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中古
时期
河南
家族
变迁
白泽宇
128 2023/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河南阎氏魏晋以来河南阎氏家族中第一个可考的为阎善。据周书记载,他卒于开皇二年(582年),时年77岁,可知阎善正始三年(506年)生,此时北魏都城已从盛乐迁往平城。史载阎善曾任云中镇将,驻守盛乐,所以在此成家。这一时期北魏的军人主要以鲜卑族 为主,那么阎善一系是否为汉族人呢?对此,陈寅恪先生认为:“(阎毗)盖其人俱含有西域胡族血统,而又久为华夏文化所染习,故其事业藉西域家世之奇技,以饰中国经典之古制。”另外,元和姓纂也说其家族为代人,“代人”的概念最初指以鲜卑为主体的北族,因为北魏最初建国号为“代”,并活动于以云代为中心的代地,所以用地名代指部族。这一概念并未随着北魏退出历史舞台而消失,即使到了隋唐时期,“代人”之称依然广泛使用于传世文献中,而且已迁徙河南的胡姓家族,即使已经改变了自身的郡望,也维持着“代人”之称,成为一种潜在的族群符号。就阎善在盛乐任职这件事来看,阎氏家族很有可能为鲜卑族。无法排除一种可能:即其祖先曾是姬姓子孙,但所处之地徘徊于“华夏边缘”。不过更合理的解释是:他们原来便属于鲜卑部落,由于娴习汉族典章制度而逐渐改变了自身的记忆。“代人”的出现,一方面表明唐代对汉姓、胡姓有所区分,另一方面这一做法实际上也有利于华夏的认同。真正使阎氏一族发迹的是阎庆,阎庆是武将家庭出身,随着北魏一分为二,由于阎庆的姑姑曾与邵惠公宇文颢通婚,阎庆便追随宇文氏入关。之后在与东魏的河桥之战、邙山之战时均立下赫赫战功,进位公爵,食邑千户。如果只是有功而行为不加约束,河南阎中古时期河南阎氏家族的变迁白泽宇 129 家族史氏也可能不会有之后的地位,但阎庆是一个不阿附权贵之人,尽管当时的姑表亲权臣宇文护权势很大,但他也没有因此嚣张跋扈,在宇文护被消灭以后,周武帝宇文邕对他也颇为赏识,没有牵连其家族,从此奠定了家族发达的基础。唐代河南阎氏的沉浮唐初阎立德、阎立本兄弟,凭借家传的工匠技艺,都曾官至工部尚书,而阎立本更是有名的丹青宰相。他的步辇图历代帝王像为后世称道。阎立德作为一代能工巧匠,先后参与营建献陵、昭陵。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太宗东征高丽时,随军参与建造军事工程让大军顺利渡过泥沼,之后又参与建造翠微、玉华二宫,“咸称旨”。由于阎氏兄弟在初唐都任高官,所以其子弟得以门荫入仕,根据目前所出河南阎氏家族墓志来看,他们仕途也较为顺利,也与诸多士族勋贵联姻。阎立德之女阎婉,为魏王妃。阎立德之孙阎知微,娶河东裴氏之女,阎知微之子阎则先,又与武三思结为姻亲。“婚”与“宦”是中古时期评定士族门第的准则,以此观之,阎氏一族在这一时期可谓是煊赫一时。但阎知微案件给阎氏一族带来了不小的打击。旧唐书阎知微传载:突厥默啜可汗向武周求亲,朝廷令阎知微护送武延秀之女嫁之。默啜因非宗室女,大怒,胁迫阎知微为南面可汗,率兵进攻河北,攻陷唐之赵、定二州。一年后,阎知微归国,被以叛国罪名斩首,夷三族。不光阎知微被杀,阎氏家族其他成员阎炅、阎仲连、阎识微等人也都遭到株连。经此一案,阎氏家族从隋朝积累下来的地位,遭到了沉重的打击,自此以后,河南阎氏一族很少有五品以上的高官,其家族尽管仍不乏任官者,但也远不及父祖显赫。根据太平寰宇记的记载,河南郡并无阎氏,可见在唐末的战火下,这个不再显赫的家族也最终凋零了。河南阎氏的文化转型阎氏一族早期是典型的武将世家。阎善、阎提、阎进三人均是武将出身,其中最有名的当为阎进,史书称其“有谋略,勇冠当时”;阎庆在卫可孤进犯盛乐时,“随父固守,颇有力焉”。正是在这场战争中他开始崭露头角,慢慢地积累军功,在河桥之役中,“以功拜前将军”,后于邙山之战身先士卒,最终“加侍中,赐姓大野氏”。阎庆最后成为北周的重要将领,得封上柱国,与帝室联姻,阎氏家族也从世代守边一步步迈向中央。到了隋期,阎氏则开始由武向文转向,阎毗便是这一转变的关键人物。130 2023/1 与父祖显赫的功业不同,他“通晓汉书”,“颇好经史,善于书画”,大运河等工程也由他监修。不过武将出身的阎毗也没有放弃“旧业”,他曾跟随隋炀帝征战辽东,也曾受命平叛杨玄感之乱。阎毗可谓文武兼备。进入唐代,阎氏正式变成了以文为主的家族。唐初,阎毗之子阎立德与阎立本兄弟均为文臣,与武职丝毫无涉。河南阎氏在北朝时期立足地方、扎根盛乐,北魏灭亡后便开启进入朝廷中枢的进程。在此过程中,由于阎庆等人自西魏以来便与统治核心集团有很深的关系,所以他们很早就迁居长安,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子孙仕途的进退,阎氏一族又呈现出迁徙洛阳的趋势。据史料记载,阎庆为河南河阴人,阎毗为榆林盛乐人,其子孙则均云自己为河南人,与史书所写其籍贯(郡望)大相径庭,笔者认为与阎氏家族改姓问题有关。西魏时期的改姓,史书记载:“及周太祖入关,诸姓子孙有功者,以关内诸州为其本望。”北周明帝时又有一次改姓:“自魏氏南徙,咸称河南之民。今周室既都关中,宜改称京兆人。”阎庆曾被赐姓大野氏,其谱系也被重新编写,这也是奉北魏为正朔的一种手段。关于史书记其为河南河阴人,据载,大统三年(537年),阎庆离开北齐,自宜阳到长安。按此时洛阳已经在高欢的势力范围之下,所以此处的河南很可能指的是侨置的河南郡。隋书载:“后周置河南郡,大象中废。”而到了周静帝时,又有了新的变化,“诸改姓者,悉宜复旧”。这一时期杨坚已经大权在握,当时许多家族改回汉姓后也就放弃了原来北周所给予的谱系,当时,也有改回汉姓而未恢复郡望者,如弘农杨氏、扶风窦氏,皆为关中大姓,这些将领以之为郡望可以提高身价。而关中并无阎氏著族,阎氏一族只得在长安发展,由于其无郡望,所以隋书只能根据籍贯称阎毗为榆林盛乐人。严耕望先生指出:“新唐书传记往往不写郡望,而用传主实际出生之地。”阎立德、阎立本均写为京兆万年人,也是此例。不过之后因阎立德、阎立本兄弟官至高位,随着政治中心逐渐转向东都洛阳,洛阳自然而然也就成了其家族的聚集地。河南阎氏的祖先记忆与谱系建构历史记载可以被当作一群人的集体记忆,这种集体记忆固然大多是根据过去发生的事实,但也有许多是创造、扭曲、假借而产生的虚构性集体记忆。而家族的祖先记忆正是由集体记忆所聚集,并通过数代强化后而形成的。无论如何,书写与墓志有相当差异,墓志之文字是家族的选择性保留,让后代强化记忆认同。从近来出土的诸多河南阎氏家族的墓志中,我们便可以窥知一二。131 家族史从南北朝开始,阎氏家族开始崭露头角。但诸如阎庆传、阎毗传所载,均不言其先世。尽管周书隋书都是唐人的作品,但其史料多来源于北周、隋二朝的当时记载,反映了时人的观念。所以关于阎氏一族的祖先记忆,无论是从史家还是私家记述来看,都无意将其祖先追溯到秦汉,乃至先秦时期。因未发现魏晋北朝的河南阎氏墓志,故唐代墓志是目前所知关于河南阎氏起源与祖先记忆的最早记载。因唐初阎立德、阎立本家族较为显赫,目前所见碑志大多也都出于该家族。不论阎庄“翦桐分壤,祚晋以开基。食采承家,居阎而得姓”,阎泰“其先出自晋成公之后,阎乡启邑,因而氏焉”,还是阎仲连“君之命氏,粤自宗周。暨乎马度南江,羊来北土”,都谈到了姓氏起源。关于河南阎氏的起源与迁徙,元和姓纂(下称姓纂)载其出于姬姓,“周文王之后,武王封太伯曾孙仲奕于阎乡,因氏焉。一云,唐叔虞之后,公族有食采于阎邑,因氏焉”。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下称新表)记其源流有三,其中两种与姓纂一致,另一种为“又云,昭王少子生而手文曰阎,康王封于阎城”。以上文献关于阎氏的得姓记述虽然存在分歧,但“仲奕”“叔虞”“康王”均为姬姓,且都为分封各地之王,叙事环节颇为一致,如仅据此而言,河南阎氏应从春秋战国时期便居于河南一带。关于先秦祖先的记忆,多为攀附而成,并不可信,但是任何时代的家族,欲证明其世代望族,家门显赫,不仅当世要有冠冕人物,而且还要重视那些冢中枯骨。换言之,其姓氏起源越早、祖先距今越远,越能证明家族积累深厚。所以家族子弟在书写自身先世时,都力图与先秦时期建立联系,以表明自家姓氏之绵长。而上文所论先祖为“太子晋”的记载,即为阎氏攀附先世的主流。通过河南阎氏谱系的建构过程,亦可窥见河南阎氏的历史变迁。记录河南阎氏谱系的文献共有两种:一是传统的姓氏书,包括姓纂新表等,这些传世文献由于距离唐代不是很遥远,因此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可作为研究姓氏的第一手材料。二是出土的墓志和传世文书等,这些材料相对来说比较新,从史源上看,二者为同一史源,皆由行状而成。北朝河南阎氏的谱系仅述及父、祖,阎庆、阎毗皆是如此,而进入唐朝以后,其谱系则逐渐完善起来,在碑志中不仅追溯曾祖、高祖等近世先祖,还远及秦汉,寻找那些缥缈的祖先记忆。从新表和唐代墓志的记载看,它们都试图在自己祖先和汉代阎章之间建立联系,糅合汉魏时期河南阎氏的祖先 132 2023/1 追忆,将先秦到隋唐千年的谱系弥缝起来。新表载:“前汉末,居荥阳。尚书阎章生畅,侍中、北宜春侯。三子:显、景、晏。显,车骑将军、长社侯。显生穆,避难徙于巴西之安汉。显孙甫,魏武帝封为平乐乡侯,复居河南新安。生牁太守璞,璞生晋殿中将军、汉中太守赞。赞生辽西太守亨。亨生北平太守安成亭侯鼎,字玉铉,死刘聪之难。子昌,奔于代王猗卢,遂居马邑。孙满,后魏诸曹大夫,自马邑又徙河南。”结合前文对魏晋以来阎氏家族的分析,我们可以将河南阎氏的源流勾勒如下:阎氏出自姬姓,西汉末居于荥阳,东汉阎章的后人因政局变故多次辗转最终奔往代北地区;到了北魏后阎昌又从马邑到了河南,在此定居形成了河南阎氏,之后其子孙迁徙盛乐。其迁徙路线大致如下:荥阳安汉河南新安马邑河南云州盛乐长安洛阳。虽然新表所述的阎氏家族的轨迹与历史的发展暗自契合,是一个完整的谱系,但结合近来学者关注的有关世系攀附、伪造的问题来看,唐代士族攀附先祖之风盛行,河南阎氏谱系建构过程亦深受影响。望出荥阳的阎氏家族,第一位有史可考的阎氏祖先阎章,在汉明帝时期任职尚书,其儿子阎畅有三子(显、景、晏)一女(汉安帝皇后阎氏)。而汉安帝及之后几位皇帝均年少登基,不能理政,阎氏族人以外戚之故得以崭露头角,操控权柄,史称“后宠既盛,而兄弟颇与朝权”,“兄弟权要,威福自由”。但好景不长,少帝病死,宦官孙程等人拥立刘保继位,即汉顺帝,阎氏外戚覆灭,之后荥阳阎氏便完全败落。魏晋时期,史传无闻。姓纂“荥阳阎氏”条有“(显)裔孙嵩,后魏户牖侯,居武阳。七代孙爽止、止,唐左司郎中”。荥阳阎氏的显赫家史为别有用心者觊觎,荥阳阎氏在魏晋时期的衰落使得代北胡族阎氏移花接木成了可能。新表有“显孙甫”“汉中太守赞”,而晋书阎缵传中曰圃,赞曰缵。“鼎字玉铉”,其本传中则“字台臣”。并且阎缵传和阎鼎传中也并未提到阎缵和阎鼎的祖孙关系,笔者怀疑这是后人攀附所致,但新表与晋书中的二人是同一人但名字错讹,还是另有原因,我们已经不得而知。另外,史书在记载到阎鼎为刘聪所杀以后,阎氏一族便在历史销声匿迹了。阎氏遭此一劫,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淡出历史舞台,恰好此时阎昌为了避乱,前往代地,后来又迁回中原。这样的文本叙述符合“英雄徙边记”的叙事模式,即潜藏在文献记忆中,一个失意受挫的华夏英雄,远征蛮荒而开化此地。这种情节最初通过碑志、家传进行 133 家族史创造,最终通过史书书写而传播,正是因为这段历史的空白,使得他有了作为英雄后裔的资格。阎昌其人不见载于传世文献,但其为阎氏一族迁徙的关键性人物,这种谱系中虚构出来的人物,在历史上是必然出现过的,只不过由于史书对其的改写导致我们对其原型不得而知。按照新表记载,阎善的祖父阎满,作为诸曹大夫迁往洛阳,河南阎氏因此而始。根据上文研究,阎满曾祖阎庆生于正始三年(506年),如以二十年为一代,则阎满的大致生活时期当处于北魏明元帝、太武帝时期。新表中记载“孙满,后魏诸曹大夫,自马邑又徙河南”。但其孙善却仍然在云州盛乐也就是北魏的旧都,这一点颇令人怀疑。诸曹大夫,史书不载此官,按诸曹即北魏的尚书诸曹,则诸曹大夫当为某曹的官员。此时,北魏的都城位于平城(大同),身为诸曹大夫的阎满居然前往刚刚收复不久的河南地区定居,况且既然已经定居于河南,为何之后其祖孙皆居于盛乐,笔者疑此条为后人强行让阎氏与河南有所联系,并用诸曹大夫提高家族地位所致,不足信。由此可见,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