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智能
技术
支撑
社区
规划
概念
模型
框架
孔宇
15【作者简介】孔 宇(1991),男,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甄 峰(1973),男,博士,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员,本文通信作者。张姗琪(1989),女,博士,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助理教授。焦林申(1990),男,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修改日期】2022-08-21【文章编号】1002-1329(2023)01-0015-10【中图分类号】TU984.12【文献标识码】A【doi】10.11819/cpr20230103a【摘要】中国社区的规划理念经历了从营造物质空间向满足居民需求转变的过程。面对新时代城市内涵式发展的要求与受智能技术的影响,社区居民的活动也变得更加多元和复杂,传统的社区规划难以达成满足居民生活及保障公共服务高质量的目标。本文从数字生活方式与社区类型、居民需求的精准感知、线上线下融合的生活圈、智慧赋能的社区营造与治理4方面总结了社区规划的新内涵,构建了包含居民、社区空间、社区治理与智能技术的社区规划概念模型,在此基础上,从感知与计算、分类与划定、分析与设计、治理与保障4方面对智能技术支撑的社区规划技术框架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未来的社区规划提供新思路与方法。【关键词】社区规划;未来社区;智能技术;概念模型;技术框架ABSTRACT:The community planning in China has undergone a transformation from creating physical space to meeting residents needs.Faced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urban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and the impact of smart technology,residents activities in the community have become more diverse and complex,and it is hard for traditional community planning to bring about high-quality residents life and public services.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new connotation of community planning from four aspects:digital lifestyle and community type,accurate perception of residents needs,integrated online and offline community life circle,and smart technology-enabled community building and governance.On this basis,the paper establishes a conceptual model of community planning consisting of residents,community space,community governance,and smart technology,and then discusses the technical framework of community planning supported by smart technology from four perspectives:perception and calculation,classification and delimitation,analysis and design,governance and guarantee.This study will deepen the community research under the new trend of smart technology-enabled community planning,and provide new ideas and methods for future community planning.KEYWORDS:community planning;future community;smart technology;conceptual model;technical framework社区既是居民生产生活的基本单元,也是实现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单元,社区规划与发展体现了城市文明的发展程度130。社区本身作为承载居民日常活动的场所,从规划理念与思想的发展历程来看,经历了从邻里单位设计理念,到为解决城市蔓延与社会隔离等问题而相继提出的城市更新、社区行动、社区经济发展、传统社区开发模式、公共交通导向社区模式等社区发展理念的过程2-4,可见,社区规划理念与思想的发展与时代的特征紧密相连。从社区规划发展来看,早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区设计更多的是一种居住区设计,“单位制”的居住区依据国家规范进行住宅建设,是一种有目的性的“自上而下”的综合安排57。这一阶段的社区规划具有明显的单位属性,以国家与政府的调控为主,具有稳定社会的重要作用6,社区规划中与物质空间相关的建设强度、建筑密度等空间属性是规划的核心内容,而对居民与空间、居民与居民的关系考虑较少。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住房市场化的探索,居民可以购买单位住房或者商品房,住房福利分配逐渐向住房市场智能技术支撑的社区规划:概念模型与技术框架*COMMUNITY PLANNING SUPPORTED BY SMART TECHNOLOGY:CONCEPTUAL MODEL AND TECHNICAL FRAMEWORK孔 宇 甄 峰 张姗琪 焦林申KONG Yu;ZHEN Feng;ZHANG Shanqi;JIAO Linshen*国家社会科学重点基金“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评估与提升策略研究”(20AZD040)。智能技术支撑的社区规划:概念模型与技术框架孔 宇 甄 峰 张姗琪 焦林申16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2023年 第47卷 第1期 VOL.47 NO.1 JAN.2023I n n o v a t i o n S t u d i e s创新研究化与私有化转变7,小型商业服务等设施支持的封闭社区出现8,居民可以购买距工作地点有一定距离的住房9,居民的活动空间逐渐超出了传统的单位10。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计划时期的单位制社区规划与发展模式同社区居民日益多元的需求已经不相匹配,虽然发展过程中的社区规划核心依然是“空间性”,但对于空间的社会属性与意义的强调,使社区的规划理念发生了转变58。居民需求成为社区规划关注的重点,结合社区问卷调研、GPS日志调查等方式对居民活动展开研究,以居民活动为导向的社区规划逐渐成为大家普遍接受的主流观点11-15。而如何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增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提升社区的凝聚力成为这一阶段的社区规划核心。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位制阶段走向市场经济开放时期的商品房建设阶段,社区规划理念、规划目标与规划重点内容发生了变化,社区规划从注重物质空间的研究逐渐转向关注人与空间相互作用的研究16,在这个过程中,社区规划衍生出了健康社区17-18、老龄化社区19、韧性社区20等一系列规划理念及参与式规划21、社区微更新22、社区智慧化管理23、社区生活圈24-25等新的规划与社区治理方法。总体而言,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居民的利益、需求、社区参与能力也为社区规划赋予了更多的内涵,社区的物质空间也从最开始的“空间性”向社会、经济、生态等多种因素融合的方向发展。随着中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社区逐渐成为解决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重要实践空间。关于未来社区规划工作的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要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形成便民惠民的智慧服务圈,提供线上线下融合的社区生活服务、智能小区等服务,丰富数字生活体验,发展数字家庭。2021年,自然资源部组织制定的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中提出,要善用智能技术解决社区规划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在内涵式发展要求的背景下,城市更新作为存量提升的重要方式,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利用线上线下手段健全居民参与机制,加强公服设施配套建设与智慧化改造。智慧社区作为智慧城市建设实践的最小单元,智能技术与各类设施的结合,可为社区规划与治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26。另外,浙江省、上海市、深圳市等区域也开启了对未来社区规划的实践探索,其中,浙江省在2019年将“未来社区”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将生态化、数字化与人本化的价值导向作为重点内容,明确了邻里、教育、建筑、服务、治理等内容,以期引领未来新型城市社区单元建设。总体来看,无论是相关政策的要求,还是最新实践的探索,智能技术赋能社区规划已经成为未来社区发展的新趋势,一方面,需要我们深刻理解智能技术对社区居民日常活动的影响;另一方面,亟需明确构建科学的智能技术支撑的社区规划技术框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当下乃至未来五年的社区规划建设。基于此,在把握国家对社区规划最新要求的基础上,本文对社区规划的新内涵进行了解读,并构建了智能技术支撑的社区规划概念模型与技术框架,以期为未来社区规划的实践提供借鉴。1 社区规划新内涵未来社区规划的核心目标是居民日常生活的改善,而非简单的空间要素投入与建设。城市进化的过程是居民活动演化的落实与回应,承载着居民活动的城市空间将随着居民需求的变化而变化27。而社区本身作为城市生活空间的单元,其形成的根本动力是充满活力的地域生活空间建设28。社区空间的使用主体是居民,未来社区规划需要突破单纯的空间性规划思维,无论是实体的社区空间,还是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交互的社区空间,都需要建立在社区居民的日常活动之上,以满足居民的诉求为主,感知居民的需求,深度整合智能技术,使社区空间向着智能空间的方向转变。1.1 数字生活方式与社区分异城市社区分异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29,对城市社区自身的社会经济属性、空间特征、治理差异等在地性特征进行把握,是未来社区规划工作开展的切入点与时代任务308。由于社区既具有空间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因此,从传统的社区类型划分或社区分异的研究看,多涉及空间属性和社会属性两方面,划分依据包括空间区位、住房建设年代、住房类型、建筑形态、邻里职能、年龄、性别、人口密度等要素形成的不同组合31。但随着技术的发展与其在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渗透,社区的数字化生活方式成为衡量社区分异的重要维度。数字化生活方式的差异不仅反映了居民不同程度的数字素养,也反映了居民对特定生活方式的选择,对不同社区的数字生活方式的检查将有助于我们理解数字使用对社区居民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但需要注意的是,社区的数字化生活方式不是简单的居民的数字化水平,而是涉及到数字实践与社区的建成环境和个体社会经济属性之间的联系32。因此,数字化生活方式应该涉及两个维度,首先,社区应提供17支持居民开展数字化生活的信息环境;其次,居民本身拥有数字化设备情况及使用数字化设备的能力。基于此,在未来的社区分异研究中,需要综合考虑社区空间要素、居民社会经济属性与数字化生活方式3者之间的关系。1.2 居民需求精准感知将社区居民视为均质整体进行规划编制的逻辑已与当前人口动态流动与变化的特征不相符合33。传统社区规划中产生的问题多来源于静态、均质化地看待居民及其需求,导致社区空间环境与居民日益复杂的活动需求不匹配。伴随着智能技术的辅助,居民日常生活中各个方面的实体与虚拟活动均受到智能技术的影响34,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各类要素的流动速度加快,社区中原有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