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文化
视阈下
历史
街区
更新
温州
花园
巷片区
黄柯楠
126Study on the Regeneration Strategies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ocal Culture:Taking Huayuanxiang Block as an Example在地文化视阈下历史街区更新策略研究以温州花园巷片区为例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发展迈入以人为核心,以提升质量为主的新阶段,人民对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愈加强烈。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传承文脉、体现城市精神内涵的载体,具有强烈的文化感召力与影响力。而在地文化根植于本土地域特色,是作用在当地街区建设与生产生活的具有凝聚力的意识形态。文章选取温州花园巷片区为研究案例,从“在地文化”的视阈提出四点更新策略,达到因地制宜活化历史文脉、发掘城市自身特色、重塑片区传统风貌、传承历史记忆的目标,同时希望对其他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提供有益借鉴。Abstract:As Chinas urban development moves into a new era that people-oriented and quality is becoming the main focus,the demand of people for increasing culture is growing stronger.As a carrier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spirit of city,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s have a strong cultural appeal and influence.The local culture is rooted in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is a cohesive ideology which take effect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production of local districts.The paper selects the Garden Lane area in Wenzhou as a case study and proposes four regeneration strateg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ocal culture to achieve the objectives of revitalizing the historical heritage,exploring the citys own characteristics,reshaping the traditional appearance of the area and passing on historical memories in accordance with local conditions,while hoping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regeneration of other historical districts.关键词:在地文化;历史街区;更新策略;温州Keywords:local culture;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strategy of regeneration;Wenzhou文黄柯楠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朱隆斌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 授(通讯作者)DOI:10.19875/ki.jzywh.2023.02.040引言随着我国城市发展正迈向以人为核心、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民对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也愈加强烈。而面对城市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城市文脉遭到破坏,历史街区“千城一面”,老旧街区人居环境不断恶化等一系列城市问题,需要寻求一种可持续的且以在地文化为导向的更新策略,使城市延续历史文脉,重塑历史肌理,重现具有可识别性的历史风貌,并且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成为新时代的新命题。1“在地文化”与历史街区更新地方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 20 世纪 40 年代,地理学者怀特提出“地方是承载主观性的区域”这一定义。20 世纪 70 年代,段义孚阐述了空间与地方的关系,他指出“空间被赋予文化意义的过程就是空间变为地方的过程”1。而人在与地方的互动中所表达出的独特的情感需求,形成了地方的独特性,即地方性。自此,“地方”作为一种地域空间被赋予了强烈的社会文化意义。在地文化来源于地方,根植于本土地域产生的民族性共识,是当地居民在历史时期内生活生产的积累。它强调文化的主体性和可识别性,是具体尺度空间中包含的人与地方的互动和情感交流,继而产出的历史资源。历史街区则是片区居民在长期实践生活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具有强烈的文化感召力与影响力,承载着当地居民的情感与精神寄托,其内涵与特质与在地文化的内核基本一致,同时指向它们所蕴含的独特性。但在我国的历史街区更新实践中,许多城市仍趋向以经济建设为导向的开发模式,使得城市建设逐渐脱离地方文化,背离历史街区所蕴含的独特的历史文脉,破坏了老城区独有的空间格局与历史肌理。因此,以“在地文化”为导向进行历史街区更新,以文脉的传承与复兴为目标,能够使历史街区在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的历时性演变得到延伸,让城市传承文脉,延续记忆。2 花园巷片区历史街区概况2.1 街区概况温州地处东海之滨,建城历史悠久。宋代时,当地太守杨蟠提出了“三十六坊”的城市建设格局;到了清代,“街巷”的说法替代了城区内大部分的“坊”。经过近百年来的风雨历程与城市建设,部分街巷的格局和肌理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坏,但老城区内目前仍保存着“南市、东庙、西居、北埠”这一较完整的古城格局,其中成片集中的传统街巷因其风貌完整、历史底蕴深厚,被划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本文所研究的花园巷片区即位于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五马-墨池街区范围内,也是古城格局中“南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图 1)。花园巷南起公园路,北至县学前,长 172 米,宽 3 米,历史上曾是清代“县学”南面的一条主巷,加之巷东有县学的一个花园,故得此名。花园巷片区占地近 2 公顷,为花园巷东、西两侧民居建筑与南侧公园路商业街组合而成,共同形成了完整的空间肌理与格局。片区内有市级历史保护建筑 2处,周围由北至南呈现文教、居住、商业相结合的业态,风貌基本完整且具多样性。作为温州古城“南市”格局的有机组成部分,片区在保护更新的同时,着重结合蕴含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在地文化”的视阈下,寻求具有针对性的规划策略,平衡城市经济发展与历史可读的关系。2.2 在地文化解读2.2.1 瓯越文化温州古称瓯或东瓯,因处于“百越”之地(古127227|2023|02城市更新房屋权属复杂、人口密度大,违章搭建严重,历史遗留问题庞杂,居住环境质量低,缺乏相应的公共设施等问题,县学前更是呈现一片颓败之势,整体更新改造困难重重。片区南部公园路商业街近年更新完成,竣工后的公园路古色古香(图4),其大美之势更是与花园巷内许久未经修缮的老旧住宅形成鲜明对比(图 5),这样的不协调感更衬出片区内部的没落。针对街区现实问题,将着力点置于在地文化,通过策略分析使片区空间活化,起到传承当地文脉、唤起居民历史记忆的作用。3 基于“在地文化”的更新策略3.1 挖掘在地文化以瓯越文化为代表的当地历史文化并不能描绘完整的片区文化脉络,居民作为在地文化的传承者,对片区的印象一定程度上对瓯越文化进行了补充。因此,为了更深层次地挖掘在地文化,可以对片区内不同年代人群进行访谈,了解他们的“片区印象”并进行记录和梳理,得出当地居民脑海中文化脉络的图像。借助计算机手段,对“片区印象”进行复原和重现,使在地文化作为内生性驱动力,增强居民文化凝聚力,强化对片区的归属感,从而在居民范围内对街区更新保护发挥“在地”作用,有利于保持街区持续健康地发展和新时代“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要求。对片区内在地文化表征物,如街巷肌理、建筑形式、构件样式、建筑材料等进行分类与归纳,将抽象的意识形态与具象的建筑空间实体联系起来。在建筑与空间上表达出在地文化的深刻内涵,是发掘城市自身特色、避免同质化发展的有效触媒。3.2 重塑历史肌理空间肌理是片区历史发展的产物,能够体现城市的历史发展脉络,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在建筑立面富有中世纪西方哥特式风格,堂内则采用中国传统抬梁式木构梁架,整个建筑中西合璧,历史悠久,即将被列为市级文保单位。花园巷教堂承载着当地基督文化的兴衰与荣辱,是在地文化中重要的历史记忆之一。2.2.4 乡绅文化清末民初,社会动荡,由于温州地理位置导致的耕地不足、交通不便等问题,许多温州人背井离乡外出打拼闯荡。在此之后,一些人带着财富荣返故乡,其中便有林绍初与林日初两兄弟。他们不仅修桥铺路、传播教育文化,还用积蓄建造了一座宅院,历经百年浮沉,这座宅子如今被列为温州历史保护建筑之一,它就是兴文里林氏故居。建筑整体为 20 世纪初时建造,立面为折衷主义风格,正屋坐西朝东,面阔七间,是座砖木混合结构的硬山顶建筑,在当时算作街区内气派非常的宅院之一3。这些在外地经商,返乡后兴家置业、购买土地的人被称作“乡绅”,而乡绅所创造的群体性的独特内在精神和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可被称为“乡绅文化”。这类富有时代特征的文化不仅为片区带来了时兴的建筑文化,影响周边街区的建筑形式,同时也为街区内的居民开辟了一条外出经商的致富之路。2.3 街区现实问题花园巷片区街巷肌理与整体空间格局保存完整,但由于历史原因,片区内派出所和其附属建筑造成了空间格局上的局部突变(图 2)。片区内建筑多为院落民居形式,以清末民初的历史建筑为主,兴文里林宅更是被列为温州文保建筑之一(图 3)。街区建筑风貌的演变与在地文化发展密切,不同时期的历史片段在花园巷片区重合叠加,不同历史阶段形成的文化要素互相融合,共同构成了片区盘根错节的文脉网络4。复杂的文脉网络也造成了街区周围地块属性复合,内部代对长江以南沿海一带的统称),故温州本土文化也被称为“瓯越文化”。瓯越文化代表了温州地区大部分的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具有明显的多元性、开放性、创新性特点。其中有当地内生性的文化,囊括了自然风光为主的山水文化、府学县学主导的仕宦文化、当地望族带来的乡绅文化、工商皆本的温商文化等,也有具有包容性、开放性的外来文化,如宗教文化、移民文化等。这些不同历史时期所产生的阶段性的社会文化共同构成了温州的在地文化,并体现在城市格局、街区空间肌理和建筑形式上。2.2.2 仕宦文化县学,历史上是供预备参加科举的考生读书的学校。温州历史上的县学创建于宋初,作为古代的官办学堂,它承载着数个朝代读书人平步青云的梦想,是古代崇文重教的象征,经过历朝历代的变迁,渐渐演变为一种仕宦文化。明清时期,当地县学被建置在花园巷北面,县学背后所蕴含的仕宦文化也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成为影响片区发展的一个要素。那时许多供“生员”进入县学读书的家长,选择就近在县学旁置办房屋,目的在于能够减少学员来回赶路的时长,增加学习时间,进而提高步入仕途的机会,光宗耀祖。仕宦文化所带来的百姓对考取功名的愿望,对花园巷的建成以及片区历经数百年依旧留存至今起到了一定作用,也间接影响了片区的“小尺度,少公共”的空间形态。2.2.3 宗教文化花园巷片区内,伫立着一座基督教堂花园巷教堂,它伴随着温州基督教文化的起源而兴。教堂始建于 1877 年,占地 4600 多平方米,但损毁于 1884 年,1890 年重建,目前是温州市基督教“两会”直属的两个教堂之一2。建筑空间大致与西方教堂格局类似,由大堂、小堂、牧师楼等多幢建筑组合而成,平面呈不规则“凸”字形。图 1花园巷片区区位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根据温州历史文化名城空间结构图绘制)图 2图底关系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 3兴文里林宅大门(图片来源:温州古民居)128参考文献:1叶原源,刘玉亭,黄幸.“在地文化”导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