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铁路迈向高速的初期努力...实践(1978—1992)_张宝运.pdf
下载文档

ID:2724468

大小:1.70MB

页数:9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0-1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中国 铁路 迈向 高速 初期 努力 实践 1978 1992 张宝运
人文交通中国铁路迈向高速的初期努力和实践(19781992)*收稿日期:2021 06 28;修订日期:2021 07 31作者简介:张宝运,男,山东交通学院教授,博士。张宝运(山东交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济南 250327)摘要:提升铁路运行速度是一代代中国铁路人的重要目标追求。改革开放后,随着邓小平访日引发的“高铁旋风”,揭开国内铁路提速的序幕和起点。随着铁路运量和运能矛盾加剧,20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兴建高速铁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中国政府开始京沪高铁建设的前期筹备和科技攻关工作,并完成首条准高速铁路的立项建设,为迈向高速提供重要经验和技术积累,孕育了中国高铁发展成功的最初基因。关键词:铁路提速;高速铁路;技术积累;现代化中图分类号:F530 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 0297(2023)02 0036 10随着中国高铁的崛起和对世界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中国高铁发展史渐渐成为学术界的热点问题。当前国内对中国高速铁路发展历史研究的起始点多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尤其是京沪高速铁路的提出和论证以来的历史,对改革开放到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的这段历史研究不多,但这段历史也是我国铁路迈向高速的重要积累与实践阶段,缺乏这段过程的回顾,中国高铁发展历史就成了“无源之水”。本文在梳理相关文献资料和回忆著作的基础上,拟探索分析这一历史过程,以期能推动本领域的研究深入开展。一、改革开放后中国铁路运量与运能的矛盾“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铁路运输事业遭到严重破坏,铁路运输生产跌至低谷。改革开放后,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铁路运输迅速恢复和发展。19761980 年,铁路客货周转量年均增长速度达到6 4%,超过“三五”时期的 5 8%和“四五”时期的 4 3%。但这十年造成的运输局面积重难返,铁路主要干线的运输能力越来越不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卡脖子”区段越来越多。1978 年中国铁路旅客列车旅行时速依然为 43 5 公里,货物列车旅行时速 28 5 公里1 518。1997 年中国开展第一次铁路大提速前,铁路旅客列车旅行时速达到 53 3 公里,货物列车的旅行时速 31 4 公里2 6。1978 年中国铁路动力仍以蒸汽机车为主,蒸汽机车保有量 7828 台,占机车总量的 81 68%;内燃机车 1805 台,占机车总量的 18 32%;电力机车仅有 221 台,占机车总量的 2 24%1 323。而同时代的美国仅有一台蒸汽机车,日本有 5 台,苏、德、法、英已不再使用蒸汽机车3 18。1978 年中国铁路电气化里程 1030 公里,仅占营业里程的 2 12%4 320,印度铁路电气化里程为 4820 公里,占 7 9%;联邦德国为11 151 公里,占39 1%;日本为8413 公里,占39 5%;苏联43 700 公里,占30 8%5 182 183。中国铁路在第 23 卷 第 2 期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年 4 月Vol 23 No 2 JOUNAL OF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Apr,2023装备技术落后情况下,却同时负担着几乎世界上最高密度的客货运输量5 186 187。事实上,早在 1975 年由于“整顿”形成经济的有限恢复,铁路压力已经相当严重。据统计,1975 年全国铁路 400 个区段中,有 120 个区段的区间通过能力利用率已超过 80%,其中 35 个区段超过 90%;山海关、德州、蚌埠、天水等主要干线分界站能力饱和;9 个枢纽、25 个编组站能力十分紧张,经常发生不同程度堵塞2 20。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和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策的实施,铁路运输能力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矛盾更加突出,能源和交通的紧张成了制约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1980 年,全国铁路有 25%的区段能力已经饱和,20 条以上主要干线和 1/3 的编组站十分紧张。1978 年全国铁路限制口仅有 5 个,20 世纪 80 年代初即迅速增至 20 个,全路只能满足国家运输能力需要的 50%70%2 20。全国铁路最大的 4 个限制口有 3 个在华东,运往华东地区的物资只能满足 50%左右。全国主要干线旅客列车严重超员,旅客买票难、乘车难已成社会问题6 211。为此,中共中央专门批转 全国铁路工作会议纪要,强调铁路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但目前铁路运输成了国民经济中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必须全党动手,党政军民一起努力,千方百计把铁路运输搞上去,做到“畅通无阻,安全正点,多拉快跑,当好先行”7 332。随着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以及民航的迅速发展,铁路在运输市场中受到其他运输方式的猛烈冲击,地位一降再降。19491997 年,中国铁路营业里程增长 3 03 倍,而公路通车里程则增长 15 20 倍,民航营业里程更是增长126 11 倍8 31 9 631。中国铁路的客运量比重由1949 年的75 2%下降到1978 年的 32 1%,再降低到 1992 年的 11 6%、1997 年的 7 1%;客运周转量从 1949 年的83 9%下降到 1978年的 62 72%,再降低到 1992 年的 45 66%、1997 年的 35 65%8 31 9 631 644。有识之士惊呼:铁路“慢牛”再不加鞭,连剩下的市场份额也保不住。对此,时任铁道部部长李森茂焦急地说:“长时间来,客货运量增长,但运输能力并未同步增长。1988 年铁路客货周转量比 1952 年增长15 4倍,而铁路正线延展长度增长1 86 倍,机车总功率只增长7 倍,客车总席位只增长5 6 倍,货车总吨位只增长11 倍,结果是运输能力全面紧张,货不能畅其流,人不能便其行。铁路为适应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只能吃掉储备能力,挤占维修时间,严重超负荷运转。党中央对这种状况高度重视。”10 1992 年,在邓小平“南巡讲话”和中共十四大精神的鼓舞与推动下,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进一步确立,中国经济继续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当年度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达 13%,工业总产值增长27 5%,而铁路货运量完成 15 2 亿吨,增幅虽比上年高 1 8 个百分点,但仅为 3%4 256。铁路滞后于国民经济总体水平的发展,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4 256。铁路在各种运输方式中承担着全国 70 6%的货运周转量,但铁路货运量只能满足需求的 50%70%。1992 年,全国各地提出经审核的要车计划日均12 万辆,而铁路只能装 7 3 万辆左右。京广、京沪、京哈、陇海等主要干线和主要枢纽的运输能力早已饱和。铁路限制口增加到24 个之多,过限制口的物资满足率不到40%,因而“以运定产”的问题十分突出。1992 年第三季度,在国务院经贸办召开的限产压库会议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普遍叫苦:铁路运力紧张,大量物资调不出,运不进。黑龙江省反映,进关物资已积压 300 万吨;辽宁省反映,省内 200 万吨物资积压待运,限产压库促销工作难以为继;云南、贵州磷矿石运不出来,严重影响各地化肥厂生产;宁夏、青海、甘肃、新疆,大量的棉、盐、糖、油急待外调,全挤一个“天水口”,运力分配难以平衡。四川更是苦不堪言,当地新编民谣说:“今日蜀道难,难在铁路进出川。”11 20 世纪 90 年代初,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视察太原铁路分局时,给铁道部提出一个思考很久的问题:“在火车上,我同韩杼滨同志进行了交谈。我给铁道部出了一个题目,就是形成运输瓶颈 的原因是什么?”12 9“为什么这个运输的瓶子口老是这么紧?要进一步研究造成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找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12 9这个问题表达了党中央对铁路事业发展滞后的担忧。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开始,中国铁路运输进入全面短缺状态,并开始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地迅速增加的“民工潮”,对铁路运输造成巨大压力。铁道部在给国务院73张宝运:中国铁路迈向高速的初期努力和实践(19781992)关于民工潮给铁路运输造成巨大压力的情况及建议的报告 中描述当时的真实情况:“一节硬座车定员 118 人,但普遍超员在 100%以上,最高的超员 300%。成都至广州的 51 次列车,最多时一个硬座车上了 441 人,成都至北京的 164 次列车最多时一个车厢上了 447 人。有坐在靠背上的,有上了行李架的,有的躺在座椅下,整个车厢挤得水泄不通。厕所由于通风、有水、解手方便,反倒成了乘车的好地方,有的一个厕所挤了 9 个人。”12 516 5171992 年 12 月,在全国计划会议和经济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李鹏、朱镕基、邹家华等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多次提到今年要下功夫解决铁路运输紧张的问题,把解决铁路 瓶颈 局面作为今年发展国民经济的战略问题来抓”13,对铁路在党和国家发展中的战略位置达到空前的共识。这为中国推进铁路现代化和迈上新台阶创造了有利条件。二、邓小平访问日本及其对中国铁路现代化的影响1978 年10 月22 日,邓小平应邀访问日本。10 月26 日,邓小平参观日本科技发展成果的代表新干线,并现场乘坐“光 81”列车。在新干线列车上,邓小平谈及参观的感受时说:“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我们现在正合适坐这样的车”14。“这既是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期望,也是对铁路工作的要求”15 806,对中国铁路现代化产生深远影响。(一)揭开中国铁路提速的序幕1978 年 12 月,邓小平访日归来两个月后,铁道部领导干部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明确提出: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速铁路现代化步伐;加强职工技术培训;大力发展科学研究;研制时速 160 公里以上的高速动车组16。同时,铁道部颁布 1979 年至 1985 年铁路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并依据 铁道部科学研究工作管理办法 和 铁道部技术革新暂行办法,建立总工程师技术负责制,使科学技术管理工作开始走向正常轨道。在铁道部与国家科委、计委、经委、建委共同完成的 交通运输技术政策研究报告中,铁道部提出:“近期客车生产以硬座、卧为主,研制新型市郊专用客车、动车组及新型双层客车,客车构造速度以 120 140 公里/小时为宜。”17 103但对于当时的中国经济而言,党和国家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及时把客货运出,运送速度还是次要的。“那一时期我国货物列车的最高时速约 80 公里左右,再要提高,涉及机车功率、制动装置等很多问题,一时不易解决。”18 129“况且在机车功率一定的条件下,提高行车速度还和提高牵引吨数的主要目标相抵触,所以只能是适当提高速度。适当提高速度还可以理解为在不大幅度提高最高速度的条件下,采用行车组织措施,如旅客列车减少停站次数,以提高技术速度和旅行速度。”18 129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学沈志云教授指出:“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高速铁路一时难以提上议事日程,但国家计委、科技部高层早就注意这个方向了。”19 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面对日益严峻的交通运输形势,“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听过多次汇报,强调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了,其他方面差一点将来也好办”20。1982 年,中共十二大提出 20 世纪末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奋斗目标,并指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解决好农业、能源、交通、教育和科学问题。十二大报告中,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先后八次提及交通问题,这在历届党代会上是少有的。为落实十二大精神,1983 年 1 月 25 日全国铁路科学技术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铁路要开创新局面,根本出路在于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向科学技术要运输能力,要经济效益5 368。随后铁道部发布 铁路主要技术政策,敲定铁路提速的主要技术路线:“干线旅客列车的最高时速由现在的 100 公里逐步提高到 120 公里;货物列车的最高时速由现在的 60 公里逐步提高到 80 公里。”21 9 10“可以研制最大时速 140 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