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近现代民用机场的建设与发展_欧阳杰.pdf
下载文档

ID:2724376

大小:975.06KB

页数:6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0-1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中国 现代 民用 机场 建设 发展 欧阳
中国近现代民用机场的建设与发展文|欧阳杰自 1910 年北京南苑建成第一个机场以来,我国近现代民用机场建设已有上百年历史,其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即近代的初创阶段(1920 1949);计划经济时期的曲折探索和发展阶段(1949 1980);改革开放后的建设高潮阶段(1980 1999)以及进入 21 世纪以来的发展成熟阶段(1999 至今)。封面文章首都国际机场图|陶冉大飞机关注航空 见证时代JETLINER17抗战全面爆发前的草创阶段(1910 1937)我国机场的草创时期跨越清朝末年、北洋政府时期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三个阶段。1910 年 4 月至 7 月,清朝军谘大臣载涛率团赴法、美、俄等国考察军事建设,对巴黎南郊伊西莱穆利诺机场的飞行表演和首位飞越英吉利海峡的法国飞行员路易斯布莱里奥的讲解触动很大。同年 7 月,清朝军谘府便在北京南苑五里甸毅军练兵场内始建中国第一座机场和飞机机库,并从法国购进了一架法曼式飞机及其维修设备。1920 年初,北洋政府交通部筹办航空事宜处拟订在全国开辟五大航空干线的“航空路线计划图”;同年 6 月,北洋政府国务院航空事务处拟订了拥有 5 条重要干线、12 条次要干线、8 条支线的“原定全国航空线计划总图”。1920 年 5 月 7 日,北洋政府首次开通了京沪航线北京天津段,此为中国近代民用航空业之发端。次年又在上海虹桥建设第一个官式航空站,包括办公室、机库、油库等建筑群。北洋军阀混战期间,各省军阀为争夺地盘,竞相组建空军和大肆修建军用机场,先后在保定、清河、郑州、长沙、昆明、上海、济南等地建成数十座机场。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我国的民用航空运输业得到较快发展。1929 年 5 月,国民政府交通部成立沪蓉航线管理处,并在长江沿线的南京、汉口、宜昌等地设有水上民用机场。1930 年 1936 年间,中国、欧亚以及西南三大航空公司先后开辟了 9条国内航线和 1 条国际航线,主要设有北平(北京)、天津、上海龙华、上海虹桥、汉口、广州、厦门、成都、重庆、贵阳等14 个航空站。其中,1933 年开通了中国第一条国际航线(广州越南河内)的广州石牌跑马场机场可谓是中国首个国际机场。1936 年,全国开通民用航线的机场为47 个。抗战前,全国机场总数已达 262 个。抗战期间的停滞阶段(1937 1945)抗战期间是军用机场建设的高峰期,无论国统区还是沦陷区都建设了大量的军用机场,而民用机场建设则处于停滞状态,国统区仅在陪都重庆的白市驿和九龙坡、昆明巫家坝等机场有少量的民用设施建设活动。1939 年,苏联在西北国际通道沿线的新疆伊犁、乌鲁木齐、哈密以及甘肃酒泉等地援建了一系列机场,用于引进援华的军用飞机以及供中苏航空公司开通哈密迪化伊犁阿拉木图的国际航线。另外,日伪当局在沦陷区的大连周水子、长春大房身以及南京明故宫等机场也建有一些候机室、指挥塔台及机库等军民合用设施。抗战中后期,国民政府的机场建设重心转移至以重庆陪都为核心的中西部地区,为了强化对日空中作战以及物资与人员的运输,在美国的技术及资金援助下,结合“驼峰航线”和“特种工程”等项目在西南各省兴建了数量众多的军用机场。至 1939 年,国民党空军已拥有航空总站13 个,航空站 121 个。其中民航在国统区使用的机场主要有广州、汉口、西安、昆明、成都、重庆、兰州、迪化(乌鲁木齐)等 20 多个。在沦陷区,为满足侵华及对苏作战的需求,侵华日军持续修建了大量军用机场,仅伪满洲国便先后建有上百个军用机场,其中供满洲航空公司使用的军民合用机场就有 60 多个。抗战胜利后的相对成熟阶段(1945 1949)1945 年抗战胜利后,纳入中国空军编制的航空总站有16个,航空站则有154个。1947 年 1 月,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民航局成立,逐步接收由国民党空军移交的 21 个军用机场,并指定上海、广州、天津和昆明等4 个机场为国际民航飞机入境机场。随着空中霸王式、DC-4 四引擎客机等大型运输机的引入和越洋国际航线的开通,这时期重要的机场建设规模和设施标准都尽量与国际民航组织的机场标准规范接轨,其中上海龙华、南京大校场两大机场的水泥混凝土跑道均按照国际 B 级机场标准建设,可供美制 DC 4 型运输机起降,而其他大部分机场仅可起降 DC 2、DC 3 型等中小型运输机,机场设施设备相对简陋。这时期的民航运输业发展较快,中国航空公司使用的航线机场最多时达 30 个,中央航空公司开航的机场最多达 23 个,民航空运队则使用过 15 个民用机场或军用机场。近代中国机场建设的主要特征近代中国的机场建设数量众多,分布范围较广,据 1950 年 5 月统计,全国各地共计接收了 542 个机场。这时期的机场占地规模小、建设标准低,多为无铺装的碾压土质场面,1930 年代后才逐渐出现泥结碎石跑道。机场导航设施简陋,仅靠悬挂风斗或临时铺设 T 字布指示降落方向,大部分机场仅可供中小型军用飞机起降。机库是机场最早的专业建筑类型;1920 年代末大量开通民用航线后,用于旅客休息候机的小型候机室开始出现;抗战胜利后,综合性的航空站建筑逐渐成为民用机场标志性的主体建筑,融合了候机、空中指挥、办公等诸多功能。这时期新建的龙华机场航站大厦为当时远东地区最大的、最具有现代意义的航站业务和客货运综合楼,其建筑面积约为 7500 平方米,同期新建的广州白云机场航站大厦建筑面积则约有 2000 平方米。这两座至今遗存的航站大厦是见证中国近代民用机场发展史的里程碑式建筑。外忧内患的时局使得中国近代航空业普遍是“重飞机引进,轻机场建设,重机场数量,轻机场质量”,近代民用航空业则是“航线开开停停,机场修修补补”。大部分的机场工程因陋就简,仅是土方工程和场地平整,为此近代机场建设普遍采用“人海战术”。例如,1944 年 5 月,四川省先后动员 29 县的 50 多万民工耗时半年完成川西“特种工程”项目,即以原始的工具如期抢建完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轰炸机和驱逐机机场群。近代机场工程也是血泪交织的苦难产物,机场建设具有时间跨度大、数量多、任务重、工期紧和潜在危险大等特性,这些特性使得机场成为民众因非战争而死亡的最为频繁的地方之一,不少民工因施工劳累、工程伤亡事故、飞机起降以及日军飞机的频繁轰炸等因素而死。中国近现代民用机场的建设与发展封面文章大飞机关注航空 见证时代JETLINER19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49 1957)1949 年 11 月 9 日发生的“两航”起义为新中国民航建设奠定了前期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力量。次年 8 月 1 日,军委民用航空局便首次开辟了天津北京汉口广州和天津北京汉口重庆两条航线,开启了新中国民航发展之路。这时期民航的首要任务是保障政府和军事人员交通和国际交往的需要,客货运输还在其次。为了满足开航需求,民航局专门成立了“空港建设委员会”,先后下设北京(孙河)、天津(张贵庄)、太原(武宿)、武汉(南湖)四个工程处负责扩建上述四地机场,其中 1952 年 11 月 15 日竣工的天津张贵庄机场扩建工程是新中国民航完成的第一个规模较大的机场工程。这时期机场建设重点是将既有机场改扩建为民用机场或军民合用机场,全国民用航空站数量由 1952 年的 10 座(另有 8座备降站)扩展到 1954 年的 24 座(另有5 座备降站)。当时新建的航空站多集旅客候机、办公及空中指挥等功能于一体,建筑体量较小,多采用对称形式,机场建筑特征较为明显。1953 年开始“一五”计划后,我国的机场建设也开始学习苏联机场工程规范标准,如 1958 年建成的中国第一座大型机场北京首都机场从选址勘察、规划设计,再到施工管理均在苏联专家组的指导下完成,该机场航站楼的建筑造型、功能布局和空间组合等方面也都汲取了苏式建筑设计思想。第二个五年计划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58 1965)“大跃进”时期,在“运输航空四通八达,专业航空遍地开花”口号带动下,全国各地兴起了建设机场的高潮,仅 1958年便实施了 24 个以改扩建为主的机场建设项目,包括呼和浩特、南宁、昆明、银川、贵阳和合肥等省会城市,另外延安、安康、包头、吉安等中、小城市也纷纷赶建了 20多个地方航线机场。次年,又先后开展天津张贵庄机场的高级航校建设以及四川广汉、新津、遂宁及绵阳等民航院校机场的选址及设计工作。为了满足伊尔18型飞机起降的需求,在西南和华南地区重点建设了昆明巫家坝、南宁吴圩、成都双流和贵阳磊庄等四大机场。而后为了满足中国与巴基斯坦间开通国际航线的需要,仅用四五个月便于 1964年 4 月完成了上海虹桥和广州白云两大国际机场的扩建工程。这时期全国航空站的数量增长明显,至 1963 年全国已拥有划分为四个等级的 69 个航空站。“文革”时期(1966 1976)“文革”时期是我国民用机场建设的低迷时期,在民航系统划归空军建制的背景下,这时期全国航空站的数量萎缩到仅有 49 个干线航站或地方航站。机场建设重点基本以满足“三线建设”等国防战备和外事交流需要为主,兼顾民用需求,主要在内陆省会城市布局建设机场,初步形成了以北京首都机场为中心,辐射南宁、贵阳、成都、昆明、兰州、银川、呼和浩特等省会城市机场以及西昌等重点城市机场的单中心航线网络体系。20 世纪 70 年代,随着中国恢复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以及与美、日、英等国陆续恢复邦交,我国先后引入了“三叉戟”、伊尔62 和波音 707 等大型喷气机,这时期的机场建设重点是为了满足国际交往和对外通航的需要,例如在1971年1972年,为迎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从设计到竣工突击数月便建成了建筑面积 5764 平方米的杭州笕桥机场航站楼,1973 年又建成了3826 平方米的南京大校场机场航站楼。1970 年代中后期,重点对五大机场进行扩建,即开展以首都机场第二次扩建为中心、天津和合肥为备降的系列机场工程,而后又对乌鲁木齐和哈尔滨两地机场进行了改扩建。计划经济时期的机场建设特征计划经济时期,由于政治、经济及外部环境等影响,加之民航管理体制及飞机机型等因素,我国民航的发展比较缓慢,1950 年至 1982 年间,对民航的投资仅35.6 亿元,计划经济时期的民航基本建设投资仅 24 亿元左右(年平均投资不足 1 亿元),其间先后新建和改扩建了北京、上海、广 州、天津、西安、武汉等 20 多个机场。至 1978 年,我国运输机场的数量增加到 78 个(其中军民合用机场 36 个),但这些机场大多数规模都较小,仅北京首都、上海虹桥、广州白云、天津张贵庄等少量机场可起降波音、麦道等大中型喷气飞机。1974 年 2 月以后,中国民航开始恢复参加国际民航组织活动。这时期我国机场工程技术人员在融合苏联技术和国际民航组织技术标准的基础上尝试进行自主探索,航空站注重实用性设计,建筑平面布局较为灵活多样,多设有面积大小不等的国际和贵宾候机室;建筑立面简洁,指挥塔台多位于严格对称的航空站建筑构图中心或不对称均衡构图的转角处;航站楼普遍采用水平向流程设计和步行登机方式。改革开放初期的机场建设和发展(19771985)这时期的机场布局思路以经济发展为导向,优先选择在社会经济发展最需要、能快速获得较高经济回报的地方建设机场,建设布局重点集中在东部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以满足对外开放、经济发展等需要。机场建设在投资、设计、施工技术等领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为适应民航陆续引进的 707、747 等先进喷气飞机的运行需要,先后新建了厦门高崎、北海福成、温州永强等机场,并改扩建成都双流、海口大英山、桂林奇峰岭等机场。这使得我国运输机场(含军民合用)数量由1980 年的 79 个增长至 1987 年的 82 个,但这些机场等级较低,其中可起降 737 机型的机场仅有 29 个,而可起降 MD82 以上机型的机场更少至 10 个。1984 年,完成第一次扩建工程的北京首都机场成为我国第一个拥有两条跑道的民用机场,1 号航站楼则是这时期的代表性航站楼作品。20 世纪 90 年代的机场布局建设发展(1986 1999)自 20 世纪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