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古籍整理的出版现状和现实价值_王晓曼.pdf
下载文档

ID:2724624

大小:1.43M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0-1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中医 古籍 整理 出版 现状 现实 价值 王晓曼
2023年第3期采写编130出版实践党和政府历来重视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在讲话中提到了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强调阐发传统文化的内涵,提高民族自信,增加民族认同感,这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指明了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我国中医学作为众多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传承和发扬中华文明的践行者。中医学的经典著作中蕴含着古代中医学家思想的精华,是中华文明健康传承的根本,拥有极强的生命力。中医古籍伴随着中医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积累,是中医理论和实践理论传承的重要物质载体,是我国先民在与疾病做斗争过程中的经验和智慧的总结,是我国宝贵的文献学遗产和珍贵的医疗经验的结晶,其忠实地记载了诸多中医名家防病治病的医理医术和方药研究成果,是现代人了解我国先民思想和经验的一扇大门、一把钥匙。正如宋代史崧在黄帝内经灵枢中作序所言:“夫为医者,在读医书耳,读而不能为医者有矣,未有不读而能为医者也。”明确提出了中医经典著作对中医学习的重要性。作为现代出版工作者,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古人的思想精华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青春,最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铸就中华文明的新辉煌,翻开中华历史的新篇章,正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一、中医古籍整理出版的重要性和现状(一)中医古籍整理出版的重要性。中医学的发展历史悠久,历经千年而不衰,中医古籍更是浩如烟海,汗牛充栋,虽然我国历朝历代的文人都有藏书的传统,藏书大家更是代不乏人,然而也正是由于历史的久远,导致中医古籍因自然损坏或散佚,或毁于兵燹者颇多。如清代赵学敏所著本草纲目拾遗中所引用的书目有260余种,但是在距今不过200余年的时间里,目前已失传者近半数。据书目著录,从西汉至清末的2000多年时间里,我国各类古籍总和约18万种,现今存世约6万种,其中,中医古籍占1.3万余种。但据2007年第三次全国中医古籍资源调查结果显示,现存的1.3万余种中医古籍中已有近半数成为孤本。即使这些幸存的古籍,由于辗转传抄、以讹传讹,甚至真假相杂、以假乱真,其中托名伪作、篡改漏误者亦不在少数。如陈修园医书,有九种、十四种、十八种、二十一种、二十三种、二十八种、三十种、三十二种、三十六种、四十种、四十八种、五十种、五十二种、六十种、七十种、七十二种等等。实际上只有南雅堂医书全集(十六种)为陈修远手著。正如汉书艺文志所言:“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是隔,施行不易,披会易难,岁月既淹埋,袭已成弊。”因此,为了溯本求源,巩固中医理论的根基,发扬传承中医学术思想,对中医经典古籍进行整理、校勘、训诂、补订受到历朝历代的重视。我国历代都曾做过官修中医古籍的工作,北宋仁宗时成立“校正医书局”,由掌禹锡、林亿、高保衡等对素问灵枢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多部中医古籍进行了编校、整理;明初,朱橚与滕硕、刘醇等主编大型医学方书普济方,收编了我国15世纪以前的各科临证方剂61739首,使明以前的丰富医方资料得以保存至今;清康熙年间,由陈梦雷、蒋廷锡领衔编纂的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更是采摭博洽,将脉诊、外诊法、脏腑身形、临床各科病证等诸多内容包罗在内,将学术与临床密切结合,实用性很强。(二)中医古籍整理出版的现状。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古籍整理的出版现状和现实价值王晓曼张燕中医古籍是中医文化的载体,是数千年来诸多中医名家经验的璀璨结晶,是后学之辈传承和创新的基石,但由于战乱兵燹、刊印技术落后等历史原因,造成部分中医古籍的散佚和错漏。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中医古籍整理出版事业高度重视,多次组织国家级的挖掘和整理。本文对中医古籍整理出版的重要性进行了阐释,并对中医古籍的出版现状和现实价值进行了探讨。关键词:中医古籍;出版;保护;传承;创新内容提要131出版实践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非常重视,早在1954年10月关于改进中医工作问题给中央的报告中就提出:“整理出版中医古籍:出版中医中药古籍,包括整理编辑和翻印古典的和近代的医书。”1982年卫生部中医司在北京召开了中医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工作座谈会,初步拟定了19821990年中医古籍整理出版规划,拟整理出版中医古籍686种。1983年1月,卫生部中医古籍整理出版办公室成立,并提出了“抢救100本中医古籍文献”的举措。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标志着“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正式启动,这也是我国历史上首次由国家主持开展的全国性古籍保护工程。在此背景下,中医古籍抢救整理进入了全面高效实施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截至2012年我国中医药古籍整理出版的图书已达5287种。2010年,国家公共卫生资金项目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正式启动。遵循“古籍整理与保护利用相结合,古籍整理与学术研究相结合,古籍整理与队伍建设相结合,基础工作与研究提高相结合”的总体思路,在19821986年的第一批和第二批重要中医药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基础上,组织山东、南京、上海、福建等多省市,有较好中医药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基础的9家中医文献研究机构,开展第三批中医药古籍整理出版工作。该项目是继19821986年两批重点中医古籍整理之后,第三批由政府主导的大规模的中医古籍整理项目。项目按照“既出书又出人”的思路,一是将未经整理的400种重要中医药古籍整理出版,成为规范通行本、传世本;二是在完成项目整理的同时,凝聚和壮大古籍整理研究队伍,全面提升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三是将研究成果转化成促进中医药继承和创新的动力和源泉,为中医药学术传承和中医药事业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通过三批400余种经过系统整理的古籍出版,将构成基本中医古籍系列以服务社会。为保证本项目顺利实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门成立项目办公室,负责项目组织实施、沟通协调与日常管理工作。办公室设于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项目办公室主任由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所长王振国担任,最终定名为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现已全部出版完成。该项目自2013年6月项目办公室将首批书稿交付出版社至2019年全部400余种古籍出版完成,出版周期历时7年有余,参与项目的责任编辑50余人。作者团队更是涉及全国9个省市的9家中医文献研究机构,参与整理者近200人。项目办公室在2010年项目启动伊始即先后在济南、上海、杭州举行了三次大型培训会议,统一整理思想,规范工作细则,并起草了中医药古籍整理规范(简称规范)、中医药古籍整理工作细则(简称工作细则)。规范包括校勘、标点、注释、今译、辑佚、评述、影印、汇编、索引、编排规范等内容。工作细则更是进一步在规范基础上,针对本项目制订了具体工作规范,较规范更加细致、具体,可操作性强。本套中医古籍丛书的出版,对我国古籍的抢救性挖掘工作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并培养和壮大了古籍整理工作的研究人员,新发现了一批古籍善本,对发掘中医宝库、正本清源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今后的中医文献整理和出版工作提供了借鉴。二、中医古籍整理出版的现实价值(一)传承中医学术思想。历代名医的成才之路,除了跟师学习、口传心授之外,最重要的两点,一是刻苦钻研中医文献,尤其是名家的经典著作;二是自身要进行长期的临床医疗实践,在实践中印证理论、传承理论。清代李延昰在所著脉诀汇辨序中云:“上古神农、黄帝、岐伯、鬼臾区等,神明天纵,何可几及。降至叔世,即有人焉才高识妙,可以仰窥圣域,亦须精求典籍,上发金匮玉函之藏,下集专家授受之旨;学以博而渐通,心以疑而启悟。如此则借证有资,力省功倍。所谓将登泰岱,舍径奚从;欲诣扶桑,非舟莫适。”只有精研这些中医经典著作,才能找到研习中医古奥医理的门径和舟楫,从而“上发金匮玉函之藏,下集专家授受之旨”。中医学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都是一门经验医学,注重临床实践,中医诸位名家的理论和经验均被忠实地记录于相关著作中,对中医古籍进行修订、整理,去伪存真,去粗存精,以现代通俗易懂的文字加以注释,并结合现代名家的点评,或点校,或今译,或配以图解、视频等现代注解形式,才能让当代的中医工作者更好地研习中医经典,拨开中医的千年迷雾,强化医学自身的内涵,回归中医正统思想。如小儿推拿广意是现存的儿科推拿的代表性专著,成书于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之后,虽距今不过300余年,但原刊却已不见存世,在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的出版过程中,对该书的流传进行溯源,已发现近20种刊印版本,各版本之间互有相同和不同的错误,提示存在着交错流传、影响的现象。比如,香砂平胃散的组成中,清代的壬辰嘉郡博古堂刻本记录苍术和厚朴的用量为三两,清代江阴学古山房刻本却仅为三钱,药物用量居然差距数倍。因此只有对中医古籍进行深入整理、校勘、研究、出版,才能避免让错讹之处继续流传,为中医学术的传承作出贡献。(二)推动中医学术创新。我国第一位诺贝尔医学2023年第3期采写编132出版实践奖或生理学奖得主屠呦呦,利用青蒿的水煎煮提取物和乙醇提取物进行试验,提取青蒿素,历经190多次失败后,决定从中医古籍中去寻找思路,并最终在东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了治疗疟疾的方法:“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发现温度是关键,遂采用低温萃取法成功提取治疗恶性疟疾的青蒿素。近年来,以国医大师为代表的诸多中医药专家反复倡导要“读经典,跟名师,做临床”,“经典”是中医之根基,是中医药实现学术进步和事业发展的基础,强调“读经典”即希望通过对中医名家的经典著作进行系统研读,同时结合现代科学研究对中医的病症方药进行时代性解读,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以实现中医学在理论和临床方面新的突破。整理出版中医古籍一是可以校勘错讹,发现并纠正古籍在流传过程中出现的文字讹误;二是可以扫除文字、文意的变化,语言的发展,思想的变化而造成的阅读理解障碍,利于现代人学习中医;三是对古籍本身的内容进行研究,让古人的经验和实践能够“古为今用”。就现代中医临床治疗而言,虽然由于时间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气候的变迁,疾病谱较之古代已有了很大变化,但中医作为一门“以人为本”的医学,认为天人相应、人与自然有统一性,因此在治疗方式上遵循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原则,在中医学的发展史上,从不缺乏充满创新精神的名家。不少医家在自身丰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古代的医学经典,终成名家。如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认为:“法之与术,悉出内经之玄机。”创造性地发挥了黄帝内经中病机十九条的理论,认为病多因火热而起,倡“六气皆从火化”说,治疗多用寒凉药,世称“寒凉派”,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和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同时,他提出的“降心火,益肾水”为主的治疗火热病的方法,给后世温病学派很大启示。清代一家吴鞠通在全面研究素问、张仲景,吴有性、叶天士的相关学说后,把温病传变与脏腑病机联系起来,提出了所谓的“三焦辨证”体系,对当今临床治疗温疫类疾病仍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国医大师王琦将散见于黄帝内经和其他医著、文献中的有关体质内容加以整理研究,在临床中加以多次实践,反复推敲,从实验研究、临床运用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最终创立了中医体质学说。中医体质学说是通过研究人体体质类型与疾病的关系,强调疾病的易感性,强调中医的因人而异的治疗原则,从改善体质本质入手,为改善患病个体的病理状态提供条件,实现中医个体化诊疗和疾病预防,充分体现了“守正创新”的精神。这些医家的成就正是在深入钻研中医经典文献的基础上,掌握诊疗方法的本质内核,从而借助前人的智慧和经验诊治现代临床疾病,这也是对中医古籍进行整理与出版的最大价值所在。三、讨论总之,浩如烟海的中医古籍中蕴藏着许多值得进一步挖掘的宝贵资源。目前,我国的中医古籍整理出版和挖掘工作虽然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随着各地古籍资源普查工作的重新展开,以及考古工作的新发现,与其他国家博物馆或大学等对外交流的进一步开展,不断有新的古籍或孤本被发现,亟需重新整理、编次、出版。如近年发现的走马楼书简中有关中医理论的内容等。通过对中医古籍的整理、出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