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精神隐喻:中国故事影像意义生成的视觉修辞分析_杨凯.pdf
下载文档

ID:2724944

大小:2.18MB

页数:6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0-1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中国 精神 隐喻 故事 影像 意义 生成 视觉 修辞 分析 杨凯
48 2023年第2期(总第418期)当代电视在当代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以影视剧、纪录片、宣传片和大型盛会庆典为主的影像成为一个国家展现综合实力、传播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因此,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需要借助影像的力量。中国故事题材影像不仅要在视听层面为受众带来愉悦的感观体验,还要向受众传达其中蕴含的中国精神。中国精神通过影像进行感观层面的直接传达时,可以是具体的、直白的、外显的,比如某些节目的说教式阐述,但这种说教式阐述往往能指苍白、所指袒露,受众对于意义的接受程度有限,影像不能有效发挥视觉劝服功能。修辞学是一门着眼于语言表达的学科,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是“在每一事例上发现可行的说服方式的能力”。法国文学批评家罗兰巴特将影像作为一种符号语言系统,认为这种语言系统可以具体划分为“语言信息”“外延影像”和“内涵影像”,为影像的修辞学分析提供了一个路径。视觉修辞即“以视觉化的文本形态为主要修辞对象,通过对视觉文本的策略性使用和对视觉话语的策略性建构,达到劝服、对话与沟通功能的一种实践与方法”。在中国故事影像生产实践中,把握视觉修辞,使能指丰满、所指深远,充分发挥修辞控制作用以传递中国精神,对于中国国家形象建构与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一、中国故事构筑中国精神(一)中国故事与中国精神谱系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经沧桑,国家陷入内忧外患之中,同时催生了民族觉醒。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成为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从此,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战胜重重困难,卸下封建与殖民的枷锁,建立了新中国,继而引导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行改革开放,人民生活奔向全面小康,走向共同富裕,一步步迈向伟大新时代。在漫长的奋斗历程中,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涌现出大量可歌可泣的中国故事,汇聚成内涵丰富、内容多元的中国精神。其中既包含了革命时期的五四精神、红船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也包含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更包含了改革开放之后的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以杨 凯 张小琴中国精神隐喻:中国故事影像意义生成的视觉修辞分析摘要:中国故事影像是向世界传递中国故事和中国精神的重要载体,从视觉修辞角度来看,从影像到精神,经历了一个隐喻的修辞过程,中国故事题材影像是对中国精神的隐喻。中国故事影像对中国精神的隐喻表达,以塑造视觉化英雄形象、呈现空间化视觉文本和创新影像表现形式的方式生成。隐喻修辞作为视觉修辞的重要模式,有助于推动中国故事题材影像更好地向世界传递中国精神,对当下中国故事题材影像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关键词:视觉修辞 隐喻 中国故事 影像 中国精神DOI:10.16531/ki.1000-8977.2023.02.01549及新时代的抗疫精神。这些中国精神以具体的事件命名,但其内涵已超出了故事本身,形成一套具有永恒价值的中国精神谱系。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精神进行了界定,认为中国精神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其中,民族精神又包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内涵。(二)中国故事影像的视觉隐喻机制无数伟大事件已经成为中国故事母题,以不同表现形式反复出现于中国故事影像之中,并在视觉隐喻机制下生成意义。“隐喻”最早出现于西方亚里士多德修辞学之中,多用于文字语言表达之中。中国学者刘涛对隐喻的意义生成模式进行了学理化阐释,认为“隐喻意味着不同意义系统在相似性基础上的转义生成关系,其对应的认知原理体现为不同符号系统之间的图式借用与语境置换”。也就是说,隐喻的表意过程经历了一次不同符号系统之间的意义转换,这个转换基于一定的相似性联系。隐喻是一种具有开放性的比喻关系,即本体和喻体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但在特定的语境下,其本体和喻体又能保持联系。在视觉文本中,本体通常直接呈现,而喻体的生成过程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文本语境和受众认知等。在中国故事影像生成的诸多意义中,中国精神无处不在:身体成为重要的修辞载体,创伤性身体、劳动性身体和身体群像包孕着内涵丰富的中国精神;空间化的视觉文本突破了文字语言线性叙事模式,实现了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的中国精神隐喻;影像形式的不断突破,以隐喻的符号聚合模式生成中国精神意义。二、身体表征:英雄形象的视觉建构人物形象,包括人物或拟人化“物”的外显身体特征和内在精神气质,是影像表现的重要成分。人物形象作为影像视觉修辞的载体,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在中国故事影像中,推动历史发展进程、传递民族精神气节、牺牲个人利益而为集体利益服务、为人民生活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物形象往往被称为英雄。影像对英雄形象的塑造以身体修辞为主,通过介绍英雄所处的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突出对英雄身体的视觉呈现,使作为身体的本体在时代背景、个人经历等因素的催化指引下,与作为精神气质的喻体建立相似性联系,实现概念域跨越,完成中国精神的视觉隐喻过程。在身体的视觉呈现中,影像无须表明具体的对应关系,对其所蕴含的精神进行直白的、具体的阐释,相反,影像通过加强身体细节的刻画,提升人物塑造的艺术感染力,使观众在视觉冲击中领悟中国精神意义,身体修辞使影像的中国精神的隐喻成为可能。在影像中,创作者利用不同类型的视觉化身体来建构英雄形象,同时借助身体这一修辞载体生成影像的隐喻意义,升华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中国精神。在中国故事影像中,视觉化的身体修辞主要表现为创伤性身体、生产性身体和身体群像等形式。(一)创伤性身体:视觉冲击下的中国精神隐喻英雄形象是崇高、神圣的,影像塑造英雄形象时,视点常常聚焦于少数具有模范意义的英雄身上,这一类英雄形象类似于西方文化语境中的“超级英雄”,即通过自己超越凡人的行动完成拯救与保护人民的使命。在英雄形象建构的视觉修辞中,创伤性身体通过对超级英雄身体的创伤表现,增强视觉冲击力,获得受众的敬畏感与认同感。同时,创伤性身体展现超级英雄与自然或社会困境抗争时承受的身体痛苦,这种视觉冲击经由隐喻表意,通过意义跨域的联系、类比,从物质层面过渡到概念层面,转化为对于英雄精神的概括,在长期的视觉经验中统一为中华民族精神。创伤性身体视觉隐喻常见于革命题材和灾难题材的影视作品中,例如电视剧觉醒年代(2021)中运用的一段交叉剪辑画面由革命者陈延年和陈乔年行走在出国深造的路上,跳转至数年后被国民党反动派施刑的场景这一段影像在“临行”和“临刑”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场景中反复转换,在强烈对比中更加突出了革命者的身体创伤,伤痕的视觉呈现增强了感理论探索50 2023年第2期(总第418期)当代电视官上的冲击力,陈延年和陈乔年在临刑时,画面定格的微笑意味深长,充满希望,寓意革命终会看到胜利的曙光。此外,类似于叛逆者(2021)、绝密使命(2021)等革命题材电视剧,常常展现共产党员为了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遭受反动派严刑拷打的场景,着重刻画共产党员的身体创伤。灾难题材电视剧多表现中国人与大自然进行抗争的故事,如天下长河(2022)讲述了康熙皇帝提拔陈潢、靳辅两位治水能人治理黄河水患的故事,为了尽快泄洪,靳辅的儿子靳治豫主动提出到对岸炸掉堤坝,渺小的身体承受着暴雨和巨浪的冲击,克服了几乎无法战胜的困难,光荣完成使命。另外,唐山大地震(2013)、震撼世界的七日(2008)等电视剧,取材于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等真实存在的重大自然灾害,展现了地震灾害对身体造成的创伤,以及人们如何在身体和心理创伤中克服自然灾害。影像显著的创伤性身体呈现,在视觉冲击下引起受众对中国式超级英雄的认同与崇敬,并通过视觉隐喻机制,生成爱国主义、勇敢自强等中国精神内涵。(二)生产性身体:价值创造中的中国精神隐喻英雄形象另一类型的身体修辞呈现多以英雄投入物质生产与精神文化生产的历程为线索,来展现英雄在完成国家重要使命或者为国家创造价值时坚定不移、矢志不渝的工作态度,从而实现对中国精神的隐喻。生产性身体的视觉呈现常出现于展现国家形象的宏大叙事题材和赞扬劳动人民的脱贫攻坚题材影视剧作品之中。在展现国家形象的宏大叙事题材作品中,各行各业先进人物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联系起来,克服困难,为国争光。由郑晓龙担任总导演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功勋(2021)共分为八个单元,分别讲述了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李延年、投身国防安全事业的于敏、退役后扎根基层的解放军战士张富清、为核潜艇事业作出贡献的黄旭华、倡导“男女同工同酬”的人大代表申纪兰、为航天事业作出贡献的孙家栋、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以及为解决中国和世界人民温饱问题奋斗终生的袁隆平等八位功勋的人生故事。八位功勋人物分别在不同领域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在影像叙述时也着重体现他们的奉献与生产过程。在表现普通劳动者依靠辛勤劳动走出贫困的脱贫攻坚题材影视剧中,生产性身体成为推动故事走向的视觉修辞载体。在电视剧功勋中,申纪兰的提案这一单元还原了普通女性申纪兰下田干活,并依靠自己的努力带领全村妇女致富,逐渐成长为一方带头人的故事。在电视剧山海情(2021)中,海吉女工刚到福建工厂时生产效率低下,但经过刻苦训练,大大提高了生产零件的效率,最终顺利通过工厂主任的考核。农村妇女水花为了配合吊庄移民,独自一人拉着平板车,载着体弱的女儿、残疾的丈夫和全部家当,冒着沙尘暴危险,唱着当地的民歌,在荒漠中徒步七天七夜。影像强化了对生产性身体的表现,包括海吉女工日夜训练制作零件以及水花拉车这一系列的剧情。不管是背井离乡外出打工的海吉女工,还是留在故土依靠劳动建设家乡的农村妇女水花,都通过辛勤劳动为家庭带来了财富。影视剧对生产性身体对视觉呈现,皆反映了中国人民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品质,这些精神品质构成了中国精神的一部分。(三)身体群像:集体主义下的中国精神隐喻中华民族还是一个坚持团结统一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时代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华民族践行集体主义价值观,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结合起来,因此,重大历史事件的推进不可缺少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近年来盛行的新主流题材电影,阵容声势浩大,强调平民化视角,刻画对象不再聚焦于少数具有模范代表特征的超级英雄,而是通过塑造由“小人物”共同组成的大规模“英雄群像”,强调每一个体都是推动历史进程的英雄。2020年初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成为新时代中国面临的一项巨大考验,也成为21世纪20年代的重要历史事件。因此,抗疫成为新时代中国故事的重要主题,催生了一系列抗疫题材电视剧,例如在一起(2020)、最美逆行者(2020)等。这两部电视剧都采用了分单元的叙述形式,在一51起将整部剧分为十个故事单元,最美逆行者将整部剧分为了七个故事单元,将2020年全民抗疫中涌现出来的真实人物和事件进行改编,由多个不同的平凡小故事共同构成一个宏大主题。电视剧不仅将镜头对准了奋战在岗位的医护人员,还关注了奋战在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和配合医护人员与疫情抗争的普通民众。医护人员和普通民众共同构筑了新冠疫情背景下的“英雄群像”。脱贫攻坚是近年来中国的另一个时代主题,在这样的时代主题下,山河锦绣(2022)、大山的女儿(2022)、山海情(2021)、花开山乡(2021)等优秀的电视剧作品涌现出来,呈现了一大批积极投身于脱贫攻坚伟大事业的青年干部群像。身体群像的视觉呈现,通过视觉隐喻机制,表现了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主题,成为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空间叙事:故事文本的视觉呈现美国剧作家罗伯特麦基在其著作故事中指出,故事的文本包含对白、描写、形象系统和片名等要素,小说、剧本等以文字形式叙述故事的作品即为故事文本的主要形态,这是一种具有线性叙述特征的时间艺术。影像技术的发展打破了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界限,出现了电影、电视剧等超越时空的综合艺术形式。符号学的发展拓宽了文本概念的范畴,文本指“一定数量的符号被组织进一个组合中,让接收者能够把这个组合理解成有合一的时间和意义向度”,文字文本成为文本最狭义的概念,影像也成为一种具有意义的文本形式。影像的实践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