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阈限
王华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卷第期 年 月 阈限王华 摘要阈限是指一种社会文化结构介于两者之间的过渡性状态,具有反结构的特征。它首先由范热内普提出并经由维克多特纳发展,遂成为人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范热内普的“过渡仪式”中,阈限“过渡性”的根本特征被从整体性的角度进行了明确。从结构与“交融”共通互补的角度,阈限被维克多特纳赋予了反结构特征,即在社会结构和文化分类中无法被明确或安排,是时空和社会之外的存在。随着社会背景和学术语境的变迁,蕴含着过渡性、边缘性和永恒性等特征的阈限概念,进一步拓展了其适用性和解释力。关键词阈限;过渡礼仪;仪式过程;反结构;交融 作者简介王华,南京邮电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苏南京,邮编:。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现代人类学百余年来发展了许多内涵丰富且有启发性的学术概念,“阈限”便是其中一个,它的出现为人 类 学研究开 拓了新 的 空 间。自 范 热 内 普()以来,仪式研究迈进动态性的进程分析阶段,强调仪式的阶段性与体验性。维克多特纳()在此基础上发展了“阈限”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科学界对阈限的理解与应用也相应地发生了嬗变。一、从范热内普到维克多特纳从词源上看,人类学中的“阈限”()一词,可溯源至 世纪末的拉丁语 。该词意为门槛、通道;过梁、门楣。在英文中,它的意思是有间隙性的或者模棱两可的状态,表示从一个时空到另一时空的过渡状态,也表示一个处境的结束至另一个处境的开始之抽象进程。简单地理解,它表示的就是“期间”()。在中文里,“阈(限)”在 说 文 解 字 中 被 解 为“门 榍”,作“门坎、界限”之意。礼记玉藻亦有“宾入,不中门,不履阈”。同时,“阈(限)”也作“门廊”“通道”之意。曹植的 应诏中有“仰瞻城阈,俯惟阙庭”之句。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古代汉语中阈限的词意与英文近似,即表示“临界性或中介状态”之意,但在现代汉语中,“界限”的意思使用得更加普遍,故而更多地被用作“范围”之意。阈限一词首先来自心理学领域,用来标识在感官模式下可感知到的刺激程度,被称为“感知阈限”。年,心理学家勒温()借助阈限这个概念,开拓了心理学中关于生命空间的研究,从而揭示了个体心理从一种存在状态到另一种存在状态的转变过程。由于不确定性的过程通常会引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长江退捕渔民的生计替代与生活重构研究”(项目编号:)。参见 ,:(:,);,:(:,)王建民:维克多特纳与象征符号和仪式过程研究:写在 象征之林中文版出版之际,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第期,第页。,(:,)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年,第 页。陈戍国:礼记校注,长沙:岳麓书社,年,第 页。,(:,)起个体焦虑、恐慌和抑郁等精神失调症状,因此临床心理学的治疗主要围绕阈限中的心理变化而作良性调整。在人类学中,阈限是由以法语写作的比利时人类学家范热内普在 过渡礼仪()中提出的。在分析仪式时,他注意到仪式的过渡属性,进而为学界贡献了“过渡仪式模式”这一经典理论。他探讨了“过渡礼仪模式”(图),即分隔()边 缘()聚合()在仪式整体中的相关位置及其根本意义。图过渡仪式阶段示意图范热内普认为在许多文化中,过渡礼仪是一种用于应对“生命危机”的特殊仪式,具有将个体群体从一种社会地位或所处环境转移到另一种社会地位或环境的功能。对此,他提出了仪式过渡性的观点,即从诞生到死亡的生命转折过程中,仪式为人们提供了应对各种变化的文化方式。“每一个体总是共时性或历时性地被置于其社会之多个群体。为从一群体过渡到另一群体以便与其他个体结合,该个体必须从生至死,始终参与各种仪式”。其间,其要不断跨越一个个新的阈限。而且在范热内普看来,社会地位的过渡等于地域过渡,精神过渡也等于地域过渡,理由是特定群体之间本来就存在地域分隔的问题,一旦个体社会地位发生变化,那么个体的活动区域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同时还会伴随着精神的变化。如果认为过渡礼仪模式都是线性的,那么我们可能会忽略那些非线性的过渡仪式。尽管范热内普已经注意到这些现象,但并未就此深究,这恰恰给特纳 的“仪 式 过 程”研 究 留 出 了 相 当 的 空 间。年,特 纳 的 仪 式 过 程一 书()出版。其成就之一就是将过渡三阶段的模式从结构功能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并以一种过程的方式将它归入真正属于它的仪式阶段中,从而拓展了范热内普的观点。在这本书里,特纳认为“阈限或阈限人(门槛之外的人)的特征不可能是清晰的,因为这些情况和这些人员会从类别的网状结构中躲避或逃逸出去”。换言之,处于阈限中的个体在社会结构中缺乏相应的位置,或在文化分类中难以明确相应的特征。瑏瑠阈限的这一特征不仅确定了中间性()的重要意义,还解释了人类的阈限体验。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路,特纳重点解析了阈限阶段,从而加深了人们对“反结构”的理解。二、阈限与交融特纳阈限理论的思想来源于范热内普。他已经阐明所有的“过渡礼仪”皆存在三个鲜明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分离,表现为受礼者与原先处境分开隔离,即从社会结构或(和)文化形式中脱离出去的行为。第二个阶段是阈限阶段,标志着受礼者游走于两个世界之间,在地域上或精神上处于仪式进程的过渡阶段。此时受礼者的社会和文化的主体性特征模糊且不确定。第三个阶段是重新聚合,受礼者顺利通过了一系列仪式后回归原先的社会文化中。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双月刊 年第期瑏瑠 ,(:,),(:,)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研究评述,民族研究,年第期,第 页。张举文:重认“过渡礼仪”模式中的“边缘礼仪”,民间文化论坛,年第期,第 页。,():法阿诺尔德范热内普:过渡礼仪,张举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年,第 页。宋靖野:从仪式理论到社会理论:过渡礼仪的概念系谱,民间文化论坛,年第期,第 页。,:,:():英维多克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黄剑波、柳博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年,第 页。彭兆荣:仪式之翼与阈限之维,读书,年第 期,第 页。但值得注意的是,与受礼前的主体不同,重聚后的受礼者已经获得了崭新、明确的权利、义务、身份、地位等社会和文化中的类别和特质。同时,他们也被寄予了诸多期望,须履行与其位置相应的道德规范与社会行为。相较于范热内普的过渡仪式,特纳更关注等级、地位、财富等无差别的“交融”状态()(又译为“公共域”或“共态”)。他认为交融“就像某些稀有元素在大自然之中没有单质的存在形式,而只能以组成部分的形式在化合物中出现一样,交融也只能在与结构的关系之中为我们所把握”。所以,交融与结构不仅隐含着交互性的存在,而且存在着相互决定的关系。这是特纳研究仪式的理论逻辑,意在平等与不平等的社会组织之间寻求一个象征性的共通互补机制。事实上,阈限仅仅是交融的表现形式之一,正如他所言,“阈限并不是交融在文化上唯一的表达方式,在大多数社会中,还有别的表现方式”。如果要在现实社会中一一对应的话,那么大概有这些人处于阈限阶段:阈限中的受礼者,行踪隐秘且没有恒产、没有姓名的陌生人,以及处于社会底层边缘的弱者。由此可见,阈限带来了交融,但反之则不成立。阈限是 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关注的重点。阈限中的个体群体在社会结构和文化分类中的特征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无法被明确或被安排于某一社会位置,需要经过一定的仪式操弄之后才能解决。因此,在部落社会中,但凡出现这些个体、事物或状态时,举行通过仪式是迟早的事情。由于在现实社 会文化中“不 可 见”不 能 再 被 安 排(分类)或尚未被安排(分类),受礼者往往处于躲避或逃逸的边缘处境。他们“在没有财产、没有结构中的地位、没有特权、没有各种物质享受,有时甚至没有衣服的情况下生活”。从这里看,特纳提供了现实社会结构之外的一个没有组织结构、缺乏彼此差别的“公共域”。在这样的公共域里,仪式力量让阈限里的受礼者表现得卑微低下、顺服和沉默。他们往往要承受身体的折磨和心灵的考验。这被解释为人们接受一种来自超越人类力量的约束性警示,即便现场是由普通民众参与的仪式,但受礼者仍意识到超自然对象时刻提醒他在重返结构社会后,应当抵制不良诱惑,执行自己本该履行的职责。可见,阈限阶段的这种磨炼不仅赋予受礼者新身份,而且具有一定的警戒作用。这也意味着阈限能够有助于修复由结构中的等级、地位差异所引起的社会裂痕,并加强社会的团结和凝聚。从这一意义上讲,阈限实现了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共通与互补。有关阈限的主体类型和时间维度,详见表所示。表阈限的主体类型和时间维度时间个人群体社会时刻生命 中 的 突 发 事 件(死亡、离婚、疾病)个 人 仪 式 过 程(洗礼,女 性 的 仪 式 过程)成年仪式毕业典礼时间流逝的过渡(新年活动)影响整个社会的突发事件(侵 略、灾 害、瘟疫)并消除社会差异和等级制度狂欢节革命时期青春期或青少年等关键人生阶段在某些社会可能持续数周或数月的成年仪式团队旅行战争革命时代通过选择或分配而处于“社会之外”僧侣由于仪式过渡失败而导致的“危险”成为双胞胎(在某些社会中,双胞胎是永久的)宗教联谊会少数族裔社会少数派跨性别移民群体成员(介于新旧文化之间)生活在“正 常 结 构”的边缘,通常被认为既危险又神圣旷日持久的战争长期的政治不稳定长期的文化混乱在社会和政治结构中融入和再生产的阈限现代性的阈限值得注意的是,阈限概念还特别强调了边缘性的特征。在特纳所举的案例中,有些介于新旧地位转换之间的阈限阶段(社会之外、时间之外)正具王华阈限王建民:维克多特纳与象征符号和仪式过程研究:写在 象征之林中文版出版之际,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第期,第页。邵京:幕落幕起间:旅游与田野中的演员与观众,开放时代,年第 期,第 页。英维多克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黄剑波、柳博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年,第 、页。黄剑波、郑絮文:仪式过程、社会戏剧与维克多特纳的学术人生,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期,第 页。,:(:,)备了边缘性的性质。他认为边缘性能孕育具有激情、热烈、无辖制和非理性的思维,这将为人们创造象征、类比等与艺术、宗教有关的事物提供情智条件。另外,通过对现代艺术和休闲消费的呈现,特纳提出了“类阈限”()的概念,意指沉溺于脱离结构和身份束缚的活动中,它拒绝社会或文化上的强制性,不具有过渡性,也不诉求于个人危机的解决,而是具有可选择性。譬如参加一次团体旅游或一场摇滚音乐会,虽有阈限体验的特征,但又区别于阈限。如此,特纳将阈限直接推进到现代消费主义社会的研究前沿,为现代性的诊断开辟了一条理论化的道路。三、阈限研究的新观照鉴于阈限概念的重要价值,学术界对此给予了特别关注。在医学人类学中,阈限概念为医疗过程提供了一个有用的解释框架。例如,孕妇生产(阈限)阶段产妇的过程,被视为一种地位变化和亲子赋权的阈限经历。阈限概念也被用以诠释旅游、性别、灾难等不同主题。对旅游者的研究表明,阈限的体验不仅释放了现实时间、空间和社会的压力,而且有助于他们回归现实后认清自己的家庭角色和社会身份。在灾难研究中,由于灾难与仪式存在相似的共通感,阈限被用来理解灾民行动仪式化和神话化的反应。而跨性别主题的研究往往借助阈限来关注中间性及其赋权的问题。其实,就人类学研究本身而言,我们“处于阈限状态,与自己的文化分离,但又未融入当地人的文化”。瑏瑠这种介于融入当地和反思自身之间的阈限状态,往往令调查者产生认同上的混乱以及情绪上的波动。瑏瑡虽然阈限研究更多是来自人类学本身,但越来越多的其他学科也认识到它的强大解释力。譬如,在文化地理学的视野里,人烟稀少的海滩、河口和湿地等边缘地带,被诠释为充满阈限性的地理景观。瑏瑢而繁忙的港口、机场却是另一个特殊的阈限性区域,即为连接着城市和外面世界的中间地带。瑏瑣尽管阈限概念重点突出了“通过性”的属性,但也包含了“未竟过渡”的可能。对此,特纳提出了“阈限的制度化”瑏瑤()的观点,即受礼者停留在阈限阶段,未能重返社会文化之中。如果社会结构过于固化、严密、强大,那么现实中的个体可能会选择一种或长或短的“出世”的生活方式,以逃逸或躲避来自现实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