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粤北
壮歌
音乐
形态
文化
价值
研究
唐文滔
粤北连山壮歌的音乐形态与文化价值研究从 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发布到 2020 年中国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布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美育的教育意蕴与价值空前显著。立足岭南,关注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文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民间音乐作为区域美育建设的课程内容与载体,不仅能发挥重要的美育功能,并可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寓教于“乐”。一、连山壮歌的历史发展语境广东壮族主要聚居于粤北清远市的连山瑶族壮族自治县南部,连山地处粤、贵、湘三省交界处,有“一脚跨三省”之称,是全省壮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目前共居住壮民约 5.51 万。广东境内除连山有壮民分布外,在连南瑶族自治县、肇庆市怀集县的下帅乡等地也有小部分壮族人口分布。连山瑶族壮族自治县的壮民主要分布在福堂镇、小三江镇、上帅镇(合并后),太保镇和吉田镇等也有壮民分布,但他们多讲连山话而不通用壮语。据记载,自南朝梁天监五年(公元 506 年)设县以来,1 3连山壮民始终保留着以歌为媒的民俗习惯。本文中的“壮歌”,是连山壮族民歌的简称,是壮人用壮话演唱的歌曲,亦称“南歌”或“难歌”。2018 年连山瑶族壮族自治县文化馆以“壮歌”之名获批广东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音乐类代表性项目。可以说壮歌本应在广东民族民间音乐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当代音乐学界对粤北壮歌的关注度极低,相关研究成果匮乏,粤北壮歌成了广东民族民间歌曲研究领域的一片学术“空地”。2 48-52+59加之近年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当代经济文化发展模式与媒介迭代进程的双重冲击,粤北壮歌的生存唐文滔(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东 广州 510665)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民族民间艺术是国家关注的重要美育课程内容与载体。壮歌,作为省级传统音乐“非遗”传承代表性项目,不仅是广东、更是岭南传统音乐体系中重要的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形式,具有多重美育价值,蕴藏着丰富的族群美育精神。连山壮歌音乐本体具有自然美与简约美的风格特征,蕴含了四大重要美育功能,即情感沟通功能、族群认同功能、社会组织功能和娱乐教育功能,具有巨大的文化价值。关键词:岭南传统音乐;粤北连山壮歌;音乐形态特征;美育功能;文化价值中图分类号:J642.226.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018X(2023)01-0093-08收稿日期:2022-06-02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 2020 年度青年项目 岭南传统音乐服务于当代美育建设的创造性转化研究(GD20YYS12);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19GZGJ106)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唐文滔(1989-),女,湖南平江人,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讲师、艺术博士,研究方向为声乐表演与教育、音乐教育学。第 41 卷 第 1 期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No.1 Vol.412 0 2 3 年 1 月Journal of Fosh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Jan.2 0 2 3DOI:10.13797/ki.jfosu.1008-018x.2023.0012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41 卷与传承态势更为艰难。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感召与当地文化部门的努力下,壮歌近两年来在连山瑶族壮族自治县开展了多校多地的“壮歌”传习活动,但对于壮歌的有效传承、创新性发展及其美育的转化效能而言,效果甚微。因而,对壮歌的音乐形态进行更为系统与细致的剖析,就其美育功能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有助于推动壮歌服务于岭南传统文化在当代美育建设进程中的创造性转化。二、连山壮歌的音乐形态特征及其美感体现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民间歌曲自带地域属性和遗传特性,遗传基因将人类分成各种不同的种族属性、民族属性、地方属性和家族属性以及家庭属性等等,3 4因此,甄辨民间歌曲的地域属性和遗传特征,必须回归民歌本体。褚历认为“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包括音高、音长、音量、音色四种,这四种声音构成元素对应基本属性为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音的强弱、音的色彩”。4 5这四种基本属性也是音乐形态所表现的自然属性,它包括了旋律线走向、节奏节拍、句法结构和调式调性。(一)自然纯朴的旋律特征1.旋律材料具同源性与复用性。旋律是表现音乐最直接的手段,从某种程度上说,旋律的发展手法决定旋律的风格。通常我们所用的旋律发展手法很多,连山壮歌中常用:重复、换头、换尾、扩充与缩减等,而重复在壮歌中最为常见,手法表现为:材料借用、重复频繁、同头换尾、保留主干音、变换外部装饰音五个方面。连山壮歌 年晚歌(一)和(二)两首曲调,将其做旋律纵向对比,不难看出两首曲调在音乐材料使用和曲调风格上,共性大于个性,只在曲调细微处体现不同,其他大体一致,曲式结构可标记为:表 1(一)a+b+a1+b1(二)a2+b2+a1+b2年晚歌(二)是 年晚歌(一)曲调的微变重复。另一方面,“年晚歌”的骨干音是典型的“三音列”,因此旋律材料的纯度和微变重复就更加显现了连山壮歌旋律材料的同源性与复用性,这种旋律特性也存在于“坐歌堂”“情歌”“呵哩歌”这三类曲调中。谱 12.以级进为主、跳进为辅。连山壮歌以五类歌曲为划分类别,在音乐形态上呈现出一定的共性和个性94第 1 期特征。以坐歌堂、年晚歌、呵哩歌、情歌、杂歌五类曲调的代表曲目为例,由谱 1 可知连山壮歌的旋法,其上行以级进和同音进行为主、伴随小幅度跳进,大跳进在坐歌堂中有少量出现。音阶下行时,以级进和同音进行为主,辅以小跳进行,没有出现大幅度跳进。可见,连山壮歌旋律的进行规律是总体以级进和同音的委婉进行为主,呈现出较为柔和的曲调风格,同时少量跳进给柔和平静的旋律增添了动力,增强了曲调的生命力和活力。3.句末音型呈现固定搭配特征。连山壮歌中,句末音型最常见的一种,多出现在每个乐句的句末,并以羽音和徵音的结合为固定搭配,羽音时值短、徵音作为句末结音时值较长。这个句末音型及其变型,在现有的 20 首连山壮歌曲谱中共出现 56 次之多,成了连山壮歌群中具有代表性特征的固定搭配句末音型。4.旋律装饰手法较单一。壮歌的旋律装饰手法较单一,装饰手法主要有两种倚音和滑音。倚音,是壮歌旋律装饰最常见的用法,分为两种类型:单倚音和双倚音,在这两种倚音类型中有前、后倚音皆有出现。壮歌中出现了大量的前、后倚音,这种在单音时值上同时出现前后倚音的记谱现象不多。这种类型的双装饰的倚音代表两种功能:一是能够还原民歌的歌唱音响;二是能够从旋律装饰走向中体现当地民歌的语调。至于这种记谱法是否科学,还有待验证。变宫音常作倚音出现。我国民间歌曲以五声音阶为特性,少量民歌中出现变宫音,在装饰音中出现变宫音的现象更是少见。在连山壮歌中,出现 7 倚音共 44 次,其中“年晚歌”四首中就出现了 21 次之多,作前倚音是 40 次,作后倚音共 4 次,在情歌中出现多。也有变宫音作倚音的情况,如情歌有 好花冇得共盆栽 就出现过一次。可见,以变宫音为倚音来装饰旋律,是连山壮歌的一大特点。滑音,是壮歌旋律装饰中存在的另一种润腔手法,其中也存在两种类型:上滑音和下滑音,上滑音较少,下滑音略多。(二)相对统一的调高与音域调高,代表歌曲本身的绝对音高。连山壮歌的调高标记具有统一性,共分为三种:一是标记为 D;二是标记为 F;三是无调号;分别占总曲比例为 35%(8 首)、55%(11 首)和 5%(1 首)。连山壮歌的五大类型歌曲音域一般为一个八度内,音域最宽的歌曲跨度为一个八度,在坐歌堂和呵哩歌中常见,年晚歌因为旋律由三个骨干音构成,旋法也较为简单,跨度常在一个纯四度内,杂歌亦然。表 2(三)集中同一的调式调性连山壮族山歌以徵调式为主,不同结构的徵调式数量占曲目总数量的 80%;有少量宫调式的存在,共4 首,占总曲比例为 20%。其中,16 首徵调式分为三声、四声、五声、六声徵调式四种,最常见的是五声徵调式;宫调式有三声、四声和五声,三声宫调式略多。表 3(四)自由交替的节拍节奏“中国传统音乐的语言特色是指构成音乐的各种要素,并主要体现在旋律特征、节奏特征和音色特征歌曲类型音域坐歌堂#f1-#f2年晚歌c2-f2呵哩歌a1-a2情 歌c2-g2杂 歌c2-g2三声徵调四声徵调五声徵调六声徵调3373徵调式16三声宫调四声宫调五声宫调211宫调式4唐文滔:粤北连山壮歌的音乐形态与文化价值研究95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41 卷三个方面。这三方面的特征都与中华民族的语言声调、节奏直接相关”。5 10连山壮歌多采用交替拍子,即二、三、四拍子交替运用,打破了歌曲原有的规整性,展现出自由、舒展、随性的音乐特征。在 20 首壮族山歌曲调中,共 11 首使用“2-3-4”型复合交替拍,3 首使用“2-3”型交替拍,交替拍的使用占连山壮歌总曲调的 70%。另外,还有散拍子曲调 2 首、固定规整拍 3 首。连山壮歌的五类歌曲中坐歌堂、呵哩歌、情歌三类歌曲的句末末音时值多在 2-5 拍的区间内,常伴有自由延长标记;年晚歌和杂歌句末末音在 1-4 拍区间内。因此,连山壮歌曲调唱在句末有加长时值的现象,构成曲调悠长、自由的风格特征。综上所述,连山壮歌多采用打破常规律动形态的混合交替拍子,切断节奏原型特有的律动和呼吸,表现出山歌“不规整、自由”的典型节拍节奏特征,并在句末末音处进行语言气息增长和拉宽句子结构,是毋庸置疑的山歌体风格。(五)规整的句法结构与多样的唱词特征1.句式结构独特。连山壮歌多以五句式、四句式为主,有少量六句式。其中五句式较多,共 12 首,占总曲目数的 60%,四句式 7 首,占总曲目数的 35%,六句式一首,占 5%。一般为单乐段曲调,但在坐歌堂的三首曲调中,呈现多乐段形式,用来对称性地安排歌伯、歌娇的问与答环节。2.词格多样。有七七七七七、三七三七七、七六七七八、七七七八八、六七七七九、六七七七七、三三三三三、六七七三七、七七七四七九种词格类型,其中以七七三七七、三七七七七、七七七三七、七七七七七为主,七七三七七居多,“七七三七七”词型也是连山壮歌最典型的词格形式,其他是在“七七三七七”基础上进行变化发展的词型,有时一首歌中可出现几种词数的排练。四句式结构也有三种词数:七三七七、七七七七、三七七七,其中以七七七七的词数为多,但以七三七七句式来体现当地民族特色。有时四句式在词数上还会产生变体:777+4(衬)7、777+3(衬)7。值得一提的是,四、五句式中词数为“三”的乐句,如“心欢畅、真有样、心务务”等,都为无实际意义之词、作转换词意之用,在规整的乐句中突然截断,加强了句式结构的动力性、恰到好处地抒发乐曲情感,显示出独特的艺术特点。3.音声韵脚独特,“一曲双韵”。连山壮歌用壮话演唱,只在壮族自治区传唱,口语化表达,有 25 个声母、75 个韵母、8 个声调,地域特征鲜明。壮歌“一曲双韵”,即同一首歌里有两个韵。五句式中,一般为第一、二、五句末字为同韵、平声,第三、四句末字为同韵、平声,如歌曲:“妹在一边弟一边,为齐两眼看青天,偶十几,怎得变得春燕子,滴声飞到妹身边”。6 116第一、二、五句都押“ian”韵,第三、四句押“i”韵。四句式中,一般是第一、二、四句末字同韵,如:“好鸳鸯,行过洞头洞尾香,好像深山清泉水,歌我吃着透心凉。”7 117还有另一种情况:一、三句末字同韵,第二、四句末字同韵。(六)连山壮歌的音乐本体及美感体现音乐的美感来源于音乐本体的结构与特性,同时也取决于音乐各要素之间的融合及产生的整体音乐美感。一般来说,民歌是一方水土的有声符号,是当地音乐文化的一张名片,具有强烈的地域性。通过音响辨别民歌的地域性,主要有几个要素:首先是地域的方言。方言是判断地域方位的首要因素,其中语音和语调是重中之重;其次是音乐的风格。风格来源于旋律特征,旋律的判别要素又来源于乐音构成、音阶旋法、节拍特性、节奏疏密等;再者,歌词的美感。民歌的劳动人民创作的歌曲,具有集体创作的即兴性与口语化特征,但都蕴含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对生活的讴歌。连山壮歌的演唱采用的是壮话,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