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中国
气候变化
影响
风险
评估
报告
第二
部分
解读
吴绍洪
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 2023 年 第33 卷 第1 期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Vol.33 No.1 2023中国“气候变化的影响、风险与适应”研究进展中国 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第二部分 解读吴绍洪1,2(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049)摘要 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第二部分为“气候变化的影响、风险与适应”,这一部分重点关注了气候变化对中国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脆弱性与风险,以及中国在适应气候变化等方面的最新进展。报告评估显示,气候增暖在改变区域水热资源分配的同时,对水资源、海洋与海岸带、陆地生态系统等自然系统,农业、能源系统、环境、人体健康、重大工程建设等人为管理系统,以及脆弱区域产生了十分明显的影响,这种影响显示为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总体效应表现为不利影响要远大于有利影响。未来气候变化将进一步增加各个领域和区域的风险,特别是脆弱的农牧交错带和黄土高原区域风险较为突出,同时青藏铁路、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也存在较高风险。中国在实践上实施了一系列适应气候变化的行动,在战略研究中提出有序适应气候变化的理念并设计了适应气候变化实施的路线图,但是,目前整体上对综合风险适应的研究比较薄弱,研究成果仍未能有效支撑气候变化应对工作,未来“如何适应气候变化”将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一项严峻的挑战。关键词 气候变化;影响;脆弱性;风险;适应中图分类号 X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23)01-0080-07 DOI:10.12062/cpre.20221105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以下简称 报告)第二部分“气候变化的影响、风险与适应”共有十章,参与报告编写的专家来自中国科学院、教育部、中国农科院、水利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近48家研究、教学、业务机构的124位专家。报告 着重评估自“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发布以来气候变化对中国不同领域,区域和全域的影响和未来面临的风险,同时总结评估了适应气候变化的成效和面临的挑战。取得的一系列关于中国气候变化的影响、风险和适应的新成果。报告 经过大纲确定,启动编写、专家和部门评审等,并进行了多轮修订,同时克服了新冠病毒带来的影响,历经四年在编写专家的努力下完成报告的编写,印刷出版。文章努力突出 报告 第二部分的主体内容,反映对气候变化影响、风险和适应的新认识。报告 第二部分评估了气候变化1对中国区域水热资源的改变,这种改变导致对水资源、海洋与海岸带、陆地生态系统,农业、能源系统、环境、人体健康、重大工程建设等相关敏感领域,脆弱区域以及中国全域的影响。中国气候变化的影响显示为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总体效应表现为不利影响要远大于有利的效果,即“弊大于利”。文章从自然系统、人为管理系统、区域、适应气候变化等四个方面认识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风险和适应。1气候变化对自然系统的影响、风险与适应报告 第二部分重点评估了自然系统的水资源、海洋和海岸带、陆地生态系统三个领域,重要结论如下。1.1气候变化对中国水资源的影响、风险与适应观测显示气候变化使中国西部降水增加,部分河流径流增多,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生态,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但这种增加作用是暂时的,从长远的视角看风险很大,而西部以外的其他区域负面影响明显。水资源领域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是节水型社会和工程的建设。观测显示西部降水增加,一部分河流的径流增加,对生态系统的改善起一定的作用,同时也缓解西部地区水资源供需的矛盾。但观测同时显示黄河流域上游的蒸散发量增加,致使中下游径流量减少。另外,1980年代以来,天山、收稿日期:2022-11-27 修回日期:2022-12-25作者简介:吴绍洪,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气候影响、适应与风险。E-mail:。基金项目:科学技术部 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编制工作专项(批准号:210YBXM2018108002)。吴绍洪.中国“气候变化的影响、风险与适应”研究进展:中国 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第二部分 解读 J.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2023,33(1):80-86.WU Shaohong.Research progress in climate change impact,risk,and adaptation:an interpretation of Part 2 of China s Fourth National Assessment Report on Climate Change J.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23,33(1):80-86.80吴绍洪:中国“气候变化的影响、风险与适应”研究进展祁连山、阿尔泰山、昆仑山和三江源等地区冰川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加速融化。未来西部径流仍将可能继续增多,在径流出现拐点之前,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水资源压力。黄河上游19562018年虽然降水量有所增加,且多年冻土在退化。但由于潜在蒸散发能力增强,使得对中下游及其以北河流的补给没有增加,中下游年径流量实测反而呈现显著性减少趋势。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黄河、海河、辽河水资源将锐减,加大水资源供需的压力;长江、珠江等南方河流洪水风险增大,未来水旱灾害变得更加严重。RCP4.5情景下,21世纪末中国北方、东北和南方出现严重干旱的概率将增加超过25%;干旱将成为最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年均受灾面积可达2 200万hm2。RCP8.5情景下,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干旱危害将更为严重。未来中国水资源量可能处于正常偏小,但极端暴雨、洪涝、干旱事件可能增多、增强。淮河、长江和珠江洪水风险增大;区域洪旱灾害风险将增大。东部季风区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内容是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和骨干水利工程建设;西部地区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是强化生态保护。1.2气候变化对海洋和海岸带的影响、风险与适应海平面上升加剧海水入侵和海洋灾害,威胁海岸带生态系统;海洋增暖严重危害海洋生物与养殖业,可能暴发生物灾害事件;自然恢复与生态保护是主要的适应措施。研究显示气候变化使中国海平面上升,加剧了海岸侵蚀、海水(咸潮)入侵的影响和土壤盐渍化;高海平面叠加台风-风暴增水造成严重洪涝灾害。1990年代以来,中国约有22%海岸线发生侵蚀,如黄河三角洲岸线明显向陆地后退,渤海滨海平原的海水入侵较为严重。20082017年长江口咸潮入侵次数增加,珠江口咸潮入侵的持续时间呈上升趋势;台风-风暴增水叠加高海平面造成严重洪涝灾害,导致海岸带地区严重洪涝灾害,如强台风“菲特”(2013年)造成浙江省余姚市70%地区被淹,内涝持续数日。未来中国海平面将继续上升,沿海多地极值水位的重现期将显著缩短,灾害风险将加重,如长江口吕泗验潮站、上海吴淞验潮站和福建省厦门海域验潮站当前百年一遇极值水位到21世纪末将变为几年一遇或为常态;RCP8.5情景下,山东半岛沿海目前百年一遇风暴潮,到2050年将逐渐变为11年一遇,到2100年则为2年一遇,沿海地区将面临更频繁和更严重的洪涝灾害风险。登陆的强台风数量可能更多,强度更强,并且位置可能向北迁移,沿海低海拔地区将面临更严重的灾害风险。沿海的海岸侵蚀、海水(咸潮)入侵和土壤盐渍化加重。主要适应策略是,加强沿海气候灾害监测预警和风险预估;在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和重大工程建设中,重视重大气候灾害风险评估,提高海岸工程和重大工程的设计标准,加高加固海岸防潮和防洪排涝工程等海岸地区“软、硬”设施的建设。海洋变暖使得生物种类的物候特征、地理分布、组成和生命关键节点变异;近岸浮游植物赤潮、绿潮和大型水母暴发等生态灾害频发;东中国海底栖动物分布出现明显的小型化、低龄化和丰富度降低等现象;海洋变暖,海洋热浪频繁发生还严重影响到海洋生态系统和海水养殖业,导致中国近海海洋等温线北移,东中国海和南海的生物物候春季提前秋季延迟。1959年以来个体较小、生长周期较短的多毛类动物取代个体较大、生长周期较长的棘皮动物,成为长江口冲淡水区最重要的优势类群,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整体上呈下降趋势。1970年代末以来,中国近岸赤潮的发生呈现年代际增加的现象。黄海浒苔绿潮自2007年以来连续爆发十多年。2018年夏季海洋热浪造成辽宁沿海的海参养殖业大面积受灾和严重的经济损失。相对于19802005年,20902099年东中国海和南海升温将分别超过3.24、2.92,极端高海温、海洋热浪将趋于频繁,成为全球海洋升温幅度最高的海区之一(RCP8.5),海洋生态系统和渔业资源将受到更大的负面影响,服务功能面临进一步下降的风险。近岸海域发生的赤潮、绿潮和大型水母暴发性增殖等生态灾害可能加剧,珊瑚礁等典型生态系统和河口湿地生境将持续退化,渔业资源将进一步衰退,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将继续弱化。加强海洋和海岸带生态保护机制建设,提高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的韧性恢复力是主要适应策略。在自然的解决方案和采取“自然恢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原则指导下,加强“陆海统筹”,严控围填海规模、污染物排海和过度捕捞,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加强海洋保护区和相关机制的建设,依据海洋和海岸带物候的变化,采取动态的保护区和休渔时间;修复受损的暖水珊瑚礁和红树林等典型海岸带生态系统。1.3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风险与适应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产生了正负两方面的效应,整体而言负面明显且未来风险突出。研究显示中国森林地理分布有北移趋势,生产力增加,植物物候开始期提前、结束期推后,湿地面积增大。但负面效应明显,北方林(boreal forest)等面积减小,内蒙古草原生产力下降,脆弱性上升。中东部地区80%的物种平均北移约3.37,西北地区主要木本植物树种呈西移趋势。南方阔叶林、针叶林的总地上生物量以及东北地区生物量均呈显著增加趋势,青藏高原湿地面积显著增加。春季物候期在东北地区针叶林提前速率2 d/10 a;温带落叶阔叶林秋季物候平均推迟2.5 d/10 a。草本植物返青期以提前为主,黄枯期变化趋势不明显,物种间和站点间的变化趋势差异很大。大兴安岭湿地面积呈减小趋势;华北和东北辽河流域具有草原81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 2023 年 第 1 期化趋势,西部荒漠和草原略有退缩;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分布面积缩小并向高海拔地区移动。内蒙古草原植被生产力在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呈下降趋势;高寒冻土逐步退化,多年冻土的活动层深度呈增加趋势。未来气候情景下,森林格局有所变化,暖干化对森林、草原、荒漠和湿地的风险突出。热带雨林树种适宜分布区将增加2倍以上;亚热带常绿树种适宜分布区减小;北方落叶针叶树种适宜分布南界北移,分布面积减小;东北地区针阔叶树种的分布区北移。北方农牧交错带核心风险面积从近期的98.57万km2扩大到远期的165.72万km2,以低风险为主。未来气候变暖不利于成熟林固碳,东北和东南林区,特别是长白山林区,森林植被和土壤固碳速率将大幅降低。内蒙古草原东部的森林有被草甸草原替代的风险,而西部温性草原有向荒漠带扩张的趋势;青藏高寒区冻原高山草地面积比从60.40%减少至36.75%。东北地区沼泽湿地面积呈明显减少趋势,且分布区呈由东向西迁移、南北向中心收缩的趋势;青藏高原湿地总面积呈减少趋势。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自然适应因地而异。西北地区的植被覆盖可能有所提高;发生潜在变化的植被中约79%可以适应未来的气候,但青藏高原南部、内蒙古地区和西北部分地区的草地生态系统对未来气候的适应性较差,有退化倾向。1.4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与风险观测显示气候变化下野生动物与濒危物种适生区域增加,但总体负面效应较大,对生物物种、多样性和濒危物种影响严重,未来存在许多物种灭绝的风险。气候变化导致许多动植物的物候提前或改变,两栖动物种群的繁殖物候呈提前趋势。亚洲象和亚洲多种犀牛适宜生存区向北方拓展,适宜生存面积增加;但大熊猫适宜分布范围缩小;丹顶鹤的繁殖适生区不断缩减;而棉铃虫越冬代成虫持续时间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