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作品
西班牙
接受
障碍
陈蕴钰
第 24 卷第 1 期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24 No.12023 年 1 月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Jan2023余华作品在西班牙的外译与接受障碍陈蕴钰,陈婷婷(安徽大学 外语学院,安徽 合肥,230000)收稿日期 2021-08-26 作者简介 陈蕴钰(1998),女,江苏溧阳人,安徽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文学海外传播;陈婷婷(1983),女,安徽合肥人,安徽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翻译研究、比较文学研究。摘要 余华作品外译至西班牙后出现了一段时间的“余华热”,但此后热度逐渐降低。“接受屏幕”贯穿其作品外译过程的始终并成为主要的接受障碍。“接受屏幕”主要表现为出版社的文本过滤、新闻媒体的政治化解读、读者期待视野下的接受与反作用三个方面,其形成既与西班牙的社会心理、文化传统相关,又与中国的文学范式、作家的写作技巧相关。考察余华作品在西班牙的外译历程,剖析外译过程中遇到的接受障碍,有利于为余华作品及整体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提供反思与借鉴。关键词 “接受屏幕”;余华作品;西班牙;译介;中国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DOI1015883/j13-1277/c20230105808引用格式:陈蕴钰,陈婷婷余华作品在西班牙的外译与接受障碍 J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58-65一、引言余华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也是目前在国际文坛声望较高的中国作家之一,其作品在海外的译介、传播和接受情况颇受国内学者关注。但是,关于余华作品在西班牙的外译情况,国内目前尚无真正有价值的研究。改革开放后,随着中西两国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增多,2000 年法籍华裔作家高行健、2012 年中国作家莫言先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西班牙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了更多兴趣,并加快了译介出版进程。目前,西班牙已经译介了相当数量的中国当代作家例如莫言、刘震云、毕飞宇、麦家等的作品。但是西班牙马德里自治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翻译家达西安娜菲萨克(Taciana Fisac,1969)指出,中国当代文学在西班牙的境况并不乐观 1。在这一背景下,本文意在考察余华已有哪些作品译介至了西班牙,进入西班牙后传播情况如何,较之其他国家其外译过程有何鲜明特征,此特征形成的原因又何在?“接受屏幕”最初作为传播学术语,指传播者需要传播的信息必须要经过一定过滤才能抵达受传者一方,受传者汇聚已有的教育、文化、语言、历史等知识,形成一个综合信息过滤系统,2 在比较文学研究中亦可用此术语来解释文学外译传播与交流时遭遇障碍的现象。本文揭示出余华作品外译至西班牙时,受到从出版社到新闻媒体、再到读者的全方位的“接受屏幕”这一接受障碍,同时探究隐藏在“接受屏幕”背后的中西两国的社会心理、文化传统、文学范式、作者写作技巧四个方面的成因。二、“余华热”在西班牙的兴起与回落兄弟 在登陆西班牙之前,先一步在美国出版并掀起了“余华热”。文学评论家莫琳科里根(Maureen Corrigan,1955)评论道,2009 年“不仅仅是牛年,而且也是余华年”3。同年,作家维森特维拉坎帕(Vicente Villacampa)将兄弟 从英语版转译为西班牙语,“余华热”由此也就从英语第 1 期陈蕴钰 等余华作品在西班牙的外译与接受障碍59世界传入了西班牙。2009 年至 2016 年,塞伊斯巴拉尔、阿尔巴(Alba Editorial)、玛勒斯赫贝斯(Males Herbes)三家出版社出版了余华 6 部作品(见表 1)。表 1余华作品在西班牙的译介情况出版年份源文本目标文本译者出版社备注2009兄弟BrothersVicente VillacampaSeix Barral从英语版转译2010活着Vivir!Anne-HlneSurez GirardSeix Barral2012十个词汇里的中国China en Diez PalabrasNuria PitarqueAlba Editorial随笔集2013往事与刑罚El Passat i els CstigsCarla BenetMales Herbes加泰罗尼亚语2014许三观卖血记 Crnica de un Vendedor de SangreAnne-HlneSurez GirardSeix Barral2016在细雨中呼喊Gritos en la LloviznaAnne-HlneSurez Girard,Qu XianghongZhang PeijunSeix Barral从出版语言来看,除了西班牙使用最为普遍的官方语言卡斯蒂利亚语外,往事与刑罚 使用了加泰罗尼亚语,拓宽了余华在西班牙读者的地域范围。与部分作家只被小型出版社零星出版的情况相比,余华在西班牙的出版运作十分幸运。其作品初入西班牙市场就得到塞伊斯巴拉尔出版社的主推,该出版社隶属西班牙第一出版集团行星集团(Grupo Planeta),是“最具中国当代文学图书西语版本出版经验、在著作品种和被收藏总量都远超其他”的出版社 4,在西班牙具有权威地位和强大的文化象征资本。在其助力下,余华作品大大提升了认可度和影响力,为“余华热”在西班牙的兴起打下基础。据报道称,兄弟 甚至成为西班牙巴斯克自治区政府主席帕特西洛佩兹的床头柜读物。5 2010 年,塞伊斯巴拉尔出版社借助兄弟的良好态势出版了活着,直接推动“余华热”在西班牙迎来高潮。活着 早因张艺谋同名电影在欧洲名声大噪,又因译者安妮海伦(Anne-HlneSurez Girard,1960)灵活的翻译策略大大提高了西班牙读者的接受度。安妮海伦坚持从汉语直译,在保留原文的风格、语言、节奏和音乐性 6 的同时辅以注释,对带有浓厚中国本土特点的词汇如“千字文”“青楼”“松花蛋”7 添加脚注进行解释,尽可能降低文化交流障碍,增进了西班牙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因此,活着 在西班牙各大网络图书平台得到 46 分的高分,成为余华在西班牙评分最高、最受欢迎,也是最具影响力的作品(见图 1)。2012 年以后,随着西班牙出版市场的整体萎靡以及进口规模的减小,“余华热”也有所回落。2016 年出版的西译本在细雨中呼喊 原本被期待有积极的市场表现,因为据其封内信息页显示,该译本入选了中国新闻出版总署总负责的“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China Classics International)”,这显示出此作品的文学价值得到了中国的官方认可。并且,这是余华唯一一部由西班牙汉学家与中国学者合作翻译的作品。然而,在细雨中呼喊 在三大网络图书平台上的评分仅为 35 分,评分数与评论数总和仅有 4 个,为历年来最低。从这一角度看,在细雨中呼喊 似乎没有达到预期结果。总体而言,余华在经历了兄弟 的良好铺垫、活着 的爆红后,热度逐渐消散,无论是作品评价本身还是评分评论的动态数量变化都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见图 2)。图 1余华作品在 Goodreads、西班牙亚马逊、Casa del libro 三大网络图书平台评分情况图 2余华作品在 Goodreads、西班牙亚马逊、Casa del libro 三大网络图书平台评分、评论数总和60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 年20092016 年,西班牙保持着一至两年出版一部余华作品的频率,但 2016 年之后,译介出版进度便陷入了停滞。随笔集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 我能否相信自己 我只知道人是什么,新作 第七天 文城 都暂时没有进入出版社的译介计划。反观莫言,其作品在西班牙的出版至今未断,莫言始终处在西班牙出版社的关注视野中,凯伊拉斯出版社(Kailas)联合译者布拉斯皮涅罗马丁内斯(Blas Piero Martnez)每年都在挖掘 旧 作 投 放 市 场:2018 年 出 版食 草 家 族(1993),2019 年出版筑路(1986),2020 年出版欢乐(1987)。诸多表现展现出“余华热”在西班牙的回落,余华缘何暂时从西班牙市场消隐,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与探讨。三、西班牙“接受屏幕”的表现西班 牙 汉 学 家 玛 娅 莲(Maialen Marn Lacarta)认为,西班牙对 20 世纪中国文学的阐释无论是“翻译史,或更具体来说翻译文本的选择,副文本,尤其是封面和对作者的采访、书评”都具有“限制性”8,这与“接受屏幕”有异曲同工之意。西班牙对余华的“接受屏幕”主要表现在出版社的文本过滤、新闻媒体的政治化解读、读者在期待视野下的接受与反作用三个层面。第一,在“接受屏幕”的制约下西班牙出版社对余华作品进行了一定的文本过滤。西班牙出版社偏向筛选能鲜明反映中国近现代历史、当代社会现实和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作品。西班牙对中国20 世纪文学的接受强调文本的纪实价值,文学价值退居第二位,有时甚至完全被忽略。2000 年以前,西班牙译介的中国文学作品大部分是具有纪实性的小说,例如现实主义小说、纪实文学、历史小说和半自传体小说。30 年代和 80 年代的现代主义作品、实验小说几乎未有译介,最不具纪实性的诗歌更是处于最边缘的地位。8 总体来看,西班牙重视能够反映中国社会现实的作品,出版社也希望读者在阅读其选择的中国作品时,“能很容易地识别出其中的中国元素和中国味道”6。西班牙出版社最先译介的兄弟 是“两个时代相遇以后出生的小说”,该书用四十年的跨度来展示“一个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经历的“两个天壤之别的时代”9,勾连了中国两大最深刻复杂的历史转折时期,书写了身处其中的中国人民的起伏命运,同时满足了西班牙读者对中国当代社会转型历史和人民命运生活这两大阅读兴趣。其次,在中国遭受审查禁止出版的作品是西班牙出版社重点关注的对象。余华的译者安妮海伦指出,“在中国遭受审查禁止出版的作品,不管是由于政治原因或是其中的性描写,对于西班牙读者来说比其他同时代作品更具诱惑性”6。活着 在中国曾经遭受审查,在海外却荣获国际电影节大奖的双面命运使得西班牙读者想要一探其究竟的阅读兴趣更加强烈。西班牙读者和媒体在书评和报道中非常重视、反复提及活着 电影在中国一段时期内暂时无法得到上映的事实,背后暗含着西班牙读者猎奇的文化心态。在译介的具体过程中,西班牙出版社集中译介余华的小说。截至目前,出版的 6 部作品中小说占 5 部,大部分随笔集、散文集如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 我能否相信自己 等未有译介。散文集、随笔集也是西班牙读者深入理解余华创作观念、生活观念的“有效角度”,余华“在随笔中形成的文学看法和他后来的小说写作事实之间充满了丰富的互动 关系”10。自序的作用同理,余华在自序中通常会交代自己的写作缘由、写作态度,因此译介散文集、随笔集和自序部分是促进西班牙读者全面了解余华的重要一环。然而,西语译本的自序部分在翻译过程中通常都被删除。活着 许三观卖血记 在细雨中呼喊 西语译本均从正文内容开始,略去了自序部分的译介,这将导致西班牙读者无法建构出真实完整的余华形象,也将导致对余华作品的片面化理解。第二,西班牙社会对余华作品的第二道“接受屏幕”,集中体现在西班牙新闻媒体对余华作品的政治化解读上。较之其他中国当代作家,西班牙各大主流媒体对余华的关注非常高。2010 年余华赴西班牙推广新书活着 时,还受西班牙国家广播电视台(TVE)之邀,以“詹姆斯乔伊斯基金会获奖作家”的身份接受图书节目第 2 页 的采访。然而总体来看,西班牙媒体没有改变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依然采用单一的、偏颇的政治化视角来阐释余华作品。在标题选取上,西班牙媒体暗含价值判断,习惯选取带有影射性、暗示性的标题:埃菲社报道标题 余华在活着中讲述在卑微的中国为生存而斗争 ;先锋报 报道标题“中国人勤劳,聪明,第 1 期陈蕴钰 等余华作品在西班牙的外译与接受障碍61懦弱”;公众报(Pblico)报道标题在中国,金钱位于友谊之上 等,透露出西班牙媒体关注余华的真正动机并非是宣传推广文学作品,而是审视作品背后的中国人和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