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应用型本科院校劳动教育和创业教育融合路径研究_王丽萍.pdf
下载文档

ID:2725743

大小:1.04MB

页数:4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0-1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应用 本科 院校 劳动教育 创业 教育 融合 路径 研究 王丽萍
2023 年 2 月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Animal Husbandry and Economy(总第 36 卷第 198 期)收稿日期:2022-11-21作者简介:王丽萍(1980),女,山东禹城人,郑州经贸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副教授,硕士。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就业创业指导类)(编号:2021SJGLX1038);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立项项目(编号:jg2252)。高等教育与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劳动教育和创业教育融合路径研究王丽萍郑州经贸学院 创新创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摘要: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协同育人是新时期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劳动人才的重要途径。但现实中应用型本科院校仍存在诸如参与主体劳创意识不强、制度不健全、课程体系不完善、资源共享效率低等诸多问题。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内在价值一致、教育目标高度相似,尤其在注重创新、实践、培养创新创业精神等方面具有同一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路径是:树立劳创融合的育人理念;建立科学系统的劳创融合育人机制;构建完善合理的劳创融合课程体系;搭建高效完备的劳创融合育人资源共享平台。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劳动教育;创业教育;融合路径doi:10.3969/j.issn.2096-2452.2023.01.016中图分类号:G711;G71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2452(2023)01-0085-04早在 2015 年 7 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少工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通过劳动教育培养他们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为他们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1。2020 年 3 月 20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就业创业能力”2。将学生群体扩大至大学生,从小学至大学全覆盖劳动教育,充分展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由此也看出,劳动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是高校双创教育教学工作的新方向。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劳动教育与创业教育之间的逻辑关系1.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价值一致辞海中对“劳动”的释义有三层:一是指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比如体力劳动,脑力劳动;二是专指体力劳动,比如劳动锻炼;三是指进行体力劳动。“创业”是开创建立基业、事业。从“创业”的定义上可以看出,创业不单单指创办企业或创建某个组织,还有更为广阔的“创新”“创造”“开创”之意,即大学生即便从事某个岗位的工作,也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或技术创新或创造新的价值。从本质上来看,“劳动”与“创业”的内在价值是58应用型本科院校劳动教育和创业教育融合路径研究一致的,均为通过身体力行为国家、社会和个人创造财富和价值。劳动离不开创新和创造,否则就是机械地重复;创造也不能离开劳动,否则就是纸上谈兵。“创业”为“道”,即战略、策略或方向;“劳动”为“术”,即战术、方法或手段,以“劳动”的具体方式来实现“创业”的根本目标。新时代劳动教育需要在传统劳动教育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362。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劳动教育不单纯只是传统的体力劳动,更多地表现为除了日常生活劳动以外,为大学生们创造参与社会、企业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劳动观和源源不断的创新力。2.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高度相似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特色体现在“应用”和“技能”,以培养符合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创新型人才为己任,因此,在培养目标和方向上,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新时期地方区域经济和各个行业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从“教”和“学”中均应体现出“应用”和“技能”。劳动教育与创业教育在达成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目标方面具有高度同一性,具体体现在:一是注重创新。新时代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瞬息万变,大学生需要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诸多风险挑战。二是注重实践。劳动教育和创业教育均注重社会实践,二者在实践中相辅相成,互为补充,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三是注重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大学生在参与劳动、自主创业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有利于培养不怕困难、团结合作、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劳动教育和创业教育融合面临的困境1.劳创融合意识有待加强参与劳创融合的主体不仅包括高校,还包括社会、企业、政府和家庭等推动双创教育的主要合作群体,其中,高校内的参与主体不仅包括高校教师和大学生,还包括高校高层领导、双创部门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而在具体融合过程中不仅是高校,还有社会、企业、政府和家庭,无论对劳动教育还是创新创业教育均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比如,部分院校将劳动教育单一化为“体力劳动”364,简单地将体力劳动作为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甚至有些学校认为劳动教育就是让学生打扫教室和校园,忽视了劳动教育应该与时俱进,应该被赋予“创新”“创造”等更新的含义。2.劳创融合机制有待健全“劳创融合”的理念虽然已经提出近三年时间,但是目前对于劳创融合的研究还多存在于理论方面,劳创融合的实践研究略显不足。因此,涉及劳创融合的机制通常表现在管理部门和制度内容两个方面尚未健全。管理部门方面,“有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教务部门牵头,劳动教育是后勤部门牵头;有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学工部门牵头,劳动教育是教务部门牵头等”4,多头管理会造成权责不清、相互推诿、利益归属不明等弊端,也会带来劳创教育不能真正有机融合而流于形式。制度内容方面,“从制度层面推进协同育人机制体制建设的力度不够,相关考核激励机制尚不完善,不能量化考核授课教师协 同育人成效 和学 生 综 合 素 养 达成”4,制度方面的不健全,难以调动教师与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劳创融合的质量。3.劳创融合的课程体系有待完善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劳创融合课程体系还处在起步阶段,“普遍存在着课程内容单一、课程教学趋于理论、课堂教学时间明显不足等情况,甚至有些院校以讲座、比赛等形式代替价值引导”5。一方面是因为劳创融合理念形成时间尚短,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时间过程。另一方面是因为劳创课程资源的整合力度不足,有些高校将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融入部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教学环节中,但是由于老师们对劳创教育内容的融合还显得过于生硬和说教,导致学生的参与感不强。4.劳创融合的资源共享平台有待建设由于现阶段应用型本科院校存在一定的现实问题,比如教育教学资金有限,实践教学配套设施短缺,师资和场地投入不足等,“导致劳动教育与创 新 创 业 教 育 融 合 育 人 的 资 源 配 置 效 率 偏低”6。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校内劳创教学育人效率较低。首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教师在开展劳动教学活动时,无法有效地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融入,致使劳创融合育人效率不高;其次创新创业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也欠缺将劳动教育资源融入的意识,导致大量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资源不能很好融合,降低了劳创共同育人的效率。其二,校外劳创实践育人效率不高。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校外实习基地在劳创融合协同育人方面有着68应用型本科院校劳动教育和创业教育融合路径研究较高的优势,但各高校在建设校外基地时往往缺乏“资源共享”理念,“各自为战”现象严重,导致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重复建设或闲置浪费。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劳动教育和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路径1.树立劳创融合的育人理念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劳动教育传授知识技能的工具性价值引领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同时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体现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有机结合,扩宽了劳动教育的边界,因此,将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才能更好地协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劳创协同融合育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高校、社会、企业、政府、家庭等全方位共同协作。上到政府、社会,下到高校、企业、家庭应该树立持续向社会输送创新型劳动者的育人理念,营造全社会崇尚劳动、尊重创新的新风尚,促进全社会确立协同育人的价值认同,这是开展劳创融合的先决条件。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将大学生劳动创新意识培养与劳动创造能力提升作为主要培养目标之一,细化具体知识、能力、素质指标,将塑造和提升大学生劳动创新意识和劳动创造能力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作为社会和家庭,需要与高校、政府协同营造“劳创至上”的社会文化氛围。发达国家的民族文化和家庭教育均鼓励学生独立、自由、创业、实干,而我国的社会文化与家庭教育多崇尚“稳定”,网络上流传一句话“宇宙的尽头是编制”,被许多大学生视为终极奋斗目标,这不利于国家、社会劳创融合氛围的营造。作为企业,应该主动与高校、政府建立产学研一体中心、创业孵化园等机构,为高校和大学生创业主体提供场地、信息、技术、项目指导、管理等方面的支持。作为政府,应继续在资金、场地、政策、立法等方面给予高校和大学生创业支持,加强创业指导专项服务,健全持续化信息服务制度、完善创业培训政策、加大创业项目引导等。综上所述,一个社会劳创融合文化的建立,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家庭等多种要素共同协作。2.建立科学系统的劳创融合育人机制建立科学系统的劳创融合育人机制,对于劳创健康融合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从管理部门和制度内容两个方面来建立机制。管理部门方面,建议建立更加完善的管理组织体系,可以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校领导担任组长,教学、科研、人事、财务、学生、团委等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有条件的高校应单独成立双创中心或双创学院,总体推进和统筹协调劳创融合工作的开展。制度内容方面,包括师资制度、学生制度和保障性制度等。其中,师资制度,包括师资培养、教师激励和考核评价等制度。师资培养制度,可以通过劳创专项研修、定期培训交流等方式,强化教师劳动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的能力,培育教师指导学生劳动创业的胜任力。教师激励制度,建议把教师参与指导大学生劳动、创业和实践成效纳入职称评审、评奖评优、绩效分配等环节,以吸引更多优秀教师从事劳动和创业指导。考核评价制度,建议将教师参与劳动和创业的教学、指导工作质量评价纳入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内,并列出具体考核细则和量化指标,设立激励机制,以调动教师参与劳创融合教学的积极性。学生制度,包括对学生劳动创业的支持政策、学分认定、评价机制和弹性学制。可以设立劳动创业休学制度,劳动创业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劳动创业专业人才培养制度等;探索设立学生灵活学分制度,可以将开展创新实验、社会劳动实践、发表学术论文、取得发明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成果折算为学分;尝试实行大学生弹性学制,在现有学制基础上扩宽学生修读学业年限,可以允许大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参与社会劳动和创新创业活动等,将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作为重要的结业指标,进而提升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保障性制度,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建立一套组织、资金、场地、项目、技术、人员等保障的机制,形成一个全局统筹的局面。3.构建完善合理的劳创融合课程体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曾经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4+1”五个“起来”的要求,即“严起来、难起来、实起来、忙起来和提起来”,这五个“起来”的要求与劳创教育的价值理念密切相关,要实现这个要求则必须通过“课程”这一重要载体。新时期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将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机地融入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中,遵循 OBE 成果导向理念,通过构建完善合理的劳创融合课程体系使学生“严起来、难起来、实起来、忙起来和提起来”。劳创融合的课程体系包括理论基础课程体系和课外实践活动体系。理论基础课程体系一般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创新创业基础课、专创融合课程、78应用型本科院校劳动教育和创业教育融合路径研究劳动教育课程等;课外实践活动体系形式多样,可以包括非正式课堂、第二课堂、实践课堂、专业社团、创新创业竞赛等。劳创融合课程有别于传统课程,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实践性,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一种体验性的学习。在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