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区域
结构
探索
十六
战略
价值
Vol.37 No.1Feb.2023第 37 卷第 1期2023 年 2 月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anxi Dat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收稿日期:2022-08-16作者简介:卜凡(1992-),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人,博士后,研究方向:历史地理。由区域结构探索“幽云十六州”战略价值卜凡(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 100048)摘要:“幽云十六州”并入契丹政权版图是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北方政治地理格局演变的重要事件。结合自然地理与唐末至五代的区划沿革,“幽云十六州”当由卢龙军和代北地两大部分组成,又可以细分为六个区域。从各区域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民族特征,及契丹与后唐等政权在各区域的博弈情况可以看出“幽云十六州”在军事、经济、政治等方面具有战略价值。关键词:“幽云十六州”;契丹;区域结构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4-0882.2023.01.013“幽云十六州”是后唐清泰三年(936年)石敬瑭约定割让给契丹,并于后晋天福三年(938年)正式纳入契丹版图1(P44-45)的地区。“幽云十六州”并入契丹的历史事件,对后晋以后华北政治地理格局造成了重要影响,五代以来的历代学者对“幽云十六州”都有一定关注,较重要的有宋代王应麟 石晋十六州考,2(P416-419)明末顾祖禹 历代州域形势3(P276-277)、清代全祖望 燕云失地考等。现代学者对于“幽云十六州”的讨论和研究较多,5但对其内部区域结构的考察与这一地区战略价值的具体分析仍显不足,或有待深入讨论。而“幽云十六州”是由具有不同自然环境和区划的、各具特色的地区组成的整体,因此本文拟就这一区域的内部结构进行分析,以再度探析“幽云十六州”的战略价值。关于石敬瑭所割让的十六州区域,相关史料的表述不尽相同:旧五代史晋高祖纪 作“雁门已北及幽州之地”,6(P989)同书 外国列传 则作“幽州管内及新、武、云、应、朔州之地”;6(P1833)五代会要 作“雁门已北,及幽州所属县”;7(P459)新五代史 四夷附录 则作“雁门以北幽州节度管内,合一十六州”;8(P894)资治通鉴 作“卢龙一道及雁门关以北诸州”;9(P9146)辽史 地理志 南京道作“幽州等十六州”,1(P493-494)西京道则作“山前、代北地”。1(P506)按照以上文献,“幽云十六州”主要由“幽州管内”和“雁门以北地”两部分组成。图1 后唐末“幽云十六州”示意图一、幽州管内“幽州管内”,又作“卢龙道”、“山前地”,指以幽州为治所的卢龙节度使辖区。中唐以后,卢龙节度使辖幽、蓟、涿、瀛、莫、檀、营、平、妫等九州地,辖区稳定了近百年,其中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曾一度析卢龙军为三部分,旋恢复旧境。10(P1831-1860)唐末以后,卢龙军区划变化较大,唐光启年间(885888年)析妫州地置新、儒、武等三州,11(P562-563)12(P219)唐末五代初又置顺州;后唐同光元年(923年)正月,平州被契丹攻占,1(P18)(P486)营州被契丹攻占的时间应不晚于此时。同光二年(924年),又析新、妫、儒、武等四州置威塞军节度使。6(P438-439)故后唐末,卢龙节度使辖幽、蓟、瀛、莫、涿、檀、顺等七州。其中,卢龙军南部的瓦桥、益津、淤口等三关倚拒马河、易水为塞,控扼南北交通,三关南侧则是白洋淀文安洼东西带状洼地,13(P409)瓦桥关以南地区被称为“关南”。6(P1581)9(P9311)据此可将卢龙军分为以下两部分。文章编号:1674-0882(2023)01-0059-06 592023年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一)卢龙军北部区域幽、蓟、涿、檀、顺等五州的辖境位于河北平原北部及燕山山脉南缘,北倚燕山山脉,东北与平州接界,东临渤海,西靠太行山、军都山,位于唐宋时期拒马河一线以北,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平原区域。其中,幽州自先秦以来即是河北平原北部的区域中心,中唐以后,契丹、奚等族朝贡于唐,派部分使者入长安,其余多留在幽州,14(P5356)因此幽州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曾对契丹产生过重要影响。辽史 载:“(古幽州)利鱼、盐,其畜马、牛、豕,其谷黍、稷、稻。”1(P493)契丹国志 载,耶律倍曾“令人赉金宝私入幽州市书,载以自随,凡数万卷,置书堂于医巫闾山上,匾曰望海堂。”15(P172)9、10世纪之交,契丹在耶律阿保机的统治下逐渐强大,并趁机频繁袭扰卢龙军,企图夺取幽州。卢龙节度使刘仁恭多次击败契丹的进犯,并常年焚烧近塞秋草,以防契丹入侵,遏制了契丹向卢龙军的扩张。6(P1827)但在刘守光囚禁其父刘仁恭自立后,急于称帝,同河北诸藩镇关系紧张,无暇北顾,契丹趁机在晋王天祐八年(911年)夺取平州,6(P1805)但为时不长。李存勖攻燕时,刘守光还曾向契丹求援。6(P1805)李存勖灭燕后,部将周德威治卢龙军无方,丢失唐代渝关险隘,契丹逐渐深入到卢龙军东部的营、平二州。9(P8812-8814)天祐十四年(917年)三月至八月,契丹军围攻幽州近二百日,因李存勖派李嗣源等人援救方得以解围,6(P389-390)这是幽州在五代初期所受最严重的一次威胁。契丹神册六年(921年)十月,新州防御使王郁投降契丹,引契丹军攻入居庸关;十一月契丹军占领古北口,随后攻取檀、顺、涿等州,次年四月又攻占蓟州。1(P17)尽管此后卢龙军州县多半被晋军收复,但因古北口的丢失使卢龙军北门洞开,经常受到契丹侵扰。后唐同光元年(923年)正月,契丹夺取平州,卢龙军失去滦河三角洲地带,东、北两面都受到来自契丹的威胁。又因王都、卢文进等人招诱契丹军入侵河北,入侵时“每过瀛、涿”,16(P602)几乎遍及卢龙军全境,还曾一度到达镇州。6(P430)后唐同光四年(926年)庄宗被杀、明宗夺位的内乱发生后,耶律阿保机又公然向出使契丹的后唐供奉官姚坤索要幽州、镇州等地,因阿保机不久去世而未果。后唐明宗时,河北局势较为稳定,天成元年(926年),原先逃入契丹的卢文进率部附后唐;6(P511-512)天成三年(928年),后唐镇压了义武节度使王都串通契丹而发动的叛乱,契丹派出的援军则损失惨重;6(P732-733)同年闰八月,契丹平州刺史张希崇也率众附后唐。6(P541)同时,幽州节度使赵德钧筑新良乡、三河等城,增强防御力量,也有效遏制了契丹的南侵。到长兴三年(932年)十月,契丹因暂时在卢龙军无机可乘,便将进攻重心转移到代北。9(P9077)(二)“关南”地区“关南”地区位于河北平原中部,北面与卢龙军大部为邻,东面跨御河、临渤海,南面有胡芦河(漳河下游)、御河,西面有滹沱、滱水等河与淀泊,17(P1342、1347-1348、1364-1365、1367)可以“阻水自固”,9(P9272)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平原区域,行政区划包括瀛、莫二州,瓦桥、益津、淤口等三关周边地区,以及幽州所辖乾宁军。中唐时已有瀛、莫二州,14(P1513-1514)属卢龙军。由于地理上的差异,唐长庆元年(821年),卢龙节度使刘总曾向唐廷建议将卢龙军分为三部分,其中将三关以南的瀛、莫二州单独划为瀛莫节度使。10(P3902-3903)但二州归属卢龙军已久,10(P1831-1960)不久发生兵变,复归于卢龙军。9(P7797-7798)后唐天成三年(928年)以莫州清苑县为泰州治,而十六州中无泰州,因此不在“关南”地区之内。瓦桥、益津、淤口三关始置时间不详,但不应晚于唐代,以“瓦桥”最早见于唐代文献记载。14(P3899)其中,瓦桥关属涿州归义县,益津关、淤口关大概属幽州。三关控扼河北中部南北通道,都是卢龙军南部的重要关隘。卢龙军为加强南部的防御力量,于唐乾宁年间(894898年)置乾宁军,10(P8531)辖境约当今河北省青县、天津市静海县等地,以控扼御河水路。中唐以后,卢龙军的“关南”地区同西南方的义武节度使、东南方的横海节度使和南方深、冀等州的成德节度使辖区接壤,犬牙交错,就如一个楔子插入河北腹地。明末顾祖禹认为:“唐藩镇之患,卢龙一道称最强者,以瀛、莫南下,易定、镇冀不得不避其锋也。”4(P330)唐末刘仁恭派兵沿御河南进,逼近魏博节度使辖区,企图称霸河北;6(1800-1801)石敬瑭死后,契丹与后晋交恶,频繁交兵,后晋的冀、贝二州首当其冲,契丹轻骑则可直达黄河北岸,威胁到后晋都城开封。9(P9265)然而如从南向北夺取燕地,“关南”地区则首当其冲。唐末,朱温攻伐刘仁恭,6(P25-26)先克瀛、莫二州;后晋开运三年(946年),契丹瀛州刺史向后晋诈降,而后晋君臣深信不疑,也是因为“今秋苦雨,川泽涨溢,自瓦桥已北,水势无际。(契丹)若闻南夏有变,地远阻水,虽欲奔命,无能及也。”6(P1118)后周在显德六年(959年)又将这一区域夺取,置雄州于瓦桥关,置霸州于益津关。1(P75)6(P1580-1582)之后契丹曾对北宋发动多次战争,在宋真宗、宋仁宗时又两次向北宋 602023年提出对关南地的要求,都没有能够取得“关南”地区。“关南”地区遂成为“幽云十六州”中唯一未被契丹长期控制的地区。二、雁门以北地“雁门以北地”,也作“代北地”,因位于雁门山、代州以北得名。中唐时期,代北有云、朔、蔚三州,属河东节度使,18(359)会昌三年(843年)以后为大同军所辖;单于都护府、麟州、胜州则属振武节度使。18(P107)但到了后唐时,“代北”指代的地区已经发生了变化。唐末分朔州地置应州,至后唐同光二年(924年)七月,云州“复为大同军节度,以应州隶之”;7(P383)天成元年(926年)七月,应州“升为章(彰)国军节度,以(朔州)兴唐军为寰州以隶之。”7(P383)单于都护府、胜州则在契丹神册元年(916 年)被契丹夺取,由卢龙军分出、被称为“山后”19的威塞军新、妫、儒、武四州也被包括进来。至后唐末,这一地区包括云、应、寰、朔、蔚、新、妫、儒、武等九州。后唐末,威塞军辖区主要位于宣化怀来盆地;云州属大同军,应、寰二州属彰国军,这三州基本位于大同盆地;蔚州属河东军,辖境跨桑干河、唐河、拒马河三个流域,为重要的交通枢纽;朔州属振武军,其辖境跨黄河两岸,辖境主要位于管涔山山地。因此“代北地”可分为以下四个部分。(一)威塞军威塞军辖区地处军都山西北、熊耳山以北,北有大马群山等山地与内蒙古高原相隔,以宣化怀来盆地为主,属桑干河流域中游地区,是河北平原北部与大同盆地间的纽带,东南由军都陉与幽州等地连通,西南则经由桑干河、壶流河谷地与云州、蔚州等地连通,是幽州地区西北面的重要屏障。唐光启年间(885888年)卢龙节度使李匡威析妫州置新、儒、武三州的初衷,就是抵御割据河东的李克用。不久,幽州牙将刘仁恭欲夺取幽州,攻居庸关不克,求救于李克用,9(P8443-8444)而后李克用先取新、武等州,自军都陉攻入幽州,9(P8458-8459)成为唐末从新州攻入幽州的战例。契丹也利用这一区域的特点,以图对幽州地区进行包围。神册元年(916年)十一月,阿保机率军攻占新、武、妫等州地,“遂改武州为归化州,妫州为可汗州”。次年(917 年)春,晋王部将卢文进叛逃契丹,引契丹兵攻入新州。卢龙节度使周德威率军来援,大败于新州东,契丹军乘胜包围幽州。6(P389-390)晋王天祐十八年(921年)十二月,新州刺史王郁招诱契丹南下,次年兵败后逃入契丹。晋王部将李嗣肱平定妫、儒、武等三州,镇守新州,直至两年后病卒。6(P684)后唐同光元年冬至二年初(923924年),契丹再次南侵,新州失守,不久被妫州等十三寨百姓收复。6(P427)妫、儒、武三州也曾数次被契丹攻占,但不久都被后唐收复。6(P799)后唐同光二年(924年)七月置威塞军节度使于新州,兼领妫、儒、武等三州,加强了对该地区的控制。此后契丹虽又曾数次袭扰新州等地,但未再攻克过四州的州治,至天成二年(927年)八月,新州奏报了契丹欲与后唐互市的请求,6(P526)又企图通过互市来窥伺威塞军,可见契丹在与晋王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