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渔业
质量
发展
现状
对策
刘乐丹
特 别 策 划2023.4栏目编辑 陈 倩一、水产营养饲料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麦康森教授:将时间划分为2010年以前、20102022年、2022年以后,对水产营养饲料从过去、现在和未来3个阶段介绍了营养需求、原料及加工的研究,并强调了营养的需要就是满足动物的健康生长。营养需求并非越多越好,这需要对其有一个精确的认识,有的营养成分过高还会影响其生产。2010 年 以 前 主 要 的 营 养 参 数 是 营 养 素。20102020年,饲料系数提高得就很少了,我们对营养需要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这十年面临的挑战就是鱼粉、鱼油的缺乏。传统鱼粉、鱼油的缺乏,导致需要从另外一个角度了解营养饲料的需要,满足联合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养殖品种太多了,现在还有很多品种的营养需求参数没有建立。关于影响需要的评估模型也在变化。这十年,更关注营养素之间的作用,饲料与养殖对象消化道微生物间的关系。人为干预是否可以持续带来经济效益、环境效益还有待验证。同时,还针对原料上涨、鱼粉、鱼油短缺提出了破解之法。未来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的挑战有鱼粉和鱼油的缺乏、环境恶化、全球气候变化、人类对食品提出更高的要求等。养殖对象不同的年龄、大小、品种、需要的营养素等都会影响其营养需求。未来是一个大数据的时代,是物联网的时代,需要做到精准营养。未来新蛋白源、新的脂肪源一定是主要研究方向。将来的配方一定是复杂的,未来将有更多的生物成分被使用。这对未来(2022年以后)提出更高要求:养殖过程的监测和控制,以提高生产的可持续性,提高产量、质量和动物福利;严格的数据监测,减少浪费、减少营养损失、环境污染和总体碳足迹,提高饲料效率;深入理解动物采食量和生理调节点,以及生产系统系列生物的、非生物因素对采食量和生理调节点的影响;开发低成本自动投喂系统、自主投喂系统,使投喂与动物需要相协调,降低劳动强度;人工智能(AI)和物联网(IoT)技术将在配方设计、饲料加工与投喂系统中逐步应用。越来越多地使用计算机中央控制系统、网箱(池塘)传感器和摄像头系统。未来将越来越关注应用精准养殖原理,将饲养管理从主要由经验驱动的过程转变为知识驱动的过程。使用实时信息技术,以监测鱼的摄食行为。生物信息学和系统信息学将结合,以提高鱼的养殖精确控制。二、渔业全球蓝色转型加速水产种业竞争和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桂建芳研究员:在中国,鱼的养殖与作物驯化一样,其历史也可追溯到8 000多年前。回望改革编者按:由中国水产学会主办的2022中国水产学会范蠡学术大会于2022年12月2930日在线上线下同期举办。本次大会主题为“科技创新促进渔业高质量发展”。本次大会涉及十大专题领域: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新技术新模式,水产生物技术与遗传育种,水产养殖动物营养与饲料,水产病害防治与水产品质量安全,可持续捕捞,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与水域生态修复,水产品加工与综合利用,休闲渔业与渔文化,现代渔业设施装备与信息化,渔业经济、政策与管理。大会共吸引专家学者近千人参会,可谓是群英汇聚,精彩纷呈。现将部分精彩报告整理如下,以供参考。刘乐丹,赵永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江苏 无锡 214081)7DOI:10.14184/ki.issn1004-843x.2023.04.054栏目编辑 陈 倩特 别 策 划2023.4开放40多年来的农业发展,水产养殖是食品生产中发展最快的民生产业。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世界水产品增长完全源于养殖的增长,养殖产量的近2/3来自于中国,贡献了水产养殖保障全球食品安全的中国智慧,同时塑造了水产养殖的动能和蓝色转型的未来。水产品作为“蓝色食品”提升国民营养及其低碳排放的环境友好性能,已成为国际前沿和热点。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制定了渔业法,提出了以养为主的方针,这是当今社会讨论蓝色转型的内核所在,蓝色转型是世界发展的必行之路。而水产遗传育种是推动渔业生产从传统的捕捞产业向现代水产养殖转型的主要助力。桂院士讲述了自己结缘鱼及其在异育银鲫系列品种的培育故事,分享了从遗传和发育的基础突破发展起来的有重大潜力的五条鱼类精准育种技术路径:基于基因编辑技术路径导入有益基因或移除不利基因;基于性别特异标记技术路径培育单性群;基于可控原始生殖细胞开关技术路径生产不育子代;基于借腹怀胎技术路径提升育种效率;基于基因组整合及有性生殖重获路径创制基因组重构的合成多倍体。最后,桂院士还结合其团队的工作,阐述了精准育种的新技术和新途径。三、国际渔业管理的框架与中国实践上海海洋大学万荣教授:从联合国层面、FAO层面、RFMO层面分别介绍了国际渔业管理框架,并详细介绍了在RFMO层面的RFMO主要法律和制度文件,强调了RFMO管理对象为管理特定的鱼种和管理特定区域内所有鱼种,尤其关注特定的高度洄游种类,如金枪鱼。其主要职责为设置捕捞努力量和可捕量的限额以及其他控制手段,以确保渔业不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以及维持渔业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利用。目前,几乎所有的组织把渔业资源的长期养护和可持续利用作为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制定了一系列措施,管理日趋严格。针对如何正确全面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应从三个层次进行理解:生物多样性及其赖以生存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构成物种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人类应该公平共享世界海洋鱼类资源带来的商业利益和其他利益。我国作业船队遍布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公海及南极水域,以及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属经济区。针对我国远洋渔业面对的严峻形势,其强调要进行人才培养、强化远洋渔业科学支撑、机构设置。尤为需要注意多学科交叉研究、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重视科技后备人才培养。四、海洋牧场 3.0 时代:机遇与对策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杨红生研究员:什么是海洋牧场?海洋牧场是基于生态学原理,充分利用自然生产力,运用现代工程技术和管理模式,通过生境修复和人工增殖,在适宜海域构建的兼具环境保护、资源养护和渔业持续产出功能的生态系统。海洋牧场从海洋牧场1.0(农牧化工程化的传统海洋牧场)和海洋牧场2.0(生态化信息化的海洋生态牧场)逐步走向海洋牧场3.0(数字化体系化的全域性生态牧场)。3.0 海洋牧场的发展理念和目标即在北方海域,打造牧场“现代升级版”;在南方海域,拓展牧场“战略新空间”;在内陆水域,开启牧场“淡水新试点”。引领支撑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为国际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贡献“中国智慧”,提供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方案”。通过三个动力(种业牵动、牧养互动、装备推动)、两个保障(强强联动、政策促动),最终实现全域型水域生态牧场。将3.0海洋牧场的发展特征概括为生态、精准、智能、融合。五、水产绿色健康养殖途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徐跑研究员:我国是世界渔业大国,水产品总量占世界 40%,养殖产量占世界 60%;渔业持续稳定发展,解决了吃鱼难问题,改善了食物结构,提供了 27.3%优 质 动 物 蛋 白;2021 年 水 产 品 总 量6 690.29万吨,养殖产量5 394.41万吨,占总产量80.6%,突破了依赖天然资源的发展模式。对绿色健康养殖进行了详细阐述,表示绿色健康养殖主要包含三方面:良种、良法、良态。九大绿色健康养殖主推技术模式为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技术模式、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模式、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技术模式、大水面生态增养殖技术模式、盐碱水绿色养殖技术模式、多营养层级综合养殖技术模式、鱼菜共生生态种养技术模式、集装箱式循环水养殖技术模式。要充分发挥水产养殖生态修复功能、拓展养殖空间、进行多营养层级综合种养、提高养殖8特 别 策 划2023.4栏目编辑 陈 倩设施和装备水平、加快发展水产品加工、做好休闲渔业,三产融合协调发展,构建全产业链。政策链、资金链、生态链、安全链、产品链、品牌链、科技链、文化链八链驱动,引领产业科技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保障优质安全供给,促进转型升级。构建种质创新、种业提升、绿色种养、生态品质、高质加工、产业融合等技术体系,实现产业超越式发展。“哈尼梯田”稻鱼综合种养产业就是绿色健康养殖的生动案例。六、深远海新型养殖方式科技创新与产业化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徐皓研究员:我国海上养殖以鱼网箱养殖和贝藻筏式吊笼养殖为代表,遍布沿海近岸水域,这是我国水产养殖的主要生产方式之一;普遍存在生态环境制约性影响,生产方式粗放,质量安全和生产保障问题。我国深远海养殖呈现总体产量稳中有增,深水网箱养殖增长迅猛,鱼类养殖新空间,离岸化、大型化、工业化的基本态势。我国深海养殖具有水温季节性变幅大、陆架平坦、适养水域远离大陆、台风频繁、危害严重等主要特点。要想实现深远海养殖系统构建目标,就要解决深远海养殖的关键问题:在哪养?养什么?怎么养?目前,我国深远海养殖面临设施安全、养殖病害、环境生态、水温变化4个方面问题。为了解决当下问题,应从海上封闭式养殖系统、大型养殖工船研发与产业化出发。并结合基于船载舱养工况的鱼生物学效应、船载舱养鱼生境构建与过程控制、大型养殖工船工业化生产技术、大型养殖工船构建船舶工程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为我国深远海养殖发展提供助力。七、我国近海可持续捕捞发展策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王鲁民研究员:首先介绍了全球海洋捕捞概况,2020年全球捕捞产量9 030万吨,较2019年减少2%。其中,海洋捕捞产量 7 880 万吨,较 2019 年减少1.6%。20192021年,我国近海捕捞产量分别为1 000万吨、947万吨和951万吨,主要来自东海、南海、黄海、渤海。100多种作业渔具可分为12大类,其中脱网、刺网、张网占比超过80%。主要捕捞品种为带鱼、鳗鱼、梭子蟹、蓝圆等。王鲁民研究员表示海洋捕捞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产业外部因素和产业内部因素。以全球气候变化下的北冰洋为例,说明全球变化会对全球渔业产生影响,这是产业外部因素的影响。产业内部营养因素之一是捕捞努力量过大(渔船渔具),另外一个因素是生态型捕捞渔具技术应用滞后。目前,国家为促进近海捕捞可持续发展实施了一系列措施。为有效落实近海捕捞可持续发展,制定了分阶段目标。近期目标:禁用渔具有效遏制,最小网目尺寸制度普遍执行,捕捞强度有所控制。中期目标:渔具准用制度建立并实施,准用限制条件较科学合理,生态渔具及选择性水平明显提升,捕捞强度可控。远期目标:建立基于网格化、动态管理的捕捞作业(结构)管理体系,生态渔具及标准化全覆盖,近海捕捞持续健康发展。要不断完善近海捕捞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和支撑技术体系,基于“双控”渔船管理,重点推进渔具准用与量化管理。渔具全周期追溯管理是捕捞渔具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措施,技术与管理支撑是实现近海捕捞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八、海洋水产品加工与营养健康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薛长湖教授: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水产品生产国之一,水产品总产量自1989年起连续30多年居世界第一,占世界总产量的2/5以上。水产品在国家蓝色粮仓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实现全球和国家可持续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水产品加工产业的快速增长,对于改善我国渔业产业结构、延长渔业产业链、优化膳食结构、提高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加工是推动渔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据估算,海洋向人类提供食物的能力是陆地耕种的1 000倍。相比于陆生源食品,海洋水产品提供更多营养的选择。而营养含量最丰富的前7类动物源食品9栏目编辑 陈 倩特 别 策 划2023.4都是海洋来源。到2050年,蓝色食物需求量预计增加一倍。要充分认识大食物观,学会向江河湖海要食物。要精准化海洋健康营养食品开发,请大家多多关注和支持水产品加工。九、水产病害博弈策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王印庚研究员:阐述了未来渔业发展三大特征:在退养还湿、耕地红线政策之下,淡水养殖面积逐步减少,倒逼淡水养殖趋向集约化、工程化、设施化;海水养殖走向深远海,实施大型设施化平台养殖、海洋牧场增养殖,突显开放式养殖格局;将与自动化、物联网、大数据高度融合发展,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