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中国武术
历史
形成
现代
发展
王一铭
民族传统体育2023年(第13卷)第6期当代体育科技(Contemporary Sports Technology)中国武术兵道(短兵)历史形成与现代发展王一铭 冼慧*(云南大学 云南昆明 650000)摘 要:该文立足于全民健身时代背景,力求夯实文化自信根基,传承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视角锁定于中国武术兵道(短兵)历史形成与现代发展,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逻辑分析法对中国武术兵道(短兵)历史形成与现代发展进行研究。目的是研究挖掘中国武术兵道(短兵)历史形成与现代发展,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切实推进民族传统体育走进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以契合国家民族的发展,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并联系中国武术兵道(短兵)弘扬的实际情况,使中国武术兵道(短兵)的文化与价值发挥最大化作用,并使中国武术兵道(短兵)得到更好的发展,也为众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提供借鉴。关键词:武术 兵道 历史形成 现代发展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813(2023)06-0103-06Historical Formation and Modern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ushu Bingdao(Short Weapon)WANG Yiming XIAN hui*(Yunnan University,Kunming,Yunnan Province,650000 China)Abstract: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era of national fitness,this paper strives to consolidate the foundation of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inherit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martial arts.It focuses on the historical formation and modern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ushu Bingdao(short weapon),uses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field investigation and logical analysis to study the historical formation and modern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ushu Bingdao(short weapon).Its purpose is to study and excavate the historical formation and modern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ushu Bingdao(short weapon),carry forward traditional national culture,effectively promote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 into peoples daily life,so as to fi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and the nation and implement the national policy of national fitness,and connect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promotion of Chinese Wushu Bingdao(short weapon),so as to maximize the culture and value of Chinese Wushu Bingdao(short weapon),make the Chinese Wushu Bingdao(short weapon)develop better,and als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any ethnic traditional sports events.many ethnic traditional sports.Key Words:Wushu;Bingdao;Historical formation;Modern development追本溯源,考镜源流,中国武术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饱含着丰富的优秀文化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发展文明的精粹,也是中华人民立于世界之林的根基和底蕴。涤故更新,改革发展,中国武术兵道(短兵)也随着时代的车轮,不断删尘出新,与时俱进。改革是中国武术兵道(短兵)传承千年,经久不衰的源泉和动力,发展便是为中国武术兵道(短兵)不断输入新鲜血液,焕发生机的路径和方法。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于2021年2月3日颁布 武术兵道(短兵)竞赛规则(试行)1,更是对中国武术兵道(短兵)发展进行新的探索,但其相关理论研究和竞赛制度方面,尚不完善,依然需要进一步实践论证。借古论今,联系当下,DOI:10.16655/ki.2095-2813.2211-1579-1399作者简介:王一铭(1995),男,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武术文化与传播、体育市场营销。通信作者:冼慧(1974),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学、武术思政,E-mail:。103当代体育科技(Contemporary Sports Technology)2023年(第13卷)第6期民族传统体育纵观中国武术兵道(短兵)的发展,可以根据中国历史划分为古代史阶段、近代史阶段和现代史阶段3个阶段。该文梳理中国武术兵道(短兵)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特征,深入研究其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规律,从而促进其在当下社会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1 中国武术兵道(短兵)的释义 从词组来讲兵道,一方面可以诠释为用兵之道,犹指兵法。武王问太公曰:“兵道如何?”太公曰:“凡兵之道,莫过乎一”2,兵者,诡道也3。另一方面,诠释为兵器之道。从单独的字来说,将“兵道”拆开来看“兵”和“道”。“兵”原是指军械、器械,后演化成了持兵器的人,说文解字:兵,械也4,而在后世的注解中指持兵者5。中国武术兵道运动可以追溯到中国先秦时期的击剑运动,1928年被称为“中国式击剑”,但其所使用的兵器又具备刀、剑、棍、棒一体的特点,这与西方击剑运动中所使用的击剑有很大的不同,便被人们称之为短兵。中国武术按照不同的运动形式,可以划分为武术搏斗运动、武术套路运动,其中武术搏斗运动又划分为短兵、推手和散打6。受疫情影响,中国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于2021年2月7日至9日举办了首届线上中国武术兵道项目的教练员、裁判员培训。国家武术兵道(短兵)文善恬总教练在培训中给兵道下的定义:一项以器械格斗为主,两人或者两支队伍按照一定规则,在同一块场地上互相进行进攻、防守对抗的现代体育运动。并指出,兵道是武术兵器格斗的总称,属于武术搏斗的范畴,是武术的哲学。其有短兵、长兵、暗兵、投掷兵、软兵5个项目。从语言文字的释义,到现代的定义,其都说明了“兵”即专门持有武器的人7。“道”,一是指人们所走的路,所行道也8;二是指宇宙的本质和原理,可以引申为真理、原则、规律、道理、实质等。道可道,非常道9。在中国,道是武学的最高追求10。由此,可以理解为兵道实际上就是一项两个持有武器的人,在同一块场地内按照一定的规则互相进行进攻、防守对抗的运动,并在进攻、防守的过程中进行技术的提升,道的追求。综上所述,中国武术兵道(短兵)是以双方持兵器为主的搏斗运动,还包括了外在技术的提升,内在修心的追求,“求道”始终为武术最核心、本质的追求11。武术兵道(短兵)是中国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21世纪的现代人,更应该在继承传统武术的基础上,赋予中国武术兵道(短兵)新的时代特色及内涵,更好地促进中国武术兵道(短兵)作为现代竞技项目落实发展,并被大家接受。2 中国兵道(短兵)的历史形成 2.1 古代史阶段(170万年前至1840年)古代史阶段又分为原始社会时期、奴隶社会时期、封建社会时期,以下将从这3个时期进行探索研究中国武术短兵。2.1.1 原始社会时期周纬先生曾写道:“原始人类,工兵不分,石器即石兵也12。”在人类原始时期所使用的石器中,通过外部形状上鉴别为武器的不多,人类最早使用的武器石斧,其主要用途是用来砍树,为人类提供木材或用来开辟荒山野地,以便人类来种植最早的农作物粟。武术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狩猎和部落之间的冲突,是人们在与自然的生存斗争中,有意或无意地获得了一些防御和攻击技能,是人类对生存经验和战斗技能的总结13。在史前时期,石斧(或锛)像弓和箭一样,是人类狩猎和战斗最早使用的工具,同时这两种工具也是最早从生产工具转化成为武器的器具14。由此可以看出,石头是原始社会人类制作工具的一种原料。人类制造工具目的是为更好、更容易获得生产资料,制造工具是生存技能。石器是早期人类劳动的生产物,同时期的石斧(或锛)与弓箭是最早的兵器,人类制作工具,也是中国武术兵道(短兵)形成的先天必备条件。2.1.2 奴隶社会时期 先秦以前,由于奴隶和异性王国的叛乱,商朝国王和奴隶主贵族为维持他们的统治,更好地掠夺财富和土地便建立了相当规模的军队。而组成军队的根本要素便是兵员与兵器,通常来说,兵员在军队构成中起着主导作用,是决定性的因素,而兵器在军队构成中起次要作用,处于被使用、被支配的地位。虽然兵器在军队中处于被使用、被支配的地位,但在特定的条件下,将是军队战斗力水平发展的决定影响因素,往往重大战役的胜利,都与兵器制作水平的高低有着必不可分的联系。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为提高士兵的战斗能力,吸取吴越之地高超的锻剑技术,提倡民间佩剑之风,成就了秦灭六国统一华夏的大业。在这群雄争霸的政治背景下涌现了众多有名的铸剑和相剑大师,如徐夫人、干将、莫邪和薛烛等,与此同时有名的宝剑也随之而出,据 左传 春秋 等史书记载,当时有名的宝剑如干将、莫邪、大夏、豪曹、龙雀、纯钩、鱼肠、胜邪、湛卢、巨溯、龙渊等。这一时期还形成了中国剑术的基本理论:庄子说剑 提出剑术有三乘;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 被后人誉为越女论剑的重要典籍,提出内外、动静、攻守、104当代体育科技(Contemporary Sports Technology)民族传统体育2023年(第13卷)第6期虚实、方圆等阴阳理论;吴越春秋阖闾内传 提出尚志不上力的重要观点;吕氏春秋剑伎 云,剑乃“持短入长,倏忽纵横之术也”等,不仅概括了中国古代剑术的技术特征和基本理论,还赋予中国古代剑术一定的文化内涵。随着奴隶社会时期生产技术的提高,军队建立,兵员兵器相伴而生,这时期“剑”文化的发展,为中国武术兵道(短兵)的形成提供了最早的人员物质条件与理论基础。2.1.3 封建社会时期秦至汉初,据 周礼冬宫考工记第六筑氏/玉人 记载:身长五其茎长,重九锊,谓之上制,上士服之。身长四其茎长,重七锊,谓之中制,中士服之。身长三其茎长,重五锊,谓之下制,下士服之15。因此,剑体有长短之别,周纬先生称其为西周短剑16,长剑则以秦国将军佩剑为代表(见图1)。关于长短剑的传承源流,马明达在 说剑从稿 中提出,长剑是短剑的发展延伸,春秋、吴越时期的短剑是最好代表17(见图2)。庄子说剑中,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18,项羽本纪 中: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19。“击剑”则是中国“剑”文化的最高表达。说明在这一时期,“剑”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佩剑、斗剑、练剑之风盛行,“击剑”文化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两汉至南北朝时期,从墓葬出土文物看,并未发现青铜剑出土,由此可以推断出,青铜铸剑技术在这时期被淘汰,冶铁技术开始普及,此时的剑由青铜材质被铁制而取代。与此同时,习剑、学剑、佩剑在汉朝稀松平常。在汉高祖统治时期,“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自天子至百官无不佩剑”。至东汉末年,曹丕在 典论自序 中还有“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