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农业技术创新的时空格局及其诱致性_梁常安.pdf
下载文档

ID:2724428

大小:5.39MB

页数:11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0-1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中国农业 技术创新 时空 格局 及其 诱致 梁常安
第46卷第4期2023年4月ARIDLANDGEOGRAPHYVol.46No.4Apr.2023doi:10.12118/j.issn.10006060.2022.074中国农业技术创新的时空格局及其诱致性梁常安1,杜国明1,2,郝均3(1.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30;2.东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30;3.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河南 郑州450046)摘要:利用20002018年农业专利申请数据刻画农业技术创新产出的时空格局特征,通过归纳总结的方法挖掘其诱致性规律。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农业技术创新的整体时空演化趋势与施莫克勒假说的路线较为吻合。农业专利申请量呈现出指数型增长;高高集聚区从东北地区向长三角地区转移,低低集聚区稳定在西部地区并有扩大趋势。(2)中国农业技术创新产出的时空演化,受到希克斯速水拉坦宾斯旺格假说和施莫克勒假说的复合影响,市场需求诱致性特征更加明显。因技术类型不同,农业技术创新产出的空间格局受差异化的诱致性影响。联合作业机械技术创新产出在空间上的集聚与要素价格诱致性相关性较强,而农作物防治、畜牧养殖、渔业生产等方面的技术创新产出则表现出较强的市场需求诱致性。研究结果为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合理配置农业科技创新资源提供了参考,对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关 键 词:农业技术创新;诱致性;技术特征;空间格局;中国文章编号:10006060(2023)04066711(06670677)科技进步推动农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显著1,利用科技力量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促进农业领域生产关系发生大的变化,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内多样的经济地理条件和农业生产模式,要求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构建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发展格局。我国农业科技投入以政府为主,而政府在高效配置资源方面存在着众所周知的缺陷。高效促进各地农业科技创新协调发展成为当前社会一个重要议题。农业科技是发展、振兴乡村的重要支撑。然而在三农问题相关研究上,学者们多关注到制度改革、经济收入方面,如农地制度2、农村经济组织3、农民增收4、脱贫攻坚5等问题,农业科技相关研究稍显薄弱。已有相关研究从农业创新体系体制着手,分析了体制利弊6、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7-8;技术上关注了农业生产的资源节约9、农业技术创新的产出效率与经济效益10-11、农业现代化12、农业科技园与产业集群发展13-14、农业技术创新的推广与扩散15-16等问题。其中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在农业技术的发展中得到较为成功的印证17-18。希克斯较早地提出“生产要素节约型”的技术创新偏向,而后拉坦、速水等关注到资源要素相对稀缺对技术变革的影响18,对美国、日本农业发展特征进行概括,总结出要素诱致技术创新的特征。而施莫克勒则关注增长的市场需求对技术变革的影响19,认为新技术的发展与其市场需求密切相关20。两种角度的解释都在中国农业技术发展中日益受到重视21-22。相关诱致性研究将研究重点放在某区域内,对其要素价格或市场需求进行分析进而印证地方的技术偏向。但孤立地研究某一区域特征已经不能满足当下全国范围内协调发展的要求。农业发展虽然受社会因素影响逐渐扩大23,但复杂多样的农业生产条件提示我们不能忽视其根植于自然资源的客观约束以及由此衍生出的诱致性24。农业技术创新产出的空间分异及其背后的诱致性,揭示了收稿日期:2022-02-28;修订日期:2022-06-09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1BJY209)资助作者简介:梁常安(1993-),男,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发展与乡村振兴研究.E-mail:changan_通讯作者:杜国明(1978-),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农村区域发展与土地管理研究.E-mail:46卷不同区域内,农业生产过程中要素价格、市场需求的特征差异所引起的某项农业技术在空间上的集聚状态。而这种空间异质性,正是差异化、协调化发展的关键所在。从诱致性的角度来讲,农业技术创新产出的地理格局在于地方农业发展的要素结构以及相适应的要素配置方式;诱致性的差异与农业技术创新产出的空间格局差异应具有一致性。因此,诱致性这一概念需要被纳入到创新地理学的机制分析框架之中。本文利用农业专利申请数据,刻画农业技术创新产出的时空格局特征,通过归纳总结的方法挖掘其时空格局变动中的诱致性特征。选取典型农业技术,归纳出诱致性技术创新引致空间分异的普遍性规律,为合理优化农业生产空间布局、科技资源配置提供参考。1数据与方法1.1 研究方法基尼系数与变异系数可以揭示地市之间的农业专利申请量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是常见统计学方法,具体公式不再赘述。全局莫兰指数解释了农业专利申请量在全国的聚、散分布情况,是从整体考虑国内不同地区农业技术水平高低差异的有效手段。此方法是地理学、空间经济学研究中的常用方法,具体公式参见文献25。局部莫兰指数是一个常用的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数(Local indicator of spatial association,LISA),能够解释全国范围内局部的农业专利申请量产出高、低集聚情况,本质是对全局莫兰指数的分解,具体公式参见文献25。1.2 研究数据专利是常用的、有效的衡量科学技术创新的指标,在诸多地理学研究中所采用26,也有学者从学术论文、农业新品种等角度探究农业技术创新情况27-28。本研究侧重于农业技术的应用创新,并尝试从地市尺度揭示其空间格局,考虑到数据可得性与适用性,文章选用专利申请数据开展分析。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信息,对国际专利分类号(International Patent Classification,IPC)包含“A01”的专利进行筛选,以保证专利的农业属性,作为本文中农业专利产出的基础数据。由于专利的公开需要较长时间,特别是对于发明专利的审核更为严格,因此在充分考虑研究数据全面性的原则上,将2018年作为末期,筛选出申请日在20002018年的数据作为最终数据,对于缺少数据的行政区,按照无申请处理。其他社会经济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国泰安网站。2整体时空格局2.1 整体差异演化个体间的差异常用基尼系数、变异系数等指标进行表述,具有简洁的统计学意义。当存在显著差异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引入空间分析方法,赋予个体差异以空间信息、刻画其空间差异。为揭示地市之间农业专利申请量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分别计算20002018年内,地市(包含直辖市,下同)尺度上的基尼系数和变异系数(图1)。20002018年各地市农业专利申请量的基尼系数有一个波动上升再下降的过程。其中,20002009 年基尼系数波动上升,20102018 年有所下降。但整个阶段基尼系数水平一直维持在 0.6 以上,属于极高的不平衡水平,农业技术创新在各地市之间的差异悬殊。变异系数在20002009年呈波动状态,2010年开始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整个时间段内,变动幅度较小,处于1.62.7之间。中国地图1 20002018年中国农业专利申请量的基尼系数与变异系数Fig.1 Gini and Cvof agricultural patent applicationvolume in China during 200020186684期梁常安等:中国农业技术创新的时空格局及其诱致性市之间农业专利的申请量始终保持着非常大的差距,随着时间的发展、各地农业专利申请量的增多,这种差异相对地在减小。2.2 全局空间特征地市之间农业专利的申请量存在显著差异,需要引入空间分析方法进行空间格局的刻画。利用历年各地市的农业专利申请数量进行全局莫兰指数分析(图2)。20002018年中国地市层面的莫兰指数基本呈现稳定的上升趋势,线性拟合度达0.77。中国地市层面的农业专利申请量,2000年在全国范围内较为分散,莫兰指数为0.071;之后逐渐集中到某地域,莫兰指数从0.071上升到0.150。全国层面的农业专利表现出在空间上集中产出的趋势,但增长幅度较小、集聚格局并不明显。莫兰指数持续升高但幅度有限,这表明专利申请量的高值、低值区在空间上并不是严格分异,而是彼此混合存在,呈现出“大杂居”状态。且上文显示变异系数有下降,但是基尼系数始终维持在0.6水平以上,即农业专利产出的地区差异较大。因此农业专利产出的空间分异格局整体上并不明显,需要进行局部分解。2.3 局部空间特征以上全局角度的分析,结果显示空间分异格局并不明显。故应从局部角度,进一步探究农业专利产出的集聚情况。局部产出的高值、低值集聚可以通过局部莫兰指数体现。根据上文所述中国农业专利指数型增长的特点,即20002010年增长幅度较小,2010年之后呈现指数型增长。为尽可能反映各阶段变化,选取2000、2010、2015、2018年作为节点年份,测度结果的空间表达如图3所示。2000年中国农业专利的申请主要集中在北京周边和东北地区,高高集聚现象明显,山东半岛、长三角地区也有一定的申请量。中部、东南地区呈现出大面积“空白”(高低集聚不显著)情况。2010年开始东北地区农业专利的申请量减小幅度明显,高高集聚的现象消失,而且北京周边的高高集聚现象也有所减弱,在山东半岛和长三角地区出现较大范围的高值集聚现象。2015年长三角地区高高集聚范围进一步扩大,同时在西南地区的贵州、广西等地也有较明显的增长,东北地区出现低低集聚现象。2018年东北地区低低集聚现象进一步发展,长三角地区农业专利申请高高集聚范围进一步扩大;同时广东惠州周边出现高高集聚现象。20002018年中国农业专利申请量,低低集聚区从初始的西南地区逐渐向西北地区转移,低低集聚范围在西北内陆逐渐扩大;高高集聚区从初始的东北地区逐渐向东南地区转移,长三角地区的高高集聚态势进一步凸显。局部集聚情况不显著地区的数量在减少,存在高、低值混杂的情况,这与上文全局莫兰指数小幅增长情况相契合。以上格局变动的过程背后是农业技术供需平衡的过程。2000 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00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 指出“粮食和其他主要农产品由长期供不应求转变为阶段性供大于求”。可以说,我国农业生产在2000年基本解决了吃饭问题。可以想见这一阶段的农业技术创新大多需要集中在种植业领域,这一时期农业创新产出在东北、华北地区集中也不足为奇。入世以来,我国农业生产面临国际市场冲击,同时人民生活需要开始多样化。经济作物的种植、肉蛋奶需求的扩张、城乡收入差异的扩大推动着农民开始发展有机农业;精细农业的发展对技术创新提出更高的要求,农业产业类型的多样性也决定了技术创新产出的多样性。高收入地区的居民对农产品需求更高、更多样,因此,在入世以来经济发展中心转移的背景下,也就不难理解农业技术创新产出在空间上从东北向东南方向转移。这一变动趋势,与施莫克勒提出的市场需求诱致性演进路线较为吻合。图2 20002018年地市层面的莫兰指数及其线性拟合Fig.2 Moran index at the city level and its linear fit during2000201866946卷3不同行业类型的诱致性分析由于不同地区资源禀赋不同,加之地方产业演化方向各异,因此在理论上不同地区对农业技术的诱致方向不同,在空间上必然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农业技术创新产出类型。因此本文从典型农业技术的专利产出入手,分析农业技术创新产出的空间分异及其诱致性规律。3.1 种植业(1)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村生产力的重要基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我国农业生产已进入了机械化为主导的新阶段,但受农机产品需求多样、机具作业环境复杂等因素影响,农机发展依然面临诸多问题。以IPC分类号为A01B49的联合作业机械技术为例,探究种植业技术创新产出的诱致性在空间上的表现。该项技术创新产出集中在东北地区、黄淮海平原等地,重庆也有较高产出(图4)。东北松嫩、松辽和三江平原地区,地面起伏平缓、土层深厚,而且人均耕地面积大,适宜大规模机械作业,对联合作业机械的发展具有很强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