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中文人才培养:机遇、挑战与对策_吴坚.pdf
下载文档

ID:2727011

大小:172.72KB

页数:4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0-1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粤港澳 大湾区 国际 中文 人才培养 机遇 挑战 对策 吴坚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中文人才培养:机遇、挑战与对策吴坚(华南师范大学东南亚中文教师教育学院、东南亚研究中心教授)一、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中文人才培养的机遇粤港澳大湾区为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机遇,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区域优势和资源集聚力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重要战略之一。粤港澳湾区区域优势明显,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将更大限度增加国际中文教育人才的流动性,推进多主体参与国际中文教育事业。此外,湾区具有东南亚的地缘优势,而国际中文教育事业不仅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人文交流事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对促进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具有积极的推动价值。粤港澳大湾区不仅在区域发展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也在资源集聚上具有开放包容的情怀。为进一步聚集整合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发挥中国南方地区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示范引领作用,2022 年 8 月 22 日,华南师范大学东南亚中文教师教育学院倡议并联合粤港澳地区 9 所高校,共同发起成立国际中文教育南方联盟。该联盟将集聚和联动社会各界力量和资源,加强国际中文教育协作机制建设,在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助力构建国际中文教育“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首倡建立的粤港澳大湾区孔子学院合作大学联盟,也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的孔子学院(课堂)在国际中文教育、加强中外友好合作与人文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1(二)经济实力助力国际中文人才培养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产业体系完备,集群优势明显,经济互补性强。香港、澳门服务业高度发达,珠三角九市已初步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湾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进一步加快了推进湾区与全球各地的经贸合作往来,增加了对国际中文人才培养与发展的需求,尤其是“中文+职业”方面的人才。而湾区职业院校众多且辐射领域广,将对国际中文人才的职业发展需求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粤港澳大湾区雄厚的经济实力使多渠道的专项教育经费投入成为现实。湾区设立了各级各类奖学金和国际中文教育发展专款,助力国际中文人才培养。例如,国家层面有国家留学基金委奖学金、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广东省政府 2013 年设立了“广东省政府来粤留学生奖学金”,并设立了孔子学院(课堂)发展支持资金;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提供“一带一路”奖学金,2014 年伊始每年提供约 2 亿港元专款辅助少数族裔学生学习中文。2(三)具备国际中文教育改革创新的魄力和能力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推动社会各领域改革创新上具有很强的能力和魄力。当前,国际中文教育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反映了加快推进国际中文教育改革与创新的紧迫性。粤港澳三地科技研发、转化能力突出,拥有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大科学工程,创新要素吸引力强,拥有无限创新潜力,为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一是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重视中外合作与交流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54粤港澳大湾区语言学人才培养:优势与挑战的培养。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化水平突出,每年吸引来的留学生不计其数,为国际中文人才培养提供了跨文化交流的土壤。二是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的数字化进一步得到发展。疫情改变了国际中文教育教学方式,为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 的战略部署提到,要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领先优势,在大湾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着力培育智慧教育赋能区域提升的优秀案例。广州作为优先开展“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的城市之一,其国际中文教育理应成为“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和教育合作的重要突破口。在推进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及人才培养的进程中,“互联网+人文交流”的形式,可使世界各地致力于加入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人们打破空间上的限制。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中文人才培养的挑战粤港澳大湾区在区域资源融合创新、区域文化特色人才培养、“中文+职业”国际人才培养等方面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一)国际中文教育区域资源融合创新还有待优化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工作的逐步展开,粤港澳区位一体的概念逐渐成为共识。在此背景下,国际中文人才培养也开始关注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国际中文教育南方联盟、粤港澳大湾区孔子学院合作大学联盟的成立,便充分体现了整合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资源、推进国际中文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国内开展的国际中文教育以高校为主,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粤港澳三地在教学管理、办学模式以及人才培养上依然存在较大的差异,如何实现资源的有机整合和优化,是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比如大湾区学分转换、学历互认等。此外,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形式以及培养内容等的制定仍然还存在探讨的空间,例如素有“语言博物馆”称谓的澳门,其语言使用者较为多样化,需要我们思考和重构适应多语言多文化的国际中文人才培养体系。同样,在香港地区和广东地区也面临多语言多文化的环境,这种环境下形成的国际中文人才培养目标、形式和内容也应有所区别。因此,如何进一步发挥粤港澳三地的教育优势,同时又保持各自的办学特色,实现区域间资源的有机整合,仍然还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二)国际中文人才培养内容与区域文化特点粘合度较低在国际中文教育的文化教学中,大多以剪纸、书法、太极等国内外学生都很熟悉的中国元素来展开教学,很容易忽视自身所处环境的中国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包括区域特色文化。缺乏区域特色文化支撑的国际中文教学,使学生难以全面、真实、立体地了解和理解中国。以岭南地区为例,学生除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外,还需要更多机会去切身感受和体验周围的文化,比如在品尝美食的过程中感受广府文化的魅力。进一步说,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人才培养的内容上对区域文化的重视还不够,与区域文化粘合度还比较低,其中也包括岭南区域文化与海外某一区域文化的交流互通。比如在湾区某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文化课程涉及岭南文化,但多为单向传播,缺乏岭南文化在海外传播的变体研究与实践,缺乏岭南文化与海外不同区域文化间的联通。虽然湾区内高校也意识到了区域文化对培养国际中文人才的重要性,但如何培养具有大湾区特色的国际中文人才以及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人才,仍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去探索。64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 1 期(三)湾区“中文+职业”国际人才培养依旧有限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已经不仅仅止于语言教学和中华文化传播了,还与其学习者职业发展密切相关。“中文+职业”的教育得到海外中文学习者的青睐,其形式能最大限度发挥中文的经济价值,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留学生赴华学习深造,也能满足我国企业“走出去”对海外本土技能型中文人才的需求。粤港澳大湾区高科技产业林立,创新潜力巨大,为培养“中文+职业”国际人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但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在“中文+职业”国际人才培养方面还比较有限。一是培养单位对“中文+职业”国际人才的培养还不够重视,培养方案依旧以培养语言教学人才为主,仅开设少数与经贸、旅游等职业相关的中文课程。2022 年 6 月,华南农业大学成立了“中文+农业科教发展中心”,开启了良好的开端,有助于培养既懂中文又掌握农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二是尚未很好地发挥粤港澳大湾区职业院校培养“中文+职业”国际人才的优势。据统计,目前仅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就有 67 所,其中广州最多,达 46 所,占比高达 68.7%;东莞有 4 所,深圳、佛山、惠州分别有 3 所,江门、肇庆、中山和珠海分别有 2所。3如此多的职业院校,其整体国际化水平却不高,在“中文+职业”领域发挥的功能十分有限,影响了“中文+职业”国际人才培养。可喜的是,现在少数职业院校开始了尝试。如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国际汉语师资培训基地,为“中文+职业”国际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与华南师范大学东南亚中文教师教育学院合作构建“中文+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新体系。尽管如此,湾区“中文+职业”国际人才培养才刚起步,仍需要在师资队伍、资源建设、机制创新等方面突破现有的局限。三、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中文人才培养的策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中文人才的培养,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深入调研,挖掘国际中文人才培养需求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对于加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国际中文教育作为教育国际公共产品,致力于为世界各国中文教育发展提供服务。那么,如何更精准地满足国内外非中文母语者学习中文的需求,提升国际中文教育师资质量,打造优质的国际中文教育品牌,加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综合改革,愈加受到国家和高校的重视。在实际行动中,我们可以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政校企行社”五位一体的优势,推进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和社会团体参与到国际中文教育事业中来,并基于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和社会团体对国际中文人才的不同需求,加强实证调研,通过企业与高校合作开办线上工作坊、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发“中文+专业”教材、高校与社会组织共同开发区域国别化的中文教材等形式展开。在疫情常态化时代,社会各界要抓住教育技术变革的机遇,挖掘国际中文教育发展新动能,携手实现国际中文教育可持续发展。(二)共建共享,积极探索粤港澳三地教育合作新路径大湾区的区域性概念,意味着粤港澳三地应加强沟通和交流,共同建立具有区域性特色的国际中文人才培养体系,共建共享优质国际中文教育资源,共同开发符合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多样化素材。三地在合作过程中应明确以下两点。一是国际中文人才培养应服务于国家大局和人才市场需要。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国际中文教育及国际中文74粤港澳大湾区语言学人才培养:优势与挑战高端人才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将表现为专业化、国际化、交叉学科化程度等的不断提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人才培养将在多学科交叉中进一步增强人才培养的适用性和专业化,以满足国际社会对中文人才的市场需求,服务中外人文交流事业发展。二是国际中文人才培养应能够服务个体成长需要。国际中文人才培养不仅要育人,而且要以人育人,根据学生不同文化差异,建设过渡性中文课程或维护性中文课程,强调学生本位的多元文化价值观。2022 年,新发布的国际中文教师专业能力标准 凸显了对学生本位多元文化教育的诉求。因此,粤港澳三地教育合作新路径需综合考虑国家、市场和个体发展的新需求。(三)求同存异,加强国际理解教育的涵养全球化背景下,教育的发展面临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国际理解教育的开展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对外开放的治理水平,这就需要在国际中文人才培养中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国际理解教育是跨文化意识指导下的文化交流,需要建构共同认同的价值体系,并且强调对文化的理解持动态的观点。国际理解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首要的就是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我们既要看到文化的共性,也要认同文化的差异性,让不同的文化能够共生发展。跨文化意识超越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它不仅仅关注本民族的利益,更关注在多种文化的交流互动中寻求平等,维护多元,共享利益。因此,国际中文教育可持续发展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而是要跳出课堂,从更广阔的实践空间中培养跨文化意识,促进中外人文交流。“中国角”就是超越课堂的一种跨文化交际表征。2022 年 8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复信马耳他圣玛格丽特中学“中国角”师生时,希望更多马耳他师生和青少年积极参与中马人文交流,做文明互鉴的促进者和人民友好的传承者。人文交流的基础在于国际理解教育,而国际理解教育就是要促进不同背景学生对于不同文化的理解,形成正确的态度和积极的价值观。这需要厘清多元文化教育观,既涵盖不同国家间的国际理解,也包括“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的区域理解。粤港澳三地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在育人观念、模式、行为和话语体系上存在差异。破解三地国际中文教育合作困境,仍需跳出粤港澳三地固有的文化思想框架,从国际理解教育的更高站位去加强区域交流与合作。【参考文献】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