,为共产党人探索民族革命道路、摆脱民族危机提供了理论铺垫。7毛泽东同志早在1919年发表的 民众的大联合一文里就明确指出,“中华民族,几万万人”。可见,毛泽东同志是共产党人中最早提出“中华民族”概念的人。毛泽东同志在其 1939 年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开篇就是以“中华民族”为题,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观点,阐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由中国各民族共同组成的。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大民族共同体整体”的权威性叙述,对中华民族理论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影响深远,毛泽东同志的重要论述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华民族的基本观点。在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都把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作为制定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始终牢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三个离不开”原则。费孝通先生提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民族整体经历了从“自在”到“自觉”的认识过程,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华民族和 56 个民族是整体与部分、一体与多元的关系。56个民族单元是“多元”,中华民族的整体格局是“多元一体”,其作为一个整体是“一体”,而汉族的形成是中华民族形成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多元一体的格局中产生了一个凝聚的核心,中华民族的整体性与各民族的差异化统一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之中,8各民族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融合、分化,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缔造了一个包括各民族在内的整体“中华民族”。9中华民族既是中国各民族的总称,又概括了中国各民族的整体认同,是不可分割的实体。10费孝通先生提出中华民族的自我意识是在与外来文化的激烈碰撞过程中逐步觉醒,逐步强化为自觉的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明确阐释了民族发展与国家统一之间的关系,是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础性理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指导价值。11(五)新时代赋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新的内涵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用西方的民族概念无法描述中华民族的形成历史与实践路径,中华民族理论的实质取决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而不是西方学术框架和话语体系。通过全盘西化嫁接西方民族理论不可能焕发新枝,只能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途径,建构中华民族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中华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植根沃土,要赋予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始终离不开与中华文化的融合发展,中华文化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土壤。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7 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8 年 3 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首次将“中华民族”写入宪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核心思想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在心理上的互相认同与第 1 期23互相尊重,形成各民族同胞像自己家庭里的家人一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互守尊严、共存共荣,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12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崭新论断是指导民族事业发展和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遵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深刻把握中国历史文化和世界民族发展规律做出的重大原则性论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在民族工作实践中的进一步深化。13习近平总书记在 2021 年 8 月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系统阐释了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明确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14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崭新论断是马克思主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