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职艺校美育与南音教学的融合教育策略_简韦华茹.pdf
下载文档

ID:2724616

大小:1.72MB

页数:4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0-1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艺校 美育 南音 教学 融合 教育 策略 简韦华茹
056学生发展五育并举中职艺校美育与南音教学的融合教育策略福建省厦门艺术学校简茹【摘要】南音亦称为“弦管”“南乐”,是我国传承最为久远的古老音乐之一,具备强烈的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合特征。要想突出南音的美育功能,需要从乡土角度、艺术角度、文化角度厘清南音辅助艺术教育的文化意蕴,从美育交融与美育鉴赏的层面找准南音文化与艺术教育的耦合逻辑。要分析南音文化融于艺术课程的教学难点,找准南音与现代音乐文化的矛盾冲突,并通过对音乐课程教材、数字南音教育系统加以建设,把中职音乐教育课程和南音教学资源全面融合,以此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弘扬南音艺术文化,从而助力中职美育内容更加丰富多元,促进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关键词】中职艺校;美育;南音教学;教学融合【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23)05-0056-04【DOI】10.12240/j.issn.2095-9214.2023.05.017南音有着深厚、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与西安城隍庙古乐、山西五台山青黄庙乐曲、北京智化寺乐曲并称之为“四大古乐”。同时,“南音”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有着鲜明的文化符号特征,从多方面彰显着我国传统戏曲、传统歌曲的文化风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审美教育融合具有多元性特征,而综合上述来看,南音的文化内容显然满足审美教育需求。因此,结合南音功能,在中职艺校美育体系中融合南音教学,能够切实把音乐的民族特征和审美特点发散开来,用最真挚的音乐内容去熏陶学生,把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注入中职艺校的育人体系中。一、美育视角下南音的文化意蕴(一)乡土美育:蕴含故乡悠久的音乐文化南音是我国现有的最古老的音乐文化之一。南音起源于唐代,发展于宋代,传播于我国台湾、闽南等地区。南音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传统戏剧、戏曲、音乐艺术更是南音文化的代表性内容,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南音文化融入教育体系,既能够打造出“音乐美育”的创新教育范式,实现对南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能够助力文化教育价值的落实,为学校美育机制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支撑,为教育的创新发展、文化的传承提供重要动力,从而推动艺术教育审美的升级。此外,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依托教育教学,最大限度实现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也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索的重要课题。围绕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弘扬南音文化价值,将其和中职音乐教育加以融合则是实现上述多元目标的途径之一。(二)精神美育:认同闽南精神的音乐纽带南音的主要特点在于优雅且具有古典韵味,在国内外都具有较高影响力。南音所承载的文化特色将海内外万千游子紧密联系起来,例如 思乡曲 雨花夜 等闽南歌曲承载着浓厚的乡土风情,凸显了南音文化的“音乐纽带”作用。南音有着独特的演唱方式,闽南方言的独特演唱为南音文化多元化发展奠定了语言基础,也正是因为这种演唱方式,使得 思057五育并举学生发展乡曲 等闽南民歌在大众中的认可度普遍较高,它展现了地区乡音的悠久历史,凝聚了万千海外游子对南音文化的思想认同与情感共识。如今,流行音乐逐渐风靡,在此背景下,教育领域应主动探索并发挥南音的美育价值,瞄准学生群体,引导学生发展成为民族音乐在未来阶段的“发声媒介”,并打造以南音为基础的美育教学机制,帮助学生树立全新的思维认知,促进中职音乐美育与南音文化的深度融合与双向创新。(三)文化美育:凸显文化传承的音乐功能2009 年 10 月 1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正式加设了南音,引发了国际社会对南音文化的关注。南音所涉及的乐器古朴而典雅,是大众了解闽南地区音乐发展历史与特色魅力的重要渠道。如今,福建各个地区都在课堂中引入了南音文化,各阶段学生逐渐成长为南音的传承者与闽南文化传播的重要践行者。基于此,在中职艺校中有机引入南音课程,可帮助学生感悟南音文化的高雅艺术感与醇厚历史感,带动学生审美情趣与艺术体验能的双重发展;同时,也可以推动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得到全面性提升,从而达到以美育人的教育目标。如此,既能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扬拓宽路径,也能够为中职美育发展找准全新的突破点,确保了南音文化后继有人。二、中职艺校美育与南音教学融合的逻辑梳理(一)美育鉴赏:依托音乐鉴赏筑牢美育教育根基传承本土音乐的最佳方式在于有效发挥学校音乐教育的教学价值。音乐课堂是帮助学生了解本土音乐的有效渠道,同时也可与音乐教育以及美育有机联动。中职学生大多年龄偏小,尚处于新鲜感强、主观能动性强的发展阶段,改变中职传统音乐课堂的教育模式,依托南音的实践性内容打造中职音乐美育的实践性育人模式,能够为中职学生创造更为生动、形象的美育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在南音实践中感悟历史文化,为学生的审美提升打下坚实基础。例如南音文化涉及的民族节庆活动、集体歌舞、演奏活动,表演者可利用艺术方式抒发自身的内心情感,同时也能够寻求思想认同与文化理解。因此,将此类民族文化以南音教学的形式融入中职艺校教育体系,将推动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实现深层次的转变。此外,南音文化能够为中职音乐教学内容的全新发展创造契机,为课堂教学打造出全新的发展空间,拓展审美教育的取材渠道,挖掘全新的课外教学开展方式,实现本土音乐与其他乐理课程的联动发展,这也是音乐教育在未来阶段的全新发展趋势。(二)美育交融:依托教育融合促使南音传承发展鉴赏南音文化可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建立起民族音乐的保护意识,加强其对本土音乐的印象,也能够推动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有效锻炼与提升,从而真正彰显本土音乐的独特价值。从南音文化的传承模式中发现其具备交融的特质,应该从文化发展的视角寻求音乐文化与音乐内容传承的有效方式。以茶文化为例,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内容,里面涵盖着许多与音乐艺术有关的文化表现形式,采茶戏等传统音乐就是茶文化与传统音乐艺术有机融合的延伸型产物。因此,民族音乐与茶文化具有情感表达的同一性,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效素材。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是我国的主要战略目标之一,在此背景下,将茶文化与南音文化进行融合教学,便有了文化层面与现实层面的双重逻辑。我校茶文化艺术专业开展的南音课程,创新将茶艺表演与南音文化进行渗透融合,学生在茶艺表演中能够以南音的弹唱或者表演唱作为演绎形态,从而实现茶文化与南音文化的同频共振,实现了传统文化的二次创新与传承。058学生发展五育并举三、中职艺校美育与南音教学融合的现实挑战(一)南音艺术实践性较强,作为美育类课程教授难度较大南音学习主要由识谱(工乂谱)、演奏(南音乐器,如洞箫、南琶等)和演唱(南音唱词与唱法)三大板块组建而成,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素质能力。工乂谱学习是南音后续课程正常开展的基础与前提。但根据识谱环节的状况来看,工乂谱和中职艺校音乐课程涉及的简谱、五线谱具备较大的差别,教学知识难以高效对接,难以被学生真正接纳,容易让学生在初学时产生强烈的排斥情绪。此外,南音传统教学惯用的教学模式为“口传心授”法,即教师需要通过乐器演奏或歌曲演唱等方式向学生提供正确示范,学生后续进行模仿,并经由教师进行指正,循环反复。该种教学模式一般偏向于小班化科班教学,在大班美育通识类课程中的教学空间相对狭隘。由于南音文化的实践性较强,开展南音实践性教学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教学设计中,大多教师没有结合中职学生的年龄以及心理特点,导致学生无法对南音教学的内容产生深刻理解,不能投入到教师所设定的教学环境中,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长期在单一的学习内容下,学生无法感受到南音中所蕴含的真正魅力,导致教学质量没有明显的提升。与此同时,大部分中职学校的学生并不具备良好的学习基础,在理论知识的理解上能力不足,只是机械式地按照教师的教学步骤进行记忆,缺少主动性,也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导致逐渐对南音学习失去兴趣,最终出现学习水平停滞不前的状态。(二)南音艺术现代化冲突,学生对南音教学兴趣相对较低作为相对复杂的有机系统之一,文化的核心要素为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相比较而言,现代传媒所承载的流行音乐形式在青少年群体中相对更受欢迎,并在市场经济的引导下面向社会大众实现了广泛传播。南音曾经是闽台两地广泛流行的大众文化之一,但后续时代的发展带动大众的审美潮流发生转变,目前南音与大众文化之间存在较多矛盾。表 1 详细展示了大众文化(以流行音乐为例)与南音艺术的异同。表 1流行音乐与南音艺术的异同属性流行音乐南音艺术商品性具备(基本属性)不具备通俗性具备具备,但受地域性限制仅出现在闽台地区流行性具备具备,但流行性较弱,创新程度有待提升娱乐性强较弱,南音较多覆盖于艺术、教育领域仪式性强强,如“郎君祭”“弦管祭”仪式等政治性不具备具备,推广南音艺术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一带一路”倡议,且有利于加强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的文化联系,并以南音文化作为纽带与东南亚乃至全球范围内侨胞搭建情感联结,为文化共同体铺设艺术基石根据表 1 所示,南音的通俗性与娱乐性明显不足,导致年轻人不愿自主去接触并接纳南音;表演仪式较为烦琐,闽台地区以外的社会大众无法真正理解其中的文化价值,对南音的学习兴致自然较低。如今,南音与大众流行文化之间存在的明显的差异,是南音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用状况不乐观的主要原因。四、中职艺校美育与南音教学的融合路径(一)美育教材:南音选材的融合建设针对南音进入中职音乐课堂,应增加中职艺术学校南音教材选材内容的建设,提升其针对性与目的性,从而充分发挥南音的独特魅力。南音融入教材应该汲取不同类型的南音特色,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如今,南音文化还保留着中国古汉语音韵,讲究咬字发音吐词,归韵收音,所以音乐教材编写时要注意强调南音文化的整体性,要从本土音乐文化方面提高学生对于南音文化的认同感,强化学生对于南音文化所呈现的民族性与整体性的认知。059五育并举学生发展音乐教师应对本土音乐作品做出准确认识、判断,以确定南音文化的育人功能,并运用创造性的教育手段,帮助学生认识南音文化的创作背景、文化内容及其主要特征。此外,南音价值的充分发挥能够推动南音本身所蕴含文化的覆盖范围逐步扩展,引导学生运用多视角把握南音的艺术内容,从而能够真正掌握音色、乐曲、演奏等内容。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南音文化的融合特性,从南音器乐、南音唱腔、南音曲谱等方面切入,选择开辟单独的南音教材内容,列入民族音乐板块,并与流行音乐结合进行适当的音乐改编,从而表现出南音的现代化特质,提升闽南本土音乐文化所承载的艺术含义,推动南音文化的深远传播。(二)美育程序:南音内容的数字产出南音教学与中职艺校有机联动任重而道远,并非依赖理论传授便可完成。针对学生学习需求日益复杂化与多元化的趋势,中职艺校应该设计出多样化的学习程序,解决学校学习用具和教具(如南音乐器)配备不足的问题。就当前阶段的发展状况而言,为南音而专门设计的软件并不存在,只有少数的软件可适当发挥教学辅助作用。以手机移动端为例,“库乐队”软件可以对演奏乐器的环节进行技术模拟,或者依托 MIDI合成功能的八点优势对其中的音乐要素进行合成。在上述基础上,教师可以借助主流短视频平台、视频软件等,共同打造完善的数字南音在线教学体系。学生必须在约定学时内完成相关学习内容,然后在短视频平台发表个人学习体会、心得感悟等,包括表演录像、演唱图片及音乐片段等,允许不同学校的师生欣赏并提供建议。同时教师也可依托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的互动功能,传播高质量的艺术作品,同时加强南音艺术的美誉与娱乐价值,增强南音在社会领域中的知名度,提升受众规模,让南音艺术真正登上全国舞台,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南音文化包含了多元艺术内容,将其以教学形式融入中职艺校美育体系需要注重与音乐教材的合理整合,并创新开发南音教学的数字资源库,创新音乐教学手段,从而在音乐教育内容中凸显南音文化的多元性以及教育内容的有效性,促使南音文化与中职艺校美育机制的深度融合。同时,中职艺校要求学生初识南音艺术,是学校传承与发扬南音的积极实践,也能够帮助社会了解并认可南音的艺术风格与所承载的思想精神,从而为南音的深入发展提供更多可行性建议。【参考文献】1 梁颖.基于虚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