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运用
推拿
健脾通腹方
治疗
小儿
脾胃
经验
徐亚静
2023年2月第29卷第2期February.2023 Vol.29 No.2脾胃病是儿科临床的常见病。从西医角度来看,“脾胃”为人体的消化系统,有摄取营养、促进消化吸收、排泄废物的功能;功能失常易引起胃肠道症状,如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便秘、功能性腹泻等1。从中医角度来看,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失常易导致厌食、腹胀、便秘、腹痛等2。目前西医临床多对症用药,儿童对药物敏感性及个体差异不同,对药物及其剂量的精准把控,以及确保安全有效难度较高。小儿推拿作为中医外治法,治疗此类疾病疗效显著。小儿推拿可以调节胃肠蠕动,增强胃肠消化和吸收治疗腹泻、便秘。此外,小儿推拿能够促进食欲及食量恢复,治疗厌食,并能提高脾胃病临床治疗的有效率、患儿的舒适度3-4。于天源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市教学名师,从事推拿临床、教学工作三十余年,学验俱丰。于天源教授临床总结出一组“健脾通腹方”治疗儿童脾胃疾病。笔者有幸随师跟诊学习,受益颇多。现将于天源教授运用本方治疗小儿脾胃病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1健脾为主先引领小儿具有“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万氏家藏育婴秘诀 五脏证治总论4曰:“儿之初生,饮食者乳耳,水谷未入,脾未用事,其气尚弱,乳食易伤,故曰不足。”小儿生长迅速,机体需大量的营养补充,而小儿脏腑形气未充,脾胃运化功能有限,脾虚失运,气血生化乏源,易于功能失常,故治疗时需以健脾为主,达到“强后天之本,壮气血生化之源”的目的5。于天源教授临证时常通过点按中府、下推任脉、摩腹等手法配合腹部中脘、梁门、天枢及脾俞、胃俞的运用,达健脾和胃、纳运相得的效果。具体操作顺序如下。1.1点按中府调气机中府为肺之募穴,可调三脏以健脾胃,常用于治疗嗳气、腹胀等疾病。依据有3个方面:第一,肺经循行,“起于中焦,环循胃口”,可调肺胃二脏;第二,中府为手足太阴之会,脏腑之气汇聚于此,可调肺脾二脏;第三,中府为募穴,是肺之气输注于胸部的穴位,肺主一身之气,首先点按中府同调三脏气机以达健脾胃之意。正如 备急千金要方 卷十八6所云:“气满食不下,灸肺募五十壮。”临床实践表明,点按中府调理气机,治疗腹胀效果满意,故点按中府以调理肺脾胃功能及气机。具体操作:患儿取坐位或仰卧位。医生站于患儿一侧,一手示指、中指并拢点按中府穴,以补为主。频率:100次/min,时间:13 min。力度:点与按、轻与重交替。层次:肌肉层。使患者逐渐放松、平静,便于接受手法治疗。1.2下推任脉理中焦任脉为阴脉之海,可调三焦以理中焦于天源运用推拿“健脾通腹方”治疗小儿脾胃病经验*徐亚静1,刘志凤2,于天源1,3,王厚融1,张英琦1,焦谊1,刘迪1,4,官乾1(1.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北京102488;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100007;3.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名师工作坊,北京100029;4.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100078)摘要总结于天源运用推拿“健脾通腹方”治疗小儿脾胃病经验。于天源认为脾胃病多因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肠腑气机不利所致,治疗时需顺应脾胃肠腑的生理特性以调整其功能。小儿推拿能调节胃肠活动,促进胃肠动力,改善脾胃功能,具有健脾、助运的作用。于天源临证时运用“健脾通腹方”。其中健脾包括点按中府,下推任脉,顺时摩腹,环揉中脘、天枢、梁门及点揉脾俞、胃俞的手法;通腹包括推揉支沟,摩提神阙,点按大横、天枢,指拨肚角,掌揉小腹,环推结肠及下推七节骨。本方遵循健脾为主、通腹为要的治疗原则,契合疾病本质,以推为药,治疗小儿脾胃病,临床疗效显著。关键词脾胃病;小儿推拿;健脾通腹方;于天源;名医经验中图分类号R249.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951X(2023)02-0214-04DOI:10.13862/43-1446/r.2023.02.043引用:徐亚静,刘志凤,于天源,王厚融,张英琦,焦谊,刘迪,官乾.于天源运用推拿“健脾通腹方”治疗小儿脾胃病经验J.中医药导报,2023,29(2):214-217.*基金项目:北京市教学名师项目(010121202);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名师工作坊项目(MSF1813)通信作者:于天源,E-mail:2142023年2月第29卷第2期February.2023 Vol.29 No.2气机,常用于治疗胃痛、呕吐、肠鸣等脾胃疾病。取其依据为:任脉与肾经交会,通行原气、温经散寒,循腹而上,行径中焦。任脉交足太阴之会穴为下脘,交足阳明之会穴为上脘和腑会中脘。脾胃居中焦,故推任脉有健脾和胃理气之功。任脉循于胸中,宗气聚于胸中,故有理气宽胸、宣通上焦之效7。因此,自上而下推任脉可调理上、中、下三焦之气机,达健脾助运、和胃降气之效。具体操作:患儿取仰卧位。医生坐于患儿右侧,以右手掌根从上脘穴单方向向下直推至耻骨联合上缘,以补为主。频率:1015次/min。时间:13 min。力度:用力均匀,手法流畅,不可有滞涩感。层次:胃肠。治疗过程中与患儿沟通,以助其调整呼吸,放松腹部肌肉。1.3摩腹健脾调胃肠顺时针摩腹可健脾调胃肠,常用于治疗腹胀、腹痛、便秘等病。理瀹骈文 脏腑8记载:“后天之本在脾,调中者摩腹。”腹是“百病之根”,须“以动化静”。摩腹能通和上下,分理阴阳,去旧生新,充实五脏,祛外感诸邪,消内生百病9。厘正按摩要术 立法10载:“摩腹,用掌心团摩满腹上,治伤乳食。”现代研究11表明,腹部推拿可改善胃肠壁内微血管及淋巴功能,缓解肠腔痉挛,减轻内脏反射痛和牵引痛,以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于天源教授临床实践表明,摩腹既能健脾和胃调气机,治疗腹胀,又能促进代谢助通便,治疗便秘。摩腹过程中患儿常有排气,次日常有黏腻便排出。具体操作:患儿取仰卧位。医生坐于患儿右侧,以右手掌置于腹部顺时针节律性抚摸,先做胃脘部(左上腹),再到上腹部、肚脐、小腹部。摩至小腹时调为推法,依肠道走形分为3步:一从右下腹推至右上腹,成环形迂至右下腹;二从右上腹推至左上腹,成环形迂至右上腹;三从左上腹推至左下腹,成环形迂至左上腹,最后再重新依次摩腹,闻及肠鸣音最佳,补中有泻,寓泻于补。次数:1015次/步。时间:1015 min。力度:用力宜轻不宜重。层次:胃肠。与患儿沟通,使其腹部肌肉放松。1.4环揉三穴健脾胃中脘、天枢、梁门三穴均可调理脾胃,健脾助运,常用于治疗胃痛、积滞、腹胀等疾病。幼科推拿秘书 卷三12载:“揉中脘左右揉,则积滞食闷,即消化矣。”针灸甲乙经 卷九13曰:“腹中积气结痛,梁门主之。”天枢穴邻近脾胃,脾胃通利三焦,针刺可调理脾胃14。于天源教授常运用点、揉、拨、振等手法,手法、穴位交替使用,患儿更易接受变换,或至少有一种手法是患儿喜欢和接受的。法虽不同,疗效相同。具体操作:患儿取仰卧位。医生坐于患儿右侧,第一步以右手示指、中指及无名指分别置于中脘和梁门穴点揉。第二步将双手拇指置于两侧天枢穴,其余手指辅助拇指点揉。第三步待其放松后,示指、中指并拢,指腹分别贴于三穴皮肤向下用力,做快速并与皮肤呈环形立体的揉,再用指端做连续、快速的上下颤动,补中有泻,寓泻于补。频率:200次/min。时间:13 min。力度:用力均匀、幅度适中。层次:胃肠。分散患儿注意力,缓解紧张不适感。1.5点脾胃重胸腰段脾俞、胃俞为脾胃之背俞穴,常用于治疗腹胀、腹泻、胃脘痛等脾胃肠腑病症。取其之意有二:第一,从解剖位置看,脾胃俞居下胸段,与脾胃两脏相对应,可调理脾胃;第二,背俞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部,刺激相应俞穴可调整对应的脏腑功能15。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在胸背部下胸腰段,均可治疗脾胃疾病。又因小儿在治疗时或多动,或调皮,或哭闹,故临床推拿时要充分运用便于操作的膀胱经背部腧穴分区域治疗,重在下胸段、胸腰段穴位的使用。具体操作:患儿取俯卧位。医生站于患儿右侧,以双手拇指指腹置于背部两侧脾俞、胃俞点揉,以补为主。频率:200次/min。时间:每穴13 min。力度:以患儿局部有酸麻胀痛感效果较好。层次:肌肉层。2通腹为要治则明六腑通降有常,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而通降失常,会引起腹胀、便秘、腹痛等疾病。素问 五脏别论篇16载:“六腑传化物而不藏”,即“六腑以通为用”。类证治裁内景综要17云:“六腑传化不藏,实而不能满,故以通为补焉。”对于六腑不通、腹部气滞、腹胀便秘等症状,无论虚实,均以通腹为治疗原则。以支沟、神阙、大横、天枢、肚角等穴位结合掌揉小腹、环推结肠、推下七节手法,达理气止痛、通腹亦通便之效。具体操作顺序如下。2.1推揉支沟助通便推揉支沟调畅气机以助排便,常用于治疗便秘。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18云:“大便闭塞不能通,照海分明在足中,更把支沟来泻动,方知医士有神功。”支沟穴可宣通三焦气机,使原气通行三焦,脏腑气机条畅,助大肠传导糟粕,则排便通畅19。于天源教授临床实践用推揉支沟治疗便秘,常得佳效。具体操作:患儿取仰卧位。医生坐于患儿右侧,用拇指着力于支沟穴,沿支沟穴向近心端进行单方向直线推动;再用指端着力于支沟穴,做轻柔缓和的环旋揉动,以泻为主。时间:每手法13 min。力度:2种手法交替使用或边推边揉,力量适中,以作用力深透入穴位为度,即患儿能感受到局部酸胀感。2.2摩提神阙候中气神阙内候中气,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其常用于治疗腹痛、腹胀等。取其依据有二:第一,脐的形态学实质为筋膜,包绕各种器官、组织,受到刺激时,通过与全身的神经、血管、腹腔脏器相连发挥作用,维持人体内环境稳态20;第二,脐左候肝,上候心,右候肺,下候肾,脐居中,内候脾胃之气,全身气机协调有赖于脾胃升降有序21。脐为人体“黄金点”,是机体最佳的调整点22。因此,摩提神阙可促进胃肠蠕动,调畅脾胃气机。具体操作:患儿取仰卧位。医生坐于患儿右侧,先用中指摩肚脐,待患儿腹部放松后,再用拇指、示指、中指捏住肚脐边缘边提捏边抖动,泻中有补,寓补于泻。时间:13 min。力度:以摩提至脐部皮肤微红,小腹内有微微发热感为度。层次:腹部深处。可注意观察患儿是否有蜷腿反应。2.3点按二穴调腑气大横、天枢通腑气以助排便,常用于治疗胃痛、便秘。取其依据有三:第一,从经脉络属看,大横、天枢穴分别在脾胃二经之上,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为胃行其津液,共同完成消化、吸收2152023年2月第29卷第2期February.2023 Vol.29 No.2和精微物质的输布;第二,从生理特性来看,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两者燥湿相济,阴阳相合,脾胃运化、气机升降功能得以正常运转;第三,根据解剖位置可知,二穴均在腹部,有调理胃肠之效。天枢为大肠募穴,能疏调大肠、理气消滞,与大横共调大肠腑气,腑气通则大肠传导功能恢复正常。于天源教授临床实践发现,点按大横、天枢有助于促进大肠传导功能,治疗便秘疗效显著。具体操作:患儿取仰卧位。医生坐于患儿右侧,以双手拇指分别置于天枢、大横穴,瞬间用力点击穴位,也可持续点按,以泻为主。时间:13 min。层次:胃肠。2.4指拨肚角疗腹痛指拨肚角是止腹痛的良法。肚角穴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腹痛、泄泻,特别是寒痛、伤食23。厘正按摩要术 立法 云:“按肚角。肚角在脐之旁。用右手掌心按之,治腹痛,亦止泄泻。”于天源教授临床实践发现寒痛患儿右侧腹部易有硬感,以此手法治疗,常获良效。具体操作:患儿取仰卧位。医生站于患儿右侧,以双手拇指螺纹面置于肚角,用上肢带动拇指,垂直于肌腱、肌腹、条索往返推动,泻中有补,寓补于泻。时间:13 min。力度:刺激性较强,力量不宜过大。层次:胃肠。治疗过程中要转移患儿注意力,缓解疼痛不适,为防止患儿哭闹影响手法进行,可在治疗结束时应用此法。2.5掌揉小腹暖下元掌揉小腹取温阳止痛之意,常用于治疗小腹冷痛、泄泻。掌揉小腹可增加腹部肌肉和肠平滑肌的血流量,增加胃肠内壁肌肉张力,使胃肠分泌功能活跃,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且该操作能刺激局部神经末梢,通过神经传导促进神经和免疫功能,增强免疫力和抗病能力24。于天源教授临床实践发现,小儿常脾胃虚寒薄弱,加之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易出现腹痛、泄泻。揉小腹可以温阳助运,散寒理气止痛。具体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