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仪式结构与口头实践:彝族葬礼中的“克智”研究_罗燕.pdf
下载文档

ID:2727547

大小:2.72MB

页数:7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0-1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仪式 结构 口头 实践 彝族 葬礼 中的 克智 研究 罗燕
(第 44 卷总第 252 期)Guizhou Ethnic Studies(Vol.44.General.No.252)2023 年第 2 期贵州民族研究No.2,2023收稿日期:2023-01-03作者 罗燕,女,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从事文学人类学、彝族社会文化研究。仪式结构与口头实践:彝族葬礼中的“克智”研究罗燕(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610065)摘要:“克智”是凉山彝族口头传统的一种典型本土文类。在葬礼中,通过喜丧仪式中的乐舞与激辩,“克智”演述利用其夸张、讽刺的语言风格,对抗、竞争的表演形式,在仪式中呈现出了以“迎聚分送”为基本特点的结构形式,它同时观照了仪式中的人、祖、神。并将通过礼仪与祖灵信仰作为一种内动力,形成了活态的循环体系,从而奠定了彝族社会、仪式的结构基础。关键词:仪式;结构;口头传统;彝族“克智”中图分类号:C95-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959(2023)02-0079-07DOI编号:10.13965/ki.gzmzyj10026959.2023.02.013Ritual Structure and Oral Practice:A Study of“Kezhi”inFuneral of Yi PeopleLUO Yan(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Sichuan 610065,China)Abstract:“Kezhi”is a typical native language in the oral tradition of Yi people.During the funeral,through themusic,dance and debate in the funeral ceremony,“Kezhi”narrates the performance form of confrontation and competition byusing its exaggerated and satirical language style,in the ceremony,the structure of“Ying-ju-fen-send”is presented,whichtakes care of the people,ancestors and Gods in the ceremony.As a kind of internal motive force,it forms a livingcirculation system,which lays the structural foundation of Yi Peoples Society and ceremony.Key words:Ritual;structure;oral tradition;Yi people“Kezhi”“克智”是彝语“kenre”的音译,“克”(ke)为“口”“嘴巴”;“智”(nre)义为移动、搬迁、退让。“克智即一种口之为言达的言语行为的综合表述,具有灵活性、机动性。克智这一术语历来有多种汉译,比如斗嘴舌战辩论夸口赛说比口才盘古赛诗会,等等。”1目前学界对“克智”的定义多从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的角度出发,将它定义为“口头论辩”2,或者“口头传统诗歌体裁”3。笔者认为,要解释何为“克智”,不能剥离其演述的仪式语境。“克智”作为仪式中的形式或者因素,不仅仅是简单的口传文类,更重要的是,它在现实的演述语境中,呈现出了一种言语表述的文化结构。这种结792023 年第 2 期贵州民族研究双月刊2023 年 4 月版构以“对抗性”为特征,交联了语言与身体,观念与行为。“克智”演述过程中的人、言、物共同塑造了彝族社会和文化的“微像”。一、“克智”与丧葬“克智”常见于凉山彝族婚礼、葬礼以及送灵仪式之中。丧葬仪式中的“克智”内容主要与死亡相关,涉及战争、武器以及各类仪式用度的来源等。同时,演述程序上契合葬礼过程,呈现出了与仪式同形、同义的程式和结构。(一)“克智”演述过程及特点演述形式上,人们以火塘为中心,主客双方各列一方,客人坐上方、主人坐下方,所有亲戚、家人、宾客都围坐在旁。双方各派出一名代表,以论辩的形式对垒,最终以达“穷百家之词,困众人之辩”者获胜。演述形式多种多样、自然灵活,有坐、站、边说边舞等方式。演述内容上,“克智”主要是通过论辩的形式,整合多种口头文类,如史诗、民间故事、谚语再根据具体语境灵活运用各类文本。整体的演述程式可分为两个阶段:上半场的即兴演述和下半场的史诗演述,内容既包含神圣观念又涉及世俗世界。演述类型上,可分为丧葬“克智”、婚礼“克智”以及送灵“克智”。葬礼中的“克智”常应用于喜丧之中。彝语中并没有“喜丧”的直译词汇,老人去世称作“莫吉”,可理解为“化作尘埃”,即老人遵循自然生死之规律逝世,常为病逝,而非意外去世。“莫吉”一词包含了喜丧的意味。彝族谚语“爷爷归逝去,儿孙玩尽兴”,揭示了彝族传统文化中对于死亡的理解。他们认为,生命终有结束的一天,人死后灵魂总要回归祖界。亡者能顺利告别“生”,走向“祖”便是一个人一生最好的归宿。所谓“儿孙玩尽兴”其实就是指丧葬仪式透露出的“喜”“愉”“乐”的氛围。只有在“喜丧”之中人们才会举行热闹的活动,“克智”的演述常是在喜悦的、具有积极意义的场景中进行的仪式展演。可以说,“克智”的演绎正是构造“喜丧”之“喜”的一种口头路径。(二)喜丧仪式过程2021 年11月,笔者在凉山州昭觉县青木乡参加了一位73岁男性老人的葬礼,并记录了完整的过程。下文将以此为例,梳理喜丧仪式的整个程序。老人名为曲比阿合(化名),育有两女一子,儿女均已成家,并已生育小孩。判定喜丧没有硬性的标准,一般来说,像这位老人一样儿孙满堂,后代健康即可被定义为喜丧。迎接姻亲是仪式中非常隆重的一项活动。这场葬礼,姻亲主要来自三方:曲比阿合妻子所属的阿地家支;大女儿曲比阿依(化名)的夫家,海来家支;二女儿曲比阿呷(化名)的夫家,吉觉家支。他们将携各自家支的成员,穿上盛装,牵上牛羊浩浩荡荡前来奔丧。葬礼上的对歌、赛舞、敬酒等活动主要在主人家与姻亲队伍之间展开。彝族葬礼的程序严格并且繁多,整个丧葬过程大致分为:备丧、报丧、奔丧、献礼、守灵、火化、捡尸骨、送灵等流程。备丧,顾名思义是指准备葬礼的用度,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换丧服。逝者要换上干净、体面的服装。颜色以黑色为主,上衣有深蓝色的刺绣,忌穿红色或黄色等鲜艳的颜色。换好丧服后需安置尸体。固定好老人的姿势后,将他抬到事先准备好的木板上。木板架在两根长条的木凳之上,放置在屋内,尸体上方,屋檐处挂了长长的篷布,一直延伸到院坝外,笼罩着吊唁者的必经之处。老人咽气后尸体一直放置在尸架上,直到火化时才抬出去。报丧,即将死亡的消息传达给亲戚朋友。报丧的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宣告死亡,第二步是传播消息。备丧过程完毕后,几位男性青年将一头较大的公绵羊拉到尸体旁,毕摩开始念诵经文,念毕,众人才可以开始哭丧。公羊的牺牲像是一种“官方的宣告”,一旦经过了此程序,则代表“此人已亡”。尽管老人过世被认为是“喜丧”。但是,“悲”是人之常情,“喜”则是文化使然。宣告死亡后,最重要的事则是通知亲友前来吊唁。一般来说,“死讯”的内容主要包括“何人因何而亡,要放几天,何时抬上山烧?”尸体放置的天数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例如吉日、气候、主人家的经济实力等。老人的葬礼上,奔丧形式多种多样、十分丰富。儿女可带牛、猪、羊、酒、现金等来奔丧,还要带上青蓝色或者彩色的帕衣(祭葬布),姻亲还会带上祭食,如鸡蛋、糖果、香肠等。在前往灵堂的路上,便开始抛洒带来的食物或礼品,在80场的人蜂拥而上,捡而食之,场面十分热闹。守灵,简单来说就是指守在灵堂前。遗体火化之前,亲朋好友都需要为亡者守灵,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灵堂必须有人守着。守灵为丧葬仪式中的各种民俗活动提供了时间与空间,以姻亲双方为两个阵营,通过歌、乐、舞等娱乐形式相互对垒的活动多种多样,“克智”便是其中一种。丧葬与送灵仪式上的“克智”称为“卡冉”(kerra 雄辩),它并不是仪式中唯一一种口头活动。彝族人乐于寄情于诗、歌。无论是葬礼还是婚礼,或是其它重要的仪礼场合,他们都善于用身体和声音传达情愫,并由此创造出了丰富的口头传统。它们在形式、内容、演述方式上都有着明显的区别。丧葬仪式中的乐舞还包括“测格”“阿古嚯”“瓦子勒”等。守灵过后是出殡。出殡的时候,一群亲友跟在担架后边,亲朋在一边哭丧,毕摩则在旁边开始念诵经文,进行简单的仪式。目的是为了祛除疾病,将逝者灵魂变得干净,以最好的状态回归祖界。出殡时,三五个男性将尸体从灵位的木板抬至事先准备好的尸架上。尸架两边有两根用白布缠绕着的抬杆,抬杆与横木之间用白布缠绕固定。火化时,木材常选择松树,松枝含油量高,易燃烧。火化地点一般选择开阔、秀丽的地方,烧尸架的层数按照男堆九层、女堆七层的规矩来摆放。火化时,老人遗体摆放的姿势一般是头部朝东,脚部朝西。葬礼结束后需要举行一系列宗教仪式。首先,要举行“咒鬼”仪式。即便老人去世被认为是顺应天命,老有所终。但是,彝族人仍然认为死亡的致因是“鬼怪”。因此,火化当晚需要用一只黑猪作为献祭,用来“咒鬼”。“咒鬼”仪式完成后,亲属会请毕摩“算灵”。“算灵”结束后,逝者的孩子们需测算日子,在同一天请毕摩做仪式,目的是分划死者和生者的灵魂。至此,葬礼就结束了。二、丧葬“克智”中的结构探讨作为仪式过程的一个环节,“克智”和仪式中的其他文化事项是紧密相连的。出现在同一仪式中的所有事物、活动共同构成了仪式场域的某种基调,演述环境与仪式文本之间总是相互形塑的,因此,“克智”在不同的仪式语境下所呈现的内容和形式也是不尽相同的。结合葬礼仪式的叙事目的,丧葬“克智”也呈现出了与仪式主题贴合的特点,作为一种辅叙手段,配合主干叙事,阐释了彝族人关于生命、死亡、血缘、祖先等的基本观念。从“克智”到丧葬仪式,再到社会运转,都被彝族文化观念支配,而观念如何被实践。首要步骤是要弄清仪式的结构是怎样被建构的?在丧葬仪式与“克智”之中,存在一种内部二元对立的基本模型,符号与符号之间通过相反的形式进行排列组合喜丧本身是一种二元结构,圣与俗、生与死、悲与喜都在以逝者为中心的空间中交融并置。同样在“克智”演述的过程中,争与齐、异与同、辩与合的矛盾关系在双方辩手的唇枪舌战中被建构起来。以时空为线索,对其进行分析,可以从以下视点切入。(一)火塘:主客分位“克智”在火塘边展开,葬礼在灵堂中进行。作为文化事件的容纳空间,火塘与灵堂在整个文化系统中体现出了兼容性,正是这种兼容性才使得仪式结构中相互矛盾的符号得以共存,对立关系得以成立。毕摩经文 祭锅庄石 中记载道:“山上有山鬼,石崖是山魂;彝家有锅庄,锅庄是家魂。”火塘除了在彝人的精神观念上占据了要位,同时它还以丰富的象征意义主导了整个房屋的空间格局和结构划分:以火塘为核心,所有空间的命名都以火塘的方位为基准,与其之间的方位关系来分布功能。以火塘为中心,以锅庄石头为界限,火塘周边的区域被划分为三大板块,它们各有名属、各司其职,是整个家屋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火塘左上方被称为“呷哈”,又称“呷洛果”。这个区域是接物待客的主要场所。火塘的下方称为“呷吉”。这个区域是日常生活区,用当地人的说法就是“烧柴做饭的人待的地方”,同时,水缸、碗柜等生活用具也都摆放在这个区域。第三个区域称为“呷莫”,又称尼莫,是最重要的位置。它是家中主人的座次,背后连着“哈库”。“哈库”是主卧的意思,里面除了会存放一些细软,还会放置神龛,供奉“吉尔”。“吉尔”可理解为掌管命运、运势的“灵”,在彝族文化罗燕:仪式结构与口头实践:彝族葬礼中的“克智”研究812023 年第 2 期贵州民族研究双月刊2023 年 4 月版中,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吉尔”,它决定了一个家庭的运势,一般附在家中使用了很久的物件上,或者一些比较贵重的物品上。外人禁止随意出入主人家的“哈库”,否则会被认为十分不礼貌。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