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中外
联合
培养
高校
本科生
评价
体系
构建
邓慧
摘要:中外联合培养本科大学生,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培养跨文化高素质人才的一种新的办学方式,针对这种办学方式培养的本科学生的评价问题中外双方往往会出现一些分歧。在分析联合培养学生的特点与目前评价体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论证了中外联合培养高校本科生评价体系构建中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包括建立客观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多方参与的评价主体框架、发展增值性评价方式、动态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等,以期为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工作提供参考。关键词:中外联合培养;学生评价体系;构建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534(2023)01-0034-04基金项目:华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外联合培养模式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评价体系创新研究”。作者简介:邓慧(1969-),女,青海西宁,华南师范大学城市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学、法学等;陈嘉颖(2003-)女,广东汕头人,华南师范大学城市文化学院2021级本科生,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邓亚馨(2001-),女,广东广州人,华南师范大学城市文化学院2022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学、统计学等。改革开放以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开阔、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划的重要内容1。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中外联合培养”“中外合作办学”等教育模式应运而生。其中,中外联合培养模式是指国内外对接高校发挥各自优势,在课程教学和实习实践等培养环节明确分工合作的教学模式。在学生评价上,“中外联合培养”的中方和外方院校各有一套评价标准,双方以互认学分的方式达成学业上的衔接。面对两套评价标准,中外联合培养模式下的学生评价体系需要不断地完善。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首个与教育评估体系有关的纲领性文件,即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该方案提出,至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我国特色、时代特点的世界级教育考评系统1。该方案为高等院校制定全新的教育评价体系指明了方向,是化解中外联合培养模式下学生评价体系分歧、构建中外联合培养学生评价体系的科学依据。学生评价体系之构建,既是办学质量的考量依据,也是学生学业发展的方向标。评价体系不完善,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指导,会制约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其他潜在能力的提升,会削弱中外联合培养的成效。有鉴于此,本文在分析联合培养学生的特点、目前学生评价体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外联合培养高校本科生评价体系构建之诸项措施:建立客观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搭建多方参与的评价主体框架、发展增值性评价方式、动态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等。一、中外联合培养学生的特点(一)学生素质层次多样化美国知名教育家、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智能的结构(1983年)中提到了多元智力思想。他认为,智力作为系统化的组合独立存在,应通过多元智力的有机整合,使得每个人因个体间智力差异拥有各自发展的内在潜力2。由此可知,每个学生并不是只有一种智力,而是拥有多元智力,不能要求学生的智力水平整齐划一,因为智力是多元的,不同的人各有各的特点,各自的特点蕴藏着不同的发展潜力。一般来说,联合培养专业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普遍较好,学生自我意识较强,性格较开朗自信。这就要求联合培养的学校必须承认学生拥有多元智力,改变过去单一的学生评价标准,以推动学中外联合培养高校本科生评价体系之构建邓慧陈嘉颖邓亚馨(华南师范大学城市文化学院广东 广州510006)第26卷第1期2023年2月宿 州 教 育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Suzhou Education InstituteVol.26,No.1Feb.202334DOI:10.13985/ki.34-1227/c.2023.01.021生全方位发展为教育最终目的。学校应从不同的角度来评估每个学生,促进学生向优势智力领域转移并扩展到其他多元智力领域,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二)学生知识结构具备国际性学生在中外联合培养下获得了更广阔的国际视野,也拥有更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更全面的素质。中外联合培养引入外教、外文原版教材等教学资源,学生对专业的认识理解更具国际性。学生的学习兴趣、需求方向、知识结构等与只在国内培养有所不同。(三)学生价值观念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对中外联合培养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一方面,他们积极吸取国际较前沿的科学知识,提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另外一方面,他们也可能受社会阅历与思想政治素质的影响,可能会在思想道德、政治素养、文化认同等方面出现问题。因此,在中外联合培养的学生评价体系中,应该重视学生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影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学生评价体系现存的问题(一)评价主体单一近年来,联合培养学校的学生评价工作依然掌控在学校这一单一主体手里,联合培养的学生在教育评价过程中只作为被动评价对象,学生虽然是评价主体之一,但是没有参与评价的权利。另外,学生评价体系中并未让家长、社会、企业等第三方评价主体合理介入,以致科学化、系统化的评价主体体系未能形成。(二)指标设置忽视中外培养的差异性现有的中外联合培养学生评价体系大多是缺乏连贯性的,学生在国内时往往是遵循国内评价体系,出国后又采用留学所在学校的评价方案,这样不利于中外联合培养学生在出国后完成学习方式、心理成长上的快速衔接。在评价指标的设置上,忽视了学生国际交流能力的考量,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出学生是否已经做足出国留学的准备,不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知自身状态和快速适应出国后的学业生活。从学生搭建知识结构的角度来说,评价方式与现实能力要求的割裂不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钻研,也会影响到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三)评价方式功利性较明显功利性是结果评价带来的负面效应,与学生评价的科学性存在矛盾冲突,它不利于联合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健全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精神人格的完善。作为教育评价对象的中外联合培养的本科学生,其发展是极具个性化的,而仅用片面的指标对个体的全方位发展进行评价,是不利于中外联合培养创新型、实用型人才的。同时,单一的功利化评价标准,也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优势也无法充分展现,从而限制了学生全方位发展,也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的发展。(四)评价体系缺乏更新随着全球教育观念的变革和课程知识结构的变化,国内外关于学生评价的理论研究也在不断更新变化,学生评价标准应随之调整、完善。但是,我国各大高校现行的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已实施多年,需要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而更新完善。通过分析我国各大高校中外联合培养的学生评价标准可知,联合培养本科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标准较少考虑这些学生的特点,而是过多地关注科研成果、课程成绩,忽视了国际化视野、文化认同、实习实践、专业技能等方面的考量。三、中外联合培养高校本科生模式下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一)建立客观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3。现有评价指标体系虽然关注到德智体美劳各方面,但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外联合培养学生的评价体系,仍需做出科学的适应性变更。首先,应重视实践能力的考察。中外联合培养项目下的专业普遍引进国外课程,而相比国内高校的教学模式,国际化教育在课程设置和作业练习的设置上更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因为众多的团队协作活动对学生的协调沟通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应根据国内外用人要求,制定出一套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评价标准,引导学生掌握各项专业性实践操作和各类实用性技能,引导学生提升团队协调沟通能力,打破“唯分数”的单一评价标准。其次,开阔学生国际化知识视野。在跨文化交流、国际化视野内,应对学生提出明确的知识学习35要求和实践能力要求,激发学生参加有关学术交流活动和有关国际性竞赛的勇气。在国外学习时,语言是学生需要克服的第一关,只有较娴熟地掌握他国语言,才能获取更多的技能和知识,提升更高的国际化视野,才能在国际性对比中认识中国特色,在熟知中国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吸纳世界文明成果,提升学生全球专业知识理解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全球话语权表达能力。所以,在构建学生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外语水平的考察,这种评价导向将有助于学生克服语言障碍,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知识,成为具有国际化水平和国际化视野的新时代人才。再次,重视学生思想政治辨别能力的提高。在中外联合培养模式下,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与交流使多元价值观发生冲撞,加强学生文化自信、制度自信教育尤为重要。因为中外联合培养项目下的学生比国内普通专业的学生有更多直接接触国外社会价值观念以及文化的机会,而这在拓宽学生国际视野的同时,无形中也会对他们的价值观产生影响。因此,为了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以及国家事业的发展,应高度重视对中外联合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和巩固学生的思想觉悟及社会责任感,强化爱国主义教育4。(二)构建多方参与的评价主体框架应将“社会学生教育”视为构建学生评价框架的主体、依据和基础。三个评价主体之间的制约、平衡与有机契合,对搭建多方参与的评价主体框架、制定人才综合能力评价标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提升学生在评价中的参与度。库巴和林肯在第四代教育评价一书中,系统阐述了建构时代的教育评价理论。提出评价不能只是评价者的单方参与,也应该有被评价者的参与,双方应进行充分的“回应”和“协商”5。当前,随着我国教育改革深入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多元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升,这就要求有关组织者必须明确学生兼具接受教育评价和自我评价的责任与义务。另外,还要积极采用学生与学生之间互评的评价模式。学生之间互评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第一,让学生准确掌握自身的发展情况以及优缺点,从而扬长避短,有效地发挥自身价值,实现理想目标最佳化。第二,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评,让学生反思评价的内容、参与评价过程的整体设计。这样做可以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使每个学生成为评价主体的一分子。其次,适时调整中外教师对学生学业能力的评价。中外高校之间可能存在项目认知差异,双方评价体系结构可能产生信息冲突,造成信息壁垒。另外,因疫情的影响,中外双方院校的沟通合作多在线上进行,学生跟着屏幕学习的质量有待评估反馈。作为办学主导的国内高校,要保证联合培养下学生的课程学习质量,采取多种方式将联合培养课程的学习水平真实地反馈给学生。再次,重视社会评价的方式。社会评价是对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最终评估,根据毕业生的工作经验,以毕业生单位为渠道,对毕业生进行综合专业素质评价,如社会和职业适应性等7。中外联合培养旨在为我国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以我国市场需求为导向方能使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将用人单位对学生实习表现的综合评定为评分依据,把实习评分纳入最终的考评结果中。(三)发展增值性评价方式目前,国际上较为前沿、科学的教育评价方式是增值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不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师生和学校的唯一标准,而是尊重个体差异,关注教育过程,引导多元发展,强调动态评价。中外联合培养本科学生评价应该采用增值性评价方式,应当重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过程,对某一时段学生的行为表现、道德素质、学业水平进行动态的综合性宏观评价。以学生个体为中心,运用科学有效的评判指标,通过学生自身能力前后增值情况的对比,给出激励性评价结果,而避免重结果、轻过程、一刀切的短视行为,重视评价过程的内省作用,削弱评价结果的硬性规定,达到学生自我完善、自我进步的持续性发展目标6。具体来说,第一,在发展的各个维度上把学生视为富有发展潜力的完整个体,尽可能全面而长远地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评价和指导。要全过程评价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对教学活动进行及时调整与改进,才能将学生的潜能合理、科学地开发出来。第二,学校和中外教师可以通过日常工作、日常观察和小测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增值性评价,关注学生在某一段时间内的发展,及时发现问题,提出纠正意见,指导学生的学习方向。第三,从学生入学至学生毕业,以至以后的升学、就业进行全过程跟踪,进行精准的对口考察与评价。36总之,科学的中外联合培养学生评价体系应该将学生的全过程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