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中国
公共
健康
伦理学
理论
自觉
范式
转换
海林
中国公共健康伦理学的理论自觉与范式转换中国公共健康伦理学的理论自觉与范式转换朱海林摘要 理论自觉不仅直接关乎中国特色公共健康伦理学的理论构建,也直接关乎中国公共健康伦理学的持续发展和现实功能的发挥。中国公共健康伦理学的理论自觉包括对学科关系、中西关系、古今关系以及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自觉等四个基本维度;其问题域或基本理论结构包括本体论层面的基本问题、对象问题和范畴问题,认识论层面的视角和向度问题以及价值论层面的发展取向、价值追求和学者的价值选择问题。范式意识的自觉是中国公共健康伦理学理论自觉的方法论标志。当前,中国公共健康伦理学研究范式应该实现从西方范式向马克思主义范式、从个体论或整体论向个体论与整体论相结合的范式、从职业伦理或实践伦理向职业伦理与实践伦理相结合的范式转换。关键词 中国公共健康伦理学;理论自觉;范式转换作者简介 朱海林,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理论自觉是一门学科理论构建和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也是该学科理论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中国公共健康伦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性交叉学科,是随着2003年“非典”暴发引发学界对公共健康危机的伦理反思以及西方公共健康伦理学理论传入的背景下诞生的。目前,中国公共健康伦理学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进展,但总体上仍处于模仿、借鉴西方公共健康伦理学的阶段。而“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特别是应对新冠疫情等公共健康危机,都在理论和实践上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公共健康伦理学的迫切要求。为此,必须树立和增强理论自觉的意识,形成和凸显中国特色的公共健康伦理研究范式,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公共健康伦理学。一、问题的提出公共健康伦理学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1997年乔纳森曼恩(Jonathan Mann)出版了题为 医学与公共健康、伦理学与人权 的报告,提出了公共健康与伦理学的联姻与对话:公共健康应该在伦理学和人权的框架内进行解读1(6-13)。丹 E.比彻姆(Dan E.Beauchamp)在1999年出版了 为了公共健康的新伦理学 一书,认为公共健康应该成为伦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2。该著的出版标志着公共健康伦理学研究的兴起。之后,公共健康伦理学开始进入中国学界的视野。2004年10月,肖巍发表 关于公共健康伦理的思考 一文,首次提出了公共健康伦理学科的建立和发展问题3(57-62)。随后,张福如的 关于建立公共健康伦理的思考4(83-86)(2004年12月)和邱仁宗的 公共卫生伦理学刍议5(4-9)(2006年2月)两文分别率先阐释了公共健康伦理、公共卫生伦理的概念。中国公共健康伦理学从兴起至今不到20年的时间里获得了较快发展,产生了不少研究成果,但从总体上看,目前中*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公共健康伦理的基本理论研究”(17BZX020)的阶段性成果。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研究 50DOI:10.15995/ki.llxyj.2023.01.005中国公共健康伦理学的理论自觉与范式转换国公共健康伦理学在分析框架、话语体系和研究范式等方面还主要停留在模仿和借鉴西方的阶段。其中,运用西方公共健康伦理学理论来解释公共健康问题、根据西方生命伦理四原则(尊重、自主、不伤害、公正)来评价公共健康活动是中国公共健康伦理学研究的常见思路。不容否认,借鉴西方公共健康伦理学,并以之作为中国公共健康伦理学发展的理论和方法论资源,是一种客观的必然;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中国公共健康伦理学发展的必经途径。只有以诞生较早、发展相对成熟的西方理论和方法作为“他山之石”,中国公共健康伦理学才能迅速站在世界公共健康伦理学发展的前沿,但显然不能仅仅停留于此。中国公共健康伦理学要获得持续发展、增强解释和服务现实的能力,为解决中国健康问题、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应有的伦理支持,必须树立和增强理论自觉的意识,形成基于中国公共健康伦理学“真问题”的分析框架、话语体系和研究范式。中国公共健康伦理学的理论自觉,是对中国公共健康伦理学自身质的规定性以及怎样建设和发展中国公共健康伦理学的自觉认识和自觉努力。其中,核心是要有鲜明的理论立场,凸显公共健康伦理学研究的中国意识和中国特色。中国公共健康伦理学虽然是在借鉴西方的基础上诞生的,但并不意味着中国公共健康伦理学不能或不需要有中国特色。事实上,公共健康伦理学兴起至今,在美国、欧洲等地区的发展也是既有学科的共同特性,又有基于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的差异。同时,在不同的国家和社会,公共健康问题的状况、影响因素和解决政策都千差万别。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公共健康问题与欧美国家既有一定的共同性和全球性联系,又有历史、现实和国家政策等方面的不同特征。作为从伦理学角度研究中国公共健康问题的学问,中国公共健康伦理学必须正视这种差异和特征,准确把握中国公共健康问题的历史脉络、现实状况、影响因素和制度政策。可以说,理论自觉不仅是中国公共健康伦理学科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标志,关乎中国特色公共健康伦理学的理论构建,也是中国公共健康伦理学发挥应有现实功能的理论基础和力量源泉,关乎中国公共健康伦理学能否具有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就前者而言,理论自觉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公共健康伦理学,也直接关系到中国能够构建什么样的公共健康伦理学。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中国公共健康伦理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公共健康伦理学必须响应时代号召、回应时代呼唤,构建兼具世界眼光和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公共健康伦理学。就后者而言,健康中国建设为中国公共健康伦理学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中国公共健康伦理学必须面向健康中国建设主战场,为解决中国公共健康问题、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贡献伦理智慧。显然,这都离不开公共健康伦理学的理论自觉。只有在借鉴西方公共健康伦理学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承扬中国历史上深厚独特的伦理文化传统,立足中国现实和中国语境,构建中国特色公共健康伦理学才有可靠的理论和现实根基,中国公共健康伦理学才能真正发挥服务现实的社会功能。当然,客观地说,西方公共健康伦理学的理论传入、对公共健康危机的伦理反思以及中国公共健康伦理学的兴起和发展本身都已然反映了一定程度的理论自觉,但还远远不够。如果没有立足中国公共健康问题、基于中国伦理文化自信、以构建中国特色公共健康伦理学为目标的更高层次的理论自觉,中国公共健康伦理学发展就会缺乏内生动力,其学科发展和现实功能的发挥就会受到严重制约。这正是目前中国公共健康伦理学发展的一个隐忧。消除这一隐忧,当务之急是要树立和增强理论自觉的意识,形成和凸显中国特色的研究范式。二、中国公共健康伦理学理论自觉的基本维度中国公共健康伦理学的理论自觉,意味着把自身同生命伦理学等别的学科区分开来,认识到自 51伦理学研究2023年第1期身与其他学科具有的不同特质和功能;意味着把自身同西方公共健康伦理学区别开来,认识到中国公共健康伦理学与西方公共健康伦理学具有的不同文化背景、现实语境和任务使命;意味着中国公共健康伦理学研究必须承扬中国伦理文化传统,认识到中国公共健康伦理学发展离不开对中国古代医德和医学伦理思想的批判继承;意味着中国公共健康伦理学研究必须立足现实并服务现实,认识到中国公共健康伦理学发展离不开对中国公共健康问题的准确把握。也就是说,学科关系、中西关系、古今关系以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中国公共健康伦理学研究必须正视的几组基本关系,亦是中国公共健康伦理学理论自觉的几个基本维度。1.对学科关系的自觉:树立学科意识和跨学科研究共同体意识从学科属性看,公共健康伦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和综合性的伦理学。公共健康伦理学的理论自觉首先意味着应在理论立场上与别的学科区分开来。公共健康伦理学作为一门伦理学,在对公共健康问题进行研究时必须秉持伦理学的立场和视角。同时,公共健康伦理学作为一门应用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等其他应用伦理学科在研究主题和方法等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差异。公共健康伦理学研究应该自觉认识到学科差异,不简单套用生命伦理学的一般理论和方法,否则,就会影响公共健康伦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当然,树立中国公共健康伦理学的学科意识,自觉认识公共健康伦理学与别的学科之间的差异,并不意味着公共健康伦理学与别的学科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相反,由于各学科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联系,在研究视角、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可以而且应该互相补充、互相借鉴。为此,消除不同学科之间的学术壁垒,树立跨学科研究共同体意识,促进公共健康伦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流、对话,实现多学科合作和联合攻关,也是中国公共健康伦理学理论自觉的客观要求。2.对中西关系的自觉:借鉴西方与超越西方中国公共健康伦理学对中西关系的自觉,就是要把自身与西方公共健康伦理学区别开来,对西方公共健康伦理学的理论逻辑和历史文化背景保持自觉。必须承认,公共健康伦理学最早诞生于西方,中国公共健康伦理学的发展离不开对西方公共健康伦理学的学习和借鉴。但目前中国学界在学习和借鉴西方的过程中存在一个突出问题:直接用西方公共健康伦理学理论来分析中国的公共健康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增强对中西关系的自觉,既要吸收、借鉴西方公共健康伦理学的优秀成果,又不能简单停留在对西方公共健康伦理学的模仿和借鉴;既要有本土风格和中国特色,又要有世界眼光和前沿意识。具体而言:一要对世界公共健康伦理学兴起和发展历程有清醒的认识。公共健康伦理学最早兴起于美国;中国公共健康伦理学的发展比西方晚了十年,与西方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二要借鉴西方,“洋为中用”。在对西方公共健康伦理学做客观、全面、准确把握的基础上,要有世界眼光和前沿意识,在全面、准确把握西方公共健康伦理学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吸收、借鉴西方公共健康伦理学的合理成分,为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公共健康伦理学服务。三要立足中国传统和现实实践,树立中国意识和问题意识,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3.对古今关系的自觉:承接传统与“双创”原则中国公共健康伦理学对古今关系的自觉,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当代中国公共健康伦理学与中国传统医德和医学伦理思想之间的关系。中国古代有着十分丰富的医德和医学伦理思想,大量医学和医德方面的鸿篇巨制都蕴含着博大精深的道德思想和伦理精神。譬如,古代的 淮南子修务训帝王世纪 世本 等文献就体现了医学伦理思想的萌芽;春秋战国时期的 黄帝内经、东汉张仲景的 伤寒杂病论、南齐阳泉的 物理论 论医 中丰富的医德思想,表明中国古代医德思想开始往系统化方向发展。隋唐时期孙思邈的 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宋代张杲的 医说、金元时期张从正的 保命集 原道论、明代李梃的 医学入门、徐春甫的 古今医统 等一大批文献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 52中国公共健康伦理学的理论自觉与范式转换医德和医学伦理思想发展的成熟;清代喻昌的 医门法律 系统论述了医生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被后世直接称作“临床伦理学”。中国历史上丰富的医德和医学伦理思想是当代中国公共健康伦理学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中国公共健康伦理学的理论自觉,在古今关系维度就是要承接中国的学术传统和思想脉络,注重对中国传统医德和医学伦理思想的挖掘、整理和分析,做到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实现中国传统医德和医学伦理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4.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自觉:立足现实与服务现实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作为学术研究中的一对基本关系,也是中国公共健康伦理学理论自觉的重要维度。一方面,公共健康伦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性交叉学科,要实现学科理论构建,必须有基础理论研究的自觉,为面向实践、解决现实问题的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另一方面,伦理学不仅是一门哲学理论学科,也是一门特殊的实践科学。公共健康伦理学作为一门应用伦理学,其实践特性显著:为维护公共健康贡献伦理智慧是公共健康伦理学的“天职”和根本使命。为此,必须增强对公共健康伦理学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自觉,坚持理论研究立足现实、服务现实的原则。具体而言,就是要从中国实际和中国语境出发,面向健康中国建设的现实实践,聚焦重点领域,坚持问题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