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云南
佤族
仪式
音乐
和谐
共生
模式
研究
宋文贤
157 在我国多民族区域,不同民族音乐艺术持续深层次交流与交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艺术家园建设的动力,各民族之间音乐文化和谐共存已经成为我国民族关系研究的重要向度。仪式音乐是民族音乐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我国少数民族仪式音乐在持续共存、互动过程中汇入中华民族共同体艺术家园,不同民族仪式音乐之间的关系也经历了一个从静态独立到动态互相尊重、多维交融格局的变化。云南少数民族众多,“多民族、多宗教和谐相处是云南文化的典型特征”1P35。本世纪以来,云南少数民族多元民族文化交互共生、互通共融、交流互鉴现象引起了学界极大关注。作为国家民族团结示范区与民族文化发展典型的云南,如何在云南少数民族仪式音乐和谐共生现象中,提取多元仪式音乐文化和谐共存因子,提炼云南各民族多元仪式音乐文化生成与共生模式,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经验借鉴,这些都是当代音乐研究课题的应有之义。佤族是云南世居少数民族,佤族民族仪式音乐收稿日期:2021-12-07基金项目:2022 年云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云南抗战音乐中的身份认同问题研究”(YB2022074);2019 年云南省教育厅一般项目“近现代多重语境下沧源佤族宗教音乐多元共生现象研究”(2019J0107)作者简介:宋文贤,女,天津人,云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民族音乐研究;王仲黎,男,湖南祁阳人,云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民族学、社会语言学研究。云南佤族仪式音乐和谐共生模式研究宋文贤1,王仲黎2(1.云南师范大学 音乐舞蹈学院,昆明 650000;2.云南大学 文学院,昆明 650091)摘要:多元仪式音乐和谐共生是云南佤族同其他民族和谐、团结民族关系在音乐范畴中的投射。民族迁徙、杂居形成的互嵌格局为佤族仪式音乐文化生成、交融提供了社会条件,“和而不同”思维模式是佤族多元仪式音乐和谐共生的心理基础,持续吸纳异质仪式音乐要素并将其整合于佤族民族文化是佤族多元仪式音乐和谐共生之根本。佤族多元仪式音乐构筑了佤族共同精神家园,其生成与演化模式契合了中华民族音乐“多元一体”特质。关键词:佤族;民族音乐;和谐共生;多元一体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583(2023)-0157-05Study on the Harmonious Symbiosis Model of Wa RitualMusic in YunnanSONG Wen-xian1,WANG Zhong-li2(School of Music and Dance,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 650000,China;2.College of Literature,Yunnan University,Kunming 650091,China)Theharmoniouscoexistenceofmultipleritualmusic isthe projection of theharmoniousand united ethnicrelationship betweenthe Waand otherin Yunnan in the music category.The inter-embedded pattern formed by ethnic migration andcohabitation provides social conditions for the form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Wa ritual music culture.The“harmony with difference”thinking mode is the psychological basis for the harmony of Wa s multi-ritual music.The continuous absorption of heterogeneous ritualmusic elements and their integration into Wa s culture is the basis for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Wa s multi-ritual music.The Wamultireligious music constructs the Wacommon spiritual home,and its generation and evolution model con-forms to the“pluralistic integration”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national music.Wa;ethnic music;harmonious symbiosis;diversity and integration第 25 卷第 2 期2023 年 4 月遵义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Zunyi Normal UniversityVol.25,No.1Apr.2023ethnic groupsethnic groupethnic groupethnic ethnic-158 第 25 卷第 2 期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3 年 4 月形态多样,种类丰富,多元仪式音乐构筑了佤族多样性音乐艺术。自 2019 年以来,笔者对云南佤族仪式音乐进行了长期调查,佤族多元仪式音乐之间既独立,又共存、交融,形成了佤族仪式音乐共生、交融独特音乐景观。本文着力于将云南佤族多元仪式音乐和谐共生现状还原为多元仪式音乐文化互动与交融关系,尝试在西南边疆这一特殊地理空间中,于佤族多样性仪式音乐的历史生成、演化与共时共生、交融模式中探求多元仪式音乐和谐动因与机制。一、佤族多元仪式音乐共存现状云南佤族多元仪式音乐和谐共生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佤族多元仪式音乐和谐共生主要表现为原生神圣性仪式音乐与次生性仪式音乐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和谐有序共存、交融。(一)佤族原始性仪式音乐新中国成立前,由于生产方式及经济文化十分落后,云南佤族大都处于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状态,地理环境的封闭、生计方式的落后与物质资源的匮乏使得佤族先民在同自然环境斗争的过程中对大自然产生了图腾崇拜的心理,形成了一套佤族认知物质世界、心理世界的独特原始思维及原生性信仰体系,鬼神、图腾信仰及万物有灵成为佤族原生性信仰的基本形式。在佤族原始思维逻辑体系中,人与自然神灵之间既对立又和谐,人要受支配自然万物的精灵与鬼神制约。为达成人与神灵和谐,人需要在祭祀仪式中通过语言、音乐等形式同神灵如创造万物的“木依吉”进行情感的沟通与交流,用祷告祈求神灵,用歌舞、吟唱取悦雷神、火神、辟地神等神灵,这些源于生活并内嵌于鬼神祭祀仪式的原生性仪式音乐,成为佤族仪式活动中祖先叙事与情感表达的媒介。在佤族原生性祭祀活动中,以佤语语言变体为媒介进行的讲述、演唱、吟诵等音乐行为,构成了佤族原生性宗教音乐的雏形。从音乐结构上看,佤族原生性仪式音乐在形态、节奏、调式、曲式等结构上相对简单,而正是这些特点让其保留了佤族早期仪式音乐原始、古朴的气息。不同于佤族传统口头讲述的原生性仪式音乐行为,佤族吟诵腔调在佤族口头语言的基础上增加了展演与叙述表演的旋律、节奏,形成了既富有韵律又富有语言节奏的文本唱作形式,祭祀活动中的“歌”“调”成了佤族原生性音乐雏形。例如,沧源、西盟等地佤族原生性音乐大都使用于仪式场域,如“猎头歌”“叫魂歌”“进木鼓歌”“镖牛歌”“摩巴调”等。2P9佤族原始性仪式的讲述、吟诵调、唱述、做鬼调等音乐行为根植于佤族原生性仪式活动,一些仪式活动中的神话或史诗吟诵、歌唱、演述构成了佤族原生性仪式音乐景观。新中国成立前,佤族所处的自然、社会环境封闭,佤族原生性仪式音乐形态较为古老、传统。在现代语境下,佤族原生性仪式音乐演化遵循了“娱神”与“娱人”的逻辑,呈现了原始仪式音乐风格多样性、创造性的特点。以沧源翁丁佤族司岗里神话唱作为例,司岗里神话是关于佤族起源的神话,在沧源、西盟等佤族聚居区,巫师(摩巴)在传统仪式中唱述司岗里神话成为佤族仪式音乐中独具特色的音乐景观。在佤族重大祭祀活动如建“大房子”“镖牛”等祭祀仪式过程中,摩巴以特有腔调(巫师调)唱述司岗里神话,从佤族最先起源于“山洞”“葫芦”里“出来”的历史记忆到佤族近况,以佤族线性历史叙事为主题的歌唱内容较为完整地向受众呈现了一部历史悠久的佤族史诗。虽然云南佤族各支系内部自称有别,且原生性音乐存在区域、风格差异,但在仪式语境里,原生性仪式音乐 司岗里 以共同的旋律、结构及唱述音乐行为遮蔽了因佤语方言、风格等差异形成的仪式音乐文化区隔,司岗里神话音乐唤起了佤族共同的历史记忆,以原生性仪式音乐的深层沟通与交流构筑起了佤族的精神家园。(二)佤族基督教仪式音乐云南佤族基督教仪式音乐的传入始于 1912 年左右,且多与境外基督教势力有关。3 P82云南佤族基督教仪式音乐的生成经历了少数民族原生性民族音乐与现代基督教仪式音乐接触、替换的过程。在二十世纪初期,基督教随着西方工业文明国家对亚洲农业文明国家的殖民侵略而传播到东南亚及我国境内佤族地区,基督教仪式音乐也随着基督教传播的需要而不断在佤族民歌基础上逐渐吸纳基督教音乐,甚至直接借用基督教音乐曲式和基督教音乐旋律。一些基督教传教士为了更好地在佤族地区传教,不仅为沧源、西盟佤族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佤族拼音文字,其在教堂所唱的唱诗班音乐也是传教士在民歌基础上加上简单的和声,形成了融合了基督教音乐元素的佤族基督教仪式音乐。这些基督教仪式音乐如 赞美诗 至今仍在云南佤族信教群众中传唱。在今西盟、沧源、澜沧等地一些信仰基督教的佤族村落,如沧源县的永和村、澜沧金河村等传 159 统佤族村落,一到周末,信众就聚集到教堂,在牧师主持下做礼拜,用佤族语言唱诵基督教经文和 赞美诗。佤族基督教仪式音乐主要用于仪式场域,这些在音乐形态上具有显著异质特点的仪式音乐在经过佤族基督教传教士尤其是熟谙佤族民族音乐本土知识分子创、编、改后,融入了大量佤族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实现了佤族基督教仪式音乐民族化、本土化,在长期互动中交汇、融合成中国特色佤族基督教的中国化仪式音乐,形成了当代云南佤族既有民族音乐特色又有现代音乐特色的佤族化基督教仪式音乐。(三)佤族南传佛教仪式音乐云南佤族南传佛教仪式音乐始于 19 世纪末,至今约 120 年左右的时间。2 P4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傣族所信仰的南传佛教仪式音乐文化对周边其他民族产生了持续、广泛且深远的影响,共同的经济生活、资源共享加速了地处西南这一特殊地理空间中不同民族音乐文化之间接触与交流。近代以来,云南佤族与周边傣族之间音乐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佤族仪式音乐也相应呈现出共存、交融特点。其中,仪式音乐的转换就是一个特殊案例。在临沧,部分信仰南传佛教的佤族,其仪式音乐因宗教信仰转变而转用以巴利文吟诵为核心的南传佛教仪式音乐,但其原生性仪式音乐仍以民族音乐底层形式保留。在临沧信仰南传佛教佤族信众仪式音乐中,多元仪式音乐分处于佤族多层次音乐认同层级,以南传佛教巴利语为载体的吟诵、祝祷调从边缘层次向佤族核心层次转移。例如,在沧源县佤族各缅寺用巴利语吟诵或念诵的 巴利弄阿罗汉经。不论是吟诵或念诵还是唱诵,沧源佤族仪式音乐套曲在声腔、节奏、调式及吟唱、歌唱内容上均呈现出了浓厚的南传佛教仪式音乐特征。二、云南佤族多元仪式音乐共生动因云南佤族多元仪式音乐共时格局的生成是多元民族互嵌、经济资源共享、民族平等以及佤族包容开放思维模式等因素共同驱动的结果。(一)交错杂居:佤族多元仪式音乐生成环境云南佤族主要分布于西南边疆这一历史形成的文化地理空间中,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插花状分布所形成的民族互嵌格局,为不同民族资源共享、经济往来、文化交流、共生奠定了坚实社会基础。由于西南多民族地区各民族所处地理环境差异,不同民族在生产方式、生计方式上既存在差异性又存在互补性,生活在坝区的傣族、汉族与聚居于山区的佤族、哈尼族等山地民族由于经济生活差异与资源共享需求推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