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经学
研究
逻辑
蒋伟胜
第 36 卷第 1 期温 州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2023 年 1 月Vol.36 No.1Journal of Wenz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Jan.2023周予同经学研究的逻辑蒋伟胜(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摘要:以理性精神始,遵循“教”“学”分离、学中探术、以学言变的路径展开,以科学的史学形态终,是周予同经学研究的基本逻辑。把经学与儒教区分开来,以理性精神批判儒家的宗教性,确立经学的学术性质,是周予同经学研究逻辑的第一环。学术性质的经学与政治统治术略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通过研究经学的产生与更替、经典名目的变化等学术问题探索政治统治术略的变化,是其经学研究逻辑的第二环。在把经学视为反映政治术略变化的基础上,对经学展开“超经学的研究”,用历史学的方法发掘经典材料,总结经学演变规律,是其经学研究逻辑的第三环。周予同的经学研究逻辑,蕴含赋予经学史学形态从而延续经学文脉的价值指向,对当下的经学研究依然具有借鉴意义。关键词:周予同;经学;儒教;政治术略;史学中图分类号:B259.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3555(2023)01-0023-09DOI:10.3875/j.issn.1674-3555.2023.01.003本文的 PDF 文件可以从 https:/ 获得周予同(18981981),温州瑞安人,现代经学研究的开创者,1921 年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从事经学研究凡六十年。经过长期探索,周予同提出中国古代经学具有学术、宗教、政治三重属性:“中国经典的本质,不仅是学术的,而且是宗教的,尤其是政治的。”1621因此,其认为,经学研究不仅要探索经典的学术价值,还要讨论其政治作用和宗教意义,如此才能把握其本质。相应地,他的经学研究逻辑也分为三个环节:首先是“教”“学”分离,即通过揭示儒家的宗教性,把经学从儒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还原经学的学术面目;其次是学中探术,即经学与历代统治者的政治统治术略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通过经学可以发现统治术略的变化,把握时代运动的脉搏;最后是以学言变,即以探究经学与政治术略互动关系的方式,对经学开展历史学的分期研究,揭示经学变迁。周予同主张通过三个环节层层推进,阐明经学的理性内容,让经学获得科学的史学形态,得到新生。一、“教”“学”分离周予同开始从事经学研究的时代背景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他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还是 1919年 5 月 4 日“火烧赵家楼”事件的点火人之一。以五四新青年的身份从事故纸堆中的经学研究,不免让人感到疑惑,周予同对此回应说:“我是命定的不得已的去研究国故学的一个人我不是喜欢国故,也绝对不是受某博士所开的风气的影响。”1605不喜欢国故却长期研究国学,看似基金项目: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重大项目(21WH70083ZD)作者简介:蒋伟胜,男,浙江浦江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经学,宋明理学。1 参见:周予同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M朱维铮,编增订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第 36 卷第 1 期24矛盾的行为背后,隐藏着周予同经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即以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的科学精神,重新整理儒学,把经学的理性内容与儒家的宗教性质区别开来,为经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获得新生命奠定基础。周予同通过义理研究揭示儒家的宗教性。他认为儒家的宗教性主要体现在“乐道说”和“安命说”两个命题之中。“乐道说”引导士大夫阶层从内心领受实践仁、义、礼、智等高尚道德的快感,要求他们以安贫乐道的方式体现个人修养,从而实现社会安宁。“安命说”则向普通民众灌输“命”的主宰观念,让他们面对不公平的现实却能安于现状,起到安慰民众内心愤慨情绪的作用,从而达到维持社会秩序的目的。在儒家精神的社会政策一文中,周予同评价儒家宗教性的意义,说道:“利用一种精神麻醉的方法,提出乐道说,以解脱一切现实的物质的压迫,而求得内心之淡泊的安宁。”1578“完全注意精神方面而遗弃物质方面,不免有偏颇的片面的毛病;但他减轻人类之内心的苦痛,使人生于不幸的境况当中得着生存的情趣,的确有相当的功劳。”1586可见其认为儒教能产生精神麻醉作用,让人忽视物质压迫,减轻内心痛苦,提高人生情趣。马克思说:“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2宗教是人民的心灵良药,可以起到减轻精神痛苦的作用,但也会侵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周予同对儒教的评语,与马克思对宗教的定性非常相似。周予同进而追溯儒家乐道、安命的宗教属性的起源,指出儒家的宗教性源于原始宗教的生殖崇拜。原始宗教以生殖解释宇宙中的一切现象,以为天地是最伟大的两性,天地的生化万物和人类的生儿育女具有相似性。儒家孝的观念源于对祖先的生殖崇拜,仁的观念来自父天母地的生殖哲学,其理论形成的逻辑是由生殖器崇拜而形成生殖崇拜:由行孝而修仁,修仁必先行孝,从而形成仁孝一体的思想。周予同判断,儒学与原始宗教的不同之处在于,经过孔子对天的道德地诠释,传统的生殖之天演变为道德之仁,此使个人与他人乃至天地万物,都产生血缘和情感的联系,形成民胞物与、万物一体的仁的精神境界,儒家“才由宗教的一跃而为哲学的”1364,原始宗教实现了哲学突破,跃升成为儒家的道德哲学。周予同对孔子之仁源于原始宗教的说法,不能不让人想起雅斯贝尔斯的“轴心突破”理论关于宗教向哲学飞跃的论说。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在写作于 1949 年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提出,轴心时代文明突破过程中,人们用理性的方法、道德的方式超越原始宗教文化,于是哲学出现了,像孔子这样的哲学家通过提升自己来引导大众,“人性整体进行了一次飞跃”3,人类文明的层次得到了整体性的提升。周予同讨论仁与原始宗教关系的文章“孝”与“生殖器崇拜”发表于 1927 年,比雅斯贝尔斯提出轴心理论早了二十余年。这又让我们惊讶于周予同思想的深邃。周予同的儒家哲学起源论,不仅为儒家思想探寻到了发生学的起源,还为当时备受诟病的儒学找到了继续存在的理由:儒家的宗教性是原始宗教的遗留,仁的精神内核是理性的哲学内容,是儒学可以继续存在的思想基础。在区分儒家宗教性与学术性的基础上,周予同对儒家的宗教性开展了深入批判。他认为,中国社会从秦汉到近代以来的文化,“总受着儒教的经学的支配”1522,尤其是受汉学古文学派的影响。古文学派的特点之一,是把孔子视为儒教教主,并给他披上宗教的神秘外衣。开展儒学研究,2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 参见: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M魏楚雄,俞新天,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0。蒋伟胜:周予同经学研究的逻辑25要把孔子同儒、儒家、儒教区分开来,说清楚:孔子是儒家的创立者,同后来的儒教有关系,但是孔子的教主地位还有他身上的神秘性,都是后来依附上去的,与孔子本人无关。为了祛除孔子的教主魅惑,周予同主张以论语为唯一可信的材料,写一部孔子传,把孔子视为中国古代人格完满的圣人、注重实际的教育家、不得意的政治思想家、钻研道德问题的伦理学家,还原作为历史人物的孔子形象。周予同整理与研究纬书,开展现代纬学研究,就是出于为孔子祛魅的考虑。纬书是君王南面之术与方士长生技艺相混合的产物:“儒家尊君,君者,王者之所喜也。方士长生,生者,亦王者之所喜也。二者既同为王者之所喜,则其势必相妒,于是各盗敌之长技,以谋独擅,而二家之糅合成焉。”4由经生和方士组成的纬学家们,把孔子装扮成应世而生、为汉制法的“素王”,以儒家经典方士化的形式,在天人感应、鬼神数术的妖妄中对孔子进行神秘化。纬书盛行于两汉,隋唐时代已经衰落,宋代就基本散亡殆尽,鲜有人问津了。周予同不避艰难,筚路蓝缕收集整理纬书书目,深入探讨纬书界说、起源、变迁以及纬书与经今古文学的关系、古今经文学家对纬书的见解等问题,开创性地开展现代纬学研究,希望通过揭示纬书荒诞不经、既巫且妄的性质,将纬学研究与经学研究一起“作为反教运动的一部分”1594。因为儒家的宗教性,纬书中的孔子形象具有神圣性,必须予以破除,经书中的孔子形象也面目不清,应在重新认识之列。孔子的思想学术,在二千多年间,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迁,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着的,如梁启超所言:“浸假而孔子变为董江都、何邵公矣,浸假而孔子变为马季长、郑康成矣,浸假而孔子变为韩昌黎、欧阳永叔矣,浸假而孔子变为程伊川、朱晦庵矣,浸假而孔子变为陆象山、王阳明矣,浸假而孔子变为纪晓岚、阮芸台矣。”5历代儒家学者以“代圣人立言”的方式不断地诠释孔子,师心用智描绘出的孔子形象,自然与“真孔子”相去甚远。周予同以为,孔子的学术思想是两汉以来中国文化的核心问题,不能正确认识孔子的思想学术,现代中国文化的动向也将无法确定。因此,他建议用现代学术规范,理性地探究经典与孔子的关系,求索经典产生、发展和演变的社会原因,在对经典再认识的基础上,重估经典价值,重新认识孔子。周予同认为,对经学开展科学的研究,揭示经典中所含的宗教性因素,可以破除人们对经学的迷思。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的教育部门曾多次提倡学生读经。对此,周予同的意见是:“经是可以研究的,但是绝对不可以迷恋的”1603,要学生懂得修齐治平之道,可以运用公民学、政治学、伦理学、哲学等现代学科的训练方法,用不着读经。他批评那些提倡读经的人士,常常“经史不分,汉宋学不分,今古文不分,他们只觉得一个完全无缺的所谓国粹也者在面前发毫光”1609,却没有意识到经典中包含的宗教因素可能对青年产生毒害。周予同宣称,只有在对经典展开理性研究的基础上,才能讨论是否在学校中开展读经活动,不然盲目地让青年读经,只会误导青年把“僵尸当做神灵”1594。对经典开展理性研究的另一项积极意义,是可以消除“有些莫名其妙的 儒教徒 想建立新的道统”1492的尝试。近代以来,不断有学者或政客为孔子套上时装,要求孔子一方面接受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衣钵,一方面做现代政论家的理论先驱,把各种新潮的思想都解释为古已有之。比如,1925 年戴季陶在孙文主义之哲学基础一文中提出新道统论,把孙中山视4 参见:夏曾佑夏曾佑中国古代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325。5 参见:梁启超饮冰室文集之九M/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55。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第 36 卷第 1 期26作中国正统思想继承人,是尧、舜、孔、孟以来仁义道统的担当者,试图建立新的儒式宗教6。蒋介石也以道统自任,他说:“我们中国有一个立国的精神,有一个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数千年来历圣相传的正统思想,这个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道统,我的革命思想、革命主义,就是从这个道统遗传下来的。我现在就是要继承我们中华民族的道统,就是继续发扬我们中华民族历代祖宗遗传下来的正统精神。”7周予同指出,道统说不仅蒙蔽了孔子的真相,而且涂改了中国的古史,既不是历史发展中的真实,更不足以概括儒家思想的精髓。现代人建构的新道统,以继承传统文化之名对大众行政治愚弄之实,更是播穅眯目、欺天罔人。然而,今天仍然不乏这样的莫名其妙之人,沉迷于历史上存在过的内涵不清的道统表述,表明周予同“教学分离”的经学研究主张,依然具有现实意义。二、学中探术关注经学与政治统治术略之间的关系,是周予同经学研究的一大特色。周予同认为,经是“中国封建专制政府法定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编书籍的通称”1656,经学是“历代封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官僚对上述经典著述的阐发和议论”1656,经和经学都跟政治统治有关。无论是研究经的名目,还是求索经学的内涵,抑或是探究经学史的演变,他都注意揭示研究内容与政治术略的关系,试图通过研究经、经学与经学史的演化,去探明古今政治统治术略的变革。曾受教于周予同的已故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朱维铮先生,把经学发展的主导取向概括为“学随术变”8,认为历史上的经传研究总是在追随权力取向,论证经义具有实践品格,正是对其师经学研究思想的概括。周予同判断,经学的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