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中国
中部
地区
质量
发展
时空
演变
形成
机理
陈明华
地 理 学 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第78卷 第4期2023年4月Vol.78,No.4April,2023中国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演变及形成机理陈明华1,2,王 哲1,2,谢琳霄1,2,李 倩1,2(1.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济南 250014;2.山东财经大学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济南 250014)摘要:国家战略区域的高质量发展是当今学界所关注的热点话题,中国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对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具有举足轻重的支撑作用。目前关于中国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多尺度、多维度综合分析相对匮乏。本文基于中国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逻辑与科学内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测度20062019年中国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从多级空间尺度考察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格局,借助传统与空间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分析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分布动态演进和长期转移趋势,并从结构视角探究其形成机理。结果表明:中国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均值但增速较快;与东部地区差距明显,与西部、东北地区接近;中部地区呈现“省会城市优于非省会城市”的分布格局。中国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总体向好但存在空间极化趋势,其中河南、湖北两极分化现象相对突出。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普遍具有“俱乐部趋同”特征;区域整体及多数省份中高水平邻域城市的正向溢出效应显著,而湖北、山西的空间溢出效应均不明显。结构视角下,中国中部与其他地区的差异主要源于经济结构、生态环境与民生发展差异,内部差异来自协调与创新差异;结构优化、民生发展是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各省极化特征的形成机理各不相同,其中河南、湖北的两极分化趋势主要由结构协调与科技创新的极化特征决定;产业要素溢出、生态合作发展与民生共建共享是区域整体高质量发展转移的主要驱动因素,而各省份转移的形成机理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关键词: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时空格局;动态演进;Kernel密度估计;地理探测器DOI:10.11821/dlxb2023040061 引言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以优质廉价的生产要素为基础、以广阔市场为优势、以要素投入规模扩张拉动为增长方式的经济发展格局。然而,伴随人口老龄化加剧、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现象的出现,中国经济面临增长减速、收入差距增大、生态“赤字”加剧三重压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放缓,原有发展格局难以为继。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外部环境,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这已然成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命题。中部地区作为中国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一环,在长期积极发挥资源集成、技术支持、跨区域要素自由流动与合理配置、产业梯度转移等关键性作用,正逐步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收稿日期:2022-02-26;修订日期:2022-10-28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2BJY191)Foundation: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undation of China,No.22BJY191作者简介:陈明华(1978-),男,山东临沂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经济增长与绿色发展。E-mail:859-876页地 理 学 报78卷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同时凭借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在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十四五”规划纲要文件中将“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作为现阶段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中部地区资源要素、市场潜力等比较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加快高质量崛起,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作出更大贡献。可见,实现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既是全面推动形成东中西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整体推进和实施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在高质量发展概念正式提出后,相关研究大量涌现,学术界不仅就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1、目标要求2、实现路径3等方面展开理论探讨,还基于理论内涵构建指标体系对高质量发展进行定量考察4-6。部分学者对长江经济带7、黄河流域8、东北地区9、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0、沿海地区11以及资源型城市12等特定区域或城市的高质量发展状况进行深入分析,为持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实证支持。自2006年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以来,地理学界对中国中部地区的研究在早期主要围绕承接产业转移展开13-15,同时也有学者就中部地区的资源环境协调16、新型城镇化17-18进行讨论。在“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中共中央发布的意见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学者们针对中国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诸多方面展开研究。如金凤君等19提出中部地区应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导向,基于地区发展环境、阶段和需求,积极探索“绿色崛起”的区域特色发展模式。蒋正云等20考察了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认为各省表现为高度耦合相关且协调关系在不断优化,但双向交互的综合效益相对较低。罗静等21构建公共卫生健康保障指标体系,提出中部地区医疗卫生健康水平总体偏低,地区非均衡性明显且均等化程度较低,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异为主要影响因素。史玉芳等22采用SE-SBM模型测度了中部地区37个资源型城市的绿色发展效率并考察其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发现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效率整体上升但增速放缓,城际网络关联特征显著且呈多核心发展态势。还有学者针对特定区域(如环长株潭城市群23、皖江城市带24)或城市(如武汉25),从旅游业发展、环境承载力等方面探索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特色路径与经验。已有文献为研究中国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支持,但仍存在两点不足:关于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科学内涵阐释相对不足,实证研究主要从高质量发展的某一侧面展开,缺乏对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多维度、多尺度综合考察;已有研究主要就高质量发展的水平测度、空间差异、演进趋势等进行分析,较少对高质量发展时空格局及动态演进的内在驱动因素展开探讨。而中部地区作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全国战略枢纽,全面考察其高质量发展现状及演进对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形成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基于中国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从全国、地区、区域内省际与城市多级空间尺度考察中国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格局,分析中国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分布动态演进及长期转移趋势并考虑空间溢出效应,同时还从结构视角对时空格局的形成原因以及动态演进的驱动因素展开讨论。本文旨在通过以上综合探索性研究工作,分析中国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格局及动态演进特征,揭示分布动态演进与长期转移趋势的形成机理,从而为协同推动中国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依据。8604期陈明华 等:中国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演变及形成机理2 理论阐释与研究方法2.1 理论阐释2.1.1 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更好地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定的发展。因此,“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两个关键词对于认识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26。一方面,“美好生活需要”不仅包括人们对教育、工作、社会保障等物质文化更高层次的需要,更涵盖对公平、民主、环境以及获得感、满足感等“软需求”的增长27;另一方面,伴随生产力的提升,中国高速增长阶段积蓄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日益凸显11,其中,“不平衡”主要指城乡、区域间的地区不平衡以及经济与生态、民生等方面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则表现为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充分、动力转换不充分,发展短板依然明显26。因此,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高质量发展不只是经济发展的提质增效,更是对文化、生态、民生等各领域的多方面总体提升;不只是地区发展的总体要求,更是地区间相互支撑优势互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必须贯彻落实的战略要求。2.1.2 中国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中部崛起战略提出和实施后,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要素,中国中部地区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增强城乡发展协调性、推动绿色可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但是,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病症依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日益突出。首先,过去长期以承接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中部地区低端生产要素不断聚集,生产效率距离高质量发展仍有较大差距。其次,在科技创新方面,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1显示,中部6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制造业创新能力有待增强。再次,在绿色发展方面,中部地区废水排放总量、工业废弃物产生量逐年上升,雾霾污染形势严峻19,绿色发展格局有待巩固。2020中国民生发展报告显示,2020年地级市民生发展前100名中部地区占比不足25%,民生发展短板显著。此外,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影响,中部地区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有待提升21。由此,立足于新发展理念,本文认为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必须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各领域“共同进化”,其科学内涵应从有效性、协调性、创新性、持续性、共享性以及稳定性6个方面展开:作为中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中部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必须满足有效性,即新旧动能加速转换,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持续优化;作为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中心区域,中部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必须满足协调性,即在积极承接新兴产业转移、推动优势产业协同发展的同时,加快调整金融结构、消费结构的合理程度,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深融合;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过去的资源要素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中部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必须满足创新性,即加快创新能力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营造良好创新环境,不断缩小与东部地区在关键领域的技术差距;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承载区及能源原材料基地,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必须满足持续性,即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污染物治理,完善资源循环利用机制,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高质量发展必须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发展成果共享,中部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必须满足共享性,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农村养老服务的保障能力,切实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质量;861地 理 学 报78卷 国民经济平稳运行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中部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必须满足稳定性,即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避免经济长期波动,多角度纾解就业压力,经济运行稳定在合理区间。2.2 中国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中国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逻辑与科学内涵,本文在满足系统性、客观性、代表性和可获取性等原则前提下,参考已有研究2,4,28,选取有效性、协调性、创新性、持续性、共享性、稳定性六大维度构建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表1)。2.3 研究方法2.3.1 熵权法熵权法作为一种客观赋权方法,可以有效解决嵌入准则间的内在冲突,平衡各评价准则间的关系,利用数据的离散程度客观衡量指标权重,从而得到更加准确合理的评价结果。该方法不仅避免了专家打分法的主观依赖性,具有较高的精确度和可信度,也克服了主成分分析法易受异常值干扰等局限。具体计算步骤如下:表1中国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Tab.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Central China维度有效性协调性创新性持续性共享性稳定性二级指标技术效率劳动效率资本效率产业结构金融结构消费结构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环境资源利用环境代价环境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