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中国
成长
小说
海外
译介
研究
现状
思考
王卓
翻 译中国成长小说海外译介与研究现状及思考王卓(山东师范大学)摘要:成长小说作为“成长维度”和“教育维度”高度融合、个人成长与家国命运互动共生的独特小说亚文类,其译介也往往意味着一个国家、民族和时代价值取向、文化基因和精神向度的对外传播。在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大背景下,本文检视我国发展百年的成长小说的译介与海外研究现状,对比西方成长小说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提炼出成长小说的译介与传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以期为中国文学“走出去”中类型文学的规划和翻译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出建设性对策。:-,关键词:中国成长小说;西方成长小说;译介与研究;中国文学走出去:;一、引言莎拉格雷厄姆()在其编著的 成长小说史 序言中曾言,任何读小说的人都最终会遇到一部成长小说 一种关于青年人面对挑战的成长的小说,“因为它是文学史上最流行、最永恒的文类”(,)。此言不虚。成长小说是以主人公的教育成长经历为情节线索的小说文类(王卓,:),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其本身的教育性(王卓,:)。尼日利亚女作家奇昆耶奥贡耶米()曾言,成长小说在讲述他人的教育故事时也起到了教育的功能,“因此,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主人公和读者都从此教育中受益”(,)。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成长小说在形塑人的精神、素养、情操等方面具有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品所不具备的重要价值。在某种意义上,成长小说的译介与传播就意味着一个国家、民族、时代价值取向、文化基因和精神向度的对外传播。而事实上这也是西方国家在其海外扩张、殖民统治的过程中不断运用的文化殖民方式之一。比如,从世纪年代开始,西方来华传教士着手译介了大量面向中国儿童和青少年的西方成长小说,其目的是培养信仰基督教的一代中国儿童(宋莉华,)。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西方成长小说在中国的阅读“热”和研究“热”与中国成长小说在海外的接受“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这也是文学翻译与出版“贸易逆差”的一个典型例证。此种现象在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大背景下值得深入思考,并亟须从中国成长小说的海外出版规划、译本选择、翻译策略等多个方面制定出相应对策。二、西方成长小说的中国“热”现象西方成长小说在中国拥有大量读者,中国学界对其研究开展也很充分。毫不夸张地说,很多中国读者的启蒙外国文学读物就是成长小说。西方成长小说进入中国的历史已逾百年。一般认为年包天笑从日文转译的 三千里寻亲记是最早译介到中国的成长小说,但如果把西方来华传教士的译介活动考虑在内的话,成长小说进入中国的时间至少还要提前年(宋莉华,)。歌德的 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ss s)、托马斯曼的魔山()、狄更斯的 远大前程()、大卫科波菲尔()、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艾略特的米德尔马契()、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乔伊斯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s s )、马克吐温的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s )、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等欧美经典成长小说陪伴了很多中国读者走过生命中最宝贵的青葱岁月,而中国读者“对其喜爱的程度不亚于我们自己的文学”(高玉,)。这些欧美成长小说之所以能在中国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和这些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和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欧美成长小说在中国的传播有几个鲜明的特点:)引进中国早;)翻译出版量大;)译本多,其中不乏权威译者的译本;)销量大,读者群体大;)作品研究和译本研究深入。以中国读者十分熟悉和喜爱的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在中国的传播为例。年翻译家林纾就将该书引进了中国,中译本的名字是块肉余生述。年,上海骆驼书店出版了董秋斯翻译的 大卫科波菲尔,这是该书的第一个白话文全译本。其他比较有代表性的译本包括年张谷若翻译的 大卫考坡菲、年宋兆霖翻译的 大卫科波菲尔等。该书在长达余年在中国的传播中,先后有多个中译本,出自余位译者之手。这部小说一直是中国读者的心头好,读者的阅读热情长盛不衰。以“豆瓣网”()为例。狄更斯和大卫科波菲尔这一话题在话题小组和读书频道均受到广泛关注,有 多条话题和评论。网友“琪琪”说:“狄更斯用平淡朴实的语言讲了一个温暖的故事,勾勒出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大卫的人生在他找到姨奶奶后彻底改写,他身边那一个个纯真又高尚的人塑造了他、成就了他。永不卑贱,永不虚伪,永不残忍正是他赢得他人喜爱的根本。”这部小说对中国现当代作家也产生了深刻影响。作为译者,林纾曾言:“迭更斯盖以至清之灵府,叙至浊之社会,令我增无数阅历,生无穷感喟矣?”()。而林纾翻译的狄更斯同样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作家:“狄更斯小说的独特魅力加上林纾优美的译笔,使林译的狄更斯小说成为现代许多作家的教科书。中国现代作家中有很多人是通过林译小说接触到狄更斯的,如冰心、沈从文、钱钟书、老舍、张天翼、矛盾、巴金、萧乾、王蒙等,他们都曾表示非常喜欢狄更斯的作品。”(童真,)再比如对中国几代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产生了深远影响的经典成长小说 简爱。被视为女性成长小说的“革命性的开端”的 简爱 是中国女性觉醒和成长的启蒙读本(,)。新中国成立之前,该书有个重要译本,分别是周瘦鹃的重光记()、伍建光的孤女飘零记()和李霁野的 简爱自传()。其中李霁野的简爱自传 是最早的中文全译本。该译本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不断再版和重印,年月至年月,新文艺出版社加印李霁野的译本共 册。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又印了 册。据统计,自世纪年代至今,简爱的各种译本达百种之多(蒋承勇,版)。不仅是世纪英语成长小说在中国读者甚众,影响深远,世纪的成长小说同样拥有众多中国读者和研究者。比如,创作于世纪初的乔伊斯的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在我国就有多个中译本。该书出版于年,几乎同时就引起了国人的关注。年,费鉴照在 文艺月刊 发表 爱尔兰作家乔伊斯,介绍了该书()。年台湾译者李文彬、黎登鑫出版了第一个中译本。年中国大陆诞生了该书的第一个中译本。欧美成长小说不仅成为广大中国读者的阅读文本,也走进中国的教育体系,成为教材或者学生的推荐阅读素材。还以狄更斯和他的成长小说为例。著名作家、翻译家谢六逸曾指出,狄更斯的作品在中国的学校很早就被当作文学读物和教材()。商务印书馆年推出的帝国英语读本就收录了中国成长小说海外译介与研究现状及思考参阅:,:译者为黄雨石,由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根据狄更斯作品改编的阅读文本;年商务印书馆推出了“英文文学丛书”,年又推出了 英语模范短篇小说和英语模范读本,这些选读都收录了根据狄更斯小说改编的故事(龚玲芬、叶峰,)。新中国成立以后,狄更斯的作品更是走进大学中文系、外文系的英美文学教材,也走进了中学的语文教材。网友“百年”就提道:“第一次知道 大卫科波菲尔这本书还是在新课标语文教材上得知的”。这些欧美成长小说对中国读者起到了知识拓展、跨文化交流、教育和启蒙的作用,其积极意义不可小觑。但教材和文学读物中,外来作品占据优势,对我国青少年和儿童未来的审美观、文学观、价值观的培育,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构成的显而易见的“文化安全隐患”也应引起重视(姚建彬,)。除了业已形成的欧美成长小说在我国的翻译和阅读热潮,我国学界对成长小说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欧美成长小说研究专著的出版主要集中于世纪的头年。年,芮渝萍出版了美国成长小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孙胜忠的 美国成长小说与文化表达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王炎的小说的时间性与现代性 欧洲成长教育小说叙事的时间性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问世;年许德金的成长小说与自传:成长叙事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王卓的投射在文本中的成长丽影 美国女性成长小说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年,芮渝萍、范谊出版成长的风景 当代美国成长小说研究(商务印书馆);年张国龙出版成长小说概论(安徽大学出版社);年,侯金萍出版 华裔美国小说成长主题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年,贺赛波出版民国时期四部英语女性成长小说中译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年,孙胜忠出版西方成长小说史(商务印书馆)、西方成长小说文本解读(商务印书馆)。此外,以西方成长小说研究为焦点的博士论文也呈现出稳定的热度。张军的索尔贝娄成长小说中引路人的影响作用研究()、宁云中的空间下的主体生成:美国犹太成长小说研究()、买琳燕的从歌德到索尔贝娄的成长小说研究()等均是该领域的博士论文。除成长小说研究专著和博士论文,我国学者的成长小说研究论文也硕果累累。根据数据库统计,截止到年月份,以“成长小说”为关键词检索,共有期刊论文 篇。这些论文主要聚焦于英美成长小说的叙事特点、人物类型以及主要代表作品的文本解读等,对欧美成长小说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并与世界文学领域对欧美成长小说的研究保持了对话性。三、中国成长小说的海外“冷”现象相比之下,中国的成长小说在西方的海外译介与研究却显得冷清、寂寞得多,对“西方文学以及西方的社会生活、思想观念产生的影响”更是微乎其微(高玉,)。尽管成长小说的概念源于德国,发展于欧美,但中国文学中的成长小说也是不容忽视的文学类别。有中国学者言,世纪中国成长小说因缘际会,几乎在一个世纪内经历了西方成长小说年的所有变化过程(徐秀明、葛红兵,)。而成长小说之所以能够与世纪中国的文化、政治语境迅速结合,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成长小说,与中国文学基因中饱满的“教化”因子不无关系。中国的“诗教”传统由来已久。自孔子提出“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以来,“在华夏文明之中以诗歌来抒情教化的传统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学中教育主题的逐步形成”(钟今瑾、程方平,)。纵观中国小说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教育思想贯穿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雏形的志怪、志人小说,到唐传奇、宋元时期话本、明清时期章回体小说的整个发展史中。清代以后,从李绿园发表歧路灯 到包天笑应邀在 教育杂志上连载教育小说,典型的中国教育成长小说开始出现(韩永胜,)。需要指出的是,当时的中国教育成长小说更为侧重教育维度,因此称为“教育小说”更为贴切。如年创刊的由陈景韩主编的新新小说和年创刊的由吴跃人等人主编的 月月小说,都曾刊登过“教育小说”(韩永胜,)。然而无论是教育小说,还是成长小说,其塑人、教化的基本功能是一致的。在世纪初中国社会历史的转型时期,成长小说更是“梁启超们”用以塑造新人的最有效的工具之一(樊国宾,)。世纪是中国成长小说发展的黄金时期,诞生了一系列小说佳作。叶圣陶的倪焕之、张天翼的 包氏父子、茅盾的 虹、老舍的老张的哲学赵子曰 小坡的生同 牛天赐传、巴金的家、鹿桥的 未央歌、杨沫的青春之歌,刘心武的班主任、曹文轩的系列青少年教育成长小说等均是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作。族裔文学专题参阅大卫科波菲尔(豆瓣)():。然而我国的成长小说在国外的接受情况却差强人意。在译介方面,我国的成长小说存在外译数量少、国外读者少、国外出版社规模小、影响力小等问题。在研究上则主要体现在国外学者关注少、研究不够深入、不够全面、不够系统等问题。以被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成长小说(李杨,)杨沫的青春之歌为例。小说于年由作家出版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此后多次再版,在中国的发行量超过五百万册,是一部影响深远的中国成长小说。在国家的大力助推下,年该书的日文版出版,年朝文版出版,年英文版出版,迄今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覆盖了欧美等国和亚非拉地区。该书在海外的“关注群体均以高校研究机构学者和汉学家为主”(李先慧,),但关注量很小。李先慧在青春之歌在世界的传播与接受 一文中查询了,对英文版青春之歌 的海外读者接受情况进行了统计。从年月到年月,只有来自印度、斯里兰卡、尼泊尔、塞尔维亚、巴基斯坦、加拿大和美国的位读者参与了打分,仅人有文字评价。国外为数不多的几篇研究该小说的论文的研究视角大多聚焦于意识形态问题,且多集中于世纪六七十年代。其中讨论小说中的青年人形象的只有两篇,一篇是汉学家卫德明()的中国共产主义文学中的青年与老年形象(“”);另一篇是中国成长小说研究专家宋明炜()的青年人的驯化(“:,”)。宋文将该书明确定位为中国社会主义成长小说。如果说 青春之歌 作为“十七年文学”的经典作品,与西方读者之间存在着时间、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距,影响了小说在国外的传播和接受,那么被称为“中国罗琳”的杨红樱的“马小跳”系列国内外接受情况的反差更需引起我们的反思。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