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学校文化管理的经验考究及其当今镜鉴_聂月琪.pdf
下载文档

ID:2724400

大小:1.34MB

页数:7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0-1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中国古代 学校 文化 管理 经验 考究 及其 当今 聂月琪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卷,第 期,年 月 (),聂月琪,郭峰 中国古代学校文化管理的经验考究及其当今镜鉴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古代学校文化管理的经验考究及其当今镜鉴聂月琪,郭 峰(南京师范大学 道德教育研究所,南京;济南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院,济南)摘要:教育育人的本质属性和我国重视人伦人情的文化传统决定了我国教育与文化管理的相容性与协调性,因此,文化管理是落实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实现学校高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自古以来,文化管理在我国学校发展中就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知识分子本身的文化自觉性的影响下,古代学校的文化管理整体呈现出以德为重、家国合一、严谨规范的特点,对于改善我国现代学校价值观教育缺失、学习者责任意识薄弱等问题,营造重视德育、自由民主、严谨规范的文化环境,培养有责任敢担当的新时代青年有较大的启示意义。关键词:文化管理;家国情怀;责任;德育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收稿日期:;修回日期:作者简介:聂月琪(),女,山东滨州人,硕士生,主要从事道德教育研究。:文化管理是实现学校高质量管理的有效途径,是落实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助推力量,也是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重要纽带。在人力资本理论和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我国学校的文化管理还存在社会导向目标不明确、价值观教育危机、学生责任意识培养不显著等问题。而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通过筛选整合古代学校中优秀的文化管理经验,贯穿古代士人所自发凝聚而成的价值自觉和文化情怀,为我国现代学校的文化管理改革提供借鉴。一、中国古代学校文化管理的历史演进 自学校产生之时,教育管理活动开始出现,并逐渐成为一种有意识的活动。受生产力、政治、文化等社会背景因素的影响,不同历史时期的学校教育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管理特征。根据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主要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原始社会学校萌芽时期的文化管理、奴隶社会学校建立时期的文化管理和封建社会学校发展时期的文化管理。(一)原始社会学校萌芽时期的文化管理 原始社会末期,成均和庠成为兼做教育的机构,开始有目的地组织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标志着学校的萌芽。乐教之地为成均,其独立于生产活动专门用以演奏音乐、实行乐教。虞氏之学则为庠,年纪较长、经验丰富的老者在此地对年轻一代进行道德教化。此时学校的教育目的具有社会性,旨在培养合格的公社成员;教育内容以社会规范、道德教化为主;教育管理活动也逐渐专门化。因此,萌芽形态的学校教育具有目的一致性、内容生活性、管理规范性的特点。同时,此时学校的文化管理整体呈现出人伦与和谐的特征,并带有朴素的民主平等精神。例如,管理者通过传统和习俗、借助人伦关系进行管理;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男女都有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古史记载的“在宽”“五典”等管理原则也体现出非强制性、感化性的特点。(二)奴隶社会学校建立时期的文化管理 奴隶社会,初步形成学校系统,文化管理开始制度化。西周时期,学校教育最突出的特征即“学在官府”。礼记王制 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学记 载“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从史料记载中可以看出,西周学校对入学等级要求、学习内容、学制、考核要求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学校体系的完善使得西周学校的文化管理整体呈现出政教合一、等级性、重视礼乐、严谨规范的特点。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经济发展、政治下移而带来私学兴盛,推动了学术交流与发展,迎来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化繁荣期。此时学校的文化管理具有自由自治、民主开放、兼容并包的特征。“学在官府”的打破使教育不再受制于政府,阶层流动得以加强,使更多的人有成为教师、成为学生的机会,促进教育的普及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自主性使大量的不同学派的思想得以碰撞发展,促进了文化多样性的进程;不同规模、不同学派的私学不断建立,使社会上的学术气息浓厚,推动了社会教育的发展;自由讲学、自由办学、自由择师的办学特色打开了中国教育史的新纪元。(三)封建社会学校发展时期的文化管理 自秦统一全国,中央集权制度正式确立,学校以巩固统一、培养统治人才为主要目标。秦朝时期,学校教育形成以法家为主导的教育思想、实行统一文字和严禁私学的文教政策以及以法为教和以吏为师的吏师制度,这使得此时学校的文化管理呈现出文化一统、思想一元、纪律严明的特点。汉代以来,学校体系逐渐完善,官学和私学都得到较大程度的发展,学校文化管理更加体系化和规范化。汉代学校中“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三纲五常的教育内容以及以儒取士的选士标准使得文化管理中蕴含着儒家智慧,也使得以儒家道德伦理为主导的教育文化延续至今,酝酿了一种重视德育、为国育才的学校精神。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朝代更替使得官学衰落,私学占据主导地位;民族融合促进了外来文化的传播,形成了儒、释、道三教并重的局面,为理学的出现打下了基础。整体来说,这一时期学校的文化管理呈现出文化多元、兼容并包的特点。隋唐时期,经济发展、天下太平,学校管理达到完备阶段。在管理体制上,中央管理和地方管理河 南 理 工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年第 卷并行,统一管理和对口管理并举,形成了完备的管理制度,具有多线垂直、网络分布的特点;在管理机构上,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国子监,负责管理全国的教育事业;在管理规范上,颁布 唐六典,对入学、学礼、教学、考核、休假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促使学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同时,在考核方面,科举考试的出现使得人才选拔不再局限于门第,更具公平性;在留学方面,隋唐以来更加注重中外文化的交流,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并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国际影响力。总的来说,隋唐时期学校的文化管理取得了突出成就,具有体系化、制度化、严谨性、公平性、开放性等特征。宋代三次兴学促使学校管理体系更加规范,并在管理方法上出现了创新。苏湖教法、三舍法、积分法等管理方法的实行,有利于形成稳定有序、公平竞争的管理文化,进而提高学生的求学积极性。此外,书院的出现成为这一时期教育发展最突出的成就。书院独立自治、兼容并包等文化管理方式,营造了自由开放的学风,促进了学者的自我价值追求,实现了学术文化的繁荣。例如,朱熹所作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明确规定了教育目的、为学秩序、修身之要、处事之要、接物之要,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纲领性学规。该学规对道德修养和求学态度的要求对于培养学子的精益求精的研究精神和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发挥了重要作用。明末以来形成了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潮,此时的文化管理也体现出不务虚学的特征。例如,明朝国子监设立监生历事制度,旨在通过历练政事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黄宗羲认为学校教育内容应广泛实用,主张学习自然科学;颜元主持的漳南书院批判传统教育脱离实际,强调学习实用之学。这股经世致用之风,对于扭转空疏学风、发展实用科学、改善国计民生,促进中国的近代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二、中国古代学校文化管理的内容 纵观古代学校的文化管理是一个不断批判继承、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其中蕴含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具有传承性和一致性,对于古代学子形成道德行为规范、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具有重要作用。(一)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以具体物质形态为依托而形成的文化,是文化管理的外在体现。古代学校的祠堂文化和建筑文化则是典型代表。祠堂文化有利于弘扬先哲精神、巩固学子的统一文化心理;而以书院为代表的、注重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建筑文化,对于形成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营造各派争鸣的学术氛围,构建自由民主的文化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祭奠先师的祠堂文化历代学校都设有专门的祠堂,定期准备祭祀活动。首先,祠堂文化有利于巩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先圣先哲自身所具有的道德修养、学术造诣以及家国情怀等优秀品质,成为激励学子强勉努力、报效祖国的精神支持和榜样象征。其次,祠堂文化也有利于起到社会教化的作用。例如在宋明清时官学专门设有乡贤祠祭祀地方先贤,地方设立孔庙作为地方祭孔讲学的活动中心,吸引外出学者回归祭奠,有利于促进学子形成统一的文化心理和回馈社会的情怀,为地方发展造就人才。因此,古代学校祠堂的设立有利于弘扬古代先哲的精神,树立尊师重道的文化传统,无论在物理空间还是意识领域都对儒家价值观念的传播起到积极作用,对社会大众起到广泛的教育作用。归于自然的建筑文化古代书院受佛教禅林文化的影响,选址僻静优美,风格清新淡雅,益于陶冶人性。首先,书院的格调皆简约朴素,不求雕饰和华丽,这种格调有利于学者淡泊名利、一心求学;其次,书院以溪流、树木、花鸟等自然景观为主,例如白鹿洞书院古树垂荫、溪水轻吟、山峰回合、形如一洞,山水自然建筑有利于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体现了学者“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不仅在书院,古代文人也喜欢自发性地邀几个好友在清幽之处讨论学术、畅聊志向、哲学辩论,例如王羲之在 兰亭集序 所描绘景象:“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二)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包含价值取向、道德规范、理想人格等在内的思想观念层面的文化,是文化管理的中枢部分。受儒家、释家、道家等多个思想流派影第 期 聂月琪,等:中国古代学校文化管理的经验考究及其当今镜鉴响,古代学校中主要形成了济世精神、修德精神、人文精神、务实精神等四种精神文化。济世精神大学 所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要求,均具有层次性、渐进性的特点,将个人修养与国家建设一脉相承;无独有偶,明朝东林书院将教育与政治相结合,写下了“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千古绝句;清代顾炎武在 日知录正始 更是记载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壮志情怀。在学而优则仕的背景下,古代知识分子自发形成了心系国家的人生追求,将自我实现与家国存亡紧密结合,构建了“家国同构”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家国合一的价值观念,贯穿于整个古代教育教学和管理体系中,对于古代政权巩固、文化认同、民心凝聚具有重要作用。修德精神自汉代以来,“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因此也确立了古代两千多年以道德伦理为核心的教育体系,实现从多元化大学精神向“化民成俗”的转型。从德育教化到道德约束再到道德统治体系构建,体现出古代文化管理旨在通过“德”实现政教合一,“半部论语治天下”更是一语道明其实质。古代官学主要以学而优则仕为办学目的,以“德才兼备”的君子为培养目标,以三纲五常为教育内容,形成了心向于德的文化氛围,营造了“道之以德”的育人环境,更体现了学校为国育才、为国储才的根本价值追求。人文精神自私学产生,学习者就凝聚了一种不同于官学的“不求功名,而寻真理”的自我实现观。这是一种比官学有着大得多的自由空间的人性存在方式、精神存在方式,在这种自由空间中凸显“士之有志为己者”,舒展了人的怀疑本性,产生了从凝注到疑经的疑古思潮。例如,汉代私学中的经馆以古文经学为研究内容,专注于古籍恢复以及对真正儒学的追求,不以做官为目的,营造了一种“为了学问而钻研”的学习风气;同样,白鹿洞书院明确了“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学习风尚和价值追求;清代阮元所建诂经精舍和学海堂则提出了“以励品学,非以弋功名”的教育目标,以求学务实为主导的管理文化有助于引导学生养成树立正确的读书观和穷尽真理的学术态度。务实精神古代学校管理中逐步形成务实的文化,强调学以致用,促进学习成果的实践转化,提高学习者的社会服务能力。管子 道“处农必就田野,处工必就官府,处商必就市井。”该论述体现了朴素的理论联系实际思想;唐代施行对口管理使学生有机会在对口机构见习,如医药学的学生到太医署见习,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胡媛的分斋教学法,尤其是治事斋“达用”之学也主张理论联系实际;明朝国子监独创监生历事制度,“白天历事,晚上坐监”通过历练政事加以考核,以提高监生的实践能力;清代颜元主持的漳南书院分为文事、武备、经 史、艺 能、理 学、帖 括“六斋”,专业设置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