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岱年对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评析_迟成勇.pdf
下载文档

ID:2726992

大小:566.59KB

页数:8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0-1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张岱年 董仲舒 天人合一 思想 评析 迟成勇
第 25 卷 第 2 期 衡水学院学报 Vol.25,No.2 2023 年 4 月 Journal of Hengshui University Apr.2023 张岱年对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评析 迟 成 勇(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1)摘 要:“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经典理念,也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天人相类”是西汉大儒董仲舒对先秦时代“天人合一”思想的一种时代表达,也是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或重要组成部分。张岱年在研究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思想过程中,对董仲舒“天人相类”思想的评价总是用“粗陋形式”“非常粗浅”“牵强附会”“穿凿附会”等概念来表达;他认为,董仲舒思想总体上属于唯心主义哲学范畴,具有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但也不可忽视其中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思维的合理因素。与对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思想的肯定性评价不同,张岱年对董仲舒“天人相类”思想作出了中肯性评价。关键词:张岱年;董仲舒;天人合一;天人相类 DOI:10.3969/j.issn.1673-2065.2023.02.008 作者简介:迟成勇,男,安徽肥东人,副教授,博士。中图分类号:B26;B23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65(2023)02-0063-08 收稿日期:2022-10-20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经典理念,也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中国古代哲学称之为天人之际问题。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史记,自述著作的旨趣说:“欲以明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由此明确道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或哲学家的学术宗旨。中国传统哲学关于天人关系主要有“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两种对立的思想观点。而“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是中国传统哲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认识。现代新儒家钱穆先生晚年著文再次强调:“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的最大贡献。”1对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思想的研究,是张岱年研究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既是人生哲学议题,也是文化哲学议题。张岱年对“天人合一”思想研究主要有两个视角:一是主要侧重于中国哲学史层面,有深厚的哲学史意蕴,体现的是纵向的历史演变逻辑;二是把中国哲学史与文化哲学结合起来,有鲜明的传统意涵和文化底蕴,凸显的是横向的文化比较逻辑,其中最主要的是与西方强调人与自然相互对立之思想相比较,从而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张岱年说:“中西文化基本差异之一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西方文化则强调征服自然、战胜自然。”240其中,“天人相类”是西汉大儒董仲舒对“天人合一”思想的一种时代表达。张岱年在研究和评价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思想过程中,对董仲舒“天人相类”思想作出了中肯性评价。一、张岱年对董仲舒哲学中的“天”与“人”含义之解析 西汉大儒董仲舒在今文经学春秋繁露名著中,以“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三统”循环等学说为基础,架构其庞大而混杂的天人一统图式,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天人相类”思想是董仲舒对先秦时代“天人合一”思想的一种时代表达,也是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或重要组成部分。要正确评析董仲舒“天人相类”思想,首先要考察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和“人”的具体含义。“天”和“人”的具体含义不同,“天人合一”的意蕴和价值取向64 衡水学院学报投稿平台:https:/ 25 卷 也就不同。所以,具体分析“天”和“人”的含义,这是正确评析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和董仲舒“天人相类”思想的前提和基础。中国传统哲学所谓“天”具有多种不同的含义。张岱年指出:“中国古代哲学中所谓天,在不同的哲学家思想中具有不同的含义。大致说来,所谓天有三种含义:一指最高主宰,二指广大自然,三指最高原理。由于不同的哲学家所谓天的意义不同,他们所讲的天人合一也就具有不同的含义。”31简言之,中国古代所谓“天”有主宰之天、自然之天及义理之天三种含义,由于“天”的具体含义不同,“天人合一”思想的含义也就不同。与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中“天”的含义相比,“天”是董仲舒哲学思想体系中的最高范畴,他提出的“以人随君,以君随天”“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的命题,足以体现出在天、君、民的三者关系中,“天”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董仲舒说:“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春秋繁露顺命)在董仲舒看来,天底下的一切都是源于天,人世间的所有现象都与天保持某种必然的联系。一言以蔽之,曰“天道至尊”。具体而言,“董仲舒所谓天,有三重含义:其一,天是百神之大君(春秋繁露郊语),即天是各种神的最高神;其二,可感知的宇宙整体;其三,宇宙整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4。无疑,董仲舒哲学思想体系中的“天”具有多种且复杂的含义。就“天人感应”和“天人相类”这两个理念而言,“天人感应”的“天”,其主要含义是“百神之大君”即“主宰之天”,而“天人相类”的“天”在不同的语境中则具有不同的含义,有时指“主宰之天”,有时指“自然之天”,有时指“义理之天”,甚至有时兼具多种含义。其中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董仲舒把先秦哲学家荀子的“自然之天”又转换为殷周时代的“主宰之天”,重新确立了天的宗教信仰,天的宗教气味更加浓厚。人的问题是古今中外哲学家不断思考的问题。哲学关注的归根到底是人在宇宙世界中的位置,显示的是人的自我形象和应有价值。天和人有着显著的区别:天是自然而然的、无意识的、无目的的;人的活动则是有意识、有目的,具有卓越的品质。一般而言,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人”含义比较明晰,主要指人类,也指现实社会中的人,如君臣、父子、夫妇等。从理想人格看,儒家把“人”区分为圣人、贤人、君子与小人,道家把“人”区分为至人、真人、神人与圣人等。张岱年指出,中国古典哲学中“人”的观念的基本含义主要有:“(1)人者天地之心;(2)人之所以为人者何以也;(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4)人莫不自为;(5)天地之性人为贵;(6)圣人人伦之至也。”5395由此可看出,张岱年分别从人的思维能力、人与一般动物的区别、人的独立意志、人的个人利益、人的价值及人际关系等六个层面来分析中国古典哲学对“人”的界定。其中,“天地之性人为贵”,揭示了人的品质或人的价值,表明了人虽然是天地所产生的,但人在天地之间或宇宙自然面前占有重要位置和具有卓越的品质。张岱年指出,战国时代的理论著作易传以天地人为“三才”,明确肯定人在天地之间的重要位置。道家的代表著作老子以道、天、地、人为“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是“域中四大”之一,也肯定人与他物不同的卓越地位。这种肯定人在天地之间的重要位置的思想,也是魏晋以来,多数时代思想家的共同观点,或者说是中国古代多数思想家或哲学家一以贯之的共同观点。总之,在中国古代,大部分思想家都肯定人在天地之间占有重要的位置,与一般动物相比有高贵的价值或卓越的品质。在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中,天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最高主宰;人是天的副本,人与天同类,也具有显著而重要的位置和卓越的品质。他说:“人之超然万物之上,而最为天下贵也。人下长万物,上参天地。”(春秋繁露天地阴阳)又说:“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春秋繁露立元神)人是高于万物与天地并列为三的,人和天地一起决定万物的生成,具有养育万物的品质。张岱年晚年仍然立足文本,在人生课论著中进一步分析道:“董仲舒以为人是完成天地之功的,而可谓天之继。”“所谓继天,既非顺天,亦非制天,而乃顺天之道而有所创作。”“人应顺天道,然更需立人道。人生而好善,恶不善,此第 2 期 迟成勇 张岱年对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评析 65 乃天之所命。然而人未必能永久好善、恶不善而不动摇,故须有人道。”“天人之道兼举,不违天亦不废人事,然后为得之。”6196-197“天人相类”思想也体现了天道与人道的统一。董仲舒还说,天、地、人,“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不可一无也”(春秋繁露立元神),即是说,宇宙是一个由许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要素组成的,其中主要是天、地、人三要素构成的,从而也为“天人感应”说找到了理论依据。总之,天与人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人在天地之间占有重要的位置和卓越的品质,这是中国古代多数哲学家和西汉大儒董仲舒的基本认识。二、张岱年对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之解读 张岱年认为,所谓天人合一,就是在承认天人有别的基础上又肯定天与人的统一,这是一种比较深刻的辩证观点。张岱年指出,“天人合一”思想包含多种类型的观点:“从孟子以至王夫之、戴震,天人合一思想,可以列举五种观点:(1)性天同一;(2)天人合德;(3)万物一体;(4)天人相类;(5)天道与人道的统一。”7而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理念的,是由北宋哲学家张载。他说:“儒者因明至诚,因诚至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正蒙乾称篇)其中易传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张岱年晚年反复阐释和高度赞扬的。他说:“易传中的文言传提出与天地合德的人格理想。文言传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大人即崇高伟大的人格,其品德与天地相结合。先天即在自然变化之前加以引导,后天即在自然变化之后加以顺应。既能开导自然的变化,又能适应自然的变化,这样就达到了天人的协调。易传所谓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虽然只有几个简单的命题,却提出一个比较全面的辩证的观点,既要掌握自然规律的作用,更要调节自然变化的过程,一方面承认自然变化及其规律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又肯定主体的能动作用。”896-97易传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可谓是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思想的核心要义即“人与自然之和谐统一”的最经典表达。多种类型的“天人合一”思想,决定其具有复杂的涵义和意义。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体现了类型多样性和核心要义一致性的内在特质。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思想具有复杂的涵义和意义。张岱年说:“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观点的复杂的涵义,主要包括两层意义:第一层意义是,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第二层意义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这第一层意义是正确的,而第二层意义混淆了事物的层次区别,是不正确的。”537又说:“中国哲学之天人关系论中所谓天人合一,有二意义:一天人相通,二天人相类。天人相通的观念,发端于孟子,大成于宋代道学。天人相类,则是汉代董仲舒的思想。”9202其中,先秦时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发展到汉代,演变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董仲舒援阴阳五行学说入儒,提出“人副天数”“天人相类”说。张岱年又指出:“天人相类之意义,亦可析为两方面。一,天人形体相类,此实附会之谈。二,天人性质相类,此义与天人相通论之天道人性为一之说相似,实际上亦是将人伦道德说为天道。”9210张岱年立足天人形体相类,从天道与人道相统一层面解读“天人合一”思想,从而彰显了董仲舒“天人相类”思想的伦理道德意蕴。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思想随着时代发展和学术思想的嬗变而不断发展,其理论水平在总体上不断得以提升。张岱年指出:“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发源于周代,经过孟子的性天相通观点与董仲舒的人副天数说,到宋代张载、二程而达到成熟。张载、二程发展了孟子学说,扬弃了董仲舒的粗陋形式,达到了新的理论水平。”37又说:“关于天人观,中国哲学中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一为天人合一,二为天人交胜。天人合一思想导源于孟子知性则知天的学说,肯定人性与天道是统一的。董仲舒宣扬所谓人副天数天人相类,是天人合一的粗陋形式。到宋代,在张载、程灏、程颐的哲学中,天人合一才获得了比较明确的理论意义。”558还说:“在中国哲学史上,天人合一的思想虽然渊源于先秦时代而正式成为一种理论观点,乃在汉代哲学及宋代哲学中。汉宋哲学中关于天人合一主要66 衡水学院学报投稿平台:https:/ 25 卷 有三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