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掖黑水国遗址汉代墓葬人群相关问题探讨_王宁远.pdf
下载文档

ID:2727168

大小:585.42KB

页数:7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0-1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张掖 黑水 遗址 汉代 墓葬 人群 相关 问题 探讨 宁远
第 卷第期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月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王宁远(),男,安徽滁州人,扬州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汉晋考古与中古史研究。张掖黑水国遗址汉代墓葬人群相关问题探讨王 宁 远(扬州大学 社会发展学院,江苏 扬州 )【摘要】河西走廊地区地处汉代西北边地,自公元前 年汉王朝打通河西走廊,于公元前 年始设张掖郡,后经历了大规模的移民、屯田、戍边。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并结合近年来考古发掘所出土的资料,可对汉代张掖郡治所在黑水国遗址汉代墓葬的考古学文化特征及其人群来源、族属、年龄、性别、死亡原因进行探讨。【关键词】河西走廊;张掖郡;移民;屯戍【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汉王朝集权下,政治、经济、思想高度统一,作为军事战略重地,河西尤其是张掖郡及其属国于武帝至东汉早期普遍施行屯田政策,田地、户籍由官方统一管理,故张掖地区汉墓文化特征具有极强的一致性,不论是黑水国遗址汉墓群所在的郡治核心区域,还是郡治边缘的县城和属国,如张掖郡所领番和县水泉子汉墓群、张掖属国所在的八卦营汉墓群以及归汉的当地人群,都接受了汉文化的丧葬制度,而黑水国遗址汉代墓葬所在的区域不仅是张掖郡治核心区,而且中原地区不同时期的墓葬形制普遍出现在黑水国遗址地区,可为河西走廊地区尤其是张掖地区汉墓的结构、丧葬形制和葬俗葬制作进一步的分期断代和参考研究。汉代事死如事生,墓葬随葬生活明器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其中墓葬出土器物组合及器型具有特定时代背景。本文通过对汉代张掖郡治所在的黑水国遗址汉墓的考古学文化特征及其人群来源、族属的推测,以及对黑水国遗址汉墓人群的年龄、性别及死亡原因的研究,得出结论:第一、黑水国遗址汉代墓葬人群主要由中原屯戍移民、流民及数量较多的“蛮夷降者”组成。第二、黑水国遗址汉代墓葬人群中男性略多于女性,符合古代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三、黑水国遗址汉代墓葬人群死亡年龄偏年轻化,主要死于战事、服役和上呼吸道疾病。一、张掖黑水国遗址汉代墓葬概况张掖黑水国遗址汉代墓葬位于河西走廊中部,黑河流域中游西侧的冲积扇台地前缘,东距黑河约 千米,东南距张掖市区约 千米,在今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明永镇下崖村东北约千米处。年为配合 线张掖市甘州DOI:10.13805/ki.2095-7009.2023.01.017临泽一级公路工程建设,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墓地前期共发掘墓葬 座,根据墓葬的形制及出土器物的器型分析,这批墓葬的年代约为西汉中期偏晚一直持续到东汉中晚期,为多个家族形成的大型公共墓地。其中墓葬形制可以分为长斜坡墓道竖穴土坑墓、长斜坡墓道砖室墓、长斜坡墓道洞室墓、竖穴墓道土洞墓四类,出土随葬品 件(套),主要包括陶器、铜器、铁器、铅器、漆木器、杂器等,出土人骨 具。二、张掖黑水国遗址汉代墓葬人群来源及族属推测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汉王朝始得河西之地前,河西走廊地区曾先后被月氏、乌孙和匈奴等游牧民族所占据统治。如 史记大宛列传 云:“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及为匈奴所败,乃远去,过宛,西击大夏而臣之,遂都妫水北,为王庭。其余小众不能去者,保南山羌,号小月氏。”汉书西域传 云:“(月氏)本居敦煌、祁连间。”汉书张骞传 云:“闻乌孙王号昆莫,昆莫父难兜靡本与大月氏俱在祁连、焞煌间,小国也。”汉书地理志 载:“张掖郡,故匈奴昆邪王地。”汉书霍去病传 云:“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有余里,合短兵,鏖皋兰下,杀折兰王,斩卢侯王,锐悍者诛,全甲获丑,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捷首虏八千九百六十级,收休屠祭天金人,师率减什七,益封去病二千二百户。”史记大宛列传 所载略同:“其明年,浑邪王率其民降汉,而金城、河西西并南山至盐泽空无匈奴。”从以上历史文献记载可以看出,河西走廊地区归汉前原为月氏和乌孙领地,后为匈奴右贤王辖区,其下有浑邪王和休屠王,分领原乌孙和月氏在河西走廊的牧地。直到霍去病攻占河西后,浑邪王降汉,因此,整个河西地区归汉前,为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居住。汉书霍去病传 云:“骠骑将军涉钧耆,济居延,遂臻小月氏,攻祁连山,扬武乎觻得。”后汉书明帝纪 唐章怀太子注:“张掖郡,故匈奴昆邪王地也”。并引 汉官仪 曰:“张国臂掖,故曰张掖。”故城在今甘州张掖县西北。西河旧事 云:“觻得此地,本匈奴觻得王所居,因以名縣。”从以上历史文献可看出,河西走廊归汉前张掖郡被匈奴控制,并且据李并成先生考证,张掖黑水国地区为觻得王所居之地。汉朝曾经对河西走廊经略方针为“先之以军事,次之以政治,而汉文化亦随军事与政治以俱人”。而河西走廊正式划归汉朝统治后,新的疆域在不断扩大,即史料所载之“开地广境”。开疆拓土必须要有移民居住,所以需要强制性的军事移民。其主要目的是“初开河西,列置四郡,通道玉门,隔绝羌胡,使南北不得交关”,这样就使得河西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河西走廊作为汉武帝新拓疆土的主要地区,当然移民也是最多的地区之一。所以汉王朝对河西实施“移民、设郡、设防、屯垦”政策。先后经历了筑城设郡,屯田移民、充实地方、设置新县等过程,其中筑城设郡是汉朝统治得以确立和巩固的前提和基础,而屯田移民、设置新县则标志着汉朝从此开始了大规模的经营河西。如 史记平准书 云:“初置张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汉书武帝纪 载,元鼎六年(前 ),“皆二千余里,不见虏而还。乃分 武 威、酒 泉 地 置 张 掖、敦 煌 郡,徙 民 以 实之”。上述史料记载说明在张掖设郡之后,张掖郡治所在的黑水国地区,已经成为大规模屯戍区。黑水国作为张掖郡治觻得县城所在地,最早开始移民屯田,是当时重要的屯田区域,其中 汉书地 理 志记 载,“觻 得,千 金 渠 西 至 乐 涫 入 泽中”,为河西走廊重要的水利灌溉系统,说明张掖郡城觻得县是最早的屯田开发区。汉书张骞李广利传 载“宛城中无井,汲城外流水,于是遣水工徙其城下水空以穴其城。益发戍甲卒十八万酒泉、张掖北,置居延、休屠以卫酒泉”。说明有大量的移民成为戍卒和田卒在张掖郡,根据出土的汉简统计研究显示河西戍卒来自魏郡、东郡、淮阳郡、济阴郡、南阳郡、梁国、赵国等内地郡国,据何双全先生考证,戍守河西全线的边防士兵,来 自 全 国 个 郡、余 县、个 乡村 。两汉政府为充实边塞人口、稳定军心,还鼓励吏卒携带家属在边塞常居。陈直先生指出:“汉代戍卒,有戍边屡年不归者,更有携家老弱一去不归者。”而根据现有的河西屯戍简牍资料显示,大规模移民屯戍的时期多集中于汉昭、宣及王莽、建武时期,其人口来源主要为以洛阳为中心的周边郡国地区。黑水国遗址汉墓本次发掘的墓葬年代主要就集中在西汉中期偏晚东汉早期,与史书记载及出土简牍所显示的大规模屯戍时期一致。张掖郡所领番和县水泉子汉墓所在区域为汉代番和县 ,为张掖郡新置县,之后也成为重要的屯田区域。汉书地理志 载,张掖郡番和县为“农都尉治”,而 汉印文字征 中有“设屏农尉章”之印文,农尉为王莽时边郡之农官,表明番和屯田一直延续到新莽时期,说明永昌水泉子汉墓所在地番和县是汉代重要的屯田区域,大量的屯田田卒是番和县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来源于中原地区,继承了中原文化的传统,同时与移民政策有关,“徙流民以实边”是汉朝处理流民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汉书武帝纪载:“(元狩)四年冬(前 ),有司言关东贫民徙陇西、北地、西河、上郡、会稽凡七十二万五千口,县官衣食振业,用度不足,请收银、锡造白金及皮币以足用”,这里的陇西包括河西,为这次移民的重点区域。甲渠候官出土的汉简 :记 载 到“言 流 民 三 月 三 日 发 觻 得 到 表”,通过该简释文可以看出官府组织流民经张掖郡城觻得县发往表是县,这些被政府招徕的或强制性的流民自然被编入当地的户籍中,成为政府直接控制的编户齐民,说明县城是流民主要的安置点。西汉后期,灾害频仍,加之两汉之际,中原战乱,流入河西各地的灾民不断增加。后汉书窦融列传 记:“河西翕然归之而保塞羌胡皆震服亲附。安定、北地、上郡流人避凶饥者,归之不绝。”以上所记说明在王莽执政以后安定、北地、上郡流往河西地区的灾民甚多,这些流民不是官府征发派遣,而是为“凶饥”所迫,流入河西,其中甲渠候官出土的汉简 :的简册 建武三年候栗君所责寇恩事 中记载客民寇恩是颍川郡昆阳市内里人,在河西居延县谋生,说明边远县城是流民的 栖身之地 。汉 简中 所 记“客民”“亡人”等人员的存在即是明证 。因此政府屯田移民、实边流民、自发流民是县城人口的主要来源。张掖属国所在的八卦营汉墓群及八卦营城所处的区域跟据史书 史记大宛列传 和 汉书张骞李广利传 所载,所在区域可能为两处“西城”之一,李 并 成 先 生 认 为 该 城 应 为 浑 邪 王 驻地 。而高荣先生考证,该地为浑邪王降汉后西汉设置的张掖属国所在地,并进一步考证张掖属国应是在张掖郡的“远县”之地,以“本郡”之名而设,其职责在于”主蛮夷降者”。而以民乐八卦营汉墓出土的“部曲将印”和“骑部曲督”铜印为证。元狩二年,浑邪王率众降汉,汉书霍去病传 载:骠骑将军霍去病前去受降之时,“浑邪裨王将见汉军而多欲不降者,颇遁去”。霍去病镇压了拒降欲逃的八千匈奴,并“独遣浑邪王乘传先诣行在所,尽将其众渡河,降者数万,号称十万”。浑邪王降汉后,武帝“减陇西、北地、上郡戍卒之半,以宽天下徭乃分徙降者于边五 郡 故 塞 外,而 皆 在 河 南,因 其 故 俗,为 属国”,说明当时匈奴部众降汉后被全部迁出河西,造成“金城、河西西并南山至盐泽,空无匈奴”的 局 面,后“匈 奴 时 有 候 者 到,而 希矣”。根据高荣先生的研究,张掖属国的建立,或与降汉的羌人或小月氏有关。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 中载:“往三十余岁,西羌反时,亦先解仇合约攻令居,与汉相距,五六年乃定。”后汉书郡国志“张掖属国”条曰:“武帝置属国都尉,以主蛮夷降者。”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 载元载元封四年(前 ),小月氏右苴王稽谷姑和小月氏王杆者率部降汉,并均被封侯 。其中稽谷姑于元封四年(前 )十一月丁未被封騠兹侯,一千九百户 ;杆者于元封四年正月乙酉被封瓡讘侯,七百六十户 。“五六年乃定”和“以主蛮夷降者”与小月氏王归汉时间相差不大,说明来降汉者为依附于羌人的保山南羌的残余小月氏或者少部分羌人,其安置地为张掖属国。从墓葬形制结合黑水国遗址汉墓的分期而言,土坑木椁墓自先秦以来便是中原地区较为常见的墓葬形制,西汉早期的两京地区流行木椁墓,并有向周边发展的趋势。到西汉中晚期成为甘青宁等西北地区流行的墓葬形式之一。河西走廊地区之前发现了相当多数量的西汉中晚期木椁墓,与黑水国发现的长斜坡墓道土坑木椁墓出现的时代基本一致,例如水泉子汉墓的带斜坡墓道木椁墓 、八 卦营 汉 墓 的 带 斜 坡 墓 道 木 椁 墓 和黑水国遗址汉墓一期的长斜坡墓道土坑木椁墓 的墓葬形制一致(图)。砖室 墓 在 北 方 大 量 出 现 的 时 间 为 西 汉 晚期。小砖墓在西安地区经历了土洞墓向条状券顶墓、再到子母砖券顶墓的发展过程,其中子母砖券顶墓出现在西汉晚期。洛阳地区在西汉中期偏晚出现了小砖墓,西汉晚期已经普遍出现。斜坡墓道小砖墓在西汉晚期出现后,很快影响到北方地区,进而影响到河西走廊地区,如西安西北医疗设备厂汉墓的竖穴墓道砖室墓 、洛阳五女冢汉墓的小砖墓 其形制与黑水国汉墓二期的单室券顶砖室墓 的墓葬形制一致(图)。形制墓地斜坡墓道木椁墓砖室墓黑水国汉墓 水泉子汉墓西北医疗设备厂汉墓 八卦营汉墓洛阳五女冢汉墓 图黑水国遗址、水泉子、八卦营、西北医疗设备厂、洛阳五女冢汉墓对比图从出土器物的器型并结合黑水国遗址汉墓的考古学文化特征来看,黑水国遗址汉墓与中原地区相近,例如从随葬陶器组合来看,出土的陶器如鼎、壶、罐等器型与两京地区特别是西汉中期的洛阳地区的同类器物基本相似,例如部分典型器物如 型敞口壶 :与西安方新村西汉墓、洛阳西汉张就墓出土的敞口壶 :、:形制相似;型盘口壶 :与西安雅荷城市花园汉 墓、洛 阳 市 陵 园 路 汉 墓 出 土 的 盘 口 壶 :、:形 制 相 似;型 盘 口 壶 :与陕西省交通学校汉墓、洛阳市陵园路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