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艺谋电影四十年:基于红色文化解码和现代性转化的审思_张春.pdf
下载文档

ID:2726665

大小:1.19MB

页数:6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0-1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张艺谋 电影 十年 基于 红色 文化 解码 现代性 转化
第44卷第1期2023年2月喀什大学学报Journal of Kashi UniversityVol.44 No.1Feb.2023DOI:10.13933/ki.2096-2134.2023.01.013张艺谋电影四十年:基于红色文化解码和现代性转化的审思张春,孙平(湖南工业大学 电影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0)摘要:“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蕴含深刻,是张艺谋四十年电影创作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在电影市场格局转变中张艺谋能紧随时代发展,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现代性转化,并建构出诸如 悬崖之上 狙击手 等新主流影像,实现了“红色叙事”电影类型的转型。通过爬梳不同时期的张艺谋电影,进一步解码“红色”叙事内涵,即由“红色”符码转向红色“叙事”,明确了张艺谋在电影创作中的引领作用和存在的不足,并探讨了张艺谋“红色文化叙事”转向及其背后的原因。关键词:张艺谋;红色叙事;叙事符码;叙事逻辑;创作转型中图分类号:J9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2134(2023)01-0079-06电影是叙事的艺术,情节是叙事的关键。正如法国电影理论家让米特里所言,“情节是把可能具有一定意义的事件拢到一起的由头。”1但如何把情节铺设好,并创造意犹未尽的效果,就非常考验电影作者的水平。在讲述中国故事的电影场域中,张艺谋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从1984担任 一个和八个 的摄影,到1987年执导处女作 红高粱,再到2002年制作商业大片 英雄,再至近两年执导的新主流电影 悬崖之上 狙击手,均好评如潮。张艺谋作为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成为中国电影走出国门的一张名片。在近40年的艺术生涯中,他对红色情有独钟,也借助红色这一符码不断探索艺术研究与商业的结合与转型。目前,关于张艺谋电影艺术的成果较多,这些成果或从美学角度或从商业角度来论述,扩展了张艺谋电影内涵和外延的阐释空间。但从转型角度去探索张艺谋的成果还较少。随着张艺谋日渐关注新主流叙事,我们有必要重点解读张艺谋在红色文化资源上的转型,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及对未来中国电影的影响。一、作为传统文化的红色符码:张艺谋电影的流行色“电影中的色彩语言,是由色调和影调构成的具有独特色彩表现魅力的语言体系。”2色彩与人物角色、性格命运紧密相连,共同参与影片情节,构成完整的荧幕视听结构。张艺谋作为科班出身的摄影师,擅长运用与众不同的色彩语言,来完成他的影像叙事。在张艺谋早期的电影中,红色往往发挥着叙事主导的作用,他用红色来展现历史、赞美女性、讴歌生命,成为早期“红色”叙事电影的主要代表。红色背景和红色意象的大量运用,既给观众带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又成为张艺谋影片独特的视觉标志,而影片中红色意境的营造则进一步拓宽了电影的思想内涵。(一)红色背景讲述生动的民族秘史在张艺谋电影中,红色背景除了常规的营造氛围外,还可以呈现民族秘史,最具代表性的是红高粱 和 大红灯笼高高挂。不同于第四代导演以现实主义的角度来解读历史,张艺谋则在触收稿日期:2022-11-10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湖南红色文化的影像传播研究”(21ZDB023);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电影改革发展成就和经验研究”(22A0420);湖南省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湖南红色电影发展研究”(QL20220237)。作者简介:张春(1979-),男,湖南永州人,文学博士,湖南工业大学电影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电影史论研究;孙平(1998-),女,山东烟台人,湖南工业大学电影学院广播电视专业2021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影视艺术研究。79797979目可及的红色世界中,以魔幻现实主义的方式构筑了 红高粱。影片以抗日战争为大背景,在视觉处理和空间营造上,都努力追求色彩的复义性。例如,影片中多次给出太阳升起和落下时大片红色高粱地的远景镜头。片头更在一望无际的高粱地里呈现人类最原始的欲望,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由的渴求。片尾无边无际红彤彤的高粱,勾勒出以红色为基调的“红高粱”世界。电影由开始大片象征着生命力的“红”,到后面布满银幕的“血红”,是斗争艰苦卓绝的铁证,暗喻着黄土地上人们奋勇杀敌的决心。红高粱 之所以成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的代表,在于其跳出了很多窠臼,努力“呈现出最大可能性的美感”3。影片以平民化的视角,呈现了特殊背景下百姓日常状态和精神追求,让观众对过去历史怀有一种尊重感。1991年的 大红灯笼高高挂 也是用红色来铺陈历史隐喻。颂莲就是在一次次的“点灯”“挂灯”中迷失自己。其实,展现历史的颜色并非只有单一的红色,如 黄土地 中充斥荧幕的黄色,蓝风筝 中“满篇”的蓝色,辛德勒名单 中的黑白色调等。但为什么张艺谋会在作品中大量使用红色,并将其一以贯之地进行下去?从张艺谋早年的采访中不难发现,他想要的是彻底的鲜艳,所有的颜色都要冲击眼球,哪怕俗一点都好。而红色恰好满足张艺谋对影片叙事的需求。因此,这种全新的叙述方式和表达技巧,也给电影介入历史带来一种全新的角度和认识,那就是历史不再是固定的恒等式,电影表达历史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二)红色意象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造型是作为背景的一种具象呈现给观众的。“视觉符号是客观事物的表征,即外部事物在思维活动中的反映再现。”4在张艺谋电影中,不断出现的红色意象是在努力挖掘人性、刻画形象。红高粱 菊豆 大红灯笼高高挂 作为张艺谋的“红色三部曲”,都毫不吝啬地使用红色造型。红高粱 的开头就是红嫁衣、红盖头、红轿子,喜庆的红色与此时九儿的面无表情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种对比既展现了九儿不屈的性格,又将观众置身于红色世界,激起观众探求真相的欲望。菊豆 中鲜红的布匹染料、血红的衣袄,甚至是焚毁一切的熊熊大火,都给人一种焦灼感。这种大泼墨的描写,是生命的律动,是压抑的释放,更是灵与肉的冲突。大红灯笼高高挂 中象征权力的红灯笼是最大的隐喻和秘密。颂莲的衣着也经历了从洁白到鲜红再到暗红的转变,暗示着她早已没有了年少时的单纯。鲜艳的红色灯笼与暗淡的黑色瓦砾之间的搭配,也使影片中的压抑和苦闷达到极致,给人以一种历史的虚无感。红色造型既符合故事的背景展示,又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比如 我的父亲母亲 在叙述结构上采用现在时、过去时、现在过去时交替穿插的方法,使影片充满了年代感。红发卡作为父母的定情信物在影片中多次出现。首先,红发卡作为礼物被骆老师送给招娣,说“配红棉袄好看。”这里的红发卡“原本是空洞,但导演给它灌注生命”5。其次,随着骆老师被打成“右派”送回城里,招娣在追赶中把心爱的发卡弄丢了,暗示着父母之间的爱情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最后,母亲终于在家门口的栅栏处找到“红发卡”,青花瓷碗也被师傅修好,暗示母亲重新找到情感的寄托,为等待父亲做了铺垫。此外还有 秋菊打官司 中的“红棉袄”,它是为秋菊坚毅性格的外化表现。正如荣格所谈及的“抽象”和“移情”两种审美心理,这些红色意象在将人物刻画得更加细腻的同时,也通过“移情”的方式,将各种复杂情感注入其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红色意象发挥了重要的聚焦作用。(三)红色意境提升电影的美学张力阿杰尔说过,“电影是一种形象的语言,它有自己的语汇”6,而色彩除了是电影的语汇外,还是语境的外在表达。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电影作为各种艺术门类的集合,必然会通过各种手法来表达意境,让观众在虚实相生中领略从意象到意境的张力。红色在张艺谋电影中更是一种意境的体现。红高粱 中大量红色意象的营造,在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的同时,也激发了观众的想象与思考。例如,影片结尾处伴随着日食的发生,大量红色跃然于荧幕之上,人物面貌消解在画面之中,只留下淡淡的轮廓。红色在这里成为一种奇观化的表达,让观众领悟到战争的残酷和人们奋勇抵抗的决心。影片巧妙地将中国绘画的写意精神熔铸其中,从视听化的角度去展现中国故事,在悠远的意境中凸显影片深刻的思想内涵。如果说在张艺谋红色叙事体系中,红高粱中的红色是绘画中粗线条的描绘,那么 英雄 则是细致的勾勒。英雄 将红色与书法紧密结合。影片中秦军攻打赵国时,张艺谋没有用过于激烈的战争场面来进行叙述,相反采用了慢镜头来表现秦军射箭、赵人书写。在书法中表现赵人坦然自若的心态,将中国传统的“宁心静气”的书画艺80术精神融入其中,让观众领悟到红色不仅是战争中鲜血的画面,更是英雄们内心信仰的旗帜。此外,飞雪和如月在黄叶林中的打戏,也与中国人的意境追求深度契合。除了场景本身极具意境美之外,在色彩和镜头处理上也独具匠心。红色的衣服与金黄的树叶在色彩上都属于暖色调,使画面协调一致,相互融合。“凌空躲避”“落发”“拔剑”“滴血”等几组慢动作,在放大动作的同时也拉长了时间,把残酷的决斗拍得十分唯美。将情动于中、故形于声的情感融入影片,在意境悠远的画面中折射出如月的内心情感。正因为红色强化了电影的意境,使 英雄 更具中国特色和想象空间,既赢得海内外观众的喜爱,也开启了中国高概念时代的到来。二、红色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化:张艺谋电影的新时代呈现主题是电影类型的主要划分依据,也是电影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张艺谋早期电影如 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 活着 等,在主题选择上更多的是窥探历史的隐秘,强调人性的压抑、复苏和反抗。这些影片在收获国外奖项的同时,也受到国内各界的持续质疑,活着 更被禁止播放。“痛定思痛”后的张艺谋,开始重新思考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一个都不能少 可以说是他电影主题转向的开始,但张艺谋在商业片上的几次失败尝试,使观众不断质疑他的电影才能,直到 金陵十三钗 的出现,张艺谋的电影才重新回归艺术,讲述的内涵也发生重大转变,开始融入更多的家国情怀。也就是说,在张艺谋的电影世界里,红色开始从形式走向内容,从符码转向逻辑,从外延回归内涵。(一)切入重大历史事件诗言志,歌咏言。“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7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关注,是电影作为艺术的必然要义。无论是 红高粱 还是 英雄,张艺谋的目光都未曾远离中国重大历史事件。随着民族复兴进程的加快,中国电影展现特殊历史时期的作品不在少数,其中对南京大屠杀的关注较多。中央电视台曾用全知视角拍摄纪录片 南京,陆川从敌人视角拍摄 南京!南京!,而张艺谋的 金陵十三钗则以亲历者孟书娟为视角,讲述那段悲惨的历史。第一人称的叙述使影片更加具有代入感。在面对日军邀请女学生去军营共舞时,13个风尘女子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代替她们。即使她们知道将要面临的是什么,也不曾后悔,在大是大非面前勇于担当,打破了“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历史轮回。同时,风尘女子的举动也激发了假神父约翰的责任心,之后与日军交涉中对他们的残酷行为进行猛烈抨击。而这些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8。在 金陵十三钗 中,张艺谋凭借独特的艺术视角讲述了那段历史,虽然影片最后没有交代妓女的结局,但留给我们的是已知的答案和深深的思考。一生卑贱的风尘女子都有一颗强大的爱国之心,那四万万同胞又怎么能够随便让人践踏呢?如果说 金陵十三钗 是张艺谋在主题上首次转向“红色叙事”,那么 悬崖之上 则是新主流电影的重要代表。2022年初上映的 狙击手,是张艺谋的又一部主旋律力作。影片以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冷枪冷炮运动”为背景,通过中国志愿军狙击小队与美军狙击队之间的殊死对决,展现了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士艰难取胜的英勇故事和可歌可泣的献身精神。影片传递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带给观众深深的思考,也更加明确“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9。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更加谨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和经验,扩容人们的家国情怀。(二)不断坚持中国叙事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曾经以青春片、喜剧片为代表的类型电影开始退潮,迎难而上的是以 战狼 系列、红海行动 长津湖 水门桥 等为代表的新主流电影。但无论是主旋律电影,还是主流电影或者说新主流电影,其“基于主流价值体系的 中国叙事 都是最大的母题”10。正如前述所言,张艺谋在中国故事的讲述上一直未曾远离,甚至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