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中国工农红军
通信
学校
办学
始末
孙伟
史海钩沉622 0 2 2.12 Dec.中国工农红军通信学校被誉为人民军队无线电通信兵的摇篮。中央苏区时期,该校在国民党的“围剿”与封锁中坚持办学,从无线电训练班到无线电学校再到通信学校,为我党我军培养了一大批早期通信骨干人员,从人才上根本保证了中央苏区与各主要苏区之间、红军总部与各红军主力之间联络的有效畅通,为革命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的发展历程1931 年 1 月中旬红一方面军无线电队成立后不久,人才培养便提上议程。朱德、毛泽东于 1 月 28 日联合签发了 红一方面军命令调学生学无线电,为各红军、各苏区建立无线电通信储备人才。命令对选送单位的名额分配、年龄、出身、学历等诸项入学条件,以及学制、科目做了详细的规定。如要求“各部照下列的人数选调可造就的青年到总部无线电队来学习”,“以上共一十四人(各部能多送者更好)”。条件如下:“1年龄:十四岁以上,二十三岁以下。2出身:家庭经济地位是工人、雇农、贫农或参加过斗争的。3性别:不分男女都收。4学历:经有高等小学毕业或相当程度者,最低限度经初识文字及有些常识者。5性格:聪明、活泼、忠实、好学、无流氓习气者。6学习期间:暂定四个月。7学科课程:机务、报务兼学。”而且经考察,如有“不合格的仍旧驳回”,可见要求之严格。命令发布后,红军各部队积极、认真地选送学员,第一期训练班如期招生、开学。王诤回忆:“1931 年 2 月初,在江西宁都县小布开办了第一期无线电训练队,队长是我,政委冯文彬,学员有胡立教、李赤华(女)、李建华(女)、曹丹辉、钟贞一、温亮彰、李立田、骆炳林、吴慕林、周淼、肖英、钟佩兰(女),共 12人”,“最后剩下10人,共学了4个月就参加了第二次反围剿作战”。最初拟抽中国工农红军通信学校办学始末孙 伟DOI:10.16624/ki.11-3844/d.2022.12.004百年潮63调 14 人学报务,录取 12 名(9 男,3女),10 人毕业,这也印证了原定的淘汰机制。学习机务的其他 5 位学员,都顺利毕业了。在第一期训练班学习的四个月期间,还几度迁移校址。4 月下旬,苏区中央局、红一方面军总部从小布、黄陂、青塘转移至东固敖上,训练班也搬到此继续办学。为了粉碎敌人的第二次“围剿”,1931 年 5 月中旬提前结业。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中央苏区出现了一年多相对稳定的环境。这时,红军的无线电装备器材和技术人员大大增加,而且经过两期无线电训练班的实践与摸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此后,学习条件逐渐改观,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专业设置趋于完备,培训质量也显著提升。据王诤回忆,1931 年 11 月,在福建长汀县办了第三期训练班,学员 30 多人,有刘士庆(清)、钱江等。从这一期起,训练班从无线电总队分离出来并单独办学,改称中革军委无线电学校,校长刘光甫,政委杨兰史(后为曾三),教务主任沈毅力。这期不到半年,没毕业就开始打赣州,学校就迁至瑞金的洋溪村。从第六期起,学校开始包括有线班、无线班和司号班,还有一个训练鸽子班,一直办到第十一期时开始长征。这样,在第三期训练班开办两个多月后的 1932 年 1 月,诞生了红军第一所无线电学校,还迁了新校址。同时,班次的序号并未中断,且一直延续到长征前的第十一期。由于驻瑞金洋溪村的中央直属单位比较多,没有多余住房,加之无线电学校准备增加司号队,考虑到数十把军号一吹,会影响其他单位的工作与休息,就迫切需要另选地方,扩大办学规模。经时任瑞金中心县委书记邓小平的建议,新校址选定在交通便利、便于隐蔽、群众基础较好的瑞金坪山岗。在第五期行将结束、第六期准备开办之时,根据反“围剿”斗争对通信人才的需要,中革军委于 1933 年 3 月决定扩大无线电学校招生规模,增加通信专业,并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通信学校,隶属于中革军委通信联络局,校长刘光甫,政委曾三,教务主任沈毅力。当时的通信学校校部设有政治处、队列科、文书科、教务处、教员室等机构。政治处设有主任、书记各 1 人,保卫干事 2 人。队列科主要管理组织,兼管伙食。文书科 3 人,管理文印工作。教务处下设教员若干人。后来,随着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学校机关也进行了调整。中国工农红军通信学校旧址642 0 2 2.12 Dec.由于前方报务员奇缺,为了解决当务之急,从实际出发安排分班教学。据李力回忆,第六期学制是半年,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早学完就可早毕业。开学几个月后,由于学员们进步快慢不一,20 人被分为甲、乙两个班,每班 10 人,分班上课。结果,甲班的10名学员于1933年9 月 9 日提前毕业,成为该校学制最短的一期。中革军委于1934年2月16日发布的征调通令规定,“现通信学校无线电科第七期已全部毕业,须即征调无线电第二期预科学生”。可见,第七期招收的无线电学员须经过预科环节。1934 年 7 月 8 日,中革军委下达的征调命令写道:“通信学校无线电科第十期预科,现有学员修业期满已转入正科学习。”预科修业合格期满,才能转入正科学习。红军通信学校第九、十、十一期不能完全区分开来,原因有二:其一,正值第五次反“围剿”的严峻时刻,到 1934 年八九月间,第九期还没有毕业;其二,从预科到正科的环节延长了学制,出现了数期学员同校学习的现象。红军通信学校还在 1934 年 7 月举办过一期无线电科高级班,主要针对已有的无线电干部或骨干人员进行业务提升。该班共五人,有钟夫翔、李林、郑执中、李金水(景瑞)、朱虚之。张瑞是教员,刘光甫任校长兼教电学、装配及修理收发报机等。高级班是随着长征走的,长征途中陆续被分配了工作。据曾三回忆,到 1934 年,学校的学员已增加到 1000 多人,分 8 个队:1 个无线电队、1 个电话队、5 个司号队、1个旗语队。其中,学司号的最多,有六七百人,学电话的 100 多人,学旗语的100 多人,学无线电的每期几十人。1934年10月,红军通信学校改称“通信教导大队”,共 425 人,编入红军通信团跟随长征。无线电人才的培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据统计,长征之前累计培训 2100 多人,其中无线电专业人员 330余人。学校的教学概况那么,学校的学员构成怎样,教员的来源与授课水平如何,业务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怎样开展政治学习,学员是如何克服困难获得真才实学、顺利毕业的呢?当时的课程如何设置,教材又是怎么编写的呢?(一)学员严格选拔、刻苦认真学员们事先都经过组织的严格审查、挑选,所以政治素质普遍较好。他们大都是政治机关的青年干事、指导员、党或团的支部书记、宣传员和司令部门的通信员、侦察员、司号员等,属于部队的优秀青年,也有少数是由地方上自愿参军的。除了电话队有些年龄较大的学员以外,其他都是十四五岁到十八九岁的青年。教职员工的年龄也不过20多岁。因此,整个学校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学员的文化程度,以无线电队的为最高,但也只有初小毕业和高小肄业,或者百年潮65在红军里学过两三年文化,能写墙报。当时要求很高,要学的东西很多,必须学习英文和数学,而学制只有六个月,学员普遍文化程度又比较低,困难肯定不少。不过,各单位选送的学员学习时认真、刻苦、耐劳,对待工作服从安排、兢兢业业。大家的学习既紧张,又很愉快、努力。绝大多数人能按时毕业,对于组织分配的工作,无论分配上前线还是留后方工作都乐于接受,对工作挑肥拣瘦的现象是没有的。把生长在农村的青年、同敌人拼过明枪明刀的战士调到国民党统治区做地下工作,尽管他们没有思想准备,但都毫无保留地服从命令。后来在上海为党的事业牺牲的第二期学员李白,是一个杰出代表。就是这样一些淳朴、热情的革命战士,通过勤奋学习,很快掌握了无线电通信这一专门技术,基本上成了通信工作的骨干。他们毕业后,有不少人担任了队长、政委或指导员。红军通信学校是一个革命的大熔炉,它培育了我们党最早的一代通信战士。(二)教员改造信任、负责耐心党对那些从旧军队中投诚或解放过来的技术人员十分重视,采取教育、团结、改造、信任、使用的政策,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很好地为红军服务与工作。这批特殊人才对红军无线电人才的培养发挥了很大作用。据刘寅回忆,第一期无线电训练班在开始时,他们几个被俘的报务人员都被安排当教员,吴如生、韦文宫去红三军团电台工作后,就只有王诤和刘寅教课了。王诤经过正规学校的训练,技术上比较全面,机务、报务都可以教。刘寅勉强可以教一些收、发报技术和文化课。刘寅自第一期开始就担任教员,他不辞劳苦,勤奋工作,细致耐心,为我军培养无线电技术人员倾注了大量心血,是一位深受大家爱戴和尊敬的好教员。很多人都在他的教育、帮助下,最终掌握了无线电收发报技术。据第五期学员周涌回忆,刘寅的教学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以下这三件事情让他记忆犹新:第一,刘寅的专业技术熟练,收发报技术高超。一分钟能抄收或拍发英文150个字、中文130个字以上,而且点划清楚,间隔均匀,是一个技术精湛的收发报能手。第二,刘寅对教学工作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责任心很强。他们这期学员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而且参差不齐,有的只上过几年学,大家虽然精力充沛,学习劲头很足,但学习中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刘寅针对这种情况,坚持从实际出发,因人施教,讲课深入浅出,非常耐心,比较难懂一些的问题反复讲解,直到大家能听懂为止,而且特别注重教育大家在实践中学习,要求大家多练多听,手把手地教大家练习收发报技能。第三,刘寅关心、团结同志,处处为人师表。那时物质条件十分艰苦,教学设施也很简陋。他不仅教育大家要克服困难、艰苦奋斗,而且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也很简朴,他经常找学员们谈心,征求对学习和生活方面的意见,鼓励大家勤学苦练。662 0 2 2.12 Dec.一些从国民党军队过来的教员最初看了学校的教学计划后直摇头,担心学员们学不好。但是最后都对大家的学习成绩感到信服,他们惊奇地赞扬说:“红军战士,这样低的文化程度,能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就掌握了这一复杂技术,真是奇迹。”他们也从学员身上受到感染,更加乐于帮助大家迅速掌握技术。(三)业务因材施教、学以致用最初,无线电训练班附设在无线电台内,就是无线电大队的组成部分之一,技术教员全都是电台的工作人员,一套人马,两项任务。训练班的同志们,既是学员,又是工作人员。部队宿营时,他们协助技术人员工作,行军时他们做宣传鼓动工作,还常常为生病掉队的监护员背枪,背包袱,个子大的还替运输员抬蓄电池和挑机器。所以,学习都是利用战斗间隙进行的,有时行军小憩的时间也被充分利用。除了条件艰苦之外,当时还没有教材,就一句一句、一节一节地拼凑。懂得的就教,需要的就学,大家的学习热情丝毫不减。从第三期到长征出发前,沈毅力一直担任教务主任,主持学校的教务工作。他说,那时候也不晓得教学计划该怎么搞,只知道报务这门课程开始学多少,中间学多少,以后再学多少,安排个学习进度。当时,由于敌人的封锁包围,训练没有教材,蜂鸣器、手键也很少。为了保证教学,解决教材问题,他就把通报手续、勤务用语汇集起来,想一部分,写一部分,教一部分,并编写成讲义油印出来,发给学员。这些在后来看来,是不成其为教材的,可是当时解决了大问题,很管用。宁都起义后过来一些搞无线电工作的同志,经大家修改补充,教材就像样了。自中革军委无线电学校组建后,逐渐设置了专职教员,编写了训练教材,建立了比较正规的教学制度,有效地提高了训练质量。第三期学员 30 余人,都是从部队选调上来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根据这种情况,采取了分别教学的方法。没有文化的先学识字,学习三个月以后,再学习无线电报务或机务课程。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一上来就学习技术课。基本上掌握了技术以后,再增加外文、勤务用语、通报手续等课程,学期为六个月。学习有指标,经过考核,符合要求的按期毕业,早达到要求的提前毕业,不符合要求的继续留校学习,直到学好为止。据红军通信学校六个月教育时间表(1933 年 10 月)(此表为该校第六期学员之六个月的教育时间计算表)显示,从第 1 周开始的 1933 年 10 月 24 日,至第 27 周结束的 1934 年 4 月 30 日,共计189 日,除去缺课 32 日,全期实际教育时间为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