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增能视角下青少年防范网络欺凌的增权路径研究_徐丽敏.pdf
下载文档

ID:2726574

大小:1.41MB

页数:5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0-1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视角 青少年 防范 网络 欺凌 路径 研究 徐丽敏
55摘要:随着互联网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遭遇网络欺凌的现象日益增多,网络欺凌青少年的消权问题已严重危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成为当前严重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基于增能理论视角,需从个人、人际、环境等三个层面对网络欺凌青少年进行增权。同时,在实务操作层面上,社会工作可从个人、人际关系和环境等三个层面对网络欺凌青少年消权问题进行介入,以提升网络欺凌青少年的增权。关键词:网络欺凌青少年;增能理论;社会工作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014(2023)01-0055-05网络欺凌(Cyberbullying)是利用数字技术进行的欺凌行为,即通过社交媒体、即时通讯平台、游戏平台和手机等,以恐吓、激怒或羞辱他人为目的的重复行为。1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在我国快速发展并与青少年日常生活的深度融合,青少年遭遇网络欺凌问题日益增多,对青少年的心理、情感、身体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严重影响,甚至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会导致青少年的自残、自杀等严重问题。增能理论(Empowerment Theory)又称赋权理论,其代表学者所罗门(Solomon)的著作黑人增权:受压迫社区中的社会工作通过对美国社会中黑人因长期受到同辈团体、优势团体、外界环境的负面评价而倍感失去权能现象,开启了对增能理论的系统论述。增能理论认为,弱势者在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中更易遭到歧视,或者遭受周边环境的排挤和压迫,继而产生无力感。2“增权”既是通过鼓励处于弱势的个体与他人和周边环境积极互动,获得对生活的掌控能力和自信心,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过程。3基于网络被欺凌青少年的无力、被边缘化、求助无门等弱势境地,增能理论在提升弱势者的权能、平衡其无力感等方面可发挥积极的作用。由此,本研究针对青少年网络欺凌的消权问题,运用增能视角分别从个人、人际、环境等三个层面提出破解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理论路径。在此基础上,提出社会工作介入网络被欺凌青少年增权问题的相关实务路径,构建支持性网络,营造和谐安宁的社会环境,对预防和治理青少年网络欺凌问题提供积极的参考建议。一、网络被欺凌青少年的消权表现消权(Powerlessness),又称失能、无权,是增能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消权是相对于权力(Power)而言的,既表现为缺乏有形的资源(如(天津理工大学 社会发展学院,天津 300381)徐丽敏,纪楸桁,栾卉增能视角下青少年防范网络欺凌的增权路径研究收稿日期:2023-01-05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农村留守儿童虐待风险预警和干预机制研究”(19YJC840028)作者简介:徐丽敏(1976),女,河南许昌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儿童福利政策研究;纪楸桁(1991),男,天津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社会政策和学校社会工作研究;栾卉(1986),女,吉林延吉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儿童社会工作研究。2023 年 02 月第 40 卷第 1 期Feb.2023Vol.40.No.1长 治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Changzhi University56金钱、住所等),也表现为缺乏无形的资源(如积极的自我概念、认知技巧、健康、社会支持网络等)。4另外,消权也是一种个体失去自主控制生活的能力并产生无力感的过程。在增能理论看来,弱势者无法获得生活中必要资源的根源就是“消权”,并通过个人、人际和环境三个层面的“失能”而呈现出“消权”的表现。基于增能理论视角的分析不难发现,遭遇网络欺凌的青少年在上述三个层面上,弱势者(被欺凌者)相对于强势者(欺凌者和旁观者)有着自尊心受创、自我效能感低下、人际交往能力弱、社会支持网络不健全、缺乏有效的求助渠道、诉求表达弱化等明显的消权表现。(一)个人消权:自尊心受创,自我效能感低下增能理论认为个人层面的消权来自于负向的自我评价。在网络欺凌发生后,被欺凌青少年的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伤害,导致自我效能感低下,产生抑郁、沮丧等消极情绪,甚至出现消极颓废的生活态度。现实生活中不乏有青少年不堪忍受网络欺凌而自杀、甚至发生报复社会的烈性行为等。同时一些被欺凌者原本就存在信息分辨能力弱、自控能力不足、无法正确使用网络社交工具等一系列自身的问题,因此,遭遇网络欺凌的青少年往往是那些权能不足者。由于网络欺凌的隐蔽性和普遍存在的“沉默文化”(Culture of Silence),当他们遇到网络欺凌时,更容易采取消极逃避、直接与欺凌者爆发冲突等不适宜的方式对抗网络欺凌,而无法通过积极的策略去尝试改善自身的困境。这不但无助于事情的解决,还往往加剧了网络欺凌的伤害。(二)人际关系消权:人际交往能力弱,社会支持网络不健全增能理论认为人际关系消权主要表现为负向的人际互动和他人的排斥。网络欺凌中的被欺凌青少年往往具有内向、敏感、不擅交际、缺少朋友等特点,他们在原本的人际交往中就常常处于“边缘”的弱势地位。在遭受网络欺凌后,人际交往能力的进一步弱化以及社会支持关系上的劣势使得他们具有较为明显的人际关系消权表现。造成这种人际关系消权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被欺凌青少年更易受到强势者所施加欺凌的影响,被欺凌者的社交环境变得更加恶劣并且充满外界敌意,同时,又缺少同学、朋友的帮助,而旁观者们往往不敢、不愿意向他们施以援手,使其表现出更多的无助和孤独。这类青少年在与老师和家长的交往过程中,或者因为与老师、家长沟通不畅,导致其为了获得“成人的保护”而不表达自己的真实需求和愿望,最终造成人际关系的能动性丧失;或者被老师、家长支配和控制,由他人代替做出了错误的决定,进而演变成过度依赖外界力量,失去了维护自身社会支持网络的能力。(三)环境消权:缺乏有效的求助渠道,诉求表达弱化除了个人和人际方面的消权,增能理论还提出来自于环境方面的消权。增能理论认为,环境消权源于制度政策缺陷和社会环境的压迫。许多中小学校通过科层制的行政架构和严格的校规校纪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管理。这样的管理方式缺乏对学生个体情况的关注,无法满足青少年自主发展的需要。部分学校在学生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等方面开展工作较少,更没有能力和渠道聘请专业社工、心理老师为学生提供专业服务。同时,学校工作方法存在着不科学的现象,学校往往是在学生出现明显的失范行为之后才会采取相关措施,且其措施也往往是以批评教育为主。对于网络欺凌事件,学校工作人员因为事务性工作多、缺少专业培训等原因,很难做到主动倾听学生的心声,更无法做到整合学生个人、学校、家庭等因素对其予以针对性的帮扶。以上因素相互交织影响,让网络被欺凌青少年缺乏有效的求助渠道,更易出现环境消权的问题。此外,大众文化、社会认识等方面的各种外界因素也让遭遇网络欺凌的青少年在环境层面处于弱势地位。面对冲突矛盾时,我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不鼓励受害者大胆喊出自身境遇或直接表达自身诉求的传统,而“和为贵、忍为高”的思想往往居于其上,普遍认为受害者应首先“忍让”、追求“和气”而非“以暴制暴”。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当青少年尝试诉说被欺凌的经历时,许多老师、家长既不能给予情绪上的安抚也不问事情原由,往往认为此类事件“只是同学之间的玩笑”,更有甚者让孩子“先从自身找原因”,以“息事宁人”为目标劝说孩子放弃“处理欺凌者”等相关诉求。在以上因素的作用下,网络被欺凌青少年的声音往往难以引起学校和家庭的重视,导致他们的诉求表达能力持续弱化,自身正常诉求处于被忽略的情形。57二、理论路径:增能视角下网络被欺凌青少年的增权对于青少年遭遇网络欺凌的消权问题,本文拟从增能理论的视角出发,提出破解网络欺凌青少年消权问题的增权路径。5具体的增权路径包括如下几个方面:通过提高自我效能感,重获控制自己生活的信念等方面的个人增能;建立与别人和谐共处的能力,重塑社会支持网络等方面的人际关系增能;搭建求助渠道,通过倡导争取环境平等方面的环境增能。(一)个人增能:提高自我效能感,重获控制自己生活的信念个人增能是提高个人对自己生活掌控能力的过程。应该从内部激发被欺凌者积极的自我认知,帮助其消除负向心情感受,重塑正面、阳光的自我形象。这首先应该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有所掌握,并在深入了解网络被欺凌青少年遭受网络欺凌的具体经历后,帮助网络被欺凌青少年积极发现自身优点、特长,重点从实际控制能力和心理控制能力两方面重新建立对生活的能力感、操控感。同时在具体的增能过程中,还需要结合网络被欺凌青少年所处的具体环境,聚焦于其互联网使用技巧、自我效能及自我意识的提升和个人权力感的获得。(二)人际关系增能:建立与人和谐共处的能力,重塑社会支持网络除了个人层面的干预外,增能理论还倡导人际关系层面的增能,即在促进网络被欺凌青少年与他人的沟通合作过程中提升其权能和自身形象,并借此获得新的情绪支持和物质援助。人际关系增能应该关注网络被欺凌青少年的人际网络,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鼓励其敞开心扉,讲出自己遭受网络欺凌的经历,与同学、朋友、家长、老师等进行公开诚实的沟通交流。应鼓励青少年的“重要他人”积极倾听青少年的问题和需求,帮助网络被欺凌青少年与周边的人建立互信,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建立更加牢固的关系。同时,鼓励和支持网络被欺凌青少年参与各种社交活动并在其中扮演一定的角色,增强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的自主感。(三)环境增能:搭建求助渠道,通过倡导争取环境平等除了个人和人际关系层面的增权,还可以通过个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环境增权,来间接的消解网络被欺凌青少年的消权问题。增能理论认为,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具体的环境中,环境中存在的直接或间接的障碍,会使个人无法实现他们的权能。通过人与环境的积极互动,既可以改变障碍、改善环境,也可以从中挖掘和提升个体能力。因此,环境增能除了关注被欺凌者的个人和人际关系外,还要帮助他们改善外部环境、搭建求助渠道,积极推进其与班级、学校、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并通过向外界发声号召全社会关注青少年网络欺凌问题。三、实务路径:社会工作介入网络欺凌青少年的增权社会工作可以在青少年保护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从全球来看,在社会工作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家和地区,青少年的欺凌问题也一直是社会工作服务的重要组成部门,业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介入方法和内容。在增能理论的指导下,兹莫曼(Zimmerman)和拉帕博特(Rappaport)认为,增能可以将个人的优势、能力、自主行为与社会政策、社会变革等联系起来,具备可以应用于个人、组织乃至全社会的多层面结构。6因此,本研究将增能视角与社会工作介入的实务层面相结合,分别从个人、人际关系以及环境等三个增权层面,提出社会工作介入网络被欺凌青少年消权问题的实务路径。(一)个人层面基于个人层面的社会工作介入网络欺凌青少年增权,其目的在于改变网络被欺凌青少年对网络欺凌的正确认知,并通过必要的情感和心理疏导以及行为模式的转变,减少网络欺凌对案主的伤害。具体而言,可以通过知识增能、心理和行为增能等路径开展相关社会工作的介入服务。1.知识增能对网络被欺凌青少年进行知识增能是帮助其树立正确认知、转变消极应对方式的前提条件。其中,社会工作者可以扮演教育者的角色,针对被欺凌者信息分辨能力弱、自控能力不足、无法正确使用网络社交工具等问题开展个案工作,进行知识的增能。具体可以通过培训辅导等方式,系统普及互联网安全和隐私保护的相关知识,帮助网络被欺凌青少年辨别网络欺凌,了解使用互联网的相关风险和责任,教会他们如何清晰地向老师、父母、心理健康专业人员、社会工作者等值得信赖的成年人寻求帮助。社会工作者还可以58通过培训网络被欺凌青少年的同学、朋友、家长等身边人,使他们掌握帮助案主抵御网络欺凌、判断青少年是否遭受网络欺凌等方面的知识。2.心理和行为增能除了必要的知识增能外,社会工作者还应该从心理和行为两方面帮助被欺凌者树立依靠自身力量抵御网络欺凌的信心,并尝试用正确的方法使用互联网工具。首先,需要对遭遇网络欺凌的青少年进行风险伤害评估,以了解其生理和心理状态。其次,社会工作者可以开展心理和行为增能为指导的个案辅导,引导网络被欺凌青少年正确看待网络欺凌,积极阳光地面对成长所带来的变化,主动适应网络生活。在心理方面,社会工作者可以发挥治疗者的作用,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